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囚歌》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囚歌》讀后感 1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學習了《囚歌》這篇課文。讀后,我深深被葉挺將軍的奉獻精神所打動。其中最另我感動的一段是“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葉挺將軍為了革命的勝利,寧可犧牲,也不從“狗洞子”里爬出。
讀到這兒,我更加敬佩葉挺將軍的大無畏精神,因為他的自我犧牲是為了革命,為了集體,是自覺的,是樂觀的。誰不想獲得自由,可是如果自由是用背叛革命換來的,葉挺將軍和其他千千萬萬的革命者都會堅決地說“不”!如果一個人連尊嚴都沒有了,自由又有什么意思哪。
就像一只沒有羽毛的自由的.鳥一樣。可是在我們實際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和葉挺將軍相比真是差遠了。就拿寫作業來說吧,假日我總是先玩,晚上再做作業,有時候太晚了不想做了,就騙媽媽說已經做完了。葉挺將軍為了我們現在的好日子寧可犧牲,而我們呢?我真應該為我所做的感到慚愧。通過學習這一課,我必須從中接受教育,認真學習葉挺將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好好學習,艱苦奮斗,做一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好少年。
《囚歌》讀后感 2
《囚歌》這篇詩,是我最喜歡讀的,因為詩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都能表現出革命先烈那氣壯山河的革命氣慨。是的,人豈能為求利求生而鉆狗洞,當叛徒呢?革命者雖然“渴望自由”,但他們更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這一句,表現了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的精神,他們雖然再也不能得到自由,但他們為人民大眾的幸福自由,拋頭顱、撒熱血的精神,必將世世代代永存。
詩的前四句寫道:為人進出的大門紫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前兩句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指出被關押的革命者只有兩條路,堅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條無恥的“活”路。后兩句詩,作者用了一個“高”字,刻畫出了聲嘶力竭,招降內叛的無恥之徒的導致丑惡面目。自由,誰不向往?誰不渴望?但面對敵人的誘惑,革命主義說:“我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當我讀到這里時,不禁對革命者在敵人威逼利誘前堅貞不屈的氣節感到十分敬佩,同時也憎恨那些高叫“給你自由”的敵人。
讀完囚歌后我想,我們少年兒童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黨和國家把振新中華――實現四化的希望繼托在我們新一代的身上。我們一定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為共產主義的事業而奮斗。
《囚歌》讀后感 3
我很喜歡《囚歌》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一名共產黨員兼“鐵軍”軍長——葉挺在被關押時,在牢中寫下的豪言壯語。
在那豪言壯語中,我感受了人民軍隊的斗志,感受了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了寧死不屈、斗爭到底的決心;感受了他們堅強的、奮不顧身的革命意志。但是我更加尋找到了那種為法西斯而死輕于鴻毛,為反法西斯而死重于泰山的精神。有一句話我很喜歡,“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指導,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葉挺的這種不怕任何威脅、不怕犧牲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還有一句“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作者與革命共存亡的信念和決心!學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現在要好好學習,將來可以用我們的本領強大我們的祖國,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囚歌》讀后感 4
如今,我讀完了這首詩后深有感觸。我要暢所欲言,我要說出我內心所認為的真正的教育,教師,課堂與學生。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我小時候懷疑權威,否定權威,蔑視權威,所以我也成為了權威。其實,現在的的教育都是由權威而定,我現在要先說一說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認為教育不應該是讓我們考統一的知識,應該根據每個人的興趣愛好而選擇不同的知識。現在教育讓我們成為了千篇一律的人。上學期是應該是一個“認識權威,懷疑權威,否定權威”的過程。而如今,則成為了“認識權威,崇拜權威。”教師本應該是引導我們去探索新的知識,去揭開新的奧秘,讓我們去否定權威。
而現在,教師則是直接把知識灌輸給我們,我們被教師和考試折磨得死去活來,讓我們死記硬背。讓我們一個個聰明而富有活力的大腦,變成裝知識的鐵桶。而且要裝上一把大鎖,把知識牢牢的'鎖住。而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應該能夠自由,但要有秩序的發言。平常局限于舉手發言,而真正的課堂應該不用舉手。而且可以采取任何姿勢發言,聽課,只要能夠認真聽講就可以了。而學生則要富有想象力。鄭淵潔說過:要想成大器,必須兼顧兩者,一是想象力,一是知識。兩者缺一不可。
《囚歌》讀后感 5
《囚歌》這首詩,是我最喜歡讀的,因為詩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都能表達革命先烈那氣壯山河的革命氣概,讀來蕩氣回腸。
詩的前四句寫著:“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的,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前兩句詩,采用對比手法,指出被關押的革命者只有兩條路:堅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條無恥的“話”路。作者用一個“高”字,刻畫了聲嘶力竭,招降納叛的無恥之恥的丑惡面目。
自由,誰不向往?誰不渴望?但面對敵人的誘惑和威迫,革命者義正言詞地說:“我們雖然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當我讀到這里時,不由得對革命者這種在敵人威逼利誘面前堅貞不屈的氣節,感到十分敬佩,同時也憎恨那些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的敵人。
是的,人豈能為救利求生而去鉆狗洞,當叛徒的呢?革命者雖然“渴望自由”,但他們更希望有一天“地上的烈火,將連我這話棺材一起燒掉。”這一句,表現了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他們雖然得不到自由,但他們為人民大眾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必將被我們后代世世代代記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地上的烈火將連我這活棺材一起燒掉!這首歌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久久不能忘記,這首歌堪稱我心中最動聽的歌。這首歌寫出了革命者大無畏的精神,也寫出了某些黨派的丑惡面目。
讀完《囚歌》后我想:我們少年兒童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黨和祖國把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的希望,寄托在我們新一代身上。我們一定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不辜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希望時刻準備著,為實現祖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奉獻自己的青春,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囚歌》讀后感 6
每天上學系紅領巾時,我都會想起老師說過,它是國旗的一角,是烈士們的鮮血染紅的。胸前的紅領巾在風中飄揚,像一團燃燒的火苗在跳躍。烈士們的遺志和精神也燃燒在我們的心中,永不熄滅。
有一天,我讀到葉挺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葉挺是新四軍軍長,他被反動派抓了起來,失去了自由,正當葉挺極其痛苦的時候,有人對他說,只要他投降,不僅能重獲自由,還能當上高官!
葉挺此時很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一個為人進出的門,而是一個讓狗爬出的洞,他說:“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有兩條路擺在他的面前,一是不自由、痛苦地活著,二是“自由”而屈辱地活著,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
于是他義無反顧地做出了第三種選擇:不自由,毋寧死!他大聲地吶喊: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時間如流水一般快速地流淌,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都被葉挺軍長的這種精神感染著、激勵著。自由,從哪里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無數的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爭取來的!當有人將自由賞賜給你的時候,你要小心了,你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去做一條可恥的狗!
這不是自由,是屈辱!人不能低下他高貴的頭!重讀那些紅色經典,激情總在我的心中澎湃。我們要牢牢地記住先烈們的詩、先烈們的志,讓這自由的聲音永遠在心中激蕩,并永遠去追求真正的自由與幸福。這不正是那些先烈所希望的真正的永生嗎?
再次系上鮮艷的紅領巾,我的心中有歌聲在響起:“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
《囚歌》讀后感 7
今天,我翻開課本書,重讀了《囚歌》一文,它雖然很短,卻給我極其深刻的印象渾身頓時充滿了無窮的力量,"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這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對國民黨仇恨的'詩句,體現了革命者不屈不撓、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通過這句詩我好像看到了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集中營,革命者在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毫不屈服的高大的形象。這首詩就像一把利劍直射向那些劊子手呀!難道說革命是囚犯嗎?不!他們是歷史的主人。他們正站在歷史的宣判臺上,宣判那罪惡滔天的惡人——國民黨反動派,革命者把反動派的監獄當成為真理而斗爭的戰場。雖然他們沒有武器,但是他們有筆呀,有一顆赤誠的心。
這首詩就會激勵著我奮勇直前克服困難好好學習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
《囚歌》讀后感 8
《囚歌》這首詩,是我最喜歡讀的,因為詩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都能表現出革命先烈那氣壯山河的革命氣概。
詩的前四句寫道: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趴出來吧!給你自由。”前兩句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指出被關押的革命者只有兩條路:堅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條無恥的“活”路。后兩句詩,作者用了一個“高”字,刻畫了嘶聲力竭,招降納叛的無恥之徒的丑惡的.面目。
自由,誰不向往?誰不渴望?但面對敵人的誘惑,革命者義正詞嚴的說:“我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當我讀到這里時,不禁對革命者這種在敵人威逼,利誘前堅貞不屈的氣節另我感到十分敬佩,同時也憎恨那些高叫“給你自由”的敵人。
是的人豈能為求利,求生而鉆狗洞,當叛徒呢?革命者“渴望自由”,但他們更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這一句,表現了革命者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他們雖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們為人民大眾幸福自由拋頭顱,撒熱血的精神,必將世世代代永存。我一定像革命先烈一樣為共產主義奮斗。
《囚歌》讀后感 9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這首詩是葉挺在身囚牢獄中寫的。雖然詩簡短,但所體現的精神卻深深感動了我,留給我極為深刻的印象。每每遇到困難,它就給了我無窮的勇氣,給了我無盡的力量,使我有信心、能力去戰勝困難!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這句詩充分體現了一個堅貞不屈的革命者,不,應該是所有頑強奮斗的革命者對真正自由的無限向往!但同時也表現了他們決不會為了充當叛徒后獲得的所謂的"自由"而向狡猾可恨的敵人投降的堅定決心,從而也讓我們看到革命者百折不撓、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我反復讀著,細細地體會著,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了。我仿佛看到了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集中營里,兇神惡煞的敵人用武力威脅不成,又用"自由"來作為誘餌利誘革命者,在利益面前,革命者們絲毫不為所動,他們高聲朗誦著葉挺所寫的《囚歌》。這雄壯的聲音好像鋒利無比的'劍直刺那些劊子手們。宏壯的聲音在敵人耳邊時時回想,反動派害怕了,革命巨大的力量,使他們畏縮了!
難道說,我們堅強的革命者是囚犯嗎?不,他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審判臺上公正、嚴厲的法官。他們威嚴地站在審判臺上,審判那些真正的囚犯–國民黨反動派。如果說他們是囚犯!那么他們就是為了革命而當囚犯,他們是光榮的、偉大的。他們為革命而坐牢,是甘心情愿的。正如革命烈士們所說:"為革命坐牢,我們愿把牢底坐穿!"
金錢、"自由"、皮鞭、威脅,敵人用盡了一切的利誘、暴刑都動搖不了那些真正革命者對革命的忠誠;牢門、鐵窗,關不住革命者對自由、對光明、對真理的向往。然而那些所謂的"革命者",在敵人鞭子的抽打下,在種種酷刑的折磨下,他們害怕了、懦弱了,最終投降了。有的"革命者"為了一點點的利益,為了那所謂的自由(而實際是茍且偷生),屈服了,但到頭來也沒有落下什么好下場,被后人唾罵千年。只有這些為革命、真理而決心堅持將牢底坐穿的"囚犯",他們堅定不移,他們繼續戰斗著,把監獄當成了另一個為真理而奮斗的戰場。《囚歌》這首詩就是他們射向敵人的一顆重型炮彈,它就是刺向敵人的一把利劍。 這首詩是成千上萬革命者的心聲,是葉挺同志冒著生命危險,用鮮血譜寫的氣壯山河的凱歌!它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戰斗激情,充滿了對殘暴的敵人的憎恨,它不斷鼓勵人們為革命繼續奮斗。我喜歡它,也正因為每每我受到了挫折、遇到困難,它就激勵、鞭策我奮勇向前。我喜歡《囚歌》。
《囚歌》讀后感 10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這是《囚歌》這首詩中的第一句。我喜歡這首詩,因為這首詩中的每一句話都將革命前輩那種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
這首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寫了兩種人。第一種人是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也絕不出賣人民的利益的人,這種人寧死不屈,是真正的英雄;第二種人則是那些貪生怕死、招降納叛的無恥之徒,這種人這種人背叛革命,為了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出賣祖國,成為敵人的走狗。
雖然這兩種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表現截然相反,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于自由的渴望。
自由,誰不渴望?誰都渴望自由!但是,面對敵人的陰謀詭計,葉挺將軍卻義正言辭地說: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過狗洞子里爬出!
是的,革命者們雖然十分渴望自由,但他們卻更希望推翻敵人的統治。革命者雖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們為了更多人的自由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必將世世代代永存!
《囚歌》讀后感 11
同學們,你們讀過《囚歌》這首詩嗎?它是我國偉大的葉挺將軍在鐵壁森嚴的牢房里,被敵人皮鞭抽打得遍體鱗傷的時候,顫抖著血肉模糊的手寫下的。每當我飽含深情地讀到這首詩時,都會想到葉挺那頑強的精神,狡猾特務在牢房的.墻上挖了一個大洞,奸笑著對葉挺說:“你只要從這洞中爬出來向我們投降,你就可以自由了。”葉挺將軍非常渴望自由,他卻選擇了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葉挺將軍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無論做什么事,只要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投降放棄。
有次,我作業時遇到了一道稍復雜的題,我用眼睛瞟了眼,就把筆一用,合上書本邊自言自語地說:“反正媽媽馬上回來了,她要給我講的,我還是玩會兒吧!”葉挺將軍在皮鞭的狂打下,在烙鐵的炙烤下,在利益的誘惑下……他卻堅強不屈,不肯投降。而我卻被這樣一個小小的困難擊退,真是讓我十分羞愧。
媽媽常說:“現在的小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知道放棄。”不!我現在決不做這樣的孩子了。因為葉挺將軍的那崇高的形已深深烙印在了我心中。我遇到困難再也不會害怕而退縮。我把困難當作紙老虎,當作游戲一場,當作對我毅志的磨練……葉挺將軍受了那么多磨難還可以忍受,我們難道能被這一些小小的困難擊倒嗎?
《囚歌》讀后感 12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國度,在歷史的歲月中涌出了千千萬萬的愛國英雄,他們的愛國世紀讓我們深深的感動。
在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詩歌讓我印象深刻——《囚歌》,讀后讓我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激動。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于重慶郊區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合作所的“禁地”。皖南事變后,葉挺即被反動派囚禁在上饒集中營。關他的那間囚室既黑暗,又潮濕,冰涼的地上,鋪著幾把發霉的稻草,上面盡是臭蟲和跳蚤,讓他受盡了折磨。為了誘騙葉挺投降,國民黨反動派挖空心思,請葉挺將軍參加宴會,勸葉挺將軍只要在宴會聲明新四軍違反了軍令,就就會放他出獄。可是葉挺將軍卻勃然大怒道:"無恥,你們這樣陷害新四軍,破壞我們抗日,該認罪的是你們。"隨后面對蔣介石的威逼利誘,葉挺將軍仍不屈服,就此寫下《囚歌》以明志。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郭沫若曾說:“他的詩是用生命和熱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
葉挺將軍為人一生凜然大義,光明正大,從不屈服惡勢力。葉挺將軍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葉挺這個名字以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里,他充分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他的這首《囚歌》也像他的名字一樣烙印在我的心里,讓我不難忘卻。他的浩然正氣也同時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囚歌》讀后感 13
江姐、許云峰,華子良、小蘿卜頭……你對這些名字一定不陌生吧?在“中美合作所”這個關押革命者的監獄里,敵人對他們施行了慘無人道的摧殘,打在他們的堅強意志面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涂地。中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堅強,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屈服。
《囚歌》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革命者所走的道路被敵人緊緊鎖著,出賣革命、充當可恥叛徒的投降之路卻敞開著。反動派聲嘶力竭地喊叫著:投降吧!給你自由!“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靠出賣革命獲得自由!“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動派的監獄一起燒掉,“我”應該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得到永生。 這是一首用生命和熱血寫成的詩。詩人運用象征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向奮斗到底的革命精神。從“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中,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反動派的'行為是多么的遭人唾棄,多么的可恥,同時也反襯出革命者們的堅強不屈,大無畏。從“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黨,為了黨的利益,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得到永生”可以明白作者并沒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革命,他認為,只要能消滅敵人,自己才能真正的快樂。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當這優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響起,你是否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開創的?是戰士們的鮮血與生命。讓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緬懷革命先輩,繼承光榮傳統!
《囚歌》讀后感 14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鮮血中得到永生!———葉挺《囚歌》
印象中這篇文章還是小學的時候學的,那時真的應正了那句歌詞:少年的我,不何不懂心痛!故而也不曾有什么正切的感動,也沒有深入飛去挖掘所謂的“門”,“洞”,“自由”,“烈火”,“永生”。
當然,漸漸長大了,于是這些懵懂的東西成為了一種意象,成為了一種人格和品性的思考。面對自由,往往人性直接就有了尊嚴和屈辱的叩問。然而,中國人還是怕聽真話的,正如中國人怕見“悲劇”一樣,因為中國人怕——怕那些有價值的東西瞬間覆滅。然而西方群眾卻是以另一種態度去詮釋他們的見解,誠如亞里士多德曾經說:“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情感得到陶冶。”
于是怕見悲劇就直接引申出“尊嚴”問題,在自由面前“卑躬屈漆,恃強凌弱,吹噓拍馬,阿諛奉承……”便寫盡了這種人世的尊榮,而他們換來的是什么?詩人說:這是狗洞子里爬出來的人啊!那種情況下,自由已經不再是自由了,是一種人性的摧殘啊。面對這種場景,聞一多先生有一句詩最是地道不過了:“這是一潭無力的死水,就連春風也吹不起它半點漣漪”。
當然,雖說中國的一部歷史大部分的時間都處于一種“悲劇史”的狀態,但是大浪淘盡,在時代的斷層里總會有那么幾個留在里面的生命帶著我們去尋回那段歷史的原貌,而他們也成為了我們去查閱歷史的范本,荊柯刺秦,那是一種生命的無畏啊;商鞅變法,那是一種人性的執著;就連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他為我們譜寫出來的同樣是生命的盎然,當那劍指上的鮮紅的血水化開歷史的.湛然時,成就的是一段氣節!
當賈植芳先生提出“把人字寫正”,當梁漱溟先生沐浴在祥和的陽光中冥思,學術的光輝已然綻放出一樣的光彩,他們才是“大師”啊!王元化、啟功、陳寅恪等等,那些五四的驕子,給予我們的,或說是留給我們的,不就是“自由”嗎,不就是中國人的“氣節”、“尊嚴”嗎!
寧大的老板邵總一直以來都把“我逆來忍受!但不是綿羊!!我卑視那些政治上的戲子!!!”作為自己的個性簽名,年過古稀之年的他,卻始終以一種盎然的姿態翹首著那些“政治上的戲子”,那些“作秀的純爺們”,這是一種何等的境界啊!難道,他還會為“自由”而困惑?
然而,我們現在是越來越不了解自己了,越來越不清楚這種時局的變化了,我們一直陶醉在那種文明的妖嬈中,卻很難去意會哲學家所說的“我們走的太遠以至于不知道為什么而出發。”于是,人性啊,良知啊,真誠啊……那些淡出人自身品性中的格調已然成為了一種落寞的文化,或許若干年后,這也成為了一種學術命題,放在空洞的理論篇幅里加以佐證。
于是“門”也就變成了“洞”,人變成了“非人”,但是,地下的烈火倒總是會有的,可是卻永遠不會再有“永生”、“自由”。
【《囚歌》讀后感】相關文章:
囚歌說課稿01-29
囚歌說課稿04-26
哈姆雷特讀后感 讀后感03-05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簡愛的讀后感模板 讀后感03-04
《孤獨之旅》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名人傳讀后感_讀后感02-15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