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項羽》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項羽》讀后感1
當他將沉重的利刃舉到頸邊,當他消失在滾滾東去的浪花聲中,當鮮血染紅了半邊的云彩,英雄哀喊,烏騅悲鳴。他要完成的千秋偉業,他要把“項羽”二字刻在帝王冊上,然而,四面楚歌涌過腦海,曾經拔劍舉鼎的豪邁瞬間化為無奈。
可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項羽應成為真正的霸王。
提起楚漢之爭,大家都會欣賞劉邦,欣賞他的用人之道。我卻欣賞項羽,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不僅如此,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義也應為人們所稱贊。
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這是優柔寡斷嗎?不。是因為他答應過項伯要好好對待劉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項羽都默然不應。如此守信,難道不應為他喝彩?!當樊噲闖入帳中,項羽不僅不治樊噲的罪,反而好好對待他。如此真性情,難道不應為他鼓掌?!
而劉邦,在一次逃避項羽追擊時,竟狠心拋下了他的妻兒老小。項羽呢,他決不會做出這種事。在他失敗后,在軍帳中問他的愛妃虞姬,該怎樣安置她。虞姬淚流滿面,拿起項羽的刀自盡了。項羽不及阻止,只好看著曾殺敵無數的寶刀竟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在烏江畔,他不忍殺了追隨多年的坐騎,一人下馬與敵人斗爭,身受重傷。最后,他的坐騎見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如果項羽無情無義,他的愛妃、坐騎會無怨無悔的追隨他嗎?
只是,項羽啊,項羽,你為何不肯過那江東呢?如今,陪伴你的只有嗚咽的滔滔江水,而你的業績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被你一刀抹殺,你的死,又換回了什么呢?只有江東子弟背負的辛酸與淚水罷了。
但我忘記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銘記下來的是你的霸氣,你的大度與你的癡情。
項羽,一個英雄,一個無愧于“鬼雄”之稱的英雄。
《項羽》讀后感2
在歷史的銀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那就是曾經出生入死于戰鼓雷鳴的秦末漢初的項羽。
仰望星空,這顆星穿越歷史的長河,依然星光燦爛,星空指引著我去一點點、一點點地認識他:曠世英雄的千古傳奇,一個蓋世英雄的千古悲劇。
他力拔山兮氣蓋世,可鴻門宴上天降良機,稍縱即逝。四面楚歌時,項羽沒有怨過劉邦,沒有悔過當初錯失殺他的良機。他只是擔心虞姬想念家鄉。一代霸主,怨天,卻不尤人,烏江的水啊,你太無情,你怎么將這樣一個多情的英雄匆匆攬入懷中;烏江的'水啊,你太絕情,你又怎知虞姬和騅馬內心的酸楚;烏江的水啊,你知道人也有太多的牽掛,無一了斷,虞姬能言而不做聲,騅馬不能言而無聲,俱是默然傷神他給歷史留下重重的嘆息。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他壯志未酬,無顏見江東父老,心中無比悲傷,眼神充滿了憂郁,他一步一步走向烏江的背影,讓人無法忘卻,騅馬的眼淚,伴隨著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懷,悲愴的力量,讓歷史的一幕變得無比動人。仰望星空,他雖敗,但他依然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傲然屹立在歷史的星空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但我們從歷史的縫隙中窺視到他失敗的答案:項羽小時候不愿讀書識字,而且說讀書只要能用來記姓名足夠了。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愿讀書,就讓他學擊劍,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來秦之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系列的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歷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間博覽群書,為他日后的失敗預埋了禍根,他拋棄了書,書也給了他一個千古遺憾。
仰望星空,它給我們啟示:書永遠是人類的朋友,選擇了書,選擇了智慧的人生。
《項羽》讀后感3
《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其敘述的主要是在鴻門宴會上,劉邦赴宴,而項羽沒把握住機會而導致劉邦逃脫的故事。自此,楚漢相爭便開始了,最終也是以項羽的失敗為結局,而項羽也在江邊以死謝罪。
那么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敗涂地呢?項羽自殺前說:“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币簿褪钦f項羽認為他的失敗是命運不濟:也有人說,項羽的失敗是應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對待手下的態度。對于這兩種觀點,我更同意后者。
的確,不得不肯定的是項羽是破秦的中堅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敗。
項羽一生之中最嚴重的失誤毫無疑問就是在鴻門宴上沒用聽從謀士范增之言,導致劉邦最終逃走,這無異于放虎歸山。宴會之前,項羽通過曹無傷了解到劉邦欲稱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這種喜怒形于色而不會隱藏的性格讓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罷,便集結兵力欲取劉,而此時的得知即將要面臨強敵的'劉邦并沒有選擇也項羽正面硬剛,而是以柔克剛,籠絡項伯,以他來轉達自己對項羽的敬意,謳歌項羽,以致在鴻門宴上,項羽數次將范增的數目置之不理,而導致劉邦逃脫。
項羽對待手下唯一的謀士范增可以說是不以為意,與劉邦對于張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謂是天壤之別,這兩種對待賢士的態度也為其兵敗自刎埋下伏筆,劉邦的善問,善用對于項羽的剛愎自用,有勇無謀是巨大的優勢,幫主一句話就將其手下的臥底忠臣曹無傷置于死地,而對于樊噲的理論,他就無言以對。
無論是相遇的失敗抑或是劉邦的成功,一切皆取決于性格和態度。
《項羽》讀后感4
項羽想要建立的天下從國際層面而言是由霸主主導的軍功諸侯體系,從國內制度來看是楚國式的貴族體制,而從基層社會層面來看則是一種由三老主導的鄉里共同體秩序。
首先看國際層面,楚漢之際,打破秦式大一統恢復列國秩序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是由霸主主導的新軍功諸侯體系卻是項羽的政治創造。
秦王嬴政橫掃六合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但是基于文化認同的六國意識卻遠遠沒有消退。即使在祖龍仍在世時,仍有張良刺秦試圖復國的舉動,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秦漢之際戰國時的七國格局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在陳涉首義之后不久,除韓國外關東五國紛紛復立,但是此時的關東諸國皆是由武人所建,只有齊國與魏國的國君為王室成員。而在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后,六國貴族紛紛回到政治舞臺,除燕國外六國國君均為王室成員,在這一階段戰國時的七國格局已經徹底恢復。
基于以上兩點,我們認為楚漢之際對于天下秩序的普遍預期有兩個要點:第一,就格局而言,恢復戰國時的七國格局,第二,就君主而言,由六國王族擔任國君。對于第一點著述以多,這里補充一個關于第二點的例證,項羽誅殺宋義之后,諸將【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這句話直接否定了陳涉張楚政權的合法性,認為項梁所擁立的懷王政權才是楚國之始,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在楚漢之際六國王室與六國政權是難以分割的,范增之議并非沒有道理。
《項羽》讀后感5
項籍,子羽。自刎烏江而死,項籍出生于將門貴族。
項羽善戰,憑借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謀略,只可謂“有勇無謀”。他太過信任自己的武力,并沒有軍事謀略的天賦——說到這里,還能回想起一個細節:項籍小時候學書學劍都因“不能敵萬人”而不用心;后又習兵法,卻也只略知其意就罷了。過于自滿,缺乏耐性,從小胸懷大志的項籍,也在此時注定了失敗。
籍做事風格粗暴,甚至殘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體恤民情,沒有扎實的.群眾基礎,贏了戰場,卻輸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個英雄,勇猛,豪爽,有著不凡的氣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后為了不拖累項王而自刎;駿馬烏騅隨項王一生,項王死后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隨,但他終是敗了。
籍敗于垓下,聽四面楚歌,以為漢已取得楚地,失了決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圍,迷路之時又被路邊老農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烏江邊,心愛之人離他而去,又中了韓信的“四面楚歌”。無法容忍自己的兵敗,這位氣概不凡的英雄,決定死在自己手下。
許多人對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這也許是項王最好的選擇——若項王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那么他也同樣無法改變結局。這是歷史的選擇,是項羽性格的注定。他是一位英雄,卻敗給了自己。
《項羽》讀后感6
讀《史記》項羽本紀篇,鉅鹿之戰、四面楚歌、垓下之圍等,都可看出項羽是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猛將,但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最終導致了英雄末路,自刎烏江。
項羽求學無耐心,“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膘妒琼椓耗私碳ǎ笙,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雖不肯學,鉅鹿之戰卻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破秦軍;戰場英勇無比,無懼無畏;但鴻門宴上卻又優柔寡斷,沒能狠下心殺劉邦。
有勇無謀、用人不當、偏聽偏信,失去將士謀臣之心;性格殘暴又讓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即使連續多場大勝,卻因一場大敗,而無力回天,感嘆“時不利兮騅不逝”!甚至沒有臥薪嘗膽、東山再起之心。
讀史讀古人,除了向古人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從自身上反思。
說項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我們身上沒有項羽的.勇就罷了,但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項羽求學無恒心,淺嘗輒止,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讀書不夠深入,甚至堅持也沒能堅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學,還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項技能,莫不是在孤獨中孜孜以求、試錯、反饋、練習、繼續嘗試,周而復始,經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卻又往往急功近利、毫無耐心。
比如,聽不得別人的忠言逆耳,雖沒有項羽的憤而殺人,卻也常常聽不進良言。
至于謀略、策略,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可以慢慢學習、成長,關鍵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堅持,培養自己堅毅的性格。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币源司创笥⑿!
《項羽》讀后感7
《史記》中《項羽本紀》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后即大落,大喜過后即大悲。從俯覽天下,傲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他的叱咤風云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在四面楚歌之時與美人糾葛,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這應該出于項羽的柔情重義。也緣由此才有了《霸王別姬》之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欲,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為什么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項羽濫用私情,殘暴,沖動,無一不警戒人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勝者王侯敗者寇”的觀念中,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贊。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敬佩。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著。
《項羽》讀后感8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楚霸王項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壯詩篇。
項羽,名籍,字羽。是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古人評價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其性情銳志霸猛,勇武氣概千古無匹。他的豪爽性情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輝。
但是也有人說項羽太過婦人之仁,興趣行事過于天真。但我認為著正是項王性情的具體體現。他如此的有愛有恨,有仁有義,才有了他與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愛情故事,才有烏江自刎的悲壯情節,經歷戰爭無數,最終頓悟“楚漢相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所以毅然放棄了征戰。
項羽的性格的深層蘊含著對人性倫理的深刻關懷。其中著名的典故鴻門宴就是項羽人性倫理的最好體現。從深處看鴻門宴,它其實就是一場榮譽,權利和人性倫理的激烈斗爭。而最終項羽遵從了他內心人性的選擇,雖然這導致了他最后在權利斗爭中的失敗,但在人性上看,項羽一直都是贏家。他的內心,一直都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可悲的是他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個不太講人性的戰爭時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劇的發生,當然,缺乏政治遠見,剛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時代的境況。最終使其隕落。有了烏江自刎的悲劇,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項王的悲劇不禁引發其我們對人性的深思。我們應不斷的汲取他人性格的優點,避其缺點。才能在不斷了歷史進程中,漸成軀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當下的時代里存活下來。
《項羽》讀后感9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以殘暴,霸氣的一面為世人所認識,然而我認為,項羽的個性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他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他能容忍樊噲的頂撞,卻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卻能寬恕呂馬童的背叛,寶馬送長亭,割頭送故人。
項羽在年少時項梁曾經請人教他書法詩歌,他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于是項梁又請人教他舞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一開始項羽學的很開心,可是沒多久項羽又厭煩了。這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沒耐心也為之后項羽的失敗做下了鋪墊。
項羽的一生,是一個“人”的一生,他不靠顯赫的家世,不憑異端祥兆,只憑著自己的雄才偉略,寫下了一個大寫的“人”字!項羽,他也從來不掩飾自己,他有著的征服欲和表現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強大的'時期宣稱:“彼將取而代之”!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風流!他有勇而少謀,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氣,卻缺乏一個成年人的圓滑,他生平戰勝了無數英雄,最后卻敗了,實乃悲劇!
鴻門宴,他敗給了劉邦,他太"任“,太輕信! 封漢王,他再敗給了劉邦,他太低估了劉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經一敗涂地。
別虞姬,自刎烏江,項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驚天地,泣鬼神!
項羽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項羽》讀后感10
過了漫長的一天,今天總算把《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給讀完了,之前我讀《五帝本紀》《周本紀》和《秦始皇本紀》的時候都感覺沒什么好寫的我還在發愁今天看完啦《項羽本紀》終于有了靈感,我就輕松了許多。項羽是個英雄。
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笔欠褚嗍嵌嗌偃说母醒?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有人說項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當時的百姓無益,這樣的人出任首領注定就是個悲劇。
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
《項羽》讀后感11
四面楚歌垓下起,正是天絕項王時,三尺劍上美人血,千丈濤中英雄尸。
劍折沙盡血洗風,七載成敗轉頭空,蕩恨笑飲蒼天淚,段韌傲刻夕陽紅。
——題記
最初韓信對項羽的評價“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到后來在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咤,千人皆廢,為什么身死東城,為天下人之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于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弊詈,只落得烏江邊喊“天亡我”,恨恨自刎。
歷史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從而上我深深感到,項羽可悲,可敬,思緒感慨萬千!
如果讓我在劉邦與項羽之間做出取舍的話,那么我也會義無返顧的`選擇項羽。,項羽是有些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可只有這樣的男人才會上我佩服,佩說成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是男人是要恩怨分明:在倫理道德上他是堂堂的大丈夫,而劉邦則是個連自己父親的肉湯都要嘗嘗的東西。是男人也更需要兒女情長:彈劍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使之男人情感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出《霸王別姬》,唱斷了多少人的柔腸?
我感慨人性奇特。說的很對一個不為小狗小貓的死傷心的人,卻可能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
《項羽》讀后感12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結束了一個悲劇。
后人猜想“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但即便是過了江東,即便是登上皇位,也不會長久,最終還是要失去天下,這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是從鴻門宴開始的。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設宴殺劉邦,就在前一晚,項伯為劉邦求情,“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又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椨鹨宦牎安涣x”,大丈夫“義”字當頭,當初滅劉邦的決心輕而易舉的被挫敗,分不清輕重緩急,舍天下而取“義”,優柔寡斷的他在范增示意后默然不應,眼睜睜地看著時機錯過。在樊噲豪爽地啖肉飲酒后,項羽又一次錯失殺劉邦的`機會,被樊噲的義和理打動,忘記了擺宴的目的,讓劉邦僥幸逃脫。項羽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還有他那濃重的重義情結成了他的一大缺陷。
從垓下被圍到東城快戰,項羽又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然而,這背后又隱藏了巨大的悲觀、消極!傲Π紊劫鈿馍w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悲涼,人心更悲涼,勇猛無比的身軀之下是萎縮的靈魂,已經無法支撐。
烏江在眼前,“天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把自己的一切交與天,絲毫不抗爭了,在項羽看來,這是命,是命啊!風蕭蕭,水滾滾,江邊寒光閃過,殘陽如血,畫上了令人回味的句號。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只能是霸王,而非天下之王!
《項羽》讀后感13
這幾天看了《史記項羽本紀》,讀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于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云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
舍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項羽》讀后感14
在歷史的塵埃中,對于前人,人們的看法是迥異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項羽。
項羽,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國的殘暴統治下,他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輝,當然,項羽的`朋友劉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項羽。
在“家天下”的時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為他,許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去討伐暴政的秦王,結果,他贏了,他的名聲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們尊稱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沒有本事的話,那么何以得到這種殊榮?但是,大家也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后的勝利者是劉邦。
當然,對于劉邦的說法在歷史上也是各有千秋,雖然劉邦很聰明,很會召集人們,并且會善用他們,計謀也被他用得活靈活現,顯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與劉邦相比,我更喜歡項羽,雖然項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計謀,但是,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能出現這樣一個重情義的英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許多文獻,他的性格非常鮮明,鉅鹿之戰中的果斷、勇猛,鴻門宴中的仁義,當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議,剛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點,但這也體現了項羽不是神,他也有缺點,每個人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項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許他當領導人是個錯誤,如果他當將軍的話也許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為他善于軍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劉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敗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項羽》讀后感15
今年我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深有感觸,無不佩服項羽的英雄氣概。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將項燕之后,他從小便胸懷今人難以想象的`宏圖大志。秦始皇巡游時,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讓古往今來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遠。可想而知,當時說這種話是要被滿門抄斬的,小項羽能有如此之勇氣,也深深地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種子。巨鹿一戰,主將宋義久不出戰,局勢危在旦夕,項羽毅然殺之,破釜沉舟,殺得秦軍望風而靡。由此看來,項羽非有勇無謀之輩耳。就其軍事統率能力來看,絕非等閑之輩。如果再算上其萬夫不當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斷行事、講義氣,他是一位將門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項羽事實上和李自成、黃巢等人是半斤八兩啊!他剛愎自用、易聽信讒言、手段狠毒、極端自負。“鴻門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這些缺點,沒有殺掉心腹大患劉邦,反而認為他忠心可靠,這導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從下坡路走向了失敗。項羽在鴻門宴后血洗咸陽:殺秦降王、燒阿宮房、搶劫財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諸侯,把農民起義軍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分得亂七八糟。
最終,項羽終被劉邦擊敗,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騎,他將烏騅馬托付給烏江亭長后與追兵一場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尸積如山……項羽自刎而亡……。哀哉!這位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聲中帶著最后的自負踏上了不歸路。項羽一生十分短暫,有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閃爍光輝而又轉瞬即逝。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剛果、胸懷大志創造了一番宏圖大業,又因為自負、殘暴、獨斷專行葬送了自己的錦繡前程。
【《項羽》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項羽的作文02-15
英雄項羽作文03-02
再讀項羽本紀02-18
我心中的項羽作文02-23
項羽作文500字07-31
我眼中的項羽作文01-10
(精選)項羽作文500字02-05
項羽作文500字09-28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