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學而讀后感
學而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8-30 22:25:13
  • 相關推薦
學而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而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學而讀后感1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應該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今天讀《論語》就應該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心的?今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應該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應該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尋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并不以為然,認為現在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標準,是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現在更側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應該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學而讀后感2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讀了《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戴維·珀金斯所作的一部心理學教育書籍。

  他在書中指出,傳統學校教育教的內容存在三大問題:一個是過分重視學業成就,通俗點說,就是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而不管這個分數的高低意味著什么;第二個是過于關注“了解性知識”,忽略知識內涵的把握;第三個問題是過于強求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生活有關的軟知識。

  本書主要圍繞“什么才是有價值的學習?”這個問題,從“未來智慧”的培養目標出發,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視角,探討“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有生活價值”,重構課程體系,利用全局性理解和開放性問題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迎接未來復雜多變生活的挑戰做好準備。

  作者以數學中的“二次方程”為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學校學過“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會用到二次方程嗎?很少,少到幾乎沒有人。可能你會說,二次方程雖然在生活中沒有太大用處,但它是數學學科金字塔非常重要的基石。沒錯,日后終身從事數學學科專業的人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人,他們更需要的是能持久有效拓展豐富他們生活的知識。

  為了更好的生活,并且對社會有所貢獻,孩子們必須學習些什么?這就是書中所談的“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作者通過一個關于看待法國大革命的例子來說明“知識如何成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內容。”書中提到一個學生的`回答:“通過法國大革命,我理解了各個世界戰爭的普遍規律,例如,缺少自由、貧窮、賦稅過重、經濟疲軟、宗教與世俗政權斗爭或社會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為戰爭導火索的。”可以看出,這位學生所闡述的不僅是一堆繁雜的事實,更將歷史經驗轉換為提供了看待事物的透鏡。學以致用,就是要理解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透徹的思考這個主題,并且考慮主題相關的內容,利用主題進行發散性思維。

  書中的案例,讓我深受啟發。作為一名教師,雖然我們離不開考試,但教學不能太功利化,我們更應該多從學生的思維著想,多為學生的未來考慮。

  要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斷的學習,關注專業知識,關注學生成長,日復一日,永無止境。雖然我不是教育教學的專家,但我要像專家一樣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去,讓學習成為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加強自身職業修養,不斷提高自我的成長意識和個人師德素養;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注重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注重學生德育,善于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務新時代的學生,更全面的為學生未來著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建構真正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為,要緊扣“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學生的“真”學上下功夫,還語文本真一一回歸語言構建,品味形象之美,發現語文思維,創建豐富多彩、真實活力的語文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洞察語文的工具和人文之美,教學中需緊扣語文核心素養,精準設定教學目標,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研究文本,以文本的矛盾點為切入點,以學生真實的閱讀環境和語言運用為著眼點,藝術整合文本,實現教師“活”教。以學生學習實踐為導向,在教師智慧的導引下活動,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學習的真實經驗,實現學生“活”學。

  教育不是天上的云,虛無縹緲,教育需要的是貼地而行。從《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這片神圣的海域,我要以教育情懷為船、核心素養為槳,駛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島嶼”,真正做到“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學而讀后感3

  《為"真學"而教》這本書是馮衛東教授的新著,我很慶幸自己能第一時間讀到這本書,這本書中關于教學的理念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學習無處不在,像呼吸一樣自然,學校或教室里所進行的學習是一種特例,本書主要圍繞課堂上的"真學"展開,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講了"確立三個重要"真學"理念。中篇主要討論了六種典型的"假學"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種有效的"改課"措施。"真學",從兒童立場出發,在質量與效率的和諧共生中發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和學生獲得來衡量。它們分別是真學的起點問題、真學的發生生態或過程問題、真學的效果及其評價問題,有著從起點到終點的鮮明脈絡。告訴了我們學生學習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從教的視角看它,看教師如何促成學習的真正發生,并用實際課例來研究"真學"方法,有利于一線教師結合自己教學進行思考與改變。

  "授人以漁,不如助人自漁",學科知識是有溫度的,教師要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情感,然后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奧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我很幸運聽過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的一節課,她講的是"平均數",她從一開始上課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再給出學生一個比較開放性的'問題"你心目中的平均數是什么樣子呢?"學生開始活躍起來,這個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產生興趣,然后就有學生說到了全班的考試成績,全班同學就圍繞著考試成績去探索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學生的每一個人的觀點都能讓吳老師發現一個問題,再引導學生去解決這個問題。整節課學生都在積極參與學習,學生完全沉浸在課堂中,都沒有注意到下課時間,"真學"就這樣發生了。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級數學,當我講"平均數"這一節是,我就模仿吳正憲老師的課,由于個人原因,課堂效果沒有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覺到要比我以前的課堂效果好。曾經我只是在教知識,而現在我在教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教學生會學習。我個人認為這就是馮衛東教授所說的"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才會有"真學"。學生如果不能籌劃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么。事實是,學生能學到很多很好的東西,除了得益于來自教師的"漁",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漁"。知識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樣獲取它。方法作為一種知識也是如此,教師常常不必告訴學生"哪里"和"怎樣",而要鼓勵他們去發現與建構。

  三流教師教知識,二流教師教方法,一流教師教思想。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學會"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僅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這就需要教師要尊重兒童,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兒童的心靈做教學!從兒童立場出發,才能了解兒童,才會有"真教",有了"真教"才會有"真學"。

  現在,每當我準備上課時,都要想想馮衛東老師所說的六種"假學"情景,觀察自己課上是否有"真學"發生,只有有了"真教"才會有"真學"。"真學"是衡量教師"真教"的標準。我要為"真教"而努力。本書讓我在教師的成長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學而讀后感】相關文章:

夢見學車 學開汽車 學開車05-26

學霸or學渣作文01-02

《為學》讀后感04-26

《學奕》讀后感05-01

《學弈》讀后感02-17

學弈讀后感03-04

為學讀后感01-10

《學弈》讀后感02-19

學弈讀后感(精選)08-2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国产丝瓜 | 五月天婷婷缴情五月欧美激情 |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 | 亚洲无线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站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