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看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看見》讀書筆記 篇1
初識柴靜,源于她的一篇獲獎的演講,《一個國家應該尊重什么樣的人》,僅由四個人的四件事和一段總結性話語組成,那時還在讀大學,聽完覺得很新鮮。學生時代,習慣了一篇文章的開篇+論述+結尾組成的結構,這樣簡單直接粗暴還是頭回見到。娓娓道來的四件事,盡管平實確觸動人心。
再見柴靜,源于《穹頂之下》,我當時看完都震撼了,小小的一方面是因為剛剛了解的霧霾,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精彩的演講,組織架構,演說的方式,邏輯性的證明等等等等,我看了兩遍,就當我要下載存儲以備再看時,它消失了,全網停播了,好可惜。接著正反兩派展開撕殺,擁護的'堅決擁護,反對的說他的科學事實不專業,我心說你專業怎么不見你給中國老百姓講講呢?還有說柴靜是美國派來的間諜,挑動中國內亂來了,這······
于是我去圖書館借了《看見》,好不容易才借到的,因為《穹頂》之后,她太火了。讀完也就算了。這次是再讀,(不知道自己怎么總喜歡重讀?還是沒寫筆記就不算讀過?)讀完,有很多想法應該是幾年前看沒有的,寫筆記都有點迫不及待。
"看見"是當年柴靜主持的一檔采訪節目,書雖叫"看見",事基本都是在這之前的,寫了柴靜進入央視的10年,所見的人,所經的事,所帶來的變化。對一個人,對一個記者來說,想要"看見"并不容易,那需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作者也在學著"看見"。前面的十八章,每一章都是一個采訪時所經歷的事,當年這些事播的時候我也沒有看過,看過的人也許能夠接上,這是一個個采訪背后的故事,而每次柴靜都在其中有所領悟,有所改變。后兩章主要講對她來說三個最重要的人,兩個同事兼閨蜜:老范和老郝,再就是他的領導、伯樂、人生導師陳虻。
她曾經采訪過的一個老爺子給她看面相說:你反應很快,才思敏捷,但是你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你太偏激,偏激就會傲慢、無禮。
《看見》讀書筆記 篇2
其間,老媽插話“我挺喜歡柴靜的,她做的東西別具一格,屬于新聞界的一股清流……”
慢慢地開始對《看見》所記錄的前面幾個事件印象深刻起來,讀著讀著我跟著每個事件的人與事,難受、感動、沉重……每個大事件都讓我心里久久難以平靜,我被震撼了。佩服柴靜,能用這樣強大的內心進行記錄,以此自傳性的敘述,對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心理刻畫,生動地還原了這十年間的親身經歷、從初出茅廬、無工作經驗到明白作為記者的意義,從看見到用心感受講出所見所想的成長道路上的酸甜苦辣。突然很想跟著她的心路歷程而成長,雖然和她的距離很大很大,但還是很希望。
柴靜說:“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于是她試著盡可能誠實的寫下這不斷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復的事實和因果——她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影響的人。就因為她的積極尋找,盡力發掘,才讓許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那些默默奉獻的人,一次次地真實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剛進臺里,她按原來的花里胡哨的文藝路子走不來,便褪去了那一身洋洋灑灑,重新包裝。起初,還令人為她著急,就像一位握著不穩方向盤的司機,回不到正軌上,陳虻的話“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讓她明了做新聞也必須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做出來的節目才會有人情味兒,才會與人產生共鳴。她妹妹說“你可以選擇不當記者,但是你當了記者,就沒有不去的權利”。讓她更深刻地意識到,記者的身上擔負了責任,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記者需要一種刨根問底挖掘真相的精神,她感悟了,她也是這么做的。
在第二章中,她記錄非典時期的一句話”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很特別,耐人尋味。敬佩非典時在前線用生命相搏,堅守原地默默奉獻的醫生們。佩服柴靜的勇氣,在危難的時候不顧安危,奮勇當先。她說“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務必明白”。
“女記者也能干好”,柴靜用自己調查外貿詐騙公司官員洗錢等一系列經歷證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一旦下定決心看真相,讀書筆記。就會在調查中不斷深挖,絕不會退步。談到了對吸毒,同性戀者被誤判的“犯人”這些常被選擇忽視的群體,這一些聽起來很邊緣,實際上跟我們的生活很貼近,他們跟普通人一樣,努力地生存,他們不需要憐憫,只想得到平等的對待。
柴靜認為,真實的力量才是重要的,采訪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什么,如果在采訪中過于渲染情緒,會給人矯揉造作之感。在災難的報道中,柴靜真正用心和采訪對象接觸,真實的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生活,人性自然會從片子里流淌出來。有時候也要做一個甘居尋常的人,報道北京奧運,她走著和其他媒體相反的路子,她把目光投向了哪些不起眼甚至失敗的運動員,她堅持著她自己關于新聞人的價值和信念。
通過柴靜講述著十年以來的成長和轉變,我也學會逐漸認清自己身上的弱點,學會感受別人。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起那些不幸的人來,像是他們的夢一樣。我要學會珍惜,學會用心看待事情,懂得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站在對方角度理解和寬容對方。
《看見》讀書筆記 篇3
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注意到了柴靜的很多負面消息,沒敢打開看,也覺得看了又能怎樣,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后就細致的看了她的書,斷斷續續有三個月的時間吧,從她的文字里看到了柴靜的成長、進步、成熟,這才是真實的柴靜吧,因為文字是不會說謊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想想吧,這樣合適嗎?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也覺得自己似乎在真實的活著,因為我嗅到了進步的味道,開始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充實,即使經常一個人也不覺得孤單。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里,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處理好了這段時間,你就學會了強大,可以寵辱不驚的面對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這本書的尾頁部分,邊吃早餐邊看,怎么發現句句都是真理啊,說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這就是生活的沉淀、生命的頓悟吧。看書,不只是看熱鬧,它給我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每一種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經歷一邊,但是你在書里可以體會的到,當你融入故事情節,開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時,你就會理解人生的百態,原來有那么多的未知世界是我們不了解的,所以,以后對于我們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發表結論。
很多人說,當你把工作當作事業去干的時候,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快感,從而走向成功。柴靜就是這樣的人,認真、執著、熱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去認識改正身上的缺點,一步步的變得從容、寬容、理解,節目也越來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羨慕她身邊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包容彼此,這樣的工作誰會不為之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懶惰了很多,變得不求上進,再這樣下去真的就廢了,自己都會嫌棄自己。所以,心態一變,你不會覺得多余的工作是負擔,因為不去接受挑戰、只是逃避你怎么去證明自己原來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看見》讀書筆記 篇4
談論文學教學法的的專著,語言晦澀,理論高深。看到這本書時,自覺很難取經。
慶幸蒙臺梭利,福祿貝爾,杜威,盧梭……是大學時的常客,所以讀來像是不停地與先哲對話。
朱自強老師認為,中國小學語文教育的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而我正是這個轉變的切實體會者。
六年級以前,語文老師上課只知道教給我們認字、寫字、背課文。
那時候背誦的文章《珍珠鳥》《少年閏土》……哪有什么背誦優美段落,都是全文背誦,不管懂不懂其中的含義,都要先背過再說。
那時的我并不懂什么是兒童文學,只覺得課外的書要比課內的有趣,時常拿一些課外書來讀一讀。
升入七年級,一陣改革風刮來,猛然間,我們的課堂變成了學生上課、小組合作、自主課堂。這股風,風力8級,在當時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時至今日,教育改革已經探索多年,小學語文教師們也逐漸將兒童文學納入語文閱讀的實踐之中。
朱老師通過五個章節,給我們分析了理論建構的重要意義(其中包括“建構論”語文觀、“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兒童文學理論)和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項。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朱老師對“工具論”的質疑。通過對三位元老級教育學者的批判式工具論的闡述,他以皮亞杰“建構論”為基礎,建構出具有整體性、普遍性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法。
他所持有的'語文觀,認為“創造自己的思想并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才是語文教育的首要工作”,并否定了孤立背誦課文的教育意義,還認為對于詞語的理解都要放到具體的段落中去……
這些都給我的教學帶來的啟發,但是有一點,我保留意見:比如經典誦讀,不求甚解的記誦,脫離孩子生活語境的文字,我仍然覺得可以教學。
童年課文中所記誦過的詩詞也好,散文也罷,全都忘記,但這幾年學習過的吟誦調,卻仍然深刻,時時回旋于腦海,時時脫口而出。詩詞格律太美,無疑是一筆難以割舍的華章。
他所持有的學生觀是“兒童本位”的,這種思想的起源是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自從這股風開始刮,學生主體地位開始逐漸顯現。“兒童的繆斯本能”與“應試教育”的軟磨硬泡顯然形成了一場無形的對抗。
朱老師甚至不惜在康德列舉的兩大最為驚人的奇跡中,加上“幼齡兒童的創造力”,可見,葡萄藤已經開始生長,教師作為輔助者,只是起到輔助、修建、引出的作用,換個詞叫“乘機助長”。
至于結出多少個不同的“葫蘆娃”,能顯多少的神通,能使多大的本事,就得請老師們放寬心了,已經不是我們能最終決定的了,我們要擺好自己的位置。
我想,用這種語文觀、兒童觀、教師觀全副武裝自己是需要好好做做調整了,索性,我讀的理論知識不多,應時應景也應該換一換新鮮血液。
本書的后大半,就是所謂的“十八般武藝”。我無法樣樣精通,卻愿意學習一二。
“天真的閱讀”法,我心向往之。
我從小讀書特點慢,在沒有認識到“現實世界就是現實世界”這個真理之前,我確實幻想過書中各種夢幻與天真的世界。
我在《海底兩萬里》中仿佛真的與鯨魚搏斗,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好像真的有個好朋友“星期五”……這種對文學所創造的想象世界,懷著無比信賴心態的閱讀,不就是孩子那一顆顆最真最真的心嗎?
所以,假如我的學生寫到他想到動畫里去,我就要允許自己也帶著一顆童心,去尋找我與他童心的交流的共同之處。不能再以成人的眼光的去破壞孩子心中的“想象世界”。
至于朱老師的“天真閱讀”,則是既能保持閱讀過程中對文學的想象世界的相信,又能將頻道轉回到現實世界。
那老師就更厲害了,需要頻頻轉換頻道,還要引導好“小文學家”們,不要在現實和想象世界里出現錯亂。
仔細想一想,閱讀里能夠出現現實中不存在的異次元,讓你的內心來一次穿越,何不帶著一顆童心,去放空自己,享受其中呢!? ? ?
“從善如流”法,就要求語文教師成為一個真正的聆聽者!
朱老師以孫紹振多元解讀《愚公移山》為案例,他所作的“脫離了歷史語境,用當代觀念強加于古代經典”這一批判是正確的,我也贊同孫紹振對《愚公移山》所作的“贊頌其堅毅不拔的意志”這一解讀。
不過,當現代的讀者承認了《愚公移山》的“贊頌其堅毅不拔的意志”這一文本意圖之后,對讀者是否同意古代作者的立場和觀點這一問題,也是可以討論的。當然,前提是先依據文本弄清楚作者的立場和觀點,而不是一上來就先來一通“解構”。
這有些像“批判式思維”,這種上課的方式,讓我想起上學期,我上的那個《愛國是什么》的群文閱讀。
對于“岳飛究竟是愛國還是愛君”,自古沒有定論,當然,也不一定非要孩子們去產生什么定論,我們只需要“從善如流”引起向善,隨著他們自己對知識的累積和理解,一定會建構出自己的理解。
這也就是朱教授認為的——
文本閱讀需要超越“讀者中心論”和“文本中心論”,建構一個讀者和文本對話、交流的意義世界。
對于評價語的傳遞,朱老師也有自己真知灼見:“真棒!”“真了不起!”“佩服!”等語言來大加夸贊,并不能真正達到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的目的,反而會降低閱讀學習應有的標準。這就要和前面的“提問法”聯系起來了。
可見,從善如流也不可能單獨存在,教學法也不是孤立無援的,他們都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給老師們“救場”。
我內心,此刻有波瀾。
此刻,波瀾壯闊
《看見》讀書筆記 篇5
“這本書中,我沒有可以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在全書中,柴靜以記者的視角講故事,講述一些刻骨銘心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名為“雙城的創傷......”的篇目。這個篇目中展現的故事是:一周之內,同一班級五個小學生連續用服毒的方式自殺,無人知曉其中的原因。在調查后發現,是一種名為“友誼”的紐帶讓其他孩子在其中一個小女孩自認為被羞辱后選擇服毒自殺后相繼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在這篇故事的描述中,沒有華麗的“第二落點”,只是實事求是地詳盡報道便足以打動人心。
柴靜在書中時常提及對記者的理解:采訪不用來批判,只用來了解;不用來改造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在此之后,我也試圖深度思考記者的意義,記者不只是一個聽故事的身份,也不只是一個講故事的工作,而是不斷地相遇,不斷地交流,不斷地治愈。和不同的采訪者相遇,與他們交流世界的變化,相互治愈,才能看見,看人生,見眾生。
從邊緣人物的境況到重大災難的現場,從動物生存到環境保護,從民眾意見到政府態度,我有幸在書中窺見社會百態的一方天地。這一方天地使我不再被困在一個有色的玻璃瓶內,用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更使我進一步了解了記者的存在,事關道德,事關生命,事關社會。
“記者”就是“記著”。記著要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記著不要人云亦云,要清醒自持,溫暖有力;記著要敢于相信,敢于質疑,敢于揭示真相。
學習新聞學的第二年,理論知識逐漸得以豐富,但實踐經驗有所欠缺,我接觸過的采訪對象并未達到“多”的行列。在次次的采訪中,我總愛將稿子引向華而不實的“第二落點”而忽略了其中的邏輯。其中,在近期的采訪中,我試圖采訪一個從事流調工作、有過援鄂經歷的護士。采訪前,我便充分預測了我稿子的走向,一個樂于奉獻,犧牲小我以成就大我的英勇形象。在采訪時,被訪者因為忙碌而不愿與我周旋過久,而身為采訪者,我時常因“害怕打擾”而小心翼翼,始終保持禮貌的距離,未實現與受訪者心靈的交流。寫稿時,我也注重塑造人物形象而非描述人物形象,因而,這次采訪與寫稿經歷都算得上“失敗”。這其中存在著的界限便是評論與敘述的占比平衡,我常常忘記,記者最大的道德只是使人“明白”,而非強加于自身的觀點于受眾,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在入學初,我當作全班的面,在自我介紹里雄心壯志:我的目標是成為觀點獨立的新聞人。而在后續的很多事件中,我逐漸明白:新聞人,任重而道遠。如柴靜在書里所說:“長天大地,多摔打吧。”
《看見》讀書筆記 篇6
這本書呢是我剛開始進微讀時加入書架的第一批書,算了算時間,從開始到現在讀完,有一年多的時間……
打開這本書沒幾頁,我就被震撼了,這里面每頁都有好多想法,可見看這本書的人超級多。為什么吃驚,是因為在此之前我看了好幾本名著類的經典書,但是想法量跟這本書里的數量卻有很大差距……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心里是不大認可的,總覺得是跟風,我當時覺得不是因為這本書好,才有這么多小伙伴看。而是這本書的作者火,連帶著帶動了這本書的人氣……
知道柴靜,是霧霾最嚴重的那幾年,她的《穹頂之下》轟動了好久,一直想著看,一直到現在也沒實現。
讀到最后,之前的想法全被推翻,這本書真得是一本很值得認真研讀的`書。
其實,看書是一個不斷深化自己的過程,懂得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書讀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知識的狹隘與貧瘠。一開始的我是不太愛寫想法的,寫了也是僅自己可見,一來是不好意思,覺得自己想法太淺薄了,寫出來惹人笑;二來也懶,總不愿靜下來慢慢思考,不斷修正去輸出。
讀這本書,給我感觸很大,但是又沒辦法具體說明是什么方面的觸動。也許是“潤物細無聲”的那種吧,一點一點地滲入到三觀中、滲入到想事做事的邏輯思維里……
《看見》讀書筆記 篇7
國慶放假之前在網上購了一本柴靜的《看見》。 放假的這幾天,閑來無事,挺厚的一本書,沒幾天就看完了。之前,挺柴,砍柴聲不絕于耳。心里還想著這本書值不值得一觀。看畢,還是覺得不錯。
首先,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她所處的環境。柴靜原先在湖南衛視,二十四進央視。她的成長,最先要感謝的是陳虻。這個男人,對她疼愛有加,總能在關鍵之處點撥她幾下,柴靜有時雖然反感,但要命的是,事實往往證明陳虻是對的。柴靜不得不服。我們常說人的一生中要有貴人相助,在我看來,陳虻就是柴靜的貴人,無論柴靜對陳虻發脾氣,表示反感。這個男人,總是一臉無所謂,柴靜的脾氣發完。下次見面,陳虻照樣一如既往的關心。雖然柴靜經常參加那些所謂的“老男人的飯局”,然而,在這種聊天的背后,這些閱人無數,做事具有極其豐富經驗的老男人,他們所說的都代表著當時的一種風向標,跟這樣的一群人聊天,自然是受益無窮。作為剛出道的新人,能有這些“貴人”的扶持,是多么幸福,又是何其幸運的一件事。
其次,對“新聞調查”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原來“新聞調查”也要經歷選題,經領導審批,合格的才能做,有價值的才能做,否則,做了百姓們不看,或者罵聲一片,這些都是不可以的。一個好的新聞,必須要有一定的認可度,必須要讓人從中明白些什么?必須能揭示出一定的事實的真相,讓老百姓明白,原來這件事或那件事是這樣的。同樣,教師的科研工作,也要經歷選題,送審,過關了才可以做。否則人家做過了你再做,浪費時間,也是浪費精力和資源的事。教師的選題也要有價值,通過這個研究,教師和學生是否都有收益,否則就不是好的選題。
第三,做事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時間長度。如“新聞調查”的選題選好了之后去做。做完了呢?之前柴靜們總是把做過的題扔一邊,至于調查中的人后來又有什么樣的變化,結果是在情理之中還是在意料之外,這個就不去管了。教師的科研也是如此,我把一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這個實驗我做了一年,等這個實驗結束后,這班學生因為由其它老師教了,我也便不去管了。缺少持續性。好在柴靜后來認識到了這一點。她曾經做過一個德國人盧安克到板烈去做志愿者的事例調查,完了之后又去做了一期,叫《告別盧安克》,比較完整,而不是做一件事或某一個人的專訪后,便把帶子束之高閣,從些不聞不問。科研,也應如此,跟蹤調查會更有實效。
第四,做節目要有平常心,從細做起,從實做起。因為,每天不可能都會發生驚天動地的'大事,更多的則是一些平淡無奇的小事。更何況。一些大事也不可能就在你的家門口發生,讓你搶頭籌,你要善于從小事中去感悟,所謂一滴水見太陽。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柴靜只是選了一個普通的受災人家,一起跟他們生活了一段時間,每天用攝像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小理,但生活就從中流淌出來了。災后人們重建的信心和希望自然而然地從中可以感受得到。一個教師,對學生如何如何愛,用不著大道理說明,看他每天是怎樣從一些細節之處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的,足矣。
第五,做一行,要專一行。柴靜能把原先的“新聞調查”做得那么有聲有色。是因為她的不斷錘煉。領導告訴她,要把外國的優秀訪談節目全部拿來看,拆分到秒。有借鑒,有實踐,所以到后來柴靜的問話才會那么有針對性。對于我們老師來說,四十分鐘的課堂要上得精彩,啟發學生很重要,問一下自己,你的底氣有多少?功力有多深?你借鑒了多少,自己歸納了多少?所以,失敗必有原因,成功必有方法。
第六,此書告訴我,人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這不要緊,是人都會犯錯誤,盧安克說,因為犯錯誤,所以人生才會這么久,以讓我們有時間去改正。所以,有時,真的不要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這樣會很累,放松自己,活在當下。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未來,愁什么呢?
第七,網上傳言,不要把柴靜神化。看完后,我覺得,柴靜也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她的成功,離不開她的努力。這本書,也可以算是她的一個奮斗史。至少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該怎么奮斗。同時,不要把成功當作目標。否則,會很累。設定目標,一步一步走下去,成功便會和你不期而遇。
《看見》讀書筆記 篇8
讀《看見》,我看到了柴靜的掙扎和她的成長,盡管她比我年長一些,讀這本書的過程還是讓我想起了參加工作以來我自己心態的極大變化,與她如出一轍。看書的過程中有很多次我都差點哭出來,看非典、看汶川地震、看妓女們的生活、看雙城的創傷、看柴靜的故鄉,還有她與團隊的聚散分離......她的文字不華麗,平凡樸實的敘述,不急不慢的一字一句說,她不隱藏自己的缺點,也不隱藏自己的困惑,她不裝公知,只陳述事實,講自己的體會。
書里講的故事,都是以前做的節目。節目所反映的問題,其實無論哪個年代去看,都一樣還會存在。過去的腐敗被揭露,還有新的腐敗滋生;一個地方貧困的孩子得到救助,還有無數貧困的孩子留守深山無人問津;揭穿一個家庭的暴力真相,還有更多無名家庭依舊如此。10年前初入央視的柴靜單薄文弱,很多人說她做不了剛性的題材,但在這十年里她也經歷過剛性尖銳、咄咄逼人的階段。而現在的她落落大方,柔中帶剛,新聞采訪中既賦予人文情懷又立針尖血,揭示真相。很多事情,其實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界限邊際。
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即是獨立。就如胡適所說:“你們不要總在爭自由,自由是外界給你的,你們先要爭獨立,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然是奴隸。”獨立來源于思考,思考來源于生活的經歷,來源于挫折對你的打磨,來源于生命中所遇見不同的人給予自己的觀念沖擊。獨立是,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質疑、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的過程。獨立是不斷推翻過去的`自己,完善現在的自己的過程。這途中,也面臨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類人”的過程,然后再次推翻。走過去,就是一個新的自己。
人性會有無數種可能,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觀念的人,看到的同一現象也有不同理解。所以世間沒有完全的善,更不可能有完全的惡。所以我試著不去抱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例如有些人小小的利用我一下,我雖然心里清楚,卻絕口不提。適當地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再比如,有些人背地里戳我刀子,我一句話不說,也抓住機會把刀子拔出來再插回去。我也是一個有陰暗面的人,只是年歲增長使我學習盡量勸自己不要與人為敵。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生活中很多我曾經無法理解因此會暴躁相對的事,也嘗試著去包容那些待我虛假大過真實的人。柴靜也說:“痛苦不是財富,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柴靜從2000年初入央視,在成長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大的勇氣與努力才克服了天性的怯弱,戰勝了自己。我知道我自己天性里也有些可能致命的弱點,一邊看這書,一邊剖析自己,一遍遍地審視自己,一遍遍地告訴自己要正視自己。看書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心里常默念朱光潛先生恪守的6字座右銘:“此身,此時,此地。” 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凡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看見》讀書筆記 篇9
《看見》,一個揮之不去的十年,一段記者成長的歷程,一本讓人深思的讀物。書中柴靜在說到自己的職業時,她這樣說到:“記者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它賦予我打開別人心靈的權利,這是至高無上的權利,打開別人的心靈瞬間,你會觸碰到一些真相。”也許就是這樣一種態度,讓《看見》直擊我們的心靈,從而讓我們深思。
看見是需要勇氣的。在讀《看見》時,我總會想起魯迅先生,柴靜和魯迅同樣都是用筆記錄了自己對社會、對自我的認知與反思,同樣都是在不段斷地描述著自己的所見所感。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真正的勇士,他們都敢于面對現實,面對社會,面對自我。人們常說,眼不見心不煩,可是人們忘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只有鼓起勇氣、發自內心地去看見,才能不斷的完善自我,完善社會。
看見是需要不斷反省的。柴進在講述十年的人生歷程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反省自己,同時也在矛盾著,她總在情感與采訪間掙扎,曾經她可能更多會關注事件,慢慢的她學會了關注著事件中的.人,就像她自己說的打開別人的心靈。她希望更加全面的報道,她希望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我深深地記得她說過,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所以在報道每個事件時她都在反省著自己報道的不足與缺失。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也可以算作是一種看見的能力吧,我們在看見別人的同時也要學會看見自己,只有不斷看見,不斷反省,才能不斷接近完美。
看見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在很多人眼里柴靜是一個敬業的記者,但在文字中,她卻是謙卑的,她說:“我的起點太低,用不著發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從蒙昧中一點點解敷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小時候我們會單純的看見這個世界的美好事物,當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和閱歷的不斷增多,我們看見的事物多了,在看待事物時我們慢慢的學會了區分善與惡。就像有人說過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源于量的積累。
我看見了,我感慨了,我反思了,可是我還沒有改變。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也是這個社會某一方面的真實寫照,我們常常會看到社會丑陋的一面,我們或許會抨擊它,可是在抨擊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了,這樣周而復始,社會總是存在著某些弊端。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看見,反思,改變,再看見,再反思,再改變,這樣的循環,這樣才會慢慢地改變社會的弊端。
看見表面上是一個質樸的詞,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一種能力,但在看見背后我們做了些什么。柴靜在看見背后,深入其中,創造了《看見》,當我們看見她的這本書時,我又有何反響?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通過《看見》,或許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自己,看到不同的社會層面。一個人的看見或許是微小的,但當我們每個人都主動去看見,主動去反思,漸漸的,我們的整個社會都會開始反思,開始變得更美好。
柴靜用這樣的方式與標準來衡量著自己的看見:“我試著盡可能誠實的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人也由無數個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我想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所變,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有意義。
《看見》讀書筆記 篇10
此書是易寶支付創始人余晨2015年所寫,緣于他在擔當央視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的顧問時,曾面對面采訪了很多互聯網的締造者。
通過本書,我知道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蒂姆?伯納斯?李敲出的“這是給所有人的”的含義,原來作為萬維網的發明者他無償放棄了專利權;知道了溫頓?瑟夫發明的TCP/IP協議沿用至今,由此產生的“深空網”協議讓科學家聯系上了通往火星的“鳳凰號”和“勇氣號”;知道了互聯網三大定律(摩爾定律、里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及其衍生發展的趨勢。
最喜歡這句話:“互聯網讓未來呈現出諸多的可能性,如此一來,我們的明天才不是對自己祖輩生活的重復”。本書中描繪的神經技術革命則讓我想到了科幻電影《超體》和《盜夢空間》。
最灑脫的YouTu be創始人,陳世駿。他曾因腦瘤觸發癲癇,開顱手術后重新思考生活的狀態,而后脫離谷歌再創Avos,他對余晨打趣講:人生總要“發癲”一回。有一天,他站在火車鐵軌中間,跟助手開玩笑說:“如果這時火車開過來,結果會怎樣?”助手嚇壞了,叫他趕緊離開鐵軌。陳世駿說:“如果你擁有的.一切,在一瞬間會全部消失掉,你就會明白不該浪費時間、不該過得無聊、不該消耗生命”。
最敬佩的兩位大師,喬布斯和馬斯克。喬布斯不是智能手機的發明者,但是他能夠把極簡的硬件設計、完美的軟件體驗,還有應用商店等網絡服務整合在一起,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馬斯克也不是第一個嘗試制造電動汽車的人,但是他把電池組管理技術、車載聯網技術、直銷渠道和充電站網絡整合成一個生態系統,不愧被稱作“來自未來的人”。
最讓我感到游戲沒有白玩的人,邁克?莫漢。他的暴雪娛樂公司打造了《魔獸世界》等經典游戲,他認為游戲并不簡單是娛樂,游戲可以讓玩家學電腦技術,學會溝通世界;可以培養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心態;可以鍛煉團隊合作和領導力。
最欣賞的是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他是一個如同馬可?奧勒留般(沉思錄、對個人德行極致的追求)的斯多葛主義信仰者。他注重自我的獨立、注重自我的自由和自律;他懂得寬容和謙讓,他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純粹;他也是第三個參加“捐贈誓言”的人,同時他依靠強大執行力完成的年度挑戰更使他聞名全球。
這個時代強調要用強大的創新能力去發現需求。諸如某平臺游戲主播年入千萬,快手賣貨節散打哥帶貨1.6億等等都是借助了互聯網這個時代的熱潮,發現了人們的某種需求。
我要努力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自己的“本質方法論”,以期通過學習、實踐去理解更多不理解的存在,去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看見》讀書筆記 篇11
從這本書里,我一是看到了柴靜個人的成長,青澀怯懦的小姑娘看見自己的急躁,擺臉色,太過鋒芒畢露,一點點琢磨沉淀,對他人的意見由反對蔑視到認真反思。二是看到一個初出茅廬鋒利尖刻的記者怎樣被現實沖擊,被新聞里的人與事沖擊,但又不拘泥于感動,貴在抽絲剝繭,講述了自己怎樣在冷靜的職業需要和內心的柔軟之間做一個平衡。三是一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貴人相助,比如陳虻,老范,老郝,史努比,陳虻在柴靜的職業生涯中一直扮演著指路明燈的作用,話聽起來刺耳,好在經過生活歷練之后明白他是對的。
老范和老郝更多是以搭檔和閨蜜的角色存在,提出柴靜不經意間會擺臉色,也更為溫柔委婉。柴靜本身讓我驚艷的是她的穹頂之下,透過這本書,才明白這并非一蹴而就,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淀。她的視角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做的節目也更加地有深度和厚度。喜歡她的較真,不經意的尖刻,(這證明她在不斷思考,只是揭示真相與人情世故往往不能兼顧),不隨大流。她讓我看到了一個記者的擔當,也看到了央視的良心。“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看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看見》讀書筆記12-08
看見讀書筆記04-14
《看見》讀書筆記15篇01-02
看見的作文04-26
關于看見的作文02-16
看見優秀作文02-24
看見彩虹的說說04-26
夢見看見別人殺人02-19
夢見看見鬼魂04-27
看見的作文15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