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
其實開始讀《名人傳》之前,我是不太想讀的,甚至懷著幾分鄙夷之情的。因為平時名人故事見得太多了,不就是舉一些偉大的事例用偉大的描述表現名人偉大的靈魂嗎?對于這些七吹八捧的東西,我還真不大感冒。雖不說古井無波,但也不至于心潮澎湃,因為它們太精彩了,卻往往遮掩了名人們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寫成了神,不免有一種讀圣經般虛無飄渺感。
在這個時代,我們感動的能力降低了。
于是,我撐著頭開始讀。一行又一行。
但,我漸漸發現了不同,這本書并不是以往的十分寫人九分吹,一分描寫,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事例,表現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這無異于一劑強心針,這才是真正能讀到我心底的東西。以往的名人們太完美了,以至于有一種不真實的距離感,我自然不會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終于有了一絲微笑,我看到了名人們的偉大。小氣、怪異、敵對,甚至還有幾分瘋癲。
對,沒錯,就是瘋癲。
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無緣無故發火,又會畫出或寫出或刻出一些沒人看懂,最終卻又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在人們眼中,他們瘋癲,他們古怪,他們不近人情。
但,誰又能說他們是錯的呢?他們不過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僅此而已。
人們對與錯憑判準則是什么?是自己,并沒有注定的錯與對。在我們眼中,他們瘋,在他們眼中,我們瘋。我們都習慣于把異己定為錯誤的一方。
沒有誰對與錯,立場與追求不同罷了。
道家有云:返璞歸真乃大道。當一個人無視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為自己時,他才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而不是人群中隨便的一個誰。
所以他們才是名人,他們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所以人們才會眼前一亮,不會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習慣于將自己放在世俗,將自己束縛,讓自己站在眾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會成為一代名家,因為你與大家沒有區別,你沒有理由脫穎而出。
束縛自己,永不飛翔。
所以,當你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時,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瘋;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結局,往往是他站在時代之巔;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懷疑,看看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就行了。你有資格與其比么?
天才便是瘋子,瘋子便是天才;因為他們判斷標準無異:與眾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為你自己。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2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呢?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看似。
最精彩的,其實就是世界本身。在好奇心驅使下,作者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但是他發現,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就在作者為此困惑的時候,某次聽一個是精神科醫生的朋友說起了一些病例。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為什么沒人能說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了。
道說:這里是人間;上帝說:這里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這里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里是存在;歷史說:這里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里。看來,這個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于是高銘開始饒有興趣地問身邊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來,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不過,并沒得到態度認真的回答。為什么呢?大概因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對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在忙著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更多的人對于這種不忙著掙錢,不忙著找老婆,不忙著升職的行為表示不解,同時還半真半假地表示關注:你瘋了嗎?
正如當大家聽到精神病人時,就會想起那些行為怪異,冷血殘酷,瘋瘋癲癲的人。這就是精神病人嗎?先前我以為是,后來讀這本書時我才發現,有時天才和瘋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過是他們的世界觀與我們正常人的世界觀不一樣,與主流的世界觀不一樣,而我們正常人難以接受他們的.世界觀,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把與我們正常世界觀不一樣的人界定一個圈,把他們圍起來。
在這本書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對于世界的本質的一種看法。里面有一個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稱自己是另外一個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論,多宇宙論就是宇宙不是一個,而是很多個,舉一個例子,假設讓你回到五十年前殺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會有你的存在,但是沒有你的存在,怎么殺死你的祖父呢?于是會有你存在的宇宙,也會有你殺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他來到我們目前存在的這個宇宙是通過精神傳輸。精神傳輸,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能,但其實如果量子力學達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時此刻我們還能認為他真是一個瘋子嗎?可是他的真實性無法得到證明,因為我們的技術沒有達到這樣一個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說法,因為多宇宙論在物理屆里還存在著爭議。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3
一次次讓我停了下來。原因很簡單,書看的讓人頭"脹"。對,用“脹”這個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狀態了。我自認心理精神還是蠻強大的,但是越到后來沒看兩篇就得停下來,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別想做個數學題或者幾個英語單詞。前者讓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讓我暫時忘掉一些東西。
這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最終因為好奇心的驅動,我還是讀完了小說。
它對人最大的幫助是里面好多個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識以及相對論的知識。“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讓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間是相對論的結論,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個“瘋子”天才般的用蘋果在布上滾動解釋,順便解釋了黑洞和白洞之間的聯系,讓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別看這本書。
每讀到一個案例,特別是遇到邏輯能力很強的.病人,他的邏輯沒有絲毫弱點,講的讓我感覺“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這幾個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個精神病人。連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醫師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費盡心思的寫這些東西,很好,但是幾乎每個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個令人難受的空白,他采訪了病人,病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筆錄搬出來,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語錄復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論,把自己的空間縮小,讓病人釋放出自己的空間。可是他寫成了書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間被無限的放大了。
換句話說,作者的每次采訪,特別是那些非常厲害的病人,他都會被其他醫生一再警告,最好別把病人說的當真。可是作者把這些極其危險地思想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這不就等于讓讀者真切的面對這些”天才“嗎????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無掩飾的承認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說,從前的我對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態度視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們只是少數而已。
看書的這幾天,我發現自己想問題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強迫癥的感受也更加強烈。總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這本書,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內容。
看書的時候,我有的添加筆記。我不愿意再回顧這些天才們的高見了,那些”經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記住。愿想看書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愛生命。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4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瘋子?在我們大多數個人表面的認識中天才好像就是智商很高,很有頭腦的人,而對瘋子的界定一般都是說在精神上面有問題的人。他們好像是處于我們正常人的兩個極端。《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這是我看過最有意思的書之一。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作者輕松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后,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定義為精神有問題、行為怪異的人,他們中很多人有自己的思想,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設定要做的。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也許會是一堂很生動,很有頭腦的課堂,也不會被定義為是瘋子在講。其實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為什么當時他們那天馬行空的想法不能被理解,也許處于不同的時代階段,就像在幾百年前飛機、電話、電腦型號都是虛幻的東西,但在我們現在這一切都實現了,現在的每一個人都不會質疑這些東西的存在,而現階段的科學也證實了很多偉大的文學著作家和科學研究家他們所產生的那些想法,愛因斯坦三個預言:1、黑洞;2、引力波;3、愛因斯坦-羅森橋:也稱蟲洞,這是愛因斯坦還未被證實的預言;他的每一個預言都超越了人類思維的極限,在當時的他被界定為瘋子,而現在他是為世界,為人類和平做出偉大貢獻的物理學家。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后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后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但在科學的證實下現階段都被我們所介紹。
其實,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盡管瘋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們思維方式不同常人,甚至會產生危害,所以總要被關在鐵門與鐵窗的后面,與囚犯無差。然而天才有時也會透露出瘋子的影子。如果說瘋子是另一種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沒被關起來的瘋子。
讀過這書之后,學會去尊重不同人的想法,提高自己認識人、物的不同格局,增加生活的樂趣。(王艷宏)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5
談到精神病,很多人腦海里就是這樣。有的認為是小說;有的能將人類看成動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顏色;有的把這一生看做章節里的一章;有的將生活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會浮現出一個舉止癲狂,胡言亂語的形象。我在沒看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認為的。
這本書,讓我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原來,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原來,他們的世界這么專一。每天都期盼著發現高級生命;用大塊頭字典查生僻單詞只為“了解四維生物所告訴的”,研究學說到瘋狂。
原來,夢中的事也能將現實中的人擊垮,整個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孤寂,每次都要體會一次死亡的絕望,最后帶著不甘離開。
原來,他們也能當我們的老師,一些新的知識通過他們的嘴講述出來變得通俗易懂,真是諷刺呢,人們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卻能用簡單的方法講述出來。你將他看做瘋子,他把你當做笑話。
在“永生”中,我體會到了活在當下的滿足,永生一直是人們向往的,可它的缺點人們卻不能忍受,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時間過客,看著自己的妻兒子女相繼離去,忍受數輩子的碌碌無為,人們總想去打開潘多拉之盒,卻沒有勇氣去承擔相應的后果。
我害怕死亡,因為生命太過脆弱,有的`人上一秒還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還溫柔的對我微笑,下一秒卻在病床上面如土色,。現在我已經不再恐懼,他們,可能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偽裝的文明”中,我們是被欺騙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為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組織二次世界大戰和各類疾病發生,假設是真的,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遠,永遠”中,老太太的感情讓我淚目,最讓我羨慕的愛情從來不是那些抖音里所謂的“狗糧”,而是在過馬路時兩位銀發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后在藤椅上相靠著閑聊。那些溫馨的畫面,組成了如今我對愛情的最美詮釋。
在讀完這本書,我對當精神病醫生有了不小興趣,但正如本文所說,如果你被他們繞進去,就會由精神病醫生變為醫生精神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6
以前阿秀曾經跟我提到過這本書,我貌似也看見她在我電腦里也下過這本書,當時我也沒在意。后來也托她的福,張章同學把這本書交到了我手里!當然當時的使用權不屬于我,后來因為些原因最終使用權還是屬于我了。照這么回憶其實我跟這本書還挺有緣,若不是我在莫大的東臺大潤發超市巧遇張章同學三次,這本書也不會到我手里啊!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作者采訪精神病人時的故事。通俗的說,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我們不斷質疑的世界。
其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質疑這個世界,例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活著的真正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質疑!我們正常人也許只是從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偏執于他們所執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來看,以至于做出些極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們病了,俗稱“精神病患者”。
書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醫師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最終他們也“病”了,也許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本來就存在些因素。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他們內心里面的平衡點被打亂了,所以“病”了!其實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關鍵在于內心里那個平衡點!
書中有兩個愛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說明。摘抄的。
指間的戒指不再閃亮
婚紗在衣柜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慢慢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為你
我才有勇氣說:
“永遠,永遠。”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臆想癥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認為他活著。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喪偶的中年人,不斷的學習生理等課程,為了復活愛人。
感觸很深,然后靜默不言。
書中有一段是講“角度問題”。一個女“患者”說在工作外她會是個孩子,她喜歡這個新鮮的世界,而不是去習慣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須跟別人一樣的態度!這個女人其實沒有問題,反而是認為她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不是每個人都習慣墨守成規,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大多數人認為錯的事情就是錯的!而那個“大多數“的界限往往讓我們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漸漸的我們也就習慣了!
書中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7
我不認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這樣認為。無論是從唯物還是唯心角度這些患者都提出了讓人拍手叫絕的理論。我無法反駁這些理論,就像那些理論物理學家的言論一樣,誰又能證明是對的呢,即然你說是這樣,為什么我不能說成那樣,我不能證明你是錯的,同樣你也不能證明我是錯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達內心......
許多患者都對量子理論有過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論就是一個女患者提出來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像是一個果凍,精神是這個宇宙的邊緣,宇宙是四維的,第四維是時間,我們在連續的時間上,之所以有空間和時間,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我們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記錄說明這個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們只有在宇宙的邊緣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點。所以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存在的,沒有消失過。只是此時的你在此刻。我們處在一個四維的宇宙中,所以我們自身有局限我們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么,這大概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吧。
還有那個研究瑪雅文化的患者,我幾乎可以肯定他絕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說的那個,不算他對瑪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對研究一種文明的專研精神就足以讓我們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當一個人認真做一件事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靈魂。
有一個患者,當她一個人生活時,她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孩子,因為她認為那才一個人真正的本我,我們提倡人要努力工作,為什么呢?因為社會需要這樣的人,社會又是什么呢?是人類自己創造的群居生活,要想人一群人在一起和平相處就必須要定一些規則,人在履行規則的過程漸漸忘記了本我,多么清晰而又無法反駁的觀念啊,我甚至覺得現在人一再的提倡簡單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對里面所說的一些雙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讓我不敢照鏡子,也許你會認為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們每個身體內都藏著另外一個你,而且不只一個,當你憤怒的時候,那個暴躁的你就會出來,有時事后你都不敢相信當時你能說出那些話,做出那些事,只是這些人身體內的另外一個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們可以由意愿去控制哪個自己出來而已。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8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瘋子、精神病對于我來說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詞,然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讓我對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甚至最終發覺,他們的思想有時會強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對我們這些正常人,我們會發現精神病人的視角遠比我們寬闊得多:面對各種包裝紙上舉著“腿”進行宣傳的動物,面對一塊從不運動的石頭,面對地球是圓是方的質疑,我們總會一笑而過,而與此相反,精神病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為正常人眼中的異類,從而被人們稱之為精神病。其實,一位患者的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切:“你們看我是瘋子,實際上我看你們才是瘋子。”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們才是奇怪的,我們會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沒有盡頭。對于常人來說,這是對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本質:“你們擁有了你想要的.,還是會無窮無盡地要更多。”這對于人類的欲望概括得何其準確!人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卻知道擁有更多總比沒有好——不管有沒有用……
書中記錄了一位奇人,他未滿十八歲,卻在思考著物理四維問題,他的觀點,甚至讓量子物理學教授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卻又在量子物理學考試中錯得一塌糊涂——這樣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怪胎,可實際上,他的知識卻貫穿維度領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許會出現一顆閃耀的科學新星。
而與此相對的,是人類物理史上一顆真正的巨星——牛頓。他的一生攻破了無數難關,解釋了無數的物理現象,可是卻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未解之謎,他從各種方面去嘗試,但依然以失敗告終。于是,他只能將這些歸于神的創造,思維最終陷入了混亂……
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與我們的認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個洞,用DV機從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探究自己。這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一點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許正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于執著,達到了偏執、甚至于癲狂的狀態,才被人們所不理解,事實上,他們的思想與我們,也許高出了許多。
天才與瘋子,有時僅有一步之遙。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9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國內真實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可能有些人一聽到“瘋子”這兩個字都會避之不及。可這本書的作者——高銘卻不這么想。他為了得到“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的答案,詢問過許多人,但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還有人十分疑惑他為什么要費盡心思地去想這個問題。
就在他為此困惑不解的時候,某次聽一個身為精神病科醫生的朋友說起了一些病例,頓時想到,我們為什么不能去問精神病人,或者說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呢?他帶著復雜的心態,開始接觸這個特殊的群體。
“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沒什么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些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會有我們從未想到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著這個世界。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認為精神病人難以溝通的原因吧。”這是書中對精神病人的描述。
讀罷此書,我覺得: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于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不被接受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為的“瘋子”嗎?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就是因為和常人觀念的不同,或是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證明他們的理念,而被誤解、被處死。像喬爾丹諾·布魯諾,他就是因為宣傳了與當時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地心說背道而馳的日心說,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瘋子,被宗教裁判燒死在鮮花廣場上。但到后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或許,有些所謂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論,會在將來有所證明。但在不被證實之前,他們,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們的理念被證明且被人認同。而所謂“瘋子”,也許只是因為人們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的觀念罷了。天才和瘋子之間的關系,就像左和右,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用高銘在書中所寫的話“我只覺得這本書是一扇窗,能讓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夠很坦然的說:‘讓我來告訴你,在我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相關文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11-1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11-18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8篇11-18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1-24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2-18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后感04-2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1-23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1-2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5篇)03-10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