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三國》有感1
三國,這是一段神秘的歷史。這段歷史有三種面目: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羅貫中,就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三國演義》。現在,我就通過“劉玄德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簡單地品讀一下《三國演義》以及羅貫中。
諸葛亮出山,《三國志》中僅用了一句話來描寫:“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羅貫中依照這句話,寫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這個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們一再傳唱。從這里,可以看出羅貫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寫場面也很出神入化。
羅貫中在這個故事中簡直要把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劉備一顧茅廬,只見隆中的山“清景異常”,景“觀之不已”,農民會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識淵博。這一切,讓劉備大開眼界,也讓我們覺得臥龍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顧茅廬,只見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厲害,劉備想見、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時,離草廬半里,劉備便下馬步行;到草堂門口,他就拱立階下;諸葛亮在睡覺,劉備當然會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話:“那心情,已不像一個禮賢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門求婚的癡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盡管被羅貫中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仔細一琢磨,就能發現破綻。劉備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別牛的人,比如會唱歌的農民、滿腹經綸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讓劉備知道,自己是個非同尋常的高人,讓劉備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價錢把自己買斷”(易中天語)。諸葛亮很聰明,三顧茅廬才能見到他,擺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羅貫中這樣寫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當然是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個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據《稗史匯編》記載,他“有志圖王”,不過壯志未能實現。所以他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抱負投射到具體的某個人物身上。古代的讀書人,都希望機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給你恭恭敬敬的送來。諸葛亮享受的'就是這種高級待遇,劉備請了他三回才答應出山。這很讓人羨慕,羅貫中就利用手上這支筆,把這個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寫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謂是個奇才,好像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終歸是假的,不可能變成真的,編的再好也會露出破綻。對于這種文學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對于歷史形象,就必須要深究到底了。
讀《三國》有感2
有人認為笑話和幽默的作用就是逗人哈哈一笑,我以前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當我讀完這本《幽默三國》之后,我發現其實笑話和幽默不僅僅可以逗人哈哈一笑,還有更大的作用:它能用一種讓我們容易懂的,不需要花太大的功夫告訴我們一些計略和一些深刻的道理。
魯肅是一位老好人外加老實人。說他是老實人是因為他只要見到一個動物無家可歸便會把它帶回家,所以他的家里簡直可以開動物博覽會。不管怎樣,他的那些小動物們還是利用自己的本領就了不少人。說他是老實人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周瑜開車撞了小喬的'父親,魯肅當時看見了,本來打算告訴小喬的,卻被周瑜給恐嚇的不敢說了。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最后還是說了。所以,魯肅是一個老實人。
周瑜,不僅是一個超級小氣鬼,還是一個嫉妒、貪慕虛榮的人。他羨慕諸葛亮比他有才華、有領導能力、有比他大的勢力、比他聰明。于是他就處處刁難諸葛亮、讓諸葛亮甘拜下風。但是諸葛亮處處禮讓三分,都巧妙地應付過去了。但有時周瑜太想超越諸葛亮了,所以才會處處輸給諸葛亮。如果周瑜自己有時間的話,那這個時間應該是去學習其他的東西、學習一些有用的節目,而不是去比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這樣子負偶頑抗,自己是注定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這下你們明白了吧,不只是深奧的書才能知道人生的道理和文學的魅力。有時易懂的書也是可以知道人生的道理的。
讀《三國》有感3
有人說,三國是個戰亂紛爭的年代,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三國時期是歷史上最引入注目的一瞬間。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里英杰輩出,魏、蜀、吳三國鼎立,翻了歷史嶄新又極富輝煌的一頁。
提起三國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能說出幾段吧!眾所皆知的神機妙算之諸葛孔明,亂世豪杰曹操,才能出眾的孫權,斬黃巾的關羽,深得人心的劉備......真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呀!說完人物再談情節,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智退司馬懿,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曹操煮酒論英雄;云長策馬刺顏良;孔明祈山破曹真......讓你大飽眼福。
最終,這個蕩人心弦的畫卷由魏國終結,由“合久必分”演變成了“分久必合”,無數英雄為此拋頭顱、灑熱血。真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
當年的金馬鐵戈已經成為歷史,但他仍以那獨具一格的魅力吸引著我。翻開油墨般清香的紙張,徜徉于歷史長河之中,憶過去,展將來,三國這段歷史又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在當今這個競爭的時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強者留下來,反之,弱者終究要被淘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能滿足于那一點點的'小成績,而是應該刻苦努力,勇于拼搏,有長遠的目光。家長總是對我們說,讓我們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那么你是否做到了呢?如果沒有,也不要氣餒,畢竟是“圣人千慮,總有一失”嘛,但還是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如果你考得很好,那么你是否是第一名呢?即使你是全班乃至全校第一,那全省、全國呢?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高估自己,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好好學習,只有那些付出了努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成與敗,也許只有一門之隔,而開門的鑰匙也是唯一的鑰匙,就是兩個字——努力。
強者制造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成功的關鍵在于行動,此時的你準備好了嗎?
讀《三國》有感4
大家好,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書是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里面有:《草船借箭》的諸葛亮,聰明機智的劉備,有勇有謀的關羽……
從三次“認父”,最后慘死他手的'呂布。讓我感受到:做事情要有勇有謀,這才能做好一件事,如果像呂布目光短淺,肯定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人。
《草船借箭》講了周瑜和諸葛亮打賭要他十天做十萬只箭,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特點從曹操手里“借”到了那十萬只箭。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要像諸葛亮一樣找出敵人的弱點,再憑借自己的智慧獲得勝利。周瑜告訴我們不要小看他人。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還有許許多多這樣有趣的故事,會啟示我們變得更聰明、機智。這本書真的很精彩,歡迎你們找來看!
讀《三國》有感5
他是歷史上一個擁有絕對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絕對欣賞的一個英雄。他不是別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時候,六個字讓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師告訴我,這是周瑜說的,大致的來講,周瑜是這么個人,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諸葛亮活活氣死,教育我們,定不要像周瑜一樣,要心胸開闊,否則就會被妒嫉蠶食。
于是,周瑜作為一個反面人物擺在我面前,直到我長大。漸漸的,我發現,周瑜其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著實被過于看低。
首先,這位江東名將絕非傳說中的小氣。《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氣量頗大"蔣干說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個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國志》中說他:長壯有姿貌,也提過:吳中皆呼為周郎,郎,是對青年男子的稱呼,呼人為郎,帶有贊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說法就是"周帥哥"當然,一個人的美或帥,不僅僅指外貌,更含有內在的修養與氣質,周瑜不僅內外皆有的帥,更是一個藝術家,有句話"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周郎在酒過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聽出樂隊演奏得是否正確,如果哪個音不準,便會回過頭去看,這該是對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謹,不僅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戰斗中的一級指揮,周郎生命中最輝煌的一次戰役啊,赤壁之戰中,他身任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將"以少勝多"發揮到了極致,想想當時的情景,周郎立于江邊,運籌帷幄,火燒曹操連環船,這時的周郎該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幾歲時,周郎就被任命為"建威中郎將",同時迎娶美人小喬而歸。
如此一個內外兼修,四處得意之人可稱一個有絕對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水洗滌了多少歲月,多少英雄豪杰,歷史的事沒有一個至今活著的人親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虛或實的歷史記載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潤色,沒有人明白個中真偽。
或許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誤解,又或者周郎確有嫉妒過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優秀,可又突然殺出一個諸葛孔明,兩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許,太過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個悲劇,總是無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個人,我喜歡的也是人,傳說中的孔明先生似個圣人,而公瑾是個實實在在的人。
他的優秀,他的完美另人動容,而他所富有的"負面新聞"又讓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與最丑,而就是這樣,他的真,有讓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讓我發出來自內心油然而出的欣賞與喜愛。
滾滾江水東際流,大浪淘盡千古英雄,數無數風流人物,我獨愛公瑾周郎。
擱筆的瞬間,我想起的幾句詩: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見強虜灰飛煙滅
讀《三國》有感6
《三國》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國著名作家羅貫中的成名之作。而且此書還被列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之所以非常有名,那是因為他對三國時期人物二二刻畫與描寫顯得那樣細致人物是那么栩栩如生,而且書中的打斗場面也是心驚動魄,深深的吸引著讀者眼球。
我最喜歡的就是三國中鼎鼎有名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位結義兄弟。在羅貫中筆下。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子孫,當今天子的.皇叔,可他起初只是一個勉強度日的破落戶,直到黃巾之亂他才開始抬頭,他抬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碰到了張飛、關羽、二位兄弟,這二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張飛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般容易。關羽更是以忠義為命,并且被尊為當今武圣。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個兄弟,那也就沒有后來劉備的崛起。但劉備有一點就是太過于仁慈這是他吃了不只一次的大虧。例如在新野之戰之后劉備舉兵遷移到東吳,在這過程中新野十余萬百姓深感沒有劉備就沒有安寧的生活便也舉家隨劉備遷移,這就大大的拖延了行軍速度,延續了戰機可劉備因為十余萬百姓的跟隨忍不下心撇下他們就帶著他們慢慢行軍。結果被曹操追上又折了數萬兵馬才狼狽的逃到東吳,這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但這也令一方面體現出劉備的賢明,深受百姓愛戴。
次之是關羽,關羽因為有一副長長的烏黑漂亮的胡須,所以人稱美髯公。他武藝超群所以又被稱為武圣。他一生忠義二字聞名。對其大哥劉備忠義耿耿,他們既是親如手足的兄弟又是嚴明的君臣關系。他曾經因兵敗被曹操俘虜,曹操愛才,用盡方法勸關羽來降,為此更是把赤兔馬贈與他。也沒有打動關羽的心,后來關羽斬顏良珠文丑報答了曹操。在得知兄長劉備的下落后他毅然帶領舊部保護劉備的二位夫人,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為了兄長完全不顧曹操對他的好。這件事曾一度被人傳誦,關羽從此名聲大振。
張飛他性情急躁火爆經常是一言不合就立刻開大。做事有時毛毛躁躁,有時有粗中有細蘇、雖然如此,但張飛武藝超群打仗一貫沖在最前面,無畏無懼曾經為趙云斷后,、。一聲巨吼驚的曹操十萬大軍后退十余里,但他有一個缺點總不把劉備、關羽的勸告當作事。這就使劉備、關羽在外大袁紹時,張飛醉酒鞭打士卒激起兵變丟失了徐州城,斷送了劉備兄弟的退路。還有一次,為了給二哥關羽報仇命令士兵趕制白旗白軍服,但因期限太緊,士兵們沒有按時完成。他又鞭打軍士,結果部將范江,張達夜入軍帳殺了張飛,一代英雄卻因性情而斷送了生命。
這熱血的三國時代讓每一位讀者深深的感觸。每一次的回味都能發現新的精妙。
讀《三國》有感7
在暑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這本書像磁鐵,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里講了三個國家互相戰爭,爭奪霸主的故事。書中的人物有的.為人正直,有的為人奸詐狡猾。例如諸葛亮吧,他聰明機智、神機妙算,用自已的生命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情義。同時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我喜歡他并不是他有著無窮的智慧,而是他對劉備的忠心,堅強的毅力。在他第一次攻打魏國,勝利已經遙遙在望時,后主竟聽信謠言,對諸葛亮的忠心產生了懷疑,將他召了回來,結果失去了這大好時機。盡管如些,他依然沒有放棄,沒有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對抗魏國。到最后,他還是以身殉國了。有人會問:“諸葛亮太傻了,明知蜀國不久將亡卻還做無謂的反抗,這不是自找苦吃嗎?”我卻不這樣想,他可能知道這一點,但他卻不放棄,就算輸了,他也不后悔,因為他已經盡力了。
在我們生活中,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一些同學剛剛開始玩籃球,怎么投也投不進籃框里,旁邊的人就會哈哈大笑。這籃框偏偏和他作對,就是不讓進,但他面對著這些笑聲,不會退縮,因為重要在于嘗試,勝負并不重要,所以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爭強好勝,重在參與。
讀《三國》有感8
《三國演義》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書中的大致內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讀了這本書,并且在那次的開學考試時我還得了99分,可見我對《三國演義》還是比較了解的。不過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再次閱讀《三國演義》以后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
我以前看這本書時,我曾經說過:“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群雄混戰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它只不過是根據歷史改編成的小說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歷史有出入,有很多像“過五關斬六將”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是羅貫中虛構的。但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三國演義》因為有了這樣雖然虛構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會顯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因而流傳至今還聞名于世。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國并把它建設得如此強大,是因為我們的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勝利和國家穩定的根本。那么把這種觀點代入三國時期后,我們就會知道為什么三個政權在建立時想盡辦法讓天下人信服,最后卻都沒能擺脫亡國的厄運。人民和國家領導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國的統治者們都想吃掉另外兩國奪取天下,因此,盡管魏國有著最多的地盤和人口,吳國有厲害得使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殞命的領導集體,蜀國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諸葛亮,他們還是回天乏術,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其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國家穩定的根本。三國之前,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秦末亂世,這樣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政權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歷史事件,三國之后隋唐亂世、五代十國、元末大起義、明末李闖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在講述同一個道理。
我們經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人民永遠是多數群體,人民的利益永遠是領導人應服從的利益,我從《三國演義》中讀出了這樣一個大道理。
讀《三國》有感9
余讀《三國》,最敬孔明,次則曹操,世觀曹操多稱其曹賊奸雄。余不茍同。人各有志,豈可鄙之?又曰其生性多疑奸詐狡猾,然思當時境況或有可怒,況人無完人,縱不可贊,又何必太究之,且其膽識謀略文才志向至今有幾人能敵?故曹操可稱真英雄也!
然讀至“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一時頗多困惑,亦頗多不滿。書曰操斬馬超父,結仇不共戴天,馬欲雪恨,興兵潼關戰曹操。操寡馬眾,不幾曹兵大敗,馬入軍捉操,操混亂軍中,西涼軍大叫:“穿紅袍者曹操。“操立脫紅袍”,又叫:“長髯者曹操。”操立斷其髯,復又叫“短髯者曹操。”操即扯旗包頸而逃,何其狼狽。依前所觀,操實屬敢作敢為,驍勇善戰無所畏懼之大丈夫也,此貪生怕死之行如何肯為。士可殺,不可辱。,自辱乎?雖曰大丈夫能屈能伸,然此屈之甚矣。夫嚴蒿被貶庶民猶大笑而死,不肯茍活,而況曹雄,不知是否時人詆毀,抑或作者另有隱情,依當時之見,操乃亂臣,叛國自立實無可恕,時人毀之猶可諒解,然作者亦頗多偏見,此不公也!故余疑此并非事實。
再者,操生平所慮,西涼軍也。以其智謀豈會輕與馬戰,此與前者多有不符。操既是首敵,欲混亂于軍中談和容易,又豈容其割髯棄袍。縱長髯者僅操,則短髯者又何止操乎?
此余所疑,未全觀之便下此結論實有不妥,拙漏之處難免,若有高見,望不吝賜教。
讀《三國》有感10
比如說那些“宅男”整天窩在家里玩電腦玩著玩著便入迷起來,還有花大量的錢給游戲公司。讀了《幽默三國》,我深有感悟。
這本書講了蜀魏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故事,但是作者卻花了大部分筆墨在寫曹操的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孩之間的趣事。讀了之后我才知道,寫這么多是為了突出幽默兩字。比如說又一次曹熊玩左雀斑給他的魔法游戲,卻玩瘋了。二哥和父親來把曹熊抓回去,結果二哥和父親也玩瘋了,士兵只好把曹氏兄弟五花大綁的.押回去。一開始我覺得很好笑,但是后來轉念一想,發現這些人都是玩游戲入迷了。在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說那些“宅男”整天窩在家里玩電腦玩著玩著便入迷起來,還有花大量的錢給游戲公司。
還有一個故事叫抱抱團這里面講了兩個女孩子和兩個男孩子組建了一個寶寶團,抱抱團是專門用來傳播溫暖的,你抱我我抱你,把溫暖傳播給四面八方最后來了個老乞丐,他的名字叫老要,是專門來測試抱抱團人的愛心的。最后抱抱團人通過了這個測試。
讀《三國》有感11
一般人眼中的三國,是一部打打殺殺的戰書,也是一部機謀算計的權術。曾經有人說,老來不該讀三國。這是因為年老更適合舒緩節奏的書本,三國里有太多的英雄劍氣、峰回陡轉,易引起激憤情緒,這對于心臟功能漸趨衰弱的老者,確實不適。在我眼里,我也不喜歡打打殺殺的場面,也不喜歡到處計謀兵策,因為不懂兵術,所以書中多處所用策略也完全不懂他的精要所在,于我,實話而言,某些地方類似于對牛彈琴吧。
但三國于我完全不是一本攻城略地、權算機謀的書。當然,看到曹操、劉備、孫策三個大boss一步一步壯大勢力,擴大版圖,看著他們之間的你來我往,確實也很吸人眼球。更吸引我眼球的是羅貫中在文中使用的文字,他刻畫出來的形象。會十分感嘆,他的文字像有魔力,人物一出場,好像你就可以看透他的性格,甚至有些人物竟然還能看到他的結局。我很喜歡他用一些“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燕頷虎須”“細眉長髯”等詞,甚至有些詞看起來都不知道到底這個人長什么樣,比如“燕頷虎須”這個,如眼的頷,似虎的須,這到底是怎樣的頷與須?雖然我腦海里勾勒不出具體的模樣,但我能夠感受到這個人定然虎勢熊熊、才能不凡,當然,會是個粗魯的糙漢子,可能力氣還很大。
我也喜歡看到,曹操還沒有成為奸臣之前,他那種救濟天下的雄心,當然,也不否認后來他選擇了任人辱罵的道路也是為了救濟天下,不過曾經寄希望于漢室,之后選擇寄托于自身。在他們三大勢力還沒有正式形成鼎立之勢、還在為漢室招兵買馬之前,他們那種國家有難,大丈夫豈敢怯退之的宏大場面令人感慨,這大概就是深植于中華兒女心中的家國情懷吧,幾千年后如此,幾千年前亦是如此。
此外,也喜歡看張飛毛毛糙糙的.樣子,他不像劉備與張飛那樣,能多方面去思慮,但他的個性是討喜的,不藏著掖著,直來直去,討厭就打,喜歡就說,他這樣倒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直男”了,比如他看作惡多端的督郵不爽,直接闖進府邸,綁其在馬廄桿上,順手就折柳條打上幾十次。他不在乎官,也不在乎名聲,他注重的是個人性情,我喜歡他這一點,但也很明白,這種性子注定了他的結局。
讀《三國》有感12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后有很多感觸,現在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這本書吧!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戰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有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對我來說是一本值得回憶的好書,但對你又是不是好書呢?
讀《三國》有感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堵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正是《三國演義》里的開篇詞。
初讀《三國演義》這本書,只覺得書上的文字太多,看得讓人眼花繚亂,根本談不上細看,更不用說細細品味了。現在翻開來一讀,整個人都沉迷到書里了,這本書仿佛就像一塊磁石,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廢寢忘食地去閱讀,讀到連吃飯叫了一遍又一遍都還坐在書桌前寸步不離。我對《三國演義》已完全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了。
《三國演義》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人物性格各異,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將:昏庸的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趙云、馬超、黃忠、許楮、典韋,狡詐的曹操,機智的諸葛亮,仁義的劉備……其中,我最欣賞的是關羽。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關羽有勇有謀,武藝驚人。“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無不顯其威猛。有一次,車胄設計將劉備留在敵營,一國之主被俘,情形十萬火急,關公義不容辭扛起救主責任,但當時蜀國的力量不及袁紹軍,明著率兵攻城救主,顯然難以取勝。他便命手下穿上曹軍兵服,乘著夜色叫城,守城門的兵怎肯叫開就開呢?這時關公就應道:“只怕劉備知道,快快開門。”小兵一聽就慌了,因為如果讓劉備知道袁紹和曹操聯手的話,一定會戒備,這可是軍機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開門,門一開,關公便舞著大刀沖進城,直奔軍營一刀斬了車胄,救出劉備。
關羽勇氣無雙,毅力非凡。有一次,關羽中計被敵將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請神醫華佗來診,華佗說毒已入骨,須割開手臂刮掉毒。關羽一口答應。華佗便割開了關羽的手臂,只見關羽邊喝酒,邊與謀士馬良下棋,絲毫沒有痛苦之意。真可謂“戰神”!
不過。人無完人。關羽也是有缺點的。他過分虛榮,過分驕傲,馬超來降時,他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誰能比,諸葛亮在信中說:“孟起雖雄烈過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并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關羽聽后,非常高興,立即到處把諸葛的這封信給別人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讓《三國演義》這本書伴隨我一生。
讀《三國》有感14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它讓我了解了古代英雄的雄才偉略,更讓我在從中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主要內容講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之間互相斗爭的一系列故事。《三國演義》里約有200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謀的孔明、陰險狡詐的曹操、義氣深重的關羽,仁義愛民的劉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要數關羽了。
關羽身長九尺,鬢長二尺,面如重棗,唇如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關羽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最講義氣的人。他對劉備講義氣,他降汗不降曹、屯土山約三事、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關羽他對敵人也很講義氣,華容道義釋曹操、義釋黃漢升等等……,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關羽是十分講義氣。但關羽狂妄自信,十分大意,有一句諺語就是: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當時關羽既是劉備的二弟,五虎大將之一,坐據荊州,手握重兵,所以他對自己的'實力很有自信,自以為可以牢守荊州,可他卻不知道群英聚會,人才輩出,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最終是以失敗而告終為結局。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各有所長,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正確看待和認識最為重要。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更要古為今用,從中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祖國的棟梁之才。
讀《三國》有感15
如果我是諸葛,即使他劉備四顧茅廬,我亦不出山,出山使得天下三分,民苦,軍苦,國苦。開始就錯,這一路走到底,結果又能怎么樣呢?如果我是諸葛,我決不會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人命不是野草,不會春風吹又生,黃泉一去不復返,盡百萬人頃刻化為灰燼。這炮烙之刑又哪及得上烈火焚燒。如果我是諸葛,我不會讓馬謖拒守長亭。更不會斬馬謖,既然斬了,那又何必揮淚?
我說諸葛孔明,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如果我是周瑜,我會善待孔明,不會心如針眼,17歲我便統帥東吳大軍,又怎能亞于諸葛,嫉妒,害人不淺。
如果我是劉備,我也會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但我不會連筷子都嚇掉了,萬一心臟病一發作,那不就一命嗚呼了嗎?
如果我是曹操,我不會心如鐵石,干爹也不會死于我的手中,那“寧愿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如此雄心壯志的話也不會出自我口。如果我是曹操,曹丕決不會從我手中繼承我的事業。“知父莫如子”相比之下父對子的了解也不會太少,那同根所生,相煎太急的人決不會成為大器,因為我希望看到的是天下統一,兄弟團結,而不是親人反目,骨肉相殘。
如果我是曹操,司馬之輩,早已喪命于我的刀下。如果我是曹操,我決不會任用蔣干之徒,使自己的七十萬大軍葬身火海。曹操阿曹操,你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多少人發自肺腑的相勸,你卻那么的剛愎自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結果使你苦熬半生的基業收歸于司馬之輩的囊中。司馬昭若手無兵權,喪命黃泉,他又怎能有眾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呢?曹操阿曹操!你惟恐別人爬到你的頭上,你是那么的奸詐忌才,因為你的奸詐忌才,你才寧愿任用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蔣干,可是你知道嗎,因為你的錯誤的選擇,有多少血肉之軀經受烈火的焚燒而灰飛煙滅!你為此付出了多么慘重的代價!因為我最想看到的是領導階層的知人善任。可是歷史上有多少富有才華的人因為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偏信饞言而懷才不遇.回眸歷史的長河,我似乎聽到了李白那痛苦的'呻吟“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悠悠的聲音里流露出詩人報國無門的痛苦,揮灑出了出世的憂憤之情。我也聽到了龔自珍的彷徨和吶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撼動人心的聲音里傳出了對統治者的控訴和人才得到重用的渴望。我還聽到了陳子昂那感天動地的訴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懷才不遇的詩人,面對遼闊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來者,獨立于悠悠天地間,孤獨寂寞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不禁油然而生!
我,就是我,讀書如此投入隨那主人公同喜亦同悲。
【讀《三國》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有感01-17
讀《三國》有感04-28
讀《水煮三國》有感04-08
讀《幽默三國》有感04-24
讀《三國》有感10篇08-01
讀三國演義有感01-17
讀《三國演義》有感12-04
讀《三國志》有感02-14
讀三國演義有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