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史記有感1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史記》。它講述了從傳說中的皇帝開始,到西漢武帝年間共三千年歷史中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許多人物:有愛國的屈原、有機智的藺相如、還有英勇的飛將軍李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知人善用的勾踐。
說到勾踐,大家想到的自然是著名的《臥薪嘗膽》啦,那么,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黃河游下有兩個小國家:吳國和越國。雙方都想打敗對方,成為春秋霸主。開始,吳國把越國打敗了,越王勾踐萬般無奈,只好帶著家人去吳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奴隸生活。過了三年,勾踐吃盡苦頭,受盡侮辱。后來,勾踐的'臣子送給吳王夫差很多美女和金銀財寶,夫差很開心,便放勾踐回他自己的國家 ,勾踐回國后,就搬進了簡陋的房子。他把豬的苦膽懸掛在屋內(nèi),不管坐著還是躺著,總可以看見苦膽,并時不時地嘗嘗膽汁,讓自己知道”苦“的滋味。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而睡在柴草上面。不忘亡國之痛。他常常提醒自己說:”你忘了在吳國所受的恥辱?“而吳王夫差,天天呆在后宮里,一連幾個月不上朝,忠臣伍子胥好心相勸,他不聽,還殺了伍子胥,重用奸臣伯嚭。就這樣,越國越來越強大,吳國卻越來越腐敗。終于,越國把吳國消滅了,成了春秋霸主。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見聞,還增加了知識。讀書真好!
讀史記有感2
《史記》是一部記錄著我國偉大歷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馬遷,這本書個館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shù)卦u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在線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著想,服務(wù)的以國之君,和只顧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欺壓百姓的'暴君,昏君。他們的性格,心里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統(tǒng)治出來的國家也是有著天壤之別。
正直的國君統(tǒng)治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幸福,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昏君的國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稅額所擊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寧。
一個好領(lǐng)導(dǎo)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也可以帶壞一個國家;一個領(lǐng)導(dǎo)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國家,也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一個領(lǐng)導(dǎo)可以給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給他的百姓痛苦。可見一個好的領(lǐng)導(dǎo)是多麼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的風(fēng)范,和對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個國家。
也有一個叫太康的昏君,糊涂昏聵,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結(jié)果,這個國家沒多久就毀滅了。
所以,有一個好領(lǐng)導(dǎo)非常重要。還是那一句話——好的統(tǒng)領(lǐng)成就好的國家!
讀史記有感3
今天,我又讀了史記里的《胯下之辱》。
在反抗秦王朝的時候,組成了劉邦和項羽兩路諸侯,如果單論武藝、論打仗,明顯項羽都略勝一籌,但最后為什麼最后勝利的是劉邦呢?就是他身邊有一位神通廣大的“諸葛亮”——韓信。
韓信是淮陰人,他出生在一個普通人家,家境很不好,窮的響叮當,在鄉(xiāng)鄰們的眼中,韓信不像一個有出息的人,經(jīng)常去別人家蹭飯,鄉(xiāng)鄰們都非常煩厭。又一次,韓信經(jīng)常在賣肉的市場上站著,一個賣肉的.青年把他叫過來,讓韓信從他的胯下穿過去,韓信照做,一聲也不吭,之后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當上了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全軍,韓信足智多謀,從未打過敗仗,就幫助了劉邦建立了漢朝。
屢戰(zhàn)屢勝的他在占領(lǐng)了齊國之后,被封為齊王。
在這之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把那個賣肉的青年叫了過來,并封他為中尉,青年很不明白,韓信說:“你真的以為我打不過你?只是怕殺了你,卻招惹來官府的追捕。”那位青年恍然大悟。
之后,有個叫蒯通的人求見,讓他自立為王,如果有人在劉邦面前詆毀你,劉邦就會借此機會殺了你,除掉你這個后患,韓信偏偏不信。在平定了天下之后,果真像蒯通說的那樣,劉邦把韓信殺了,害怕他的后代找他算賬,就誅殺了他的九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向劉邦那樣,不但不報答對她的有恩之人,還誅滅她的九族,簡直是狼心狗肺之人,我們千萬不能學(xué)他。
讀史記有感4
悠悠華夏五千年,留下了多少振奮人心的故事。時間這條長河源遠流長,在它的河岸留下了多少滄桑的痕跡。
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jīng)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江山輩有人才出,我們也要“以人為鏡”,從偉人身上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xùn)。讀史還能使人的素養(yǎng)更加高尚,使人的胸襟更加寬廣,使人的眼界更加開闊。在這里,讓我們一同步入歷史的神圣殿堂,走進《史記故事》這本書,共同領(lǐng)略時間留下的滄桑往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五個部分——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表”排列大事、以“書”述典章制度。魯迅先生曾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從這本書中,了解到了王侯將相的命運浮沉。紂王的酒池肉林、暴虐無度,使商朝走向了滅亡;而勾踐的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使他最終成就霸業(yè)。
我敬孔子,憎紂王,悲韓信,嘆屈原。最佩服的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是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暴虐的時代。秦始皇嬴政這千古一帝的名號并不是浪得虛名,他不但統(tǒng)一了六國,還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轍,為中國之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在這些偉大功績的背后,是不計其數(shù)的生命,“焚書坑儒”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除了秦始皇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還有“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這個人物的一生實在可謂是“大起大落”。所謂“大起”,指的`是公元前209年,項羽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為了分封十八位諸侯王的“西楚霸王”;所謂“大落”,指的是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身亡。雖未稱帝,卻權(quán)同皇帝;雖未善終,卻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xiàn)實,也照亮未來。”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yīng)當多讀史,從古代圣賢身上汲取人生的哲理。好好學(xué)習(xí)前人的長處,不斷的完善自己,將來為祖國的建設(shè)添磚加瓦!
讀史記有感5
結(jié)合《報任安書》重讀《史記》,我又了解了許多。
司馬遷為李陵的投降而辯解,最終皇帝聽了獄官的意見,將司馬遷施以宮刑。在獄中,司馬遷想了許多,他在書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的生死觀。他說明自己沒有自殺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yè)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正是他有強烈的責(zé)任感,他才能繼續(xù)堅持下去,沒有了責(zé)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在《報任安書》中,他也說明了自己成書《史記》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認為自殺的后果是“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確實非常杰出,完成了這兩項使命而“成史家之言”。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史記》中的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這其中也表露了司馬遷的心聲。《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說得好:“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寫在書中的這些人都是非同尋常的人。陳涉是組織起義軍反抗暴秦的人,雖然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將他列為“世家”以此彰顯他的功勞。在刺客列傳中,雖然豫讓、荊軻都刺殺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堅持為他們作傳,正是因為他們都是非同尋常的人。盡管他們死了,但是他們死的“重于泰山”。
“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在《史記》中許多謀士都因君主的懷疑和猜測而離開了先前的君主。司馬遷也因為自己內(nèi)心的悲憤和痛苦,在《報任安書》中表達了對漢武帝的剛愎自用不無微詞,發(fā)出了“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豪雋哉”的'感嘆。表明自己懷才不遇,認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對待。
在《史記》中,人物的對話、神態(tài)都包含了他的見解。在記述故事中,經(jīng)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話中常飽含司馬遷的內(nèi)心真情,也是為自身在鳴不平。有時,作者的語言風(fēng)格又變了一個味兒,是太史公在為他們的處境而感嘆嗎?大概這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表現(xiàn)吧!
再讀《史記》總有意外的收獲,那語言文字,勝于離騷,揣摩,總有精彩的發(fā)現(xiàn)。
讀史記有感6
這是一本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之間五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本由司馬遷花費18年光陰寫成的書,這是一本記載了所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如兵馬俑,西漢·玉舞人,三輪銅盤,這是一本寫的由被王朝統(tǒng)治5000年之間的歷史,這是一本······
我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 臥薪嘗膽 講的是:當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后,勾踐回國后,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吃飯時舔舔苦膽。親自耕作,夫人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也從不穿華麗的衣服,對賢人謙卑有禮,招待的賓客熱情誠懇,救濟窮人與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后,勾踐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與百姓,尋機報復(fù)吳國。吳王因打了勝仗不管朝政,越國富足,吳國衰落。四年后越國攻打吳國,一次又一次,吳國疲憊不堪,越國大敗吳國。
我們做人應(yīng)像勾踐一樣,失敗了再爬起來不要氣餒才會成功。
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的`興旺;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有許多愛國的人,有:鄭成功,司馬遷,陸游······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報答祖國的養(yǎng)育之恩。
讀史記有感7
很幸運能讀到《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這本書,書中講述了唐堯、虞舜、周武王、秦始皇、西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等多位帝王。從這些帝王的事跡中,我懂得了“帝王之路”的坎坷與艱辛,懂得了要想成功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更懂得了一個人經(jīng)歷了痛苦與磨難仍然心存感恩才能成大器。
舜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瞎眼的父親瞽叟和再娶的妻子及他們的孩子象,對舜很不好,經(jīng)常害他。瞽叟叫舜挖一口深井,當舜挖到幾乎要出水的深度時,瞽叟便把井繩抽走,還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企圖要活埋舜。還有一次,瞽叟叫舜到糧倉的'屋頂上去涂泥補漏,等舜一上到屋頂,瞽叟就撤掉梯子,還在糧倉下放火,企圖燒死舜。幸好,機智勇敢的舜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舜屢次遭到家人的算計和陷害,不僅沒有仇恨他們,反而對父母的恭敬和對弟弟的仁厚有增無減。正因為他經(jīng)歷了磨難和痛苦不僅沒有仇恨,還心存感恩,這一優(yōu)良品質(zhì),被競爭傳頌,得到堯的認可,又接受了堯一系列的考驗——接下帝位,擔(dān)任國君。
看到舜的故事,我不禁面紅耳赤。我比舜幸運多了,我有愛我疼我的父母,爸爸媽媽為了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不辭辛苦。好吃的先僅著我吃,好玩的先僅著我玩,好衣服先僅著給我買,可是,我卻從沒有意識到要心懷感恩,感恩父母給予我的幸福。我知錯了,我明白了,媽媽嘮叨是為了防止我犯錯,爸爸訓(xùn)斥是為了讓我更優(yōu)秀,我以后會對父母、親人、老師、朋友等心存感恩。
《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這本書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能像項羽一樣有勇無謀,要想成大器要有勇有謀、深謀遠慮;不能像漢武帝一樣“好大喜功”,固執(zhí),不聽人勸,要想成大器就要謙虛謹慎,博覽眾長。
讀史記有感8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艷,帶著成熟穩(wěn)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jīng)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沖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chǔ)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jié)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
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xué)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游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于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郁,發(fā)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
于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么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fā)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nèi)诵缘纳屏迹恢Z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jīng)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fā)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么美好,那么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復(fù)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于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jié)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nèi)心卻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讀史記有感9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記》創(chuàng)作了從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中國通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我只讀完了本紀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時光中讀完這部書。《史記》的文筆幽默藝術(shù),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當年,司馬遷因為幫西漢將軍李陵辯護,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刻。編寫《史記》成為了他在那個萬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來的理由。《史記》成了司馬遷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的偉大之作。
《史記》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灿性S多流傳千古的人物,有實行禪讓制的堯舜,有輔佐齊桓公的.管鮑,有名揚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覺得輔佐越王稱霸的范蠡聰明絕頂,這里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與越王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于是越王稱霸后,他就離開了,到陶地居住,自稱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于是他讓小兒子帶好一千鎰黃金去救哥哥。可是長子聽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寫好一封信給舊時好友莊生,并囑咐長子把千謚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長子到達楚國后照辦了。莊生清廉,收下黃金,打算事成之后再還給朱公,于是,他找機會對楚莊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建議楚王實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長子也聽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認為弟弟要被釋放了,他的一千鎰黃金白花了,他跑去找莊生取回了黃金,還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fù)得。然而,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恥辱,又去見楚王,“聽路人講說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在楚國,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錢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君王并非體恤楚國人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的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達大赦的詔令。朱公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回家后,母親和鄉(xiāng)鄰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著說,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時經(jīng)受過生活的艱辛,把錢財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來,家庭就很富有,把錢看得極輕。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兒子去的。長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這樣看來,范蠡還是精通心理學(xué)的喲!
《史記》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輩子去品味。
讀史記有感10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 )。
史記讓我了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nóng)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yè),這體現(xiàn)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后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后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讀《史記》有感
看完《史記》就仿佛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有感11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將李廣,戎馬倥傯,守邊一生。千百年來,人們稱頌?zāi)阍G口少言,恂恂如常人,但天下仰慕,下自成蹊;人們訝異于你夜來引弓,裂石沒鏃,及居右北平,竟獨力射猛獸;人們敬佩你驍勇善戰(zhàn),身先士卒,匈奴避之數(shù)歲,亦送號曰“飛將軍”。但是,李將軍沙場揚名,卻終身有功而未得一爵,落得自刎于世,讓人深深扼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也會深感仕途坎坷,伴君如虎。景帝年間,晁錯削藩,七國叛亂,梁王抵抗吳楚,授你以將印。為了大漢,你私接軍印,當時你的心意已不可考,但斬關(guān)奪旗,平定叛亂,屢建戰(zhàn)功,也是你一己之力獨挽狂瀾。結(jié)果呢?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爭奪嚴酷,你非外戚,又參與其中,景帝自然不悅,封侯之事也只能輪與他人。
如果我是你,我怕不能總是輕兵深入,簡陣駐扎。行軍艱險,只是為了便利安營駐扎,簡化文書簿冊,卻忽視軍吏考績,編制隊列,恐怕也總會讓兵士置身險境之中。你自視甚高,又自恃神勇,多次擲己身陷于敵陣,運氣好,自然斬將立功,但運氣不佳,輕則增兵相救,重則兵敗被俘。脫離了大軍的你,大軍也常不知你所之,故弗從,埋下隱患。那年出雁門擊匈奴,你又孤身入敵陣,結(jié)果呢?陣破生致,被胡人得,雖歷經(jīng)險巇,終得至漢,卻所失亡多,罪至當斬啊!這,如何又能讓你封侯拜相?如果我是你,我將明白,戰(zhàn)爭,并不是只有個人英雄啊。
如果我是你,我會從長計議,摒棄戾氣,忍辱負重,靜待時機,卷土重來。那年兵敗,你贖為庶人,田間飲酒誤了時辰,還至霸陵已是城門緊閉。小吏呵止,輕蔑嘲道:“原來是故李將軍?今天現(xiàn)將軍也不得夜行,何況你這過氣之人?”。你夜宿亭下,埋下仇恨。后來你拜為右北平太守,假意延請霸陵尉,至軍而殺之。仇得一報,又何以服人?你嘗為隴西守,羌人造反,你誘敵招降,本是有功,卻因激憤兇殘,一日之內(nèi),欺瞞戰(zhàn)俘,坑殺八百。戰(zhàn)亂已平,但人心難返;你一生戎馬,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卻在花甲之年,戰(zhàn)前失道,你獨自承擔(dān)戰(zhàn)敗之罪,卻是因終不能復(fù)對刀筆小吏,不堪受辱,引刀自剄。你丟下一班弟兄,卻也永遠失去了征戰(zhàn)封侯的機會。
落魄封侯事,李廣方嗟老。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會更早心灰,解甲歸田,畢竟功名如糞土,利祿過眼煙;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依舊征戰(zhàn)沙場,抵御外敵,畢竟中原故土,已經(jīng)不能經(jīng)受鐵蹄的踐踏,以我一人不侯,換江山如故;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該宅心仁厚,或委屈求全,畢竟戰(zhàn)場殘酷,官場狡詐,出征的萬戶,揚名的幾人?我只想,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跨馬引弓,面朝大漠,怒視塞外,心里永遠是那個夜半驚弦,裂石沒鏃的青年,不曾再想,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讀史記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史記》有感04-19
讀史記有感04-20
讀《史記》有感13篇04-20
讀《史記》有感(15篇)04-23
讀史記有感14篇04-20
讀《史記》有感(匯編15篇)04-24
讀《史記》有感(通用38篇)12-02
少年讀史記讀書筆記09-09
《史記》讀書感悟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