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后感1
因為此書初識程浩,看完后便趁著沖動,到百度搜索程浩,希望能夠對他能夠有更加直接的了解。看完這些,看到了個更加真實的程浩,不再只是存在與水墨印刷中的那個智慧男孩,而是個原也會調皮也會詼諧打趣的青春小子。“這小小少年,在一個個孤單的長日長夜里,用這格言般的文字,寫下他那超越少年的,對命運的接受,對不幸的寬容,對造物的慈悲。”一個無比堅強的少年,自稱“職業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微笑面對人生的愁苦,他說道:“人消除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救贖之路。”而他那些充當救贖之路的文字,有著踏過痛苦后貼近大地的力量。
正如如金山CEO傅盛所言:看完這些文字,才理解生命的厚度各有不同。對于程浩而言,生命的長度在于厚度不在于長度,哪怕只是一瞬,已炫然至極。一段不同尋常的人生,20歲的年齡,卻仿佛經歷了更多更久,因為他沒時間浪費,生活的細節,卻是震撼心靈的堅定。他的生命只有二十年,但對生命的理解,已完勝許多年長的人。
這部作品,可以定義為程浩的遺作,但是它于死者已無意義,更多的意義在于我們生者。他用他的生命告訴我,死亡,是最不可逆之事,是最無力的事,是最無法挽救的事。而偏偏,它不會提前預告任何人。他用他的猝然長逝教會了我珍惜。
附上幾句文中的語錄:。
1、這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盡量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縱使不能抵擋黑夜的來臨,我們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
2、一切抄捷徑的行為,最后都被證明是在走彎路;一切阻擋我們的困難都應該正面解決,因為那才是走直線。
3、也許我們無法明白“活著”的意義,但是我們已經為“活著”付出了太多代價;也許我們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我們已經為夢想流下了太多淚水。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絕不能回頭。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獄一定在身后。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后感2
一半是光,一半踏著影,消失前也亦做永恒的珍貴。——題記
“不幸和幸運一樣,都需要有人去承擔”,對于作者程浩,他將自己的病痛稱之為不幸,也就是比我們早些離開這悲喜交雜的世間而已。
在這本書里,幾乎看不到他因病痛纏身而發牢騷。你讀到的,是他面對生死問題的淡然,他調侃自己是職業病人,你絲毫看不到他的絕望。一個陽光、積極的二十歲的他,在無數個煎熬的日子里,仍然保持著一個堅強求生的靈魂,以及強烈的自尊心。你是如何能夠想象到一位六個月大就被查出“腦癱”,多年來只靠在家自學的人,仍頑強地在屏幕前靠鼠標字字斟酌。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是對生命死亡的體悟和深度,文字里的滄桑,記錄了他一生的印記。學歷的高低牽制不住他思想的深淺,他的病痛壓不住一顆樂觀積極的心。以讀書、寫字來救贖自己生命的價值,質樸、溫暖的文字下是一個少年炙熱的心。
程浩在文章里說“從小到大,我最討厭別人給我貼什么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標簽,看似表揚,實則歧視。活著是每個人的希望,獲得是每個人的欲望。”賦予殘弱者們太多標簽,憐憫地去看待他們,其實是對他們自尊心的沖擊,他們也只想在世上有正常人應有的尊嚴。亦如“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感動著無數中國人,但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立信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價值。程浩只想用昨天的自己感動今天的自己,而無需向任何人博取同情與一時的感動。
“幸福就是一覺醒來,窗外依舊陽光燦爛。”
對命運不幸的包容與對人生的理解,與那些在網上無病呻吟的人相比,程浩用短短的二十年詮釋了什么叫“生命之殘酷,在于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于其短暫”。讓人觸動的同時,也時人體會到:你的一個舉動,是多少人趴在窗前的奢望;你的一個態度,又是如何改變人的思想。
一個生命的消逝對于世界可能微不足道,但對我們自己卻是沉重且值得深思的事。對于你,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你曾遺失的精彩,在有生之年,靜下來去尋找。也許,那是你度過漫長歲月的……信仰。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后感3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是成也書齋讀書會一起共讀的一本書,單看書名是如此賦予詩意,我迫不及待的看完了此書,書本里有很多諸如“生命之殘酷,在于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其短暫”這樣的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語錄。其中有一句讓我感受頗深:“我想說,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夸耀的事跡,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作者程浩只活了20歲,沒上過學,媽媽教他讀書認字,10歲起閱讀,每天平均閱讀量10萬字。17歲左右開始寫作,兩三年間,他用變形的身體,寫下了44萬字的作品。他說,“上帝給了我太多的`理想,卻沒有給我完成理想的時間。”他坦言自己是一個職業病人,也曾迷惘,沉迷游戲。而后來讀書寫作,也只不過“做了自己該做的,能做的”。
人的一生,無論是誰,多多少少都會遭遇挫折。可是再大的挫折也不及作者從一生下來就帶著疾病,與病魔抗爭到死的挫折大。
不禁讓我想起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人生有種種的艱難和灰暗。有些人一味地抱怨,硬生生的把本有希望的生活過成了茍且,而有些人即使在最難挨的日子里,也不失風度,照樣在生活的夾縫中詩意的活著。
對“活著”作過深深思考的作家史鐵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等到生出褥瘡,一連七八日只能歪七豎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微笑面對人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豁達。微笑面對人生逆境,就如司馬遷以微笑的樂觀心態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蒲松齡用微笑面對落榜的不如意,以微笑的淡然心態著就《聊齋》。是他們讓微笑得以流傳后世,是他們讓人們明白其實面對逆境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后感】相關文章:
邊緣的作文05-26
夢見站在樹上05-28
站在失敗的路口作文05-01
愛與痛的邊緣讀后感03-10
夢見站在高處往下看03-30
站在科學的土地上作文06-18
夢見站在懸崖上吹風06-04
《走在教育邊緣》讀書筆記06-15
夢見站在高處(解夢50條)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