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后感1
我一般不看小說的,但這是一部改變我對敘事技巧看法的小說。
我一直認為小說終究是沒有價值、營養的,它們描繪的世界離自己那么遙遠。
但我現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實道理用極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故事源于事實又高于事實,謝謝《無聲告白》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剛吸引我的是因為kindle的推薦,亞馬遜暢銷榜,華裔作家的力作。
買了電子版后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于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書中是以一個不尋常的5口之家的發展為主線。為什么不尋常,因為男的是華人,女的是美國人,因此他們的孩子是混血,那個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中國人的群體還是美國人的群體。孩子們想和美國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膚色問題沒人愿意和他們當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她從小就對化學、物理和生物感興趣,她的夢想是當醫生,雖然那時候女醫生屈指可數。然而她的母親卻是家政課老師,她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嫁給哈佛男、照顧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婦,而瑪麗琳卻希望自己永遠獨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媽媽的反對,報考化學、生物專業,去做常人眼里只有異類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獨行。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她在大學上詹姆斯課的時候,第一眼就被這個獨特的男人吸引住了,從此墜入愛河,可沒想到,還沒完成學業的她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按照曾經母親給她的路,結婚生子。但她內心從沒放棄過追求自己夢想、追求醫生目標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從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性格,價值觀迥異的兩個人如果無法互相容錯,注定會過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們知道讓一個人改變最大的動力,是讓他親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實現了自己心中夢想的成功案例。而瑪麗琳在第二個孩子稍微長大后因為生病去了醫院,她意外的發現有個年輕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護士—別人都叫他醫生,甚至別的男醫生也會請教她一些問題。她內心從沒有過的震撼,她曾經魂牽夢縈的職業,曾經付出無數心血想要實現的目標,現在真切的發生在了這個普通女人的身上。她決定離開自己的家庭,雖然有老公和兩個孩子,但她依舊認為自己可以離開他們繼續深造,但這段日子只持續了兩個月。當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完成考試拿到學業證書的時候,她暈倒了,結果檢查是她再度懷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協,再一次當起了家庭主婦,趨于平庸。當她回到家的時候,由于自己的長時間離開,家里已經混亂不堪,孩子們第一時間緊緊抱著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都會采取的辦法,生個蛋,讓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決定把自己所有的夢想讓莉迪亞實現,她在腦海中用物質給莉迪亞規劃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就這樣,莉迪亞無法控制的開始承擔父母兩個人所有的關愛—過多的關愛。從那時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鏡檢閱著,她的所有目標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標。也許單純的強加一方的夢想,孩子雖然不會快樂,但也不至于選擇自殺這條不歸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強加了父母兩個人迥異的夢想,一個想要獨立、鶴立雞群、受人矚目的夢,一個想要融入團隊、普普通通的夢,兩個夢不斷地撕扯她的快樂,直到把所有這一切撕得粉碎。
當她選擇自殺的時候,父母根本不相信這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己女兒的身上,他們的印象里,女兒樂觀、好學,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獨無助到自殺去解脫。她的女兒會主動要求學習物理和化學,會考上成績第一個給目前看;他的女兒會認真看自己給她買的書《建立人脈的法則》,每天都會給自己的同學打電話,而且相聊甚歡。這一切讓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孩子會選擇自殺。
然而我們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們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真實的事情。因為我們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觀,她的哥哥內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關愛,但這也給了他追尋自己航空夢的機會,他從憎恨莉迪亞受到的寵愛,慢慢的變成同情莉迪亞。他在沒有父母的關注下,考上了夢寐以求、可以作為航空夢跳板的哈佛大學。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讓莉迪亞覺得這個家里唯一的牽絆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離開家去哈佛上學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盡的導火索。
一切就這么結束了,但這本書給我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這些問題根深在我的大腦中:
家庭和事業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標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嗎?怎么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我們為什么會討厭原來真實的自己?當然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們的思考。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2歲的女兒。與其說這是一個企業,不如說這是一個承載夢想的平臺,在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老婆則在公司幫助老公打理雜事。其實,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確定,家庭永遠是確定的,是穩定的。
第二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畢竟自己結婚時間很短,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支撐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唯一能說的是往往成功的企業家或藝術家,他們本身就是個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體。他們既內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藹。既優柔寡斷,又當機立斷。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可以認親自己的優劣勢,在不同的情景下,發揮出不同的特點。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個人,只需要一個互補的團隊。
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無聲告白》讀后感3000字作文。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我曾經一直是一個關注自己缺點勝于自己有點的人,文章中的詹姆斯也是,我們拼命想彌補自己的缺點,就像補習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一樣
慢慢的,當性格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變的自卑,開始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該這樣。而這一切對我慢慢好轉,在于我讀了關于內向、天賦、性格、優勢等一系列書籍開始,慢慢的我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了,我知道有些是不能改變的,而我要做的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然后用專屬于自己優點的辦法,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只要知道目標,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最高效的辦法。
互聯網時代,解放了人性,也解放了夢想,是時候讓自己承擔起自己夢想的全部重量,不要把它交給任何人,包括自己孩子。
《無聲告白》讀后感2
《無聲告白》是美籍華人伍綺詩的處女作,本書奪得20xx年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而作者伍綺詩,是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擊敗斯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知名作家,橫掃歐美所有榜單。
拿到書的那一刻,小說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讀畢掩卷沉思,作者在藝術上的特色非常鮮明。
作者構思巧妙,兩條線索交叉推進。一條是主線,按時間順序,沿著莉迪亞死亡這條線索展開。另一條副線,用插敘的方式,通過對往事的追憶,抽絲剝繭,讓我們一步一步走進詹姆斯一家,認識詹姆斯一家,痛惜詹姆斯一家,直至發現了莉迪亞的死因:自殺!
小說中,主線推動了故事情節的展開,副線則是對主線內容的補充。正是因為這條表面看起來的副線,我們對于小說中的每個人物、他們的家庭乃至美國社會的現實,才有了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
如果說主線是小說的骨架,那么,副線是小說的血肉,是小說主線的補充,也是小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小說懸念迭起,迷霧重重。第一章中,在家人為莉迪亞的失蹤焦急如焚時,內斯為什么隱瞞莉迪亞與杰克關系的事實?莉迪亞明明獨來獨往,沒有交際,為什么常常卻要在父親面前,假裝跟同學打電話聊天?
第三章中,母親瑪麗琳,想通過女兒的日記找到孩子死亡的蛛絲馬跡。可誰知她送給女兒所有的日記本,都是一片空白。
莉迪亞的死因再度激起了人們閱讀的興趣:是什么導致了莉迪亞的死亡?是他殺嗎?為誰所殺?是自殺嗎?因為什么?
第五章中,在母親瑪麗琳的眼里,“莉迪亞非常快樂,她愛學校,她很有前途,她絕對不會自己跑到那條船上去的。”
可警察調查的結果卻是:莉迪亞安靜孤僻,缺少朋友,她最近的成績直線下降。她的家庭也很奇怪,沒有朋友,與環境格格不入。
特別是瑪麗琳在莉迪亞書包里找到香煙和安全套時,她無法相信這兩件東西是女兒莉迪亞的。莉迪亞書包里為何會有這這兩件東西?它們跟莉迪亞的死有關系嗎?
莉迪亞的死因依舊是個懸念,是個謎團!
第七章中,跟杰克交往,莉迪亞幾乎放棄了學業,并且學會了抽煙!本章內容就此戛然而止,懸念也再次而起:莉迪亞的死亡,真的跟杰克有關嗎?是杰克殺死了她?還是占有而后拋棄了她?
直至第八章(小說總共十二章內容)莉迪亞的`死因才初見端倪。
小說中,作者為我們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出自單身家庭的白人瑪麗琳,是當時美國不甘平庸、不愿囿于家庭的女性代表。她性感美麗,好學上進,一生追求與眾不同。她生活的時代,仍然把婦女限制在妻子、母親和家庭主婦的傳統角色之中。她企圖擺脫這樣的生活,渴望成為自食其力的醫生。當室友酣然入夢時,她在奮力拼搏;她忍受著男生對她的侮辱(掀裙子~往她燒杯里撒尿),終于在十六人的班級內,作為唯一一名女性,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好成績換來了老師的另眼相待,但仍然改變不了她的命運。
大三時,她認識了美籍華人詹姆斯,與之相戀結婚,后因懷孕而放棄學業,成為一名家庭主婦。雖然后來為了理想離家出走,但再次因為懷孕而回歸家庭。
當自己的夢想破滅后,她將希望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的身上。為了幫助莉迪亞實現夢想,她不顧及兒子內斯的感受,即便是兒子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也無法將瑪麗琳的注意力從莉迪亞身上轉移走。為了莉迪亞,她無視小女兒漢娜的存在。
當莉迪亞死后,她一度無法相信女兒的死亡,無法理解女兒為何會自殺。她整天把自己關在莉迪亞的房間里,整天沉迷在女兒過去的生活里。當她意識到是她和丈夫把莉迪亞拉進了湖底時,她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她給予莉迪亞的,是她認為莉迪亞所需要的,其實,對于她給予的一切,莉迪亞并不喜歡。
幸運的是,她最終明白了一切,她希望莉迪亞能夠回來,她想重新開始。可惜逝者已逝,她無盡的悔恨,也只有在小女兒漢娜身上去補償了!
詹姆斯,出生于美國。他是當時唐人街眾多華人的代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左右,美國雖被稱為“大熔爐,但國會卻害怕熔爐里的東西變得太黃,所以禁止中國人移民,只允許那些已經來美國的華人的子女入境。詹姆斯的父親是頂替鄰居已死的兒子來美國的。詹姆斯本人則出生在美國。在唐人街,這些冒名者的身份很容易被揭穿,大家用的都是假名,都希望不被發現、不被遣返,所以,他們拼命融入人群,極力避免與眾不同。
瑪麗琳追求與眾不同,這使她傾心于美籍華人詹姆斯。而詹姆斯追求的合群,使他接受了瑪麗琳,他們的結合是兩人性格使然。可他們在互相吸引,互相接受彼此時,卻沒有想到:他們的婚姻,會面臨更多的困難!法律不許可、被周圍人視為”外國人“等,并因此遠離社交,遠離交友。
夫妻二人從莉迪亞的虛假自我中,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認可。于是,他們將更多的關愛與關注,放在了莉迪亞的身上。
莉迪亞是美國眾多華人未成年子女的代表。她是父母眼中的驕傲!她一方面肩負著實現母親夢想的重任,一方面父親鼓勵讓她多交朋友,要合群,適應環境。
特別是母親瑪麗琳失蹤后重返家庭。莉迪亞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對母親的所有要求唯命是從。為了滿足父母,她整天帶著面具生活,她壓抑著自己的喜好,迎合著喜愛自己的父母,過著不屬于自己的生活,過著孤獨沒有樂趣的生活,過著父母所不了解的生活。
長期內心孤獨,長期遠離人群,莉迪亞沒有什么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莉迪亞學習越來越吃力——考試不及格。可父母依舊對她抱有極大的希望,這希望像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此時,家中唯一理解她的內斯要離家求學,加之駕考沒有通過,在杰克處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生日的整個晚上,莉迪亞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錯在哪里了?終于,她明白了:她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她不知道除了恐懼還能做什么——她害怕再次失去母親,父親會因此崩潰,全家再次瓦解。
從那年夏天開始,她就非常恐懼——害怕失去她的母親還她的父親。不久,她最大的恐懼出現了:失去內斯,他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總是托著她,不讓她沉下去。只要她伸出手說,別讓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就是那一刻,莉迪亞想,從那里開始,一切就錯了。她許下新的諾言: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
從這一刻,莉迪亞就已經決定:為了擺脫這個讓她壓抑的家庭,為了擺脫父母的要求,為了擺脫這個孤獨的世界,為了做回真正的自己,她坦然地走向了湖邊,走進了湖里。
小說還塑造了內向膽小的漢娜、極力想走出家庭的內斯、特立獨行的野孩子杰克等人物。
小說最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所揭露的二十世紀初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是小說反映的一個主題。作者將這句話標識在書的封面,也足見這一主題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莉迪亞就是因為活在父母的期待中,才成為了一個”雙面人“。她為了留住母親,對母親的話言聽計從,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當著母親的面,也裝作十分喜歡的樣子,以博得母親的歡喜。自從母親離家后再度返家,她就以滿足母親的愿望為己任。
在父親面前,為了滿足華裔父親融入社會的期望,她給同學打電話,裝作親熱的樣子,其實,電話的另一端,是沒有人接聽的。她在家人面前,好學上進、熱衷社交、成績出眾;但是在外界人的眼里,她是個安靜孤僻,缺少朋友,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女孩。
莉迪亞一方面肩負著實現母親夢想的重任,因而拒絕同學的邀請。一方面父親鼓勵讓她多交朋友,要合群,適應環境。為了滿足父親母親,她過著父母所期待的生活,過著父母所不了解的生活。說到底,父母將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都寄托在了莉迪亞的身上!
父母對莉迪亞的期待,隨著莉迪亞年齡的增長,莉迪亞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越來越難以滿足父母。這讓莉迪亞越來越無所適從,越來越不堪重負。而作為父母,他們根本不了解莉迪亞內心的所思所感。
特別是當家中唯一一個理解她,懂她的內斯離家求學后,她失去精神上的支持者,同時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當時的美國,千千萬萬女性被囿于家庭。一個女性,如果想去工作,就得沒有丈夫,沒有兒子,就像詹姆斯的鄰居伍爾夫醫生:沒有丈夫,對兒子放任不管,結果杰克成了野孩子。
瑪麗琳也曾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離家出走,獨自一人去繼續自己的學業。無奈期間忍不住對孩子的思念,后來又因此再次懷孕而永遠與醫生無緣。這才把希望寄托在莉迪亞的身上。
當時的美國,種族歧視異常嚴重。白種人和其他種族的人結婚,法律是不允許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詹姆斯一家才從不出去旅游。詹姆si夫婦從不出門交際,也不在家請客,沒辦過晚餐派對,沒有橋牌牌友、獵友或者午餐會上認識的哥們:他們一家沒有真正的朋友!
詹姆斯、內斯等具有其他種族特征的人,他們走到哪里都會被當做”外國人“看待,就像觀看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許多自己的愛好,也因此被拒絕;甚至連詹姆斯就業也受到了影響……
種族歧視,使得詹姆斯一家把希望寄托在長相頗像母親瑪麗琳的莉迪亞身上,他們希望莉迪亞能夠出人頭地,希望莉迪亞能夠融入同學當中。可是莉迪亞的力量太微弱了,莉迪亞被父母的愛、父母的期待壓垮了!
莉迪亞用自己的死,控訴父母加在自己身上不可能實現的愿望!控訴美國嚴重的種族歧視!控訴虛偽自體是如何壓垮甚至剝奪了她如花般的生命!
這無聲的控訴,是以莉迪亞的生命為代價的!
這無聲的控訴,實在令人扼腕!令人痛心!
【《無聲告白》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03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2-05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11-20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11-03
《無聲告白》讀后感09-29
無聲告白讀后感03-10
讀《無聲告白》有感11-08
讀無聲告白有感04-04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03-15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