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三十年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共談了100條建議。手捧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們面前,娓娓道來,循循善誘,答疑解惑,指點迷津。逐條細讀,感覺有三條特別受益:
百條建議之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在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復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
我認為,教師自覺閱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默默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熏陶下愛上讀書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學生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教師享受職業的幸福,從而師生共同擁有詩意的人生。
百條建議之第93條:關于和諧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就在于使所有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淀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我們最崇拜的于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我的課內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百條建議之第46條: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記日記有助于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我們都知道,教育日記讓我們留下平時的教育教學足跡,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閱讀和寫作是教師快速成長的兩翼。
捧讀《給教師的建議》,膜拜蘇霍姆林斯基的為師之道,就感覺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仰望教育的美麗星空,感覺是如此美好。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二)!痹鯓訌摹叭恕敝袑W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師借鑒。怎么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后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后,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于哪些因素,讀后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二)》。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钡臉藴,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云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背包里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云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云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云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后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后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云曉先生終于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并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煉的機會。我國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于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初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并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里的那種學習并沒有什么聯系。這里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于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鉆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秘。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了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倍胂蟮撵`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板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后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么變得這么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柜臺的漢斯老板……漢斯仔細觀察后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秘立下了不朽得功勛。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里專門為小威特開辟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煉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于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晚上坐下來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條建議。
第十一條建議是說“思考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蘇氏在這篇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恐怕是每位教師都遇到過的,就是在前一天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當時都懂的情況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記了,或者是作業會出錯。這其中的原因何在?難道僅僅歸結為學生不用功,沒有到家復習,或者是粗心馬虎?看看蘇氏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教學實踐,絕不是這么簡單。學生當時明白了并不等于記住了,記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也就是說,面對新的知識,也許當時學生懂了,可他們卻沒有一個消化或者“反芻”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上,所以第二天會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師在每一節課上,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味一下,會用自己的思考將知識的獲得過程在腦子里放一遍“電影”,這樣,學生就會看出哪些地方出現了斷擋,他們就會自覺地重新看書或者請教老師,將自己薄弱的環節給補上。這樣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加工的,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知識留在他們頭腦中的印象就會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會出現上面說的情況。
如何保證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回味的過程呢,關鍵是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師的講解)去理解所學的內容。不要怕耽誤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說: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心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說到檢查作業,也是老師頭痛的問題,因為老師上課時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對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檢查到,而在檢查其中的幾位時,有些學生還不聽。(這里所說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前一天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的口頭檢查。現在很多老師已經省略掉了這一環節)如何進行檢查呢?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條建議(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運用草稿本的方法。
草稿本是每個學生所必準備的,就是每到上課的時候,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前一天所學的知識出一些題目,這些題目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再現,而是經過教師的加工和思考,將知識點融入到一些題目當中,這些題目學生答出來必然對知識深入了解,重新思考,并會實際運用。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把檢查知識變成了知識的積極動用;二教師可能密切注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那么,這些作業教師如何進行評判呢,是每本都看,還是看一部分呢,或者是讓學生之間互相檢查呢?蘇氏在文中沒有寫出來,還有待我們老師們去不斷摸索。
也許在后面的建議中會找到答案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有經驗的教師,在開始教學工作以前,就把本門學科整個教學階段(在小學,則是把整個小學階段)中讓學生從事的積極活動的內容做好安排。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生活和勞動中必需的實際技能,而且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體系中,通過學生的積極活動,首先為了進行智育,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言語。我們已經說過,學生的讀寫水平和詞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積極活動的性質。
怎樣組織學生的積極活動,才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促進他的思維和言語發展,提高他的讀寫水平呢?
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言語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梁。我在準備小學的教學工作時,就預先規劃好全體學生所要參加的積極活動,這些活動要能鮮明的反映出并且讓學生深刻地思考各種事實、事物、現象、勞動過程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換句話說,我要達到的目標是要求在勞動中產生思想,而不僅是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學習一門學科時學生從事的活動,不僅應當是對知識的說明(這一點也是必要的),而且應當是新的真理、發現和規律性的源泉。例如,每個學生在幾年學習期間栽培一棵果樹。在這個栽培過程中他不斷地做出新的“發現”,一些新的思想激動著他,他把這些思想說出來;詞成為他把自己在勞動中發覺的各種關系和相互聯系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手段和工具,詞進入他的積極詞匯的儲備,使他的情感和思維得到磨練。
我通過幾百個事例而深信,凡是著迷于一件有趣的勞動,在勞動中不斷地揭示出各種關系和相互聯系的學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亂的,言語也不可能是遲鈍的,因為學生不僅在勞動,而且在思考,在推斷各種因果關系,在規劃未來的工作。每過一年,我都更加堅定地深信,有著鮮明的思想表現的積極活動,能夠發展學生的言語,提高學生的一般素養。應當指出,勞動只有從學生入手后的.最初幾天就開始,并且經過周密思考的組織,它才能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我們學校的中年級和高年級的每一位教師,在準備一門學科的教學時,都把學生應當參加的積極活動加以規劃,并使這種活動能給學生以智力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概念和規律性。我毫不動搖地深信:沒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發展就是不可思議的,猶如沒有旋律就沒有音樂、沒有詞就沒有言語、沒有書就沒有科學一樣。在像生物學、物理、化學、數學這些學科的教學體系中,勞動與思考的統一、活動與詞的統一,這是學校作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經驗的教師們在準備這些學科的教學時,都要周密地考慮:以什么方式,通過何種勞動,才能揭示出本門學科中學生的思維建筑在上面的那些關系和相互聯系。例如,物理教學體系中的基本關系和相互聯系,大多包含在這樣的一些現象的概念中,如:物質、能、運動、能的轉化、狀態的變化、現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師尋找各種可能性來組織學生的勞動,以便所有這些概念都能在具體的關系中體現出來。例如,布置一個學生做一件儀器原理的模型,通過它可以演示機械能轉變為電能,而電能又轉變為熱能。另一個學生則制作一種模型,演示機械作用怎樣引起物質狀態的變化。這種勞動不單純是為了說明知識,而且可以說是知識的活用。
我向教師們建議:如果你們想使自己的學生成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嚴整的、明確的、合乎邏輯順序的思維通過清楚的說明和解釋表達出來,那么你就應當吸引他們參加富有思想內容的勞動,把知識體系的關系和相互聯系在勞動中體現出來。請你記。簞趧硬粌H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的素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薄督o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睍兴e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痹鯓訌摹叭恕敝袑W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鑒。怎么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后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后,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于哪些因素。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蓖瑫r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說,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后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于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于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于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于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磥砦覀兊搅瞬环羾L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本學期學校為每位老師發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以前常聽說這本書,但一直沒有看過,這學期能好好讀這本書,確實收獲很大。
蘇霍林姆斯基在書中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經驗,為教師提出了100條建議,課上的、課下的、數學的、語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其中不論針對學困生還是程度號的學生,他都在多處提到了閱讀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的問題。
在第89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應當怎樣布置家庭作業的問題。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課外作業當成課內作業的量的追加,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布置作業時,我們布置的作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全體學生,并沒有差異化的布置,其實,因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在學習上并不是一樣,有時甚至會相差甚遠,越是到了高年級,這樣的情況就越發的明顯,也就是我們說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在作業的布置中,布置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針對中等左右的學生,并沒有對于兩頭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或差異化布置作業,導致“吃不飽”、“吃不了”的兩極現象,很多老都應該會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能“一視同仁”,那又如何差異化對待呢?
1、 簡單化
基本布置作業方法不變,只針對“吃不了”的個別學生差異化布置作業,降低作業難度,鞏固基礎知識,慢慢提高。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容易,老師任務量相對較小一些,只需要針對個別學生布置作業就好,缺點是差異化還不夠精準。
2、 復雜化
根據學生程度分三類作業:“吃不飽”“剛剛好”“吃不了”,再根據著三類差異化布置作業,達到每一類都“吃的飽”“吃的好”。
這種方法實行起來復雜的多,老師的任務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據孩子程度分類,再布置差異化的作業,批改也會更費時。不過差異化的作業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提高會更有效。
不論采用什么方法,對于孩子的作業,不能“一視同仁”,應該注意個性化、差異化的對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逼綍r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心得體會《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冰心老人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边@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內心充實,眼界開拓。我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其中“要善意待人”的這一段令我獲益匪淺,其中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學生們對教師的善意很敏感,能感覺出來,并以好心還好心!弊x到這里,使我感受到,愛孩子,就必須善于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心靈感受心靈,育感情贏得感情。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能把學生教得會用心靈去了解人,那么我們的`善意就能創造出奇跡。
要善意待人,對學生灌注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后,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向孩子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的言行去打動孩子、感化孩子、啟發孩子、誘導孩子,那么定會讓孩子們增強自信心和勇氣,孩子們會以好心還好心,最終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要善意待人,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尊重差異,在真情和愛心的呵護下發現并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正如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在師生間建立起一座橋梁,可以讓孩子們閃光點得以升華,照亮整個人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6-26
(通用)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8-08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范文06-07
【推薦】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6-30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3-16
(精華)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篇09-15
[熱]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篇08-31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集錦15篇)03-01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大全【4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