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愛心》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愛心》有感1
最近讀了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其中有一篇《愛心樹》,它的內容雖然不多,卻深深的感動了我。
《愛心樹》講述了一個男孩和一棵蘋果樹的故事:一個男孩經常在蘋果樹下玩耍嬉戲,小男孩非常喜歡大樹,大樹也深深的愛著這個小男孩,小男孩慢慢的長大了,他離開了大樹,大樹感覺非常的孤寂,有一天小男孩回來看大樹,說自己沒有了錢,于是大樹讓他把蘋果賣了換錢,又過了很久男孩回來了,對大樹說我需要房子,于是大樹把枝干都給了他,他蓋了一棟房子,就這樣他不停地向大樹索取直到大樹只剩下一個樹墩,最后男孩年老了,回到大樹的身邊,他需要大樹給他一個休息的地方。
這棵大樹的行為深深的感染了我,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令我敬佩的精神,那就是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夠像大樹一樣在默默的奉獻著自己呢?
這棵平凡的大樹讓我想起了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們在任何時候都無怨無悔的照顧我們,關心、愛護我們,從不求回報。這一切都是因為有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不能像故事中的男孩一樣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一定要做一個懂得感恩回報懂得愛的孩子。
從孩子的行為中我也發現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為老師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家長也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要培養他們獨立自強的精神。交給他們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勞動,去收獲。
讀《愛心》有感2
今天,我讀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作《平分生命》。里面的小男孩非常善良,有愛心,使我印象深刻。
《平分生命》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對兄弟從小就相依為命。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卻又重新帶給了這個家不安和恐懼。妹妹被查出患有重病,唯有輸血才能拯救這個小女孩的生命。小男孩以為輸血會帶給人死亡,但他還是輸了血,在小男孩知道輸血不會死亡后,又要把自己一半的生命獻給妹妹。你說,這個故事能不讓人感動嗎?聽了這個故事后,讓我認為小男孩那顆純潔的愛心是非常難得的。在他以為輸血會帶給人死亡的`時候,突出了他的天真,可是他認為輸血會帶給人死亡以后,又還是輸了血。這時,才真正突現出了小男孩善良、有愛心的特點。
通過小男孩,又讓我想到了那位讓我永生難忘的老婆婆。有一次,我剛放學,卻看見有一位同學剛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到了地上。可是,那位老婆婆一個小小的舉動讓我的心溫暖了許久。她艱難的彎下腰,把香蕉皮扔進垃圾桶。這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個舉動,可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的。《平分生命》告訴了我:每個人如果都擁有一顆純潔的愛心,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讀《愛心》有感3
在今天早上,我讀了《愛心企鵝》第58——90頁,從這幾頁中,我知道了:
小企鵝塔明諾是一個聰明的企鵝,是它學人的'叫聲把自己的同伴小老鼠給叫醒的。因為小老鼠害怕人類,而塔明諾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所以我覺得塔明諾很聰明。
在今后,我要學習塔明諾的聰明、智慧、樂于助人的精神。
讀《愛心》有感4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被書中記載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故事打動,被李老師充滿激情和富有愛心的教育情懷感動。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以及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震撼著我:原來,教育也可以做得如此讓人癡迷,如此有幸福感、成就感。
合起書本,我依然心潮澎湃,李鎮西老師讓我重新審視:到底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高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但是我們又該如何去愛我們的學生呢?在李老師的一個個教育故事中,我知道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真誠、平等地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不管他(她)是優秀生還是差生。用心愛每一個學生。乖巧、聽話、成績好的學生誰不愛呢?可是調皮搗蛋成績差還愛頂嘴,這樣的學生,你愛嗎?其實,我們老師也不過是一個凡人,有著凡人的喜怒哀樂。在管理一個接近五十人的班級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難免有被氣得頭頂冒煙的時候,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對自己說:"你不也曾叛逆過嗎?你不也曾是犯錯的小孩嗎?你不也從屢次犯錯中成長起來嗎?你不是立志要當一名熱愛學生的好老師嗎?"每一回,這一個個問題拷問過后,我都會豁然開朗,明白對孩子們應該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尊重。歸根到底就是,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愛心。不管他是天鵝還是丑小鴨。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還體現在他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的人,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創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李老師對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學生也給出了答案:"兒童視角",即教育者應該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孩子",學會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傾聽,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興趣去探尋,用孩子的情感去熱愛。
也許,你以為好老師就是很努力地在教,就是對學生負責。一筆一畫地示范學生沒有掌握的筆畫筆順,不厭其煩地把學生不會的知識教給他們;當我看到李老師的《愛心與教有)一書時,我知道教育需要智慧。譬如,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老黃牛"一般事無巨細地一味管,看起來仿佛對學生極負責,但是不講究方式方法,其效極微,甚至無效,那又怎能對學生起促進作用?又談何對學生負責?所以想作一名好老師,必須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豐富的學科素養和高超的育人藝術。這些最后都體現于如何帶好班、如何上好課,如何與學生談心、如何進行家訪、如何處理每一次突發事件等方面的智慧、離開這一切,空談對學生的愛,是沒有用的。
缺乏愛的教育是偽教育,但用愛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除了愛,老師還要有不可替代的專業能力,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老師不斷閱讀,不斷學習,在閱讀學習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讀《愛心》有感5
有一本書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嘻嘻哈哈,很開心。重復看的時候,開心的感覺越來越少,迷茫的時間卻越來越多。而今天當我第6次看完時,有一股酸酸澀澀的感覺從心底深處彌漫開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叫《愛心樹》。
《愛心樹》講的是一個男孩和一棵大樹之間的故事。男孩小時候天天陪大樹玩,在樹下采集掉落的樹葉,開心的時候爬上樹枝蕩秋千,餓了吃樹上的蘋果,和大樹玩捉迷藏,玩累了就在樹蔭里睡覺,大樹非常快樂。但是小男孩一天天地長大,卻不停的向大樹索取。需要錢了,摘光了樹上的蘋果;需要造房子,砍光了大樹的樹枝;需要造船出游,砍掉了樹桿;最后年紀大了什么也不需要,只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大樹還是快樂的挺直它的樹墩,讓男孩坐下了。
大樹為了男孩,把自己擁有的全部都奉獻給了他,卻從沒有向男孩要過回報。我幡然醒悟,我不就像這個小男孩嗎,媽媽不就是那棵大樹嗎!媽媽平時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而我一直接受得理所當然,卻從來沒有想過要為媽媽做些什么。媽媽知道我最喜歡吃牛肉,每次飯桌上都會變著花樣做著青椒牛柳、黑椒牛排、五香牛肉。而令我羞愧的是,我絞盡腦汁的回想著腦子里那點可憐的信息,卻怎么也記不清媽媽最喜歡吃什么。每年我的生日,媽媽總是第一個送給我祝福的'人,而我卻至今也不記得媽媽的生日究竟是在哪天。記得前年我被開水燙傷,疼得整夜都在哭鬧,是媽媽徹夜未眠,衣不解帶的照顧我。我的手愈合了,媽媽卻累病了。
“叮鈴鈴”門鈴響了,是媽媽回來了。看到媽媽手上提的牛肉,只覺得鼻子一陣酸楚,眼眶濕潤了,我一頭扎進媽媽的懷抱,暗下決心,我絕不能像書中的小男孩這么自私,從現在開始,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好好聽媽媽的話,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讀《愛心》有感6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講了一本繪本,名字叫《愛心樹》。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棵樹,每一天都會來同樣一個小男孩,男孩每天都要和樹玩游戲,可是男孩長大了,經常找樹要東西,樹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小男孩,卻不要求回報。讓我熱淚盈眶。
我身邊也有一棵樹,那就是我們的'阮老師。每當我們學習落后時,她總是用最真誠的心給我們輔導,每當我們比賽輸給其他班級時,她總是用最清脆的嗓音鼓勵我們,就這樣,她默默地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向我們索取過什么。還記得,那是一個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老師每天晚上都加班給我們做ppt,給我們準備材料,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弄完。母親節下午,老師還專門把美術老師請來,在黑板上寫了“感恩母親”四個大字,迎著陽光的折射,老師的鬢角爬出了幾根細細的銀絲,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老師的愛。
這就是我的“樹”,怎么樣?你一定也希望有一棵這樣的“樹”吧?我以后才不會做像小男孩那樣的人,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讀《愛心》有感7
不愛喝茶的人,說茶苦澀;愛喝茶的人說茶香濃。同是一杯茶,為什么會有兩種體會呢?吾曰:心境不同。讀書亦如此,不愛讀書的人就如同不會品茶的人一樣,只知其苦,不知其樂;愛讀書的人則如同會品茶的人一樣,能品出其韻味,進入其樂境。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獨特的氣質,而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越是讀書,就越感覺自己的貧乏,在恐懼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來,瘋狂的讀書。讀書讓我的心胸感到從未有過的開闊、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間冷暖,盡收眼底。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當做一生的事業,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是當做謀生的職業。從李鎮西老師的書中我學到許多經驗,同樣,這些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也幫到了我。比如關于轉化后進生,寫家校聯系本,填報喜單,讓學生們上臺表揚進步的同學等等,都有很大的.收獲。對學生,我們不僅要有愛心,更需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的教育之路還很淺薄,幸好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為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愛心與耐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李鎮西老師自己本身也愛讀書,他說:"我們無論多忙,每天都不會不洗臉、不刷牙、不吃飯,因為這是我們的生活需求,已經形成了習慣,那么無論怎么忙,我們都會有時間讀書".
董卿,因為《詩詞大會》,又火到一個高度。她的點評總結能力令人欽佩,被人稱為"人如其名,蘭心蕙質,清新雋永".她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跟從小抄寫古詩,背誦古詩有莫大的關系。董卿說:"讀書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飯睡覺一樣自然".這也是我們為什么看到已過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輕?她的語言,她的動作,她的神情,分明藏著她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啊!
外表的美麗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我始終相信,我們讀過的書都不是白讀的。它總會在未來的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出色。讀書時可以給人力量,更能給人快樂。
每一顆閃閃發光的鉆石,都是經過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繭的痛苦;
每一顆色澤圓潤的珍珠,都是砂礫與河蚌肌肉的磨礪。
李鎮西是,董卿也是。當然還包含許多通過奮斗走向成功的人。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書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讀《愛心》有感8
我偶然讀到這篇文章,深深地感動著我。
克雷斯的車壞在無人的山區,他焦急萬分,一個騎馬的中年男子救了他,說:“我不要求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時,你也盡力去幫助他。”于是,克雷斯幫助了一個又一個的人。又一次,一位少年幫助了克雷斯,并對他說出了當年中年男子說的話,克雷斯感動極了,感慨道:愛心需要心心相傳,才能把愛心串成一條愛心項鏈!
是啊!因為有愛,世界才更加美麗,因為有愛,社會才更加和諧,因為有愛,相處才更加融洽,因為有愛,生命才更加精彩!
愛之花盛開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當四川地震,來自世界各地的、祖國四面八方的人們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走的.時候連姓名也不留下;當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急需輸血時,素不相識的人們紛紛伸出了雙手;也是這樣的手;當干干凈凈的地上多了一個汽水瓶,不等清潔工去撿,老人小孩婦女學生紛紛彎下腰去拾起;一位小朋友受傷了,有的小朋友一起去找人幫忙,有的牽著小朋友的手不停地安慰。點點滴滴都是愛,雙雙手手都是情
然而,有一些人對生活空懷不必要的冷漠與戒備,喪失了珍貴的愛心。一位老太太不慎摔倒了,幾個年輕人有說有笑,從那個老太太旁邊走過,卻不駐足望他一眼。人都會老的,難道你想在你需要幫助時遭人冷漠?一位實習女護士走路時不小心踩到了小男孩的玩具,小男孩懷恨在心,扼殺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敢問小男孩如果你就是那位青春活力的女護士,你想不想就此失去自己的生命?一群小朋友高高興興飛奔過青青的草地,小草可憐兮兮地低著頭,而小朋友的家長也沒有制止,還興致勃勃地聊天。倘若你是那株可憐的脆弱的小草,想不想嘗嘗被人踐踏的滋味?
愛心悠悠,唯有付出一片真情,才可換來心的喜悅,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你付出了你的愛,換來的是人們對你的微笑。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希望我也能成為串起愛心項鏈的一員,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讀《愛心》有感9
近日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心里總涌動著一股暖流。李鎮西老師高超的教育智慧、樸素的而執著的教育情懷、高尚的人格魅力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師對教育故事的敘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濃濃的師生情包蘊在字里行間。從飽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窺見了李振李老師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個"愛"字。讀這本書,最為打動我的是李老師對學生深深的牽掛及與學生心與心的交融。李老師用真情和學生溝通,一顆真誠的心感染者無數顆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長。高考落榜的寧瑋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鎮西老師的書信讓我一次次淚眼模糊,李老師對寧瑋的牽掛也牽動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喚"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師不僅關心呵護自己的學生,對于素不相識的中學生楊守豐、聞曉春等也傾注了濃濃的師愛。讀到楊守豐頑強地學習拼搏,但最終被病魔奪走了年輕的生命時,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愫淚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楊守豐堅強的精神感動了我還是李老師那溫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讀《愛心與教育》心情五味雜陳,有喜、有悲、有笑、有淚。《愛心與教育》全文沒有深奧難懂的理論,一則則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著李老師博大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現象細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這本書,諸多的內容和細節都記不清了,但李鎮西老師對教育事業的`鐘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開卷有益,讀教育著作不僅僅是為了感動,更多的是我們教育行為的改變。讀完《愛心與教育》對我最大幫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到了一句受益終生的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讀到這一句話是在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驚羨于李老師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不僅是一句承諾,而且是一種甘于付出的奉獻、是一種寬廣的胸懷。這一句話太精彩了!我決心以此句話為導向,引導我班的孩子慢慢學做一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個孩子心中萌生了這樣的思想,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會竭盡全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是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如果人人都有了這樣的意識,在一個班集體里生活學習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鎮西老師教會我包容問題學生,之前,對于問題學生心生厭惡,在情感上很難理解他們。當他們做錯了事情,經常采取訓斥與批評的方式,很少考慮他們內心的感受。從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案例中我發現了自己曾經的冷漠,對于犯錯誤的孩子感情基調是討厭、是恨,那是極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無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師一樣從根本上去了解問題學生的成因,去傾聽問題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們犯錯誤的幾率一定會逐漸減少的。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只喜歡優秀的學生,那些脾氣暴躁、性格掘強、有毛病、有缺點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師去關心、去幫助的。
李鎮西老師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快樂前行,我向往那盞明燈。
讀《愛心》有感10
《愛心樹》是一本只有26頁的漫畫書,我只用了3分鐘就看完了,但我卻被這本簡短的漫畫書中的大樹深深地感動了。
故事就是講一棵大樹和一個小男孩。大樹很愛小男孩,小男孩天天跑到大樹底下玩,玩得很開心,大樹也很快樂。可時光流逝,轉眼間小男孩長大了,好久都沒有去看大樹,大樹很寂寞,終于有一天,男孩回來了,大樹想和他玩,可男孩沒玩的心情,他想要錢,于是大樹讓他把自己身上的蘋果都摘下來,拿到城里去換錢,男孩很高興,大樹很快樂;他想要房子,大樹讓男孩把自己身上的枝干拿去蓋房,男孩很高興,大樹很快樂;他想要船,大樹又讓他把自己的樹干拿去做船,最后,大樹只剩下一個老樹墩了,男孩也已經是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想休息,大樹還盡量把身子挺高,讓男孩坐下。
看到這兒,我的眼眶不禁被淚水模糊了,這是多么偉大的一棵樹呀!它用自己的`身體給男孩帶來了快樂和幸福,而是自己最后卻變成了一個老樹墩,這是多么感人啊!而男孩卻只索取大樹給自己的一切,卻沒給大樹任何回報;這讓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總是把好吃的留給我,他們總是幫我洗衣服、洗褲子……他們總是在我考試考砸時鼓勵我……他們總是像大樹一樣默默地為我付出,我就像那個小男孩,只知道接收爸爸媽媽的愛,卻從來都沒想過回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在接受父母的愛的同時,我們也要懂得、學會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愛。
讀《愛心》有感11
第一次讀《愛心樹》這本書,就引起我的深思,感慨頗多。
孩子愛這棵樹,樹也愛這孩子。孩子總是在樹上蕩秋千,餓了就吃樹上的果實,生活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可孩子逐漸長大,需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他開始向樹索取。樹把自己的蘋果,還有樹枝,甚至自己的樹干都獻給了孩子,樹不求回報,不需感謝,感到非常快樂。
這棵樹很無私很偉大,可這種愛值得嗎?不,我認為不值得,是錯誤的。這樣致使男孩養成依賴他人的'惡習,而無法獨立生活。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賺錢,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創業。這樣才是有尺度的愛,才是智慧的愛。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少嗎?我的奶奶就是這樣一棵“大樹”,我那可愛的“小公主”妹妹就是那“男孩”。每次我和妹妹去奶奶家,奶奶必定親自來迎接,早早地等在門口,不時地朝外張望。一看到妹妹,馬上低頭說:“哎呀!這么遠的路,快快快!快點進屋。”說著抱起小公主,笑容滿面地進了屋。我們明明是一路坐車過來的,哪里會累啊!進了門,奶奶準備了許多零食,親自送到妹妹面前。妹妹連句謝謝都沒有,撕開包裝,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垃圾也隨手亂扔。奶奶看了,也只是笑了笑,默默地幫她撿起來。
唉!奶奶就像故事中的“大樹”那樣,對妹妹百依百順。愛孩子當然可以,寵孩子,卻不宜。正確的愛一定要有尺度,更要有智慧。
讀《愛心》有感12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患了先天性心臟病的小男孩,他每天早上都要出去散步。一天,他在散步時發現一個男的,那人手捂著胸口臉上露出痛苦而抽搐的表情。男孩覺得這個人的種種表現都與自己心臟病突發是的表現很相似。男孩立刻開始行動——把那個男的送到醫院——盡管醫生再三警告過他不能用力過度和過于激動,因為那樣會要了他的命,但男孩依舊用了吃奶的勁兒把那個男人拖到了一個人多的地方。但等到人們發現他的時,他只是上氣不接下氣的說了一句“快——快把他送到醫院!”,就不省人事了。等他醒來時,那男的正坐在他的病床前不斷自責,責怪自己不該貪杯。這件事差點要了男孩的命。之后男孩活過了醫生說的期限。但是一天,他在路上暈倒了,當他醒來時,窗前坐著一個小女孩——是她救了男孩。男孩十分感激。女孩告訴他,她的爺爺也曾經被一個和自己一樣大的男孩救過——原來,女孩的爺爺就是是男孩曾經救過的的那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感到驚奇與感動。我驚奇:世界真的好奇妙,居然會發生這么巧的事;我感動,男孩居然可以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去救一個陌生人,還有那個女孩也一樣的樂于助人。究竟是一種什么力量使他們去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呢?是他們心中的愛!是愛將男孩、醉酒的男人和女孩這三個人連成了一個愛心圓!
愛是一個神奇的物質,一個擁有著無窮力量的.東西。它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是冰冷中的為人們取暖的火爐……愛還是春日的雨、夏日的風、秋日的果、冬日的陽……讓我們將愛傳承,讓愛心圓滑的更大,并畫進每個人的心中吧!
讀《愛心》有感13
企鵝塔明諾有愛心又善良。就像有一次,蝸牛伊薩貝拉爬得很慢很慢,它想爬得更快一些。企鵝塔明諾就幫蝸牛想到了一個注意,就是企鵝雙手捧著蝸牛跑了起來,這樣就可以實現愿望了。
憑他的愛心和堅持,經歷各種困難,最終拯救了娜努瑪公主,這兩點值得我們學習。
讀《愛心》有感14
假期里,我認真拜讀了肖陳穎老師撰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這本書,這本書雖然內容淺顯、語言樸實,但字字句句能看到一位老師的對孩子愛的寫照,那種愛是發現、是理解、是寬容、是期待…。讀后使我耳目一新;肖老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四個方面闡述她是如何抓住生活點點滴滴的事情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教育效果突出,方法獨特,另我佩服。
肖老師講的教學方法不陵節而失之為遜——因材施教
循序漸進
不陵節而失之為遜,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跨越孩子當下的能力去讓他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其實換句話說,就是循序漸進,給孩子一個臺階。
根據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
舉個例子,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中總是有一些孩子上課不發言,沒信心,甚至有的孩子站起來啞口無言,怎么辦?我們要針對他們的情況,給他降低難度。比如說有的孩子回答不了問題,我們會讓他重復同學的問題都可以,同學回答完了,讓他再重復一遍。有的同學講話,一句都講不通,我們就可以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讓他讀一遍。
再比如:教學生問問題,怎么問?有的孩子就不會。那么我們老師就會給孩子一個模式,在黑板上寫:[請大家翻到語文書_頁][請大家看到第_段],[請問大家_是什么意思?]我們給他這些句式,讓這個孩子即使以前從來沒有回答過問題的這樣同學,他站起來也沒有壓力。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發言的過程,其實都是在提升孩子心境的過程。
同時肖老師在培養孩子發言能力的時候,極其自然巧妙的`把弟子規融入進去,如回答問題首先要起立,怎么站?"立端正"如何講話"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聲音要怎樣?"將上堂,聲必揚"目光怎樣?"問起對,視勿移"這些方法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肖老師認為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態度,雖然要付出很多很多時間和精力,看起來有時會很慢,其實不然,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后,我們的教學會愈來愈輕松,甚至我們孩子的上課習慣很好了以后,他非常專注,老師講一句他就記一句,效率非常高。他這種專注的態度不光讓他在課堂上受益,甚至能夠讓他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他都會用這種專注的態度去做,他會受益一輩子。
讀《愛心》有感15
老師給我們說完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大樹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
媽媽為了我到句容上學,連工作也不做了。每天早上送我去學校,下午放學又要接我回家,還要做飯,洗衣服和輔導我家庭作業。
聽爸爸說我小的時候很不乖,晚上睡覺喜歡踢被子,媽媽總是半夜三更還要時時起來,幫我把被子蓋了又蓋。
有一次放學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可是只有一件雨衣,為了不讓我淋到雨,媽媽毫不猶豫地幫我把雨衣穿上了。到家我才發現她從頭到腳全都被淋濕透了。
去年冬天,下了雪天氣很冷,第二天早上路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但是快要期末考試了,我不能缺課,媽媽只好讓我坐在車上推著我去學校。路上不斷的看到有人滑倒,我坐在后面感覺到媽媽很小心地堅持著,生怕一不小心把我跌倒。本來十分鐘的路程足足用了一個小時,到了學校我見她已經滿頭大汗了。
她為我奉獻了自己不求回報。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媽媽,報答她的恩情。
【讀《愛心》有感】相關文章:
讀《愛心樹》有感09-07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04-28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15篇02-18
讀《愛心樹》有感(通用29篇)02-02
讀《愛心樹》有感匯總(15篇)09-19
讀《未成年人愛心讀本》有感09-23
讀簡愛心得讀后感01-10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03-13
《愛心樹》讀書心得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