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荊棘鳥》讀后感
《荊棘鳥》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2-09-04 16:34:16
  • 相關推薦
《荊棘鳥》讀后感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荊棘鳥》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荊棘鳥》讀后感1

  長篇小說《荊棘鳥》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代表作。

  考琳1937年6月1日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惠靈頓,20xx年1月29日逝世。是澳大利亞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自童年起,她便酷愛讀書,對文學和歷史興趣濃厚。因理科成績優異,讀大學選擇了醫學專業。她曾從事過多種工作,如旅游業、圖書館、教書。曾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后來成為神經病理學家。她多才多藝,酷愛攝影、音樂、繪畫、服裝裁剪等。第一部小說是《蒂姆》,《荊棘鳥》(TheThornBirds)構思了四年,事先作了大量調查準備工作,出版以后一鳴驚人。她共創作了25部小說。其他重要作品有:著名的《特洛伊之歌》和《摩根的旅程》,一部傳記,還有散文、雜文、音樂劇、歷史小說等。《荊棘鳥》被文學界稱為“澳大利亞的《飄》(亂世佳人)”,在歐美國家被譽為“繼《飄》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說和愛情傳奇”,是享譽世界的愛情與家世的小說名著。

  她曾先后在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從事神經生理學研究、任教和定居。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寫作。《荊棘鳥》問世一舉成名以后,才走向專業文學創作。

  1977年《荊棘鳥》在美國上市,立時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并創下連續59星期高居該榜前十名。且陸續在各國圖書排行榜名列前茅。不僅在美國創下銷售紀錄,還迅速傳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累計銷量一千多萬冊。譯林出版社以中文版權引進《荊棘鳥》后,該書在我國一直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幾十年來連年重印,一直是暢銷不衰。現在市面上流行著多種版本。

  一、《荊棘鳥》故事梗概

  梅吉(麥琪)一家住在新西蘭,他們接到梅吉的姑母、父親帕迪的姐姐瑪麗從澳大利亞寄來的信。瑪麗年事已高,準備讓他們去澳洲繼承遺產。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陸來到德羅海達。梅吉立即引起拉爾夫神父的注意和憐愛。拉爾夫是愛爾蘭人,被天主教會派到德羅海達擔任教士。他是個高大俊美的男人,善良、溫和、優雅、聰慧、有品位,大能卻雄心勃勃,很想在教會中升職。但因沒有背景,30多歲還是個普通教士。

  梅吉一家與拉爾夫結下了親密友誼。隨著梅吉漸漸長大,她和拉爾夫的感情逐漸升溫。拉爾夫成了她信賴的大哥,摯友與戀人。梅吉17歲時,富有的孤孀瑪麗謝世。她的全部財產1300萬英鎊(1.3億元RMB),本來立有遺囑留給梅吉一家。但現在她改變主意,全部獻給天主教會。并聲稱這是因拉爾夫神父的出色工作所致。

  拉爾夫心中很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知的新遺囑銷毀,梅吉一家就可繼承全部遺產,但他將因此喪失這個僅有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他若公布新遺囑,必將受到教會重視并獲得晉升,但梅吉一家的權利就被剝奪了。最后他向自己的野心投降,公布了遺囑,離開德里海達離開了深愛的戀人梅吉。這是這出愛情悲劇的根本原因。

  梅吉一家搬入姑母居住的豪宅。但是,自此天災人禍不斷降臨這個幸運也不幸的家!先是梅吉母親最疼愛的長子弗蘭克因意外變故被判終身監禁;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轉移羊群時遭遇大風暴,而后閃電引起森林大火,吞噬了帕迪和羊群;她哥哥斯圖爾特也被野豬的獠牙刺死。在這全家悲痛欲絕時,拉爾夫趕來,幫助埋藏死者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非常愛她,但他倆永遠不能結為夫妻。后來他升任大主教。梅吉家雇了盧克剪毛工,他相貌酷似拉爾夫,這使她心煩意亂,卻又不由自主地接近他,想在他身上重新找回拉爾夫給她的溫暖,并自以為愛上了盧克,嫁給了他。盧克并不愛梅吉,只為梅吉的錢,對她冷酷無情,他計劃用她的錢和自己苦干得來的錢買個牧場。

  拉爾夫又來到梅吉身邊,他對她的感情始終不渝,火熱的愛情時時讓他痛苦不堪,他終于控制不住自己,在梅吉之后也追隨去麥特勞克島,他倆一起渡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拉爾夫離開梅吉,去羅馬擔任更高職務。梅吉已懷上他的孩子。梅吉決定離開盧克,離婚后與母親住在一起。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戴恩。

  梅吉的女兒朱絲婷和兒子戴恩長大了。朱絲婷我行我素。梅吉從戴恩身上看到了拉爾夫的身影。二戰爆發,拉爾夫晉升為紅衣主教,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力,經幾方斡旋保全了羅馬免遭戰爭蹂躪,受到人們的盛贊愛戴。但在心靈深處,梅吉一直是他的最愛。朱絲婷長大后當了演員,嫁給德國一位內閣部長。

  梅吉決定不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兒子。戴恩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打擊,她思慮再三把戴恩送到羅馬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她寫給拉爾夫的信中說:“我偷了什么,就還回來什么。”但是,拉爾夫仍然不明白個中原委。他和戴恩相處融洽默契水乳交融,好得像一個人!這當然是血緣關系的遺傳原因。雖然父子倆都不知情——對方是誰!梅吉沉浸于父子二人的至深親情中。

  在一次偶然途中游泳中,戴恩舍身搭救兩個陌生的遇險女泳者時,心臟痙攣發作溺死海里。梅吉要求拉爾夫動用他的權力把戴恩的尸體找回來。拉爾夫想拒絕,因為有困難,于是梅吉告訴他,戴恩是他兒子。拉爾夫悲痛萬分,一頭栽倒于地昏厥過去。給戴恩做完彌撒后,他在無限悲傷與悔恨中逝世。

  二、重點分析、評論全書

  先看一下該書的目錄:正下方是,本文作者的注釋——

  第一部1915—1917梅吉、女一號(有譯:麥琪)(全書的中心人物

  第二部1921—1928拉爾夫、男一號(神父,戴恩的父親,梅吉的戀人。

  第三部1929—1932帕迪、梅吉的父親

  第四部1933—1938盧克、梅吉的丈夫

  第五部1938—1953菲奧娜、梅吉的母親

  第六部1954—1965戴恩、梅吉與戀人拉爾夫的兒子

  第七部1965—1969朱絲婷、梅吉與丈夫盧克的女兒

  全書分為七部。從這個目錄,便可大致窺見全書的結構布局,新穎獨特而有個性特色。各章分別以先后出場的七個人物的名字來命名標題,他們各為本章的中心人物,以該人物為主要內容線索,展開本章的故事書寫,同時兼顧此人與前面已經出場的各有關人物的關聯與時間、故事、細節。這些人物的先后出場,也是按時間順序,便展開了全書的時間軸,拉開了整個一個時代,牽出了其中的各大事件,如一戰、二戰、經濟大蕭條時期等,作為此書的總體時代背景。所有這些,最后合一組成這部近60萬字的巨著、偉大的愛情與命運的凄慘的悲歌。

  但是,全書是以拉爾夫與梅吉的愛情與悲劇貫穿、連接,這兩個人物才是縱貫全書的領銜主演、男女一號。

  這也許是唯一可與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媲美的愛情故事。竊以為,也是史上最動人、最凄美、最疼痛的`愛情悲劇。

  該書特別感人,是因為男女一號真摯滾燙的愛情,以及二人及其兒子戴恩的各有關方面的動人魅力、獨特的個性、人性之美與人格的光芒。三個人各具特色,又都是那么純潔、善良、友好、溫和、多情、美麗而高尚。

  本書特別悲慘,令人寸斷肝腸悲痛欲絕,不僅是因為兩個有最真至純愛情的戀人不能喜結連理,更是因為拉爾夫父子的悲慘離世,梅吉有愛無家及凄慘的命運,以及梅吉的母親與她相似的有愛無緣無份的苦難一生!

  戴恩是一個溫文爾雅、外貌俊美的少年,他將所有的愛獻給了上帝,可以說他是拉爾夫神父的理想“化身”。他與父親一樣優秀。感覺簡直就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精英,那么美好甚至完美,從他身上幾乎找不出缺點。簡直就是上帝的兒子,現在,天父(上帝)把他招回去了!他這樣的小說人物,實在是令人愛戴與神往,他的熱情、愛心與善良,他的純粹、他的圣潔,真的是叫人無比感動、無比熱愛!

  就連這父子倆男人,都得到我這個男性讀者百般地喜愛。更不必說,具無限魅力的女主角,更是贏得了我的萬般崇敬!

  本書著力書寫了祖孫三代三個女人的生活、愛情與婚姻。三個女人,有不同的性格,但都是敢于與世俗、命運不懈抗爭的女人,演繹出三條不同的人生軌跡,同時有某些局部的相似或相近,具體又各各不同。

  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這本杰作里。”應該說是不無道理的。

  從中不難看出,作家本人傾注于每個重要人物身上的——無限深情與博大甚而無窮的愛!因為,所有7個重要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喜愛!實在是很難得!

  考琳的文學創作范圍很廣。既有為她贏得世界聲譽的《荊棘鳥》那樣的家世、愛情小說,也有《密薩龍基的淑女們》那樣的言情小說,《第三個千年的綱領》那樣的理念小說;也有使她在史學、學術界獲得崇高聲譽的《羅馬主人》(有譯:羅馬之主)那樣的歷史小說,因此她又被看作是歷史學家。

  該書與《教父》同為“美國10大暢銷書”,并迅速風靡全球,先后改編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是上世紀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許多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如今,續篇早已問世。時至今日,《荊棘鳥》的魅力依然不減,無論是電視劇、小說原作,仍在打動億萬讀者、觀眾的心。1983年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斬獲六項艾美大獎。

  作者的開卷語寫到: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它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不止,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讓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

  從某種意義說,書中7部分所對應的7個主要/重要人物,都是一只各有特點的“荊棘鳥”。他們都在自己的生命軌道上,辛苦地、勤勉地勞動著、生活著、堅持著、掙扎著;用一生的時間,辛勤付出;用血和淚,譜寫出、歌唱著一曲沉重而雋永的生命之歌、命運之歌或愛情之歌;每個人都不容易、都不輕松;每個人都是有苦有樂,苦大于樂。

  這也許就是:作家考琳,對悲慘世界、對可憐又可悲的人類,對人生、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吧!

  這是本書的象征意味,是哲學意義上的描摹、體悟、提煉與概括。

  從某種意義、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只社會中的——荊棘鳥!

  每個人,都在人生的煉獄里,辛辛苦苦地活著、走著、看著、唱著,用艱辛的跋涉,用沙啞的歌喉,用盡卑微的一生!

《荊棘鳥》讀后感2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的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值得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創劇痛來換取……

  凡是寫《荊棘鳥》有關的文章,都不可避免的要引用這一段,我也不能免俗。含著淚水,帶著微笑,心中暗流涌動。我無以言表我對它的愛,我想讓自己化成清泉一滴,融入它的小河,靜靜流去,一去不回……

  這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大凡經典之作,都不能逃離被詛咒的厄運。悲情,會激發人類最深沉的共鳴!拉爾夫,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終極目標的人,不能談情說愛,不能兒女情長,事實上,在他二十七歲的生命里,他以為可以做到,確實他也做到了。直到九歲的梅吉出現。他像長輩一樣的寵愛著她,陪她度過了美好的時光。終究,梅吉長大了,拉爾夫惶恐地發現梅吉已經成為美麗的少女,而愛的種子早已深深的埋在兩人的心中。梅吉對拉爾夫的愛正如拉爾夫對她的愛,但是,這注定是悲劇。拉爾夫沒有停息追逐大主教的步伐,他離開了,選擇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梅吉萬分痛苦,在對拉爾夫的深深思念中,選擇了一位和拉爾夫長相神似的年輕人,一心一意要過平凡人的生活。但他的丈夫一意追逐錢財,也遠離了她。在梅吉快要崩潰的時候,拉爾夫又出現了,他違背了誓言,在島上和梅吉真正的擁有了彼此。第二天拉爾夫離去,梅吉發現自己有了拉爾夫的孩子,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她認為自己從上帝那里偷來了拉爾夫的一部分。時光逝去,拉爾夫的兒子戴恩逐漸成長,他完整的繼承了父親所有的美好,英俊,智慧,但最為諷刺的是,冥冥之中,他注定自己要追隨上帝的步伐,獻身與于宗教。梅吉感到深深的無奈,她認為這是上帝要拿回她偷走的東西,她說,上帝贏了。一次意外,戴恩溺水身亡……圍繞著這根主線,梅吉一家幾代人的命運交錯,感情纏繞,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語句里步步道來……

  人物性格鮮明,展示的場景宏大,歷史地理,移民,故土,自然,幸福……《荊棘鳥》揭示的早已不是愛情的范疇,它揭示了人生的艱難,謳歌了生命的勇氣,闡明了人生需要刺痛心臟的疼痛,流出殷紅的鮮血,才能唱出生命的最強音。當然,我也感受到了作者在刻畫人物特征時缺乏的全面公正性。比如對于菲的描寫,不悲不喜,榮辱不驚,雖然作者力圖構造的是一個默默承受命運而又努力持家的女子,但我看來未免過于單一。還有伊絲婷的叛逆,以及盧克在婚前婚后的截然不同,都讓我感到了一種極端的不悵然。最后對于戴恩的結局設定,因為她是梅西從上帝那里偷來的,那戴恩就一定回歸于上帝嗎?這難道必須彰顯上帝無所不能的力量嗎?這些處理,都讓我感到遺憾。

  在閱讀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立刻想到了《飄》,又被譯為《亂世佳人》,因為無論從文筆上還是內容上,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一,都是以愛情為主線。《飄》講的是郝思嘉為追求自己心目中完美無缺的希禮,而無視瑞得對自己多年來的苦心付出,待到最后覺悟時,為時已晚。女主都有心儀的對象而求不得,一個是上帝的代表,一個是自己虛幻勾勒出的圣人。

  第二,書中都涉及了戰爭場景。《荊棘鳥》描述的是二戰對澳大利亞以及世界各地的影響,死亡,疾病,貧窮,而《飄》是以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后重建時期為背景,也涉及到社會變遷及戰后人們遭遇的后遺癥。

  第三,女主人公都才貌雙全,機智勇敢,在家鄉遭受天災,國家經歷磨難時,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用女性柔弱的雙手撐起家人的一片天空,無怨無悔。更有趣的是,她們都有一位血統高貴舉止優雅的母親,還有一位粗俗狂放卻又努力善良的父親。

  第四,作者都善于描寫人物外貌特征,刻畫人物細致的心理活動。我喜歡觀看作者呈現出來的整個時代的面貌,尤其小細節的描寫,比如人物的服裝裝飾,飲食習慣,都會讓我無限想象這個時代的整體面貌。這或許是由于兩位作者都是女性,能通過女性的慧眼來捕捉男人無法注意的細節。

  兩部小說有諸多不同。《飄》里的郝思嘉更加立體,更加能彰顯人類的多面性,自私,貪婪,但又堅強,善良,人性中的善與惡參半交織,倒更像是我們自己內心真實的寫照。但梅吉就脆弱的多,屈從于命運,雖然最后也得到過拉爾夫,但她就像小花一樣無法掙脫風雨的襲擊,擺脫自己的命運。所以在兩部小說里,對待宗教的態度也顯露無疑。郝思嘉,其實也就是作者,希望上帝與自己同在的時候,也希望自己也能改變上帝,而梅吉的隱忍,可能更多的是作者對待上帝虔誠的信仰。

  另一個不同,《飄》的語言描寫更加頻繁,這對于愛看熱鬧的我是一種福利,言語可以更直接的表達感情。而《荊棘鳥》的語言要嚴肅的'多,讓我感受到心靈的洗禮。

  總之,兩部巨作都會使我情迷,不能自已。我一直喜歡外國小說,就是因為她們語言充滿了智慧,發人深思,震懾靈魂。反之,中國古代小說就遜色的多。當然,我先要排除掉唐詩宋詞。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代表和結晶,她的美無與倫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但是于小說這一塊,我就不是那么太喜歡。比如《聊齋志異》,比如《三言》,比如《閱微草堂筆記》,再比如這幾天一直翻閱的《三俠五義》。這些故事都是獨立的,個體的,沒有一定的完整性。每個故事情節大同小異,而且都充斥著濃濃的鬼神色彩。因果報應,生死輪回,雖然也屬于中國勞苦人人民的信仰,但是于西方的上帝不同,不同于上帝是在人們心中,進行道德的約束,而中國的這些小說里,菩薩也好,鬼怪也罷,已經是成為客觀存在,直接參與到人類的行為生活里,這一點是比較可笑的。或許這就是封建文化對人們深深奴役的結果,因為底層人民無法反抗,所以借助第二世界外力來規則現實生活,滿足自己的愿望。簡言之,就是想要得到美好,你就得不停的做夢!

  另一個讀外國著作對我比較震撼的事情就是女性的地位。在中國的五千年文化里,體現出來的是社會對女性的個性的壓抑和迫害。女人地位低下,不得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尤其是結婚后更要對丈夫馬首是瞻,百依百順。什么三綱五常什么貞節牌坊,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屬品,也是整個社會的裝飾與祭品。但看外國文學,覺得很爽。比如說《飄》里的郝思嘉為了生存嫁了三次,丈夫死后,但周圍的人并不會以此來說事,比如說梅吉也和盧克婚姻不幸選擇回到娘家,受到母親和弟弟們的熱烈歡迎,在中國,這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我注意到法國作品里,在上流社會里,一個貴婦擁有幾個情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怪不得法國為浪漫的國家。從中我們可以窺見西方的觀念是開放的,所以它的經濟也是開放的。在中國唐朝之時,女子服飾也較為開放,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經濟也應該是開放的,符合潮流且與國際接軌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我從中外作品中得到的一點啟示。

  再有,中國的文字與繪畫總是成一體的。中國文字言簡意賅,寥寥幾句,畫龍點睛,而國外不缺的是對情與景大面積的鋪張敘述。如同中國水墨畫重在意境,神似,而西方油彩注重細節,給人的感覺是熱烈的直觀的。

  另外,我想到了信仰。中國幾千年,有佛教道教,主流思想應該是儒家思想,教派應該是佛教。每一門派別,應該都是引導人們行善的。但是現在,我們現代人信仰嚴重缺失,我們不信天不信地,只信錢。反觀國外,基本上每個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有所信仰,信上帝,信耶穌,在他們心中形成社會行為的道德底線。人,應該有所畏懼,才會有敬畏大眾之心,我,很迷茫,當我的一腔熱情不知交給誰才好。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有信仰的名族是有凝聚力的,我想,終會有一天,我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信仰。

  似乎扯遠了,再來說說《荊棘鳥》。我想,荊棘鳥,寓意著面臨劇痛挑戰的人生,但真的有一天,我碰到了我的拉爾夫時,我會像梅吉一樣奮不顧身的去愛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當我們面臨生活的重壓時,我會迎難而上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生活里,我們會取舍,應該學會取舍。遠處是人生,近處才是風景。我們需要努力,但也不要忘記身邊的快樂,在簡單快樂中徐徐前進,這或許是折中的方法。

  總之,看完小說,感慨萬分,真真是覺得自己能力有限,表達不及自己所想的萬分之一,將來某一天,當我有更大的胸懷,更好的文字能力時,我一定會用我的時間,精力去研究中外文化的更多精髓。

  用《荊棘鳥》的結尾來結尾:鳥兒胸前帶著棘刺,他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它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它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它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棘刺刺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荊棘鳥》讀后感】相關文章:

《荊棘鳥》讀后感09-01

荊棘鳥讀后感02-04

荊棘鳥的讀書筆記01-20

《荊棘鳥》讀后感(15篇)01-23

《荊棘鳥》讀后感11篇01-22

《荊棘鳥》讀后感(11篇)01-22

荊棘鳥讀后感10篇01-22

《荊棘鳥》讀后感5篇01-04

《荊棘鳥》讀后感15篇09-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尤物视频在线国自产视频 | 专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AV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在线 | 色八a级在线视频品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