-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為什么費盡心思教育孩子,卻視你為“仇人”?
我家女兒剛滿一歲,親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鬧很為父母著想。說這些的同時,還會列舉自家孩子的各種不省心的行為,比如,要什么不給就大哭,一直要抱著做童車都不行等等。其實我想說,并不是我家女兒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滿足了她。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聚在一起,總會聊一些孩子的話題,大多會抱怨孩子讓自己生氣的種種行為,常用形容孩子的詞語也多是,皮的很、不聽話、煩人等,歸結一個詞就是“熊孩子”。而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反抗防御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仿佛和父母有仇一樣,非要對著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熊孩子呢?我們的教育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1、單向“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育兒的主體應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學習好、懂禮貌、多才多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點——育兒的主體應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我們才是更應該關注的人,因為我們負責教。中國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又有身教遠勝言教的說法,可見老祖宗早就參透了這個道理,只不過我們在繼承的過程中變味了。想讓孩子學習刻苦,首先父母要愛學習,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先讓孩子培養興趣,父母自己沒有興趣愛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養,那么教育子女還有什么說服力。
還有的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使之產生逆反心理。
2、一味認為孩子不聽話
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說孩子不聽話,卻沒有想一想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當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不是去詢問傾聽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評孩子,久而久之會有兩個結果:要么孩子什么都聽你的,變得沒有主見,要么不在和你說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話當耳旁風。
3、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帶,相對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質需求,在他們的觀念中,吃飽穿暖就是帶孩子。而真實情況是孩子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情感需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留守兒童會有心理問題,長時間的和父母分離,孩子沒有歸屬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過分的嬌慣
現在,有一種新的情況出現了,父母太嬌慣孩子,孩子說怎樣就要怎樣,不然就大哭大鬧,父母顯得很無奈。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某些行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勵,形成了模式即使長大了也很難改過來。
另一方面,孩子為什么喜歡哭?一個是他的需求沒被滿足;另一個是,他習慣了用哭的方式來讓你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銳,在幾個月的時候就能記住奏效的行為方式,一旦他覺得哭很有用,就會反復使用這一策略。
5、暴力溝通方式
看到很多家庭的溝通方式,沒說幾句話火藥味就上來了,很多時候問題很小,但是溝通的結果很嚴重。那些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離婚的,多數是溝通出了問題。
父母通常都有一個習慣,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較,別人的孩子都是優秀的、聰明的、乖巧的',自家的總是笨的、不聽話的、讓人擔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較、批評、責備和命令在達到目的的同時,也會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閉。
正是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讓更多的“熊孩子”出現,是時候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了。《非暴力溝通—親子篇》給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思路,它提出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是尊重和合作,給出解決合作問題的七把鑰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書里建議的溝通方式解決了我多年人際交往的問題,當我有了孩子之后就買下了《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這本書。它果然沒讓我失望,書里不僅有理論知識來端正我們的理念,還有方法剖析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和很多外文譯書一樣,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讓父母們實踐起來有章可循。難怪會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非暴力溝通》三大暢銷書作者同時推薦。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是由蘇拉·哈特和維多利亞·霍德森合著的,兩人從事了40多年的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寫著本書之前,曾一起合著過《教室里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兩人一起合作寫作了20多年,既是摯友又是合作伙伴。蘇拉·哈特更是CNVC(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的認證培訓師,為將非暴力溝通融入家庭和學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貢獻。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來闡述理念,認為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現的問題;第二部分給出七把鑰匙來解決合作的問題,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關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觀念提出問題、給出方法、案例證明,這樣的內容安排符合我們的思維方式,一步一步給我們呈現出一個完整的育兒解決方法。
1、尊重和合作是根上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長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動,如果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就會覺得孩子是錯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權利讓孩子屈服。
在小的時候,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常常會問“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現在我們不會很在意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時候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那時我們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了解我們想法,更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這是為你好”是最常見的說辭,以此來硬性塑造我們的是非觀。所以,好壞就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標準。這就是“控制型育兒方式”,父母長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當孩子反抗時,就會使用威脅懲罰、獎勵承諾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這種育兒方式沒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導一切,帶來的只有爭吵、傷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強調一起而不是單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們的需求。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常用哭泣來傳達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語言和行動來表達他們的需求。但有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這時候父母的耐心和關注是至關重要的。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事,讓我重新認識了老人帶孩子的弊端。一個大概2歲的小姑娘,在奶奶抱著進小推車時,腳踩在了小推車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著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兩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聽話,為什么不好好坐,但對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腳踩著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沒有這么做不對的概念。如果時間緊,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溝通要早點回家,或者重新抱著腿塞進去。這種打罵的方式,只會讓她更想這么做。
如果想讓孩子和你“合作”,我們就需要更科學的育兒方式“賦權型育兒方式”。當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時,父母應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們一起尋求讓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融入進來,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學會解決問題、決策以及承擔責任。這兩種方式,“控制型育兒方式”短期內更有效,后期弊端較大;“賦權型育兒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長期發展。
2、摒棄壞習慣,非暴力溝通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賽,兒子在旁邊玩。你正看得激動的時候,兒子也玩嗨了,各種叫喚你非常生氣。 “你該去睡覺了。”
“不嘛,我再玩一會。”
“那你小聲一點,我聽不見電視的聲音了。” “好。”一會孩子又控制不住大叫起來。 “已經很晚了,現在就去睡覺!”
“你怎么不去睡覺,我就不。”兒子繼續玩的起勁大叫。 你抱起孩子就往臥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錯過了一個精彩進球,兒子也沒有玩的成。
換一種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你該去睡覺了。”
“不嘛,我再玩一會。”
“兒子,我知道你玩的正盡興不想結束,我也想看電視,這場球賽對我很重要。所以可不可以想個辦法讓我們都能如愿。” “好吧,我同意你的提議。”
“你再玩10分鐘就去睡覺,或者去臥室玩,你覺得怎么樣?” “嗯,那我我去臥室玩吧。”
客廳清凈了,你看到了喜歡的球賽,兒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這兩種結果無疑你更喜歡第二種,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但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按照第一種來行事,因為當別人與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們會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緒所操控。很多時候爭吵,只是想證明別人的錯誤,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這已經違背了溝通的初衷。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針對溝通問題,提出了兩種語言“長頸鹿語言”和“豺狗語言”,兩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其中,長頸鹿語言就是基于尊重和關心每個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溝通語言。他強調先傾聽對方的意愿,在了解對方需求后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請求,是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沖突的語言。 長頸鹿語言: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舉個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經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還打游戲,你知道他這是在解壓,但是你很氣憤。這個時候為了不發生沖突,你可以用長頸鹿語言來表達。
“親愛的,非常開心你能回來,但當我看到你這么久回來后還在打游戲的時候,我很難過很孤獨。因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們交流,和我們在一起你同樣可以緩解壓力。”
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對方會有什么反應?想吵起來都難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達的過程中要區別開“批判”和“觀察”,“想法”和“感受”,“請求”和“要求”這幾組概念。比如上面一個例子,如果在說感受的時候說成了“我覺得你很自私,一點也不顧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結果會是怎樣?對方一定會覺得受到了攻擊,立馬拉起防御系統并對你進行反擊,以證明自己不自私,沒有不顧及你們的感受。這時候只是情緒的碰撞,無法再解決問題了。在你提請求時,也不要提不明確的或無法執行的要求,這會阻礙你的目標。書中也給出了其他幾組詞語判斷的方法,供讀者參考。
03營造家庭氛圍,善于利用工具
有一天,我不滿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間,我感覺這個情形很熟悉,這是幼年時我媽媽對爸爸做的事。
我是不贊同這種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我也有這個習慣。可見,童年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你的潛意識。
從孩子會模仿開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諄諄教導,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響。所以,很多長輩會給小輩們講自己的經驗教訓,小輩們照著做的少之又少,反而會按照長輩的行為方式形式。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給出了很多工具,家庭會議、長頸鹿和豺狗游戲、豐盈生命之體驗等等,都是可供實踐的。家庭會議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會舉行一次,在會議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問題,全家共同討論解決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溝通的好機會。
和《正面管教》類似,書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并不是記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復的練習和總結,如果不實踐對親子關系的現狀并沒有什么改變。所以,在書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實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跡。
很多朋友都有這么個現象,朋友都說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沒有說幾句話就要跳腳。這類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親密,把刺對著家人,把溫柔給別人。這是因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轉向外界尋求這方面需求的滿足。
父母自認為的好的物質環境、好的學校、優質的資源,卻不能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的好。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告訴我們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給孩子的,給與尊重,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共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主見、有責任、有愛的優秀孩子。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導致對方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比如有時候我會對我老婆說,你最近脾氣很大啊,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看完本書以后,我會這么表述: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對我說話都很大聲,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氣了?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于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說,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說“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身體暴力都源于語言,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的確傷人竟然不自知,這些傷害不露聲色,僅用只言片語便使我們遍體鱗傷,進而激怒受害者時,馬上將小問題發展成“身體的暴力”,使他們情緒失控、難以自已,做出無法挽回的事。
對方的“暴力”反擊時,讓我們才覺悟到自己說話的得失,傷害了對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時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彼此之間變得冷漠、隔閡、敵視。真是說者無心聽者難受,不會表達真實感受和愿望,不能傾聽對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溝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讓我們學會轉變談話和聆聽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地說出傷害人的話,學會了好好說話溫柔以待,言語上不再批判、指責、詆毀、猜忌、比較、命令、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口不擇言等無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們堅硬的盔甲,直至內心深處。
非暴力學會創始人阿倫。甘地說,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無情。
而改變溝通方式則是轉變生活方式,改變無情世界的最佳途徑。
《非暴力溝通》教給了我們一種溝通方式,通過表達與體會觀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體請求,明確表達內心,提醒我們覺察和內省,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與需要。
只說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事實,不要妄加評判,不要用有色眼鏡看人看事,憑主觀意識下定義;
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連同自然而來的.情緒,不要試圖影響他人判斷,而將感受與想法混為一談;
在表達需要之前,先擯棄自己的情緒因素,不要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為,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希望對方做些什么,清楚表達出來,請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傾聽他人的感受與需要,詢問和反饋,有效地幫助對方。 不要吝于表達感謝與贊美,大方表達與接受。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溝通方式,多來自于生活中的不經意的習慣。非暴力溝通源于愛,讓我們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難題,讓愛、關懷與歡樂融入我們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感受需要、聆聽心聲!
如果有人說對你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你真讓我失望!”、“別碰我!”你會怎么辦? 我會傷心,會氣憤。也會還擊。
當我傷心時,我會看不起自己,開始自責。當我生氣時,我會把火壓下來,不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火山終于還是暴發了。 現在,我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了解了面對指責的話,我們如何加以面對。
當我碰到門邊,碰疼了自己,媽媽對我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我對她說,“媽媽我知道你關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著我。沒有說下去了。
當爸爸對媽媽說,“女兒怎么總是不爭氣,不夠優秀時”,我體會到爸爸是愛我的,他是希望我過得更好。
當兒子說“別碰我!”,我體會他的需要和感受,發現我之前剛剛說不愛他了。他傷心了。我抱著他,對他說“媽媽錯了,媽媽只是生氣,你沒有好好吃飯,而在吃餅干,對不起”。他哭了。緊緊抱著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傷心了。他是愛我的,也希望媽媽永遠愛他。
當一個人發泄他的不滿時,總是有些需要沒有滿足。如果一個人說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親近你。如果我們在聽到控訴時,不妨改變原有模式,選擇《非暴力溝通》方式,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再想想他為什么這么說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愛,如果你愛他,就說“我愛你”足夠了。我們的需要怎么表達呢?通過控訴的方式嗎?對方能聽得下去嗎?如果你說“你總是不關心我,天天很晚才回來!”,他聽到的`是在指責,他并不會想你心里的真實想法。如果你說“明天有空嗎?一起吃飯吧!”他估計會把你的請求考慮到日程中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心。也并不想指責他人。請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別人真正的需要。
聆聽心聲!這是我從《非暴力溝通》中學到的。希望與你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后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系僵化。
看著書里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生一樣去壓著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說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么處理沖突,怎么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系是最難處理的關系之一,因為越親密越容易因為愛而引發更多問題,也因為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么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系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我覺得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為前提。‘非暴力溝通’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進行對話。接納并理解別人的質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首先必須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后來發現當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現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著小電視,里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這樣的天災,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著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著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著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為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任的能力,畢竟沒什么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才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群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著重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叮咚”,拿起手機,我掃了眼微信,是好友麗麗發了張聊天截圖給我,第一反應是她和男友又吵架了,打開圖片仔細一看,果然猜中,火藥味還挺重,來回好幾個回合,但是誰都不示弱,說的話一句比一句狠,讓人氣的要爆炸。 “什么情況?”
“我要跟他分手!”
“……大姐,又要分手?這次又為啥?”麗麗和男友已經相愛相殺三年了,每次吵架都要鬧分手。
“你看看我發你的聊天截圖,他對我說話越來越不耐煩了,句句傷我的心,嗚嗚……”
我再次打開截圖,認真看了好幾遍,那些話語讓我想到兩個字—“暴力”,這些話就像一顆顆子彈,直擊對方的要害,讓人傷心欲絕,愛意全無,比肉體暴力更讓人難以忍受。
當下好友情緒激動,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靜靜聽她傾訴,情緒穩定之后給了她一個建議,讓她和男友和好之后能一起讀讀《非暴力溝通》,嘗試用愛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和傾聽對方。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它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讓我們能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實現更加有效的溝通。
初心是為了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
起初讀這本書,是為了和父母有更好的溝通,因為長大之后,許多觀點和父母有了分歧,但是又不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傾聽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少做交流或者發脾氣解決,鬧得雙方都掃興收場。但是去年發生的一件事很觸動我,讓我決定好好讀讀這本書。
有一次逛街,在一家服裝店里,一對父子正在挑選衣服,父親看上去有六十幾歲,兒子有四十幾歲,穿衣打扮都很樸素,兒子很孝順,一直轉來轉去,幫父親挑選衣服,還時不時拿著衣服在父親身上比劃比劃,興奮的像個小孩。可是父親卻一臉愁容的看著這些衣服,擺手說不試,說自己不缺衣服,服務員則在一旁勸說,說兒子一片心意,老人家可不要辜負。后來在兒子和服務員的頻頻勸說下,父親終于答應試試,兒子眼光不錯,穿著挺合身,兒子連連夸好看并問父親喜歡不,而父親此時并沒有關注衣服,而是一把脫下衣服,忙看價格標簽,嘴里還問服務員這衣服貴不貴,這下可惹怒了兒子,兒子一把用手打了父親拿著標簽的手,生氣的說,“問你喜不喜歡這衣服,你管他價格干嘛,你兒子我買的起,最煩和你一起買東西,買啥都舍不得,畏畏縮縮!”父親有些尷尬,服務員忙著安慰大爺,忙說這衣服不貴、今天還有打折活動,但老人家卻一臉難過,絲毫沒有兒子盡孝的喜悅。 看到這一場景,我有些傷感,其實兒子有出息了想給父親買衣服盡盡孝心本是一片好意,而父親一輩子吃苦過來舍不得破費也是情理之中,但兒子粗暴的溝通方式,實在讓父親有些難堪,也讓父親無法愉快的接受這份孝心。
后來,我也想到了自己,有時脾氣急,沒有耐心去和父母解釋,一步步讓他們明白我為什么這么做,想一出是一出,做什么決定他們都是最后知道的人,如果他們反對或者念叨,我又會覺得他們不理解我,然后雙方都痛苦,而這本書給了我解決的辦法。 誠實表達自己,耐心的告知他人我們具體的需求
今年元旦回家,想著給老媽買件羽絨服,但是老媽向來節儉,估計嫌專賣店的衣服貴,肯定不愿意,但是別的店里的衣服我又擔心質量一般,想著如何說服她,另外,也希望給她買件她真心喜歡的,而不是因為價格便宜,避免之前那對父子的尷尬場面。于是買衣服的前一天晚上我就開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把我希望買件質量好的、耐穿的衣服,所以打算就帶她逛逛品牌店的需求告訴她,她表示理解,但是她有價格過高的擔心,于是我解釋說元旦這些店一般都有打折活動;而且材料好、耐穿、暖和,價格自然高一些;到時候如果看上,我們看看材料和價格,多逛幾家店,挑件性價比高的;最重要的是給機會讓我表現表現。老媽聽完我的耐心分析,表示明天不會有顧慮,于是第二天我們愉快的完成了購物,母親感受到了我的心意,而我也心滿意足的為她添了新衣。但是如果我不提前和她溝通,一意孤行,第二天可能大家都心不甘情不愿的,老媽抱怨我不當家不知節儉,我抱怨她不明白我的一片孝心,最后大家難免不歡而散,越來越討厭一起購物。
因而和家人溝通時,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并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只告訴他們我們長大了,就要這么做,你們現在管不了我了,畢竟他們在我們小時候也曾如此耐心的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這一溝通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和家人的關系,也對我的工作有著積極的影響。
去年和一個開發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項目,但是這個項目從來沒有工作計劃表、需求文檔,每次需要上線新功能,都是開發前幾天告訴我,然后我感覺時間有些來不及,然后開發急匆匆的和我講解需求,我便整理測試用例、著手測試,爭取在規定時間內保證項目上線,基本上這個項目到最后一天還會有問題,都是加班加點完成的。每次接到這個項目的測試任務我都是很頭疼的,首先它會打亂我的工作計劃,因為除了它,我還有別的測試任務;其次它沒有明確的開發、測試節點,沒有具體的需求,很容易導致漏測現象。我的心里充滿了抱怨,每每我都會開發吐槽,然而他也一肚子委屈,說他也愁,我需要的這些也正是他煩惱的,但是我們誰都沒有主動的去表達我們的需要,我們就這樣怨聲載道的過了大半年。后來,又一次新功能需要上線,居然在上線前一天才告訴我,而且涉及十套模板,內容特別多,那一次加班到很晚,回來路上一陣反思,決定回去寫封工作建議給領導和同事,和他們講述自己對于項目流程的看法和改進意見。當晚英明的領導就給予了理解,第二天就發郵件規范了這個項目的流程,善良的同事們也都積極地給予了支持和幫助,讓我的工作能有條不紊的進行。
經過了這次,我深深的明白,有時我們需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成為情緒的奴隸,通過抱怨、批評、辱罵、比較、強人所難等溝通方式使我們更難表達自己和體會對方,讓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
關切地傾聽他人,聆聽他們的請求
情人節的.時候黑土先生送了我一把尤克里里,圓我音樂之夢。于是我利用業余時間照著視頻津津有味的學習起來,先學習持琴、調音和認識樂譜,不料照著視頻學完,調第一根弦時,調音器上明明顯示的是“A”,但是聽聲音就是不對,就在我開始納悶的時候,黑土一把拿走我的琴,開始百度幫我找問題。我當時有些不開心,因為晚上特地早早洗漱好,抽出一兩個小時學琴,在識譜時,我沒撥兩下,他就搶過琴去,笑嘻嘻的練起來,然后我又搶過來,沒彈兩下,他嘲笑我有破音,說我彈的不如他好聽,當時心里一萬匹馬在奔騰,心想買琴是你自己想學吧。音調的不對,我想應該是視頻哪里看漏了,于是又翻出視頻認真的看了一遍,確定調的方法是對的,于是讓黑土看下視頻找找原因,他此時仍在邊看百度邊調著琴,然后突然很有根據的指著調音器說,“快看,你的模式調錯了,應該是尤克里里模式!”,聽罷,我氣不打一處來,跳起來和他說,視頻上說這個模式調更準確,老師特地囑咐用這個模式的,于是把手機視頻摔給他,他臉色有些無奈,撿起丟在面前的手機看起來。我意識到自己有些想發火,于是起身準備去洗澡,先冷靜冷靜。洗完澡回來,他還在認認真真的調音,不理睬我,我心想他咋還不來哄我,就在那里倒騰那把破琴,以后和琴過去吧,越想越氣。
突然想到上午看非暴力溝通時,正講到人為什么會生氣、如何表達憤怒的內容,抓緊掏出手機打開那部分內容,越讀心里越平靜,我不在心里指責他的不是,開始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剛才我很沮喪,因為我學琴的權利被剝奪了,我希望自己來找問題,還有些委屈,因為我調的模式是對的,卻被黑土指責,我希望他能看過視頻再說。因為找到了生氣的緣由,立馬釋懷了,然后想照著書上的方法嘗試著和黑土先生溝通一下,這時黑土剛好把琴拿給我,告訴我調好了,我語氣平和的回應,問他什么原因,他認真解釋了,并且說剛才他看了視頻,他錯怪我了,我調的模式是對的,是別的原因。我問他知不知道我剛才生氣了,他委屈的說知道,但是感覺莫名其妙,說他其實對這琴沒什么興趣,剛開始只是想陪我一起練,后來調音有問題,就一心想著幫我調好,沒有別的意思。
他解釋完,我有些慚愧,現在我才能平靜的體會他的感受、傾聽他的請求,如果一開始我把想獨立學習的需求主動告知他,他也能傾聽我,知道他給的幫助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也就不會鬧得不愉快了。
當然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從小事中我們應該學會生氣時首先不要急于責備自己、指責他人或者生悶氣,想辦法停下來呼吸,什么都別做,靜心留意我們的指責,我們此刻心情如何?我們自身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導致我們現在心情?然后向對方表達我們的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當然,我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去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從而與他們建立聯系,進而更好的幫助他們,實現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有情緒時請冷靜三分鐘,運用非暴力溝通
剛看完這本書時,我還不能熟練的運用非暴力溝通,但是當我生氣或者手足無措時,我會立即打開這本書,或者在腦子里回想,然后學著運用。
運用多次后,我漸漸發現它主張我們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情緒本身,無非就是給我們一個出口,讓我們把注意力從情緒轉換到尚未滿足的需求上來,當我們在思考的三分鐘里,情緒也就基本能穩定下來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就能更客觀的看待令我們煩惱的事情了,從而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所以寶寶們,有小情緒時請冷靜三分鐘,非暴力溝通會幫到你,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體會對方,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么,并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
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并沒有傾聽他們。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在提問前先提及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將鼓勵他人主動表達自己。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換一個環境。
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傾聽幫助人們治愈心靈的創傷。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
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來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表現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為(what)
當我們表現得不完美,一般習慣自責,如對自己說,“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干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于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為出自羞愧或內疚,而不是愛,他們并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為。 有哪些詞語體現了羞愧、自責?如,“應該”,“必須”,“真的”。
為什么會自責?(why)
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著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呢?(how)如果發現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為,“我做那件事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盡管過去的選擇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現在的)以及采取那種行為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為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為此事不斷訓斥自己。后來明白了,為什么會責備自己粗心,是因為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什么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為很看重回應他人的請求。由于這些考慮,態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原來他認為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來他發現很欣賞孩子從學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校,但是現在孩子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為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是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
其中針對“為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為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為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學習如何表達憤怒對我來說特別重要。以前表達憤怒時,對親近的人會怒吼,因為我知道他們會包容我,他們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對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學,我通常會不理睬,橫豎看不慣他,也不敢表達憤怒,因為怕引起更大的沖突不好收場,只能敬而遠之;對于陌生人,在我的定義里是“不道德、沒教養”之類的,我通常安慰自己這輩子可能遇不見了,息事寧人,就當沒看見或沒聽見。
不管是“忍讓”還是“發泄”,我都會在事后責怪自己“膽小怕事”或“沖動幼稚”,每次都在心里默默的罵別人和自己千萬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內傷了。
其實,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與其指責自己和他人,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識的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代替“我生氣是因為他們”。因為指責一個人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們的愿望就更難得到滿足。
其次,我們也盡量不要給任何人貼標簽,這也會帶來暴力。負面標簽帶來的傷害,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正面標簽也是要不得的。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對著別人夸我是一個上進心極強的孩子,一臉的驕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試,數學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媽都挺滿意。可我一看試卷,發現錯誤的那道題是馬虎錯的,要是認真檢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里遺憾,難過,哭的稀里嘩啦的。從此我就被貼上了“上進心很強”的標簽。從此,不管大小考試,不管自己是否有遺憾,我都會大哭一場,因為我不想讓我媽媽覺得我“上進心強”這個“優點”是枉然,不想讓她失望。
說白了,充分表達憤怒,是在認真傾聽,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上,不帶任何指責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從而達到互利互贏、互諒互解的理想狀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是在憤怒時強壓怒火,靜下心來就很難做到,也許“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真的能幫助到我們,這還是需要不斷練習強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親愛的同學們!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15篇)02-1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15篇11-2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19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08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合集15篇)12-23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合集15篇11-29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集合15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