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
偶爾從書架上掃到了了《明朝那些事兒》,好奇的翻開買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第一次發現原來歷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歷史也可以讓人捧腹大笑,然而笑過之后往往又能讓我們思考。比如,在這本書里,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里散發著耀眼正義的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他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在這本書中始終蘊含之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支持著鄭和七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前毫無畏懼。這股力量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獨自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于危難之間。這股力量支持著王守仁在荒蕪之地開墾,歷經艱辛后幡然頓悟,創立偉大的“心學”,將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并影響了無數后人。這股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深夜渡海擊寇,再強大的敵人都擋不住他與戚家軍前進的腳步,如同數百年后的紅軍一般,保家衛國。
這股力量支持著徐階韜光養晦,也許曾被無數人指責膽小、懦弱,但他筆挺的脊背昭示著他從來沒有忘記夏言的枉死和楊繼盛所受非人的折磨。這股力量支持著張居正在幾十年的權利斗爭中,用盡了所謂的正人君子所不齒的手段,但確是為蒼生,為黎民,他付出了他所能奉獻的一切。我們可以稱它為正義,良心,理想或者它只是一種精神。是的,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里閃耀光芒,并不是他們有多么的異于常人,而是在于他們的心里,能夠裝著百姓,一群與他們毫無相關,素昧平生的人。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的做自己的官僚,當皇上的寵臣,享受富貴,衣錦還鄉或者只是安分得完成自己的一生,最后平淡的終老。
然而,因為那一份責任,那一份理想,那一份正義,讓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從這一套書中,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王朝三百年間的興衰與風雨;更多的是一種領悟。一切的人或物都已經化作歷史,今天不斷地成為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滅的精神才能夠經受時間的淘洗沉淀下來,影響著無數后來人為目標,為夢想不停歇地奮斗。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2
假期里,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爭描述得淋漓盡致,讓我欽佩。
從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隨郭子興對抗陳友諒,親自領兵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展開激戰,最終大獲全勝。之后,朱元璋又滅了張士誠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來,和尚和皇帝有著天壤之別,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卻能夠做到,是因為他遇事冷靜沉著,不半途而廢,在困境中也善于發現并把握機會,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帝王霸業。的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我的手上,執著的信念、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一切。
亂臣明君
朱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爭奪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殺戮無數,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但他登基后遷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編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把軍事、外交、經濟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巔峰時期。從朱棣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為了建功立業,作了不計其數的.準備。盡管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明君!
每個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都是一部血淚史,許多皇帝都有他們過人的才干,也有陰暗的一面。從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學的是他們的大智大謀,抱有堅定的信念,為著自我的目標而奮斗努力!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牢記“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的富強美麗貢獻智慧和力量!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3
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得多,所謂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
唐時的黃巢在考試落榜后,站在長安城門前,惆悵至于,豪氣叢生,作詩一首,大大的有名——《詠菊》: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不是靠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任必然會被歷史從強者的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
迷信是封建時代人們的通病,想要占有天下,必須要占據王氣之地,南京就是這么一個地方,紫金山縱橫南北,恰似巨龍潛伏,而石頭山則臨江陡峭,如虎盤踞,這就是南京龍蟠虎踞的來歷。
從跟隨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的.小兵,到跟隨道衍的小和尚,從見識于謙力挽狂瀾的小吏,到獨在異鄉為身是客的朱祁鎮的侍從,從陪同王守仁前往龍鎮驛站的家仆,到連中三元張居正的書童,從湯顯祖的粉絲,到帶走袁崇煥人頭的刀斧手,最后看著崇禎上吊的小百姓......
整個過程三百多年,說長不說短不短。對于時間,我們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很久以前我收藏過一句話:世人都以為時間就象一條平靜流逝的大河,永遠只向著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見過時間的真面目,其實他們都錯了,時間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或許,你想知道我會是誰?來吧,跟我來吧,我會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故事……。
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而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于謙,一個是崇禎。 一個是力挽狂瀾,兩袖清風的臣子,一個是最為勤勞卻最為悲劇的帝王。然而歷史終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個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翻到書的最后一頁,看到那首詩,讀到那首詩的最后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 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為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度過我自己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4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閑著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這也許就是他讀史讀出得感慨,卻讓我豁然開朗,尤其是那句“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看透了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著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著的意義”么。
年少時總是著急,急著出人頭地,急著自己的未來怎么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么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過了這么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曾經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無成,于是更加著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著我這個曾經癡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現,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么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為什么活著,總想著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下一份不朽功業,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么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為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活著。開頭和結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為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為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數,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數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圍,起點與終點的函數值也都是一樣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并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范圍內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著,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5
歷史原來很精彩,一點也不枯燥。這是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不僅僅知道到很多關于歷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歷史名人,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文筆犀利而又妙趣橫生的語段,令我百看不厭。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的三百年間的事,雖然屬于歷史軍事,但是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動,讓我經常想笑起來,這不得不非常佩服當年明月(石悅)的文筆,雖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會寫出如此妙趣橫生的文章來。
信手拈來,就可見一斑,“根據《水滸傳》的記載,在古代,要想一舉成名,有條最快的捷徑--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榮的好榜樣,而朱厚照先生雖然已很有名,倒也想過一把打老虎的癮。”,這句話,雖然是在用開玩笑的口吻,但也確實含著深深的諷刺意味,對于一個皇帝,只想著各式花樣的玩,而不關心黎明百姓,確實是當時的不幸,也難怪他的當政不是天下之福。
這本書中,作者也對那些王公大臣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作者愛恨分明,有褒又貶,對于“于謙”,作者是深深的折服,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當來李賢為他伸張正義,不禁痛快淋漓,歷史是不會虧待那些大忠大義之人的。而對于像汪直、魏忠賢之類的宦官敗類,作者又難以抑制對其的厭惡,而作者對于宦官又從不全盤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對于那些敗類的惡,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情感,不難想象,當時的百姓對其的懼怕與痛恨之深。當我讀到本書關于王守仁的道出,讓我了解了一個完整的王明陽,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那么全面而細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聞”也不止,真的令我很驚喜。其中,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讓我不禁對歷史的框架有個深刻一點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嘆。讀這本書不僅讓人學會過很多東西,重要的是讓人有興趣的讀完它,沒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說“歷史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為什么到了史學家手里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歷史學家就不能把生動活潑的歷史呈現給大眾嗎?是受制于能力、才力,還是受制于觀念?”而向一般的歷史學家總是把歷史描繪的如此枯燥乏味,他們的描述方式也難以被消化,令人難以讀下去,除非是專業者為了學習必須研究,漸而漸之,歷史離老百姓平常人越來越遠。
近些年來,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漸漸看到了歷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讀三國,令廣大普通歷史愛好者甚至學者深深癡迷,而近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又令人們紛紛深陷歷史的喜愛之中,這的確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面前下,我們可以有一些好的選擇了,不會再有面對史書的迷茫和無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既還原歷史而又生動耐人品味的歷史軍事書籍會越來越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僅如此,歷史會讓我們的腳步向前,社會也會沿著歷史的齒輪前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6
“內閣不相信眼淚”,聽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大臣十分活躍的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壓制,于是大臣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忠臣奸臣明爭暗斗,文人武將各顯神通,官場的得意失意,邊疆的斗智斗勇,文壇的百花爭艷,在當年明月先生的筆下妙趣橫生,絲毫不冗雜。
嚴嵩二十七歲即成為庶吉士,進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卻因不堪與在朝奸臣為伍,喪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堅決不入朝為官。
此時的嚴嵩年輕氣盛,也想為朝廷出力,為百姓造福。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十年后小人們下臺,報效國家的時機已到,可嚴嵩一進京便被冷落了。“這一年嚴嵩已經四十一歲,前輩上級退休了,同輩的都升了官,晚輩又不買他的'賬,他成了個沒人理也沒人管的累贅。”幸虧他被掌權的好友提拔,而正是這一提,讓嚴嵩嘗到了權力的甜頭,他心中正直的大樹開始動搖,貪婪的種子已然萌發。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不惑之年卻還一事無成,為了在官場生存下去,那就扔掉點骨氣,忘記什么正直,去拍拍馬屁,反正我的原則仍然在,至于實在過分的,我還是要直言不諱,照彈無誤。
其實到現在,嚴嵩還有救。只有掌權了才能基本保證自己性命無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內閣高興了才能升官,而只要為民做事,心系天下,還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嚴嵩徹底扔掉了原則。他形成了“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為利益寧負天下人”的官場價值觀。這也難怪。嚴嵩年少才高之時奸臣當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復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這才得志。而這些所謂失敗、成功和金錢、權力都分不開,他已經快至花甲,實在是怕了,天下蒼生與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貪不復返,后來他倒臺,抄家都抄了一個多月。
嚴嵩向制度、權力、欲望、人性妥協了,他把原先一心報國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凈,只知賣官鬻爵,最后內閣首輔淪落個沿街乞討、死于荒野的下場,也只能說一句該。
《明朝那些事兒》通俗易懂接地氣,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個歷史過程通過有趣的語言表達顯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門,我們可以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與具體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對整個朝代的評價也就會更加全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7
趁著暑假這個大好時機,我抽空看完了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明朝那些事兒》。
起初,我對有關于歷史的書籍都是持有無聊不想看的態度的。這也怪不得我,我相信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都是這么想的。可一翻開這本書,我便被作者那詼諧的言語所吸引了,作者對人物的描畫就像是搭建了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藝人,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高煦……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朱棣,而且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是寫朱棣攻打建文帝的。這部分不重要,我就一筆帶過了。不過接下來的卻讓我更加了解明朝。原本對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當道,現在便有了一些立體感,原來諾大的北京城就是從朱棣開始興建的,明朝的.產物“東廠”是因為辦公地點設在東華門而改稱“東廠”,就是現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現在還有一個東廠胡同……另外書中還提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原來鄭和其實是一個穆斯林,他在第一次回航的路上還遇上了海盜打劫,鄭和是在第七次航行中回航時得病而死的……并且我還了解到原來老師在上課是不是在吹噓我們中國人的輝煌歷史。咱中國人多么厚道,當年那么強都沒搶鄰居地盤,舉著“探訪好朋友、問候好鄰居、結識好伙伴”的大旗和這些小國友好交流、和平相處,可看看現在他們一個個都背信棄義,看我們中國落后了幾年就都來欺負我們,我真是替我國古代明君沒有鏟平個個國家而后悔。不過,終于不用擔心社會考試時考到課外相關知識鏈接啦,哈哈。
不過,讀完這本書后,我還有另一個關于未來的想法。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著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著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說的那樣“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說保衛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所以我也得樹立一個理想去實現,先好好學習吧,加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8
去年冬天,我在家里發現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便興致勃勃地讀起來。沒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僅以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讀到媽媽叫我吃飯還舍不得放下。
這是一套有六冊之多的書,它向我們詳細的講述了從元末到清初之間的事,也就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的事,作者對明朝十七帝和其它一些小人物的命運作了展示。作者以制表工人的耐心、導彈科學家的嚴謹、詩人的情懷和演員的幽默講述了3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作者筆下的歷史不但嚴謹真實,而且又不乏幽默,可以作為茶余飯后學習歷史的最佳讀物。
本套書第一冊《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贊揚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當時文官武將的超強軍事才華,他們一次又一次機智勇敢地殺敵和他們超強的忍耐與明智的判斷力也讓我敬佩萬分。每當講到一位將領在痛苦的抉擇中沉思時,我便加上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見解,給這位將領出主意,可見我是早已身臨其境。
這本書教會我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真理有時候只站在少數人那邊,不要因為看了別人的主意后改變自己的觀點,我很想和《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聊一聊,因為他寫的這部書我真的很喜歡。我還想響應讀者們在網上的號召,把這本書頂入中小學課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9
用幾天的時間,我讀完了長篇歷史小說《明朝的那些事兒》(第一部)。真是一部精彩的歷史讀物,集史實與評說于一體,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強,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風趣。
每一捧起,都不忍放下,真想一口氣讀完。
難怪被評為網上暢銷書,并且被翻譯成多個國家的文字。優秀的文學,總是能打動人心,有著廣泛的讀者群。
透過寫作者當前明月的文字,我緩緩的走進幾百年前的歷史,在朱元璋馳騁疆場、歷經磨難、征戰南北的故事中載沉載浮。明朝的那些事兒,在我的面前一幕幕的上演,精彩紛呈,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我一步步的走近明朝,和書中的主人翁同悲喜。
該書從朱元璋童年苦難身世寫起,到他造反帶兵打天下,再寫到建國后的保護皇權和一系列的愛民政策等,最后又寫到了燕王朱棣謀反,奪得侄子朱允炆的皇權。
縱觀這段歷史,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感想:
一.一個朝代的興起是以另一個朝代氣數將近為背景的。
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一個王朝經歷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統治之后,逐漸走向衰亡,于是,朝廷,官吏貪贓枉法,百姓民不聊生。這樣,改朝換代就成了歷史的必然。朱元璋的出現,就是順應了這一歷史大趨勢。如果沒有他,也會出現張三,或者是李四。在這樣的背景下,處于歷史飄搖中的元朝,滅亡就成了誰也改變不了的大潮流。
二.時代造英雄。
元朝末年,災害不斷,官府,百姓生活無著,餓死者無數。由于瘟疫和旱災,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餓死,他只得到了皇覺寺當和尚,混口飯吃,然而嚴重的饑荒使他只得以討飯為生。朱元璋童年的苦難,是元末廣大農民的共同生活處境。所以,他只是那個時代,百姓的一個縮影。餓死也是死,造反打天下,說不定還能闖得一片江山,贏得人民的擁戴。所以,智勇雙全、胸中有韜略的朱元璋的出現,就不足為怪了。
這也應了那句話:時代造英雄。
三.寬大仁愛,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身底層農民,家庭苦難,當過和尚,做過乞丐。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領兵打仗的時候,對待下屬仁愛有加,對待俘虜,寬大為懷。比較典型的事例是,鄱陽湖大戰后,心狠手辣的陳友諒惱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將領,就地處決。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卻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軍的俘虜,一律好好對待,然后放走。這兩道截然相反命令的發布,徹底斷送了陳友諒的軍心,士兵對陳友諒極其不滿,紛紛逃跑。陳友諒用他的憤怒和殘忍挖了個掩埋自己的大坑。量小非君子,有大胸懷者才能成就大事業。
有時,寬容比強硬、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南征北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民心所屬,是他取勝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不得不佩服這個農民出身的軍事奇才,他沒有讀過兵書,卻能夠審時度勢,在戰爭中總結作戰經驗,一次次的出奇制勝,打敗敵人的進攻。龍灣之站和鄱陽湖大戰,都是在和陳友諒軍事懸殊很大的情況下,取得的驕人戰績。特別是鄱陽湖大戰,徹底擊敗了陳友諒的主力,擊垮了這個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敵人,為他贏得天下,拔下了一顆堅實的釘子。后來,收拾了張士誠和王保保,雖然也費了一些勁,但和大戰陳友諒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小說部分,對朱陳之爭寫的最為詳細,也最為精彩。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佩服朱元璋的軍事謀略和驚人才氣。在那亂世出英雄的時代,這樣的人不得天下,誰能得天下呢?在朱元璋帶兵打仗的那一天,就該自信的說:“得天下者,舍我其誰?”
歷史是公正的,它總是垂青于那些才華出眾、有勇有謀的英雄。所以,朱元璋就成了改朝換代的一代王者。
五.要善于用人。
招賢納士,善于用人,是得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為他所用的武將謀臣,像馳騁疆場的大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韜略滿腹的謀士劉基,他們在他開創天下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盡管,明代建立后,他們的命途都不好,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重大功績和軍事才能。
六.人民是歷史的開創者,是改朝換代的犧牲工具。
打仗要有士兵,他們來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人民。一次又一次的爭奪戰,是以無數士兵的沖鋒陷陣,是以他們的流血犧牲為代價的。所以,一個王朝的興起,是廣大人民用累累白骨堆就的。
讀了歷史,我不禁感嘆:亡,百姓苦,興,百姓苦。史書往往是王者寫成的,但我仿佛看到了史書的背后,是人民殷紅的鮮血和妻離子散的悲戚。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0
一、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后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后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二、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于君主,可是他錯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三、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丑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舍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1.比如,在這本書里,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里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2.又比如,在這本書里,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里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舍生取義。后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為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為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四、在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1.這股力量支持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持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于危難之間。
五、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1.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1
最近,我又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國夢。作者當時明月詼諧幽默的寫作,讓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讀了這套有著七部、歷經200多年的明朝歷史小說后,讓作者推崇也讓我喜歡的人物很多,但最讓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幾個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職的丞相,如張居正、于謙這樣流傳清史的人物。這個人,讓我喜歡,讓我敬佩的是,他是個有夢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學”創始人——陽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現代,依然被很多有識之士推崇。我也有夢想,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了成為個軍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艦,保衛我的祖國。但自從我讀了這套書,在書中認識到陽明這樣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夢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邊不缺乏有夢想的人,幾乎所有的同學、朋友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我愿意把這套書推薦給大家,把陽明的思想推薦給大家,讓你們也知道,理想和夢想不只是個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動。中國近1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英中戰爭以后,被西方列強,被東方的“日本”欺負,讓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有一個強國夢。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都不如好好學習知識,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我們的強國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2
帶著對明朝歷史的好奇,翻開了這部本書。七本書,七段故事,凝聚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書一頁頁向我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
猶記得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結局–斬決。我的心疼,和諷刺。猶記得讀楊漣赴死的時疼哭,被東林黨人最后的骨氣震撼到。猶記得對于明朝最后皇帝的氣憤與無奈。猶記得對于明英宗–朱祁鈺與他皇后愛情的感動。
當時明月真的很厲害,他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著我去品明朝。我特別喜歡她那幽默的`筆風,犀利的筆格。她的文筆總能讓我意猶未盡。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于前一個王朝的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在于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個王朝都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人們打打殺殺,從大人物被打倒,到小人物趕上去。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回,但其實是在進步。這樣的輪回,這樣的想法讓我感嘆。
這部書讓我懂了很多道理,如當讀到“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這句話的感嘆,當讀到“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的驚嘆很感謝當時明月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讓我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3
明朝那些事兒!顧名思義,一聽就知道講的是明朝的那些偉人,他們是怎樣保守江山的,攻取江山的。
這篇故事開始講了明朝的農民朱重八經過了千辛萬苦,歷盡了千難萬險,最后當成了人們心中的皇帝,社稷江山的皇帝。他用他的智慧擊倒了敵人陳友諒,擊退了北原的王保保……成為了統治明朝的'朱元璋。當他年晚之際,已經疲憊不堪,因為他的前半生生中都在戰場上度過,他不想后半生也在戰場上度過,于是他把這個重大的任務托付給了孫子朱允墳,還殺掉了當朝的所有功臣,以免他們起了賊心想造反。不久,朱元璋就含笑九泉了。朱棣不服,他是朱元璋的大兒子,皇位本應讓他當,再加上他從小于許多將軍跟隨打仗,經驗豐富,我憑什么白白的讓給那個侄子朱允炆!于是他用他聰慧的頭腦和有效的策略與盛庸等人打起了戰,最終還是屈服于朱棣。
讀了這這本圖書,我感觸非常的深。覺得自己也好比那個朱允炆。我在讀書時就是沒有一顆競爭的心,總是不給自己機會。老師讓我當學習委員,我不當。老師讓我當升旗手,我不當。則朱允炆則對任何的事請掉以輕心,覺得此戰術了也罷,不輸也罷,都沒有干系,我有那么大的兵權,那么多的士兵。這最終導致他輸給了朱棣。
從今天開始,我一定要奮發圖強。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篇14
明朝那些事兒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用白話文記述明朝歷史的書籍,這本書的強大不只是然你能輕松讀懂,還能被作者幽默的語言深深吸引,忍俊不禁。
本書 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關于明朝的歷史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歷史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本書共有7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三部,在第三部中,出現了一位亙古少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王守仁不是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明白,這個看似怪異的少年是一個意志堅定,說到做到的人,四書五經早已讓他厭倦,科舉從政他也不在乎,17歲他就為自己的人生確定了目標------做圣賢,有理想固然是好事,可是這位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干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外,大家公認圣賢也就那么兩三個,如孔某、孟某,不過,他最終清剿了盜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近乎神話的不朽傳奇。
由此看來,想要成為圣賢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作者雖然幽默的調侃了王守仁,不過大部分都是給予肯定的,要想成功,必須為自己定下目標,然后意志堅定,努力實現,要說到做到。
看完整本書,我對明朝的歷史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也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僅僅一個明朝,就足以讓作者寫上7部之多,可見中國歷史之源遠流長。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朝代,沒有一個封建社會的大統王朝能超過三百年,這要歸功于明朝做的好事了,在開國之初,滅北元,下西海修大典,四海歸一,萬國臣服,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帝國風光不再,韃靼瓦刺又是俘虜皇帝,東瀛小國也敢騷擾侵犯,雖然一次次化解危機,最后也難逃歷史的宿命。
以史為鑒,不禁讓我想起諸葛亮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頹也”,國家的強盛需要一批棟梁型的人才,但凡盛世,無不是君主圣明。勵精圖治,廣開言路,臣下各司其職,建言獻計、一心為國。
明朝那些事兒,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讀后真是感觸不少,如果多讀幾遍,每一次應該有不同的感受,這個便是讀史讀書的樂趣所在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相關文章:
說說《明朝那些事兒》02-03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1-08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2-02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06-23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04-14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篇)09-14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09-12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15篇01-31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