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故鄉》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故鄉》有感1
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情感,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一直讓人感覺生澀。閏土是文中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農民的代表。閏土的少年時光多美好!抓鳥,刺猹,拾貝,觀魚,多快樂的生活。但中年時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不能形容,這又是怎樣的不幸!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怎樣?倘若人人振奮起來,閏土又怎會成一個悲劇?楊二嫂也是魯迅筆下的人物之一。她絕不只是一個笑話。她代表了無數市井小民。或許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并沒有呵斥。為什么?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貪點小便宜,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楊二嫂會一直存在。對于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引起了先生的思考。舊社會就是一條路,努力的改變社會的封建、迷信,改變人們封建的思想,新時代的大門才能打開。而《故鄉》種最令人傷心的,莫過于失去“故鄉”這個美好地方的“我”。其實故鄉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觀念罷了。
讀《故鄉》有感2
一篇優秀的寫景文章,通常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故鄉情》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匯人了作者個性的獨到的情景交融。
作者對家鄉的山水傾注了深厚的思念,把這種個人的.情感寓寫于景物的描繪里,不僅使文章具有詩情畫意,而且能讓讀者通過詩畫領會到作者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那獨有的感受。那“緩緩飄逸的流云”、“連綿起伏的群山”、“稻香飄逸的田野”,還有那“勤勞的各自忙著活兒的鄉親”,這一切,無一不包含著作者的靈魂,無一不滲透著作者無限的情思所賦予的生命。
正因為它們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情,所以才能強有力地感染了讀者,拔動著讀者的心弦。文中,情與景已成為不可分隔的一個整體。“碧藍的天空”、“飄逸的流云”、“淡淡的稻香”,“辛勤的村民”……這些可親的景物,對于一位出門求學的游子來說,已演化成故鄉的象征,而且她也把自己投身其中融成深深的戀情。
寫這樣的文章,想要做到情景交融,我以為,首先要對景物傾注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要寫真事;抒真情,不能矯揉造作,更不能無病呻吟。沒有這樣的體驗,沒有這份真情,就不要強寫。其次,要抓住景物的獨特之處,用自己的情意進行描寫,才能使它們蘊含了自己的內心感受,才能讓情與景自然渾成一體,相得益彰,而不是一味地在遣詞用句上下功夫。
讀《故鄉》有感3
席慕容說: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也不會敗落。
當闊別故鄉多年,我才吟出這一句詩的滋味。或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關于故鄉的記憶經歷時光的打磨,不但沒有消退,反而愈發清晰了。
我讀完《薔薇—故鄉》時,我才知原來我離開故鄉多年不是淡忘了,只是把它掩藏在心靈的最深處。正如,許多人與事,當你認為:你已經把它遺忘的時候,不禁傷然;但當你打開心靈的門窗,讓一切有靈的事與物都飛進來時,你會發現,你遺忘的只是物質化的東西,真正的心靈記憶你并沒有忘。
我才知道,草長鶯飛的季節,淙淙流水依勢而下,撫摸過我的腳丫。溫暖的陽光灑在你溫柔慈祥折有皺紋的臉上,銀色的發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我飛奔過去,濺起一片片浪花。你微笑著,擺手,隨風離去。……醒來,夢中的故鄉與我最愛的人都幻化成灰,卻溫暖了我。
這位離開的老人,是我的老祖,在離開我數年后的今天,讀完《薔薇—故鄉》,我心中的懷念與思念,泛濫成災。同老祖一起的歲月是美好的,她溫暖了我的人生。故鄉的記憶與老祖一同存在,都很美好。故鄉成就了老祖,老祖成就了我。懷念一個人,懷念一個地方。故鄉有一個人,我最愛的人,故鄉有我最美的時光。
寒冷的冬天,冬陽的溫暖也不足以融化鐵桶內的寒冰。我在溫暖的客廳里等待為我做飯的老祖,乖乖的`等著老祖把我放進手心。幾歲的孩童,對老祖的依賴山重海深。老祖穿著老式的中山裝,常用慈愛的手撫摸我的腦袋。她的手大二厚,被時光烙下了艱辛的歲月的印跡。一道道,卻是她的自豪與驕傲。
……記憶那么多,怎能被一顆心容納?時間不緊不慢的走,記憶卻在生根,發芽。
童年逝去,我逝去了童年,逝去了最美好最美好的歲月,老祖卻逝去了生命。她的年輪之樹,年輪一圈又一圈的畫的完滿。最后成了一個永恒的橢圓,完就了人生。
離開。
淚水被拭干之后,時間履行它的職責,風干心中的痛苦。
原來,記憶不曾在時間的推移中漸忘,而是在風雨中屹立著且開出了花。
讀《故鄉》有感4
散文又稱美文,包括情感美、抒情美、意境美、情趣美、色彩美、文字美等方面,而哲理美則是散文美的最高境界。在浩如煙海的散文世界里,唯有情感美和哲理美的文章,才得以打動人心,才得以傳頌和傳世。近讀散文集《故鄉的刺玫花》(胡云林著,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深為文章中蘊含的哲理美所打動,也引起我對散文哲理美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紅樓夢》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際說的是人生經歷與做文章的關系,人的生活經歷就是一篇大文章。散文其實是作者社會閱歷、思想感情、觀點凝煉、藝術修養、知識積累以及人生感悟等融為一體的創作結果,其中尤以人生感悟為主要元素,是貫穿文章中的主線和靈魂。作者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學校就熱愛文學,苦心鉆研經典作品,古今中外,無所不讀,很早就夯實了文學寫作的基礎。畢業后又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但最終還是落腳在新聞崗位,長期擔任領導職務,這些寶貴的經歷是十分豐富的財富,最近幾年成為他散文寫作的富礦。同時,作者是一個善于思考、勤于用腦的人,常常面對社會世象、人生際遇會用自己的知識、觀念、智慧去感悟其中的道理,思想的結果往往提升自己的生活態度,也就是積極面對和處理。這些都貫穿在作者的散文里,也就是把對社會對生活的體悟上升到藝術思維,實現生活到藝術的飛躍,形成他頗具個性和鮮明特色的一系列文章。
對于這本書里的文章,趙俊賢教授以高深的文藝理論和深厚的感情,做了高水平、高質量的評論,已經闡述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我輩難以望其項背。趙教授高度評價并贊美說:“奇文也,云林之散文當之無愧!讀云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受趙教授評論的啟發,我不妨以享受美的心情,不揣淺陋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美談點感受。
哲理美需要深厚廣博的知識作底蘊,知識多了視野會更廣闊,思想就會更深邃,思維就會更活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書中的文章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尤以歷史、人文、文學、山水、植物等方面都比較多,豐富的知識加上作者的悟性,常常情不自禁地生發出哲理的思考。如《尋找張三豐》,作者在大量查找歷史資料,多次到金臺觀參觀,對于長期以來人們頗為困惑不解的為什么張三豐在道教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卻難以確定他到底最后到了什么地方,因為他總是來無蹤去無影,飄飄渺渺,神仙一般,留下了那么多的神奇傳說。作者從自己的體悟中這樣說:“可你(張三豐)為什么總是不現身呢?我想,你不會是領略了‘得不到的東西要圣潔的`多呀!’那句諺語吧!是的,靈光圈下的塑像,總比真實的東西要圣潔的多呀!到不了的地方,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來彌補、來完善、來美化,可以把它描畫為最理想的境界。”這就把真實與虛幻的辯證關系融入藝術的構思中,讓人回味、品味,也就把人們對張三豐的崇拜更加突出出來。這類文章集中在“生命的霞光”一節,其中《雪花告訴我們》《甜苦之間》《深谷幽蘭》《竹韻》《春意莫匆匆》等,都寫得深刻、細膩、生動感人。《甜苦之間》通過對放蜂人一年四季轉輾南北、風雨兼程的生活,以及放蜂人對蜜蜂的特殊情感,闡述了“苦”與“甜”的辯證關系,放蜂人在經歷了奔波辛苦之后,卻也享受了收獲之甜,更從小蜜蜂釀造生活的奉獻中得到人生的啟發,才覺得“我們養蜂人的生活就是一首詩。”這就是生活,就是哲理,這正應了佛教中的一句話:“人生的真理,其實就藏在平淡無味中。”再如《雪花告訴我們》一文,作者旨在說明一個樸素的真理,凡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雖然它們就存在那么幾天或轉瞬即逝,如曇花、彗星、煙花火炮,就在瞬間那么一閃一亮一爆,然而卻是那么鮮艷奪目,那么震天動地,那么與眾不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我們思考、對待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包括人生的價值很有啟發。
詩意美為哲理美充實了美的內涵,使之更加雋永,余音繞梁,耐人尋味,揮之不去。過去,楊朔主張要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當然詩與散文是不同的兩種文體,各自雖有相通之處,但他們卻有著不同的質的規定性。提倡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并不是說要把散文寫成詩,我理解就是散文要有詩意美,比如詩歌講究意境,這與散文是相通的,好的散文必然會讓人感受到美的意境。《故鄉的刺玫花》一文就是詩意美與哲理美相結合的一篇佳作,作者對故鄉的刺玫花情有獨鐘,通過描寫刺玫花的美麗,烘托出故鄉一種特有的美麗和情致,實則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懷念、熱愛、歌頌,由物及人,進一步把這份情感融入對“二嫂”的夸贊,這樣把對故鄉的情感一步一步表達得很到位很貼切。如果這些還是表相化一些的話,作者的哲理思考就把內在的美深化了。文章寫道:“湊巧的是,二嫂也是一個刺玫花癡。。。。。。有一天中午,我從學校放假回來路過田埂,恍惚見一張漂亮的臉蛋在刺玫花叢中漾來漾去,幾疑是花仙女下凡了;仔細再看,才看出是二嫂。我說;‘二嫂,你是刺玫花精吧,比刺玫花還要漂亮呢!’二嫂說;‘你才知道呀!我就是刺玫花精,我嫁到你們村,就是奔著這漂亮的刺玫花來的。’從此,二嫂有了一個外號:刺玫花精。”這一段描寫充滿著詩情畫意,宛若一位畫家,稍動筆墨,就把一幅情趣盎然、人花相映的風情畫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且語言具有詩一樣的味道,詩一樣的韻味。
這里,我順便說一下,作者對詩詞的寫作也是有著很深的造詣的,我曾經讀過他的幾首古詩,感覺作者也是詩的寫手,寫得相當好。在本書的《醉花陰》一文里,作者仿李清照《醉花陰》,反其意所寫的詞:“憐香心結何時解?瘋狂賞花節。清明連谷雨,梅櫻燦爛,牡丹妖冶。傾城圍觀競踴躍,畏春去芳歌。老幼共歡悅,人流奔瀉,花嬌情更切。”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作者詩詞創作的功底。作者很懂得詩意美的意境,有了這樣的藝術修養,“文理相通”,在散文寫作中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故而增加了文章的詩意美。
語言美為哲理美增加了色彩,修飾了哲理美。散文是語言的藝術,“散文易學而難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難工”就難在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老到的散文家必定具有駕馭語言文字的嫻熟功力,常常是能夠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通過語言藝術把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本書作者在學校學的語言文學專業,所以文字老到,語言功底厚實,表達能力很強,為哲理美披上美麗的外衣。如《巡海圖》一文開頭說:“主人公是一位三十余歲的少婦,身著盛裝瑩瑩佇立,雙目含情注視著遠方的大海;腳下是大理石砌成的荷池,碧波蕩漾,一塵不染;背后是依山而建的宮殿式的樓房,層層迭起,錯落有致。啊,好一幅優美的圖畫。”這段美麗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也就是哲理美通過文字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得到美的享受。再如《春芽》一文中,作者聽了族兄在春天對樹木發芽現象——一種聲音,由奇怪到正常的觀察認識后說;“樹木也和人一樣,是有靈性的。這幼芽,就是抱在懷里的嬰兒,也在迎著春風春雨在長啊!”由于作者是因為“仁慈的上帝”恩賜了一個可愛的小孫女,才引發出對族兄護林的聯想,所以寫得很有情趣很有意蘊。在《那條小路》一文中,作者由于違犯學校紀律受到學校批評,班主任胡老師對他開導說:“我不是給你們講過怎么寫文章么!一個人的人生就像寫一篇大文章,也得有一個主題思想。你現在是學生,主題思想就是學習,升高中,考大學,一定要一心一意,心無旁騖。看戲并無不可,那只能放在星期天休息時間。況且等你學業成就之后,還沒有看戲的時間么!”胡老師語重心長地一番話,實際是用寫文章比喻人生,啟發作者珍惜學習時間,極富哲理,而且樸實、優美,把一個很值得尊敬和懷念的胡老師慈祥、關心、愛戴學生的形象表現出來,為作者退休后仍然尋找那條“之”字形的小路,鋪墊了情感氛圍,這就是對胡老師的懷念和終身感激之情,讀來讓人感動。
總之,我覺得哲理美貫穿著全書幾乎所有篇章,不僅僅是限于我所談的這些方面。我只是覺得哲理美使文章有了思想的深度,彌漫著理性的光芒,透射出人性美。這樣的文章能不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共鳴么!正如趙俊賢教授所說:“讀云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
讀《故鄉》有感5
如果說哪一本書能讓一個愛犬的孩子感同身受、悄然落淚,能讓讀者為小主人公的勇氣擊節嘆服;能讓讀者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扼腕嘆息、重新去思考理想、信念與友情的涵義,而讓美好的情愫在心中索繞不絕,心生無限神往,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過多少書籍的陪伴,它們如同腳下一塊塊的鋪路石,迤邐向前;它們如同一盞盞星燈,為我照明,或如清風明月水河澹澹讓人心曠神怡,或如晨露撫面葦草呵足一般讓我開懷大笑;或如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般讓人生敬畏,或山鳴谷應萬壑雷動般讓人回腸蕩氣。而這本書卻讓我百感交集!
家住林邊的男孩比利如此迫切地想擁有兩條小狗,但并不是隨便任意品種的狗都能打發的,而是唯一的——一獵犬!開始我不由訝然失笑,并且不無嘲諷:小小年紀,為何如此不切實際呀。既然生活那么拮據,而獵犬又那么昂貴,肯定得不到父母的應允。果然,比利遭遇了重重困境,導致體重驟降、偏食等一系列不良反應。我可沒見過如此癡心不改的孩子。曾經我也想養過狗,可是爸媽語重心長地告誡我養狗不僅是玩耍,而更多的是肩負的責任,讓我望而卻步,就此鳴金收兵了,所謂識實務者為俊杰嘛,可不像比利那樣愚頑不化。比利一味橫下心來,不再茫然無措。他想盡了辦法,用整整兩年時間積攢來的五十美金買了兩只小浣熊獵犬,給它們取名老丹和小安。讀到這里,之前的譏諷嘲弄早己遁無蹤跡,取而代之的卻是震撼與感動:比利的一意孤行不正是堅韌不拔、矢志不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嗎?遠大的理想、近切的目標不正需要這樣的毅力方能實現嗎?相形之下,我不由為自己輕易妥協與放棄而汗顏!就拿最簡單的事例來說吧:每次去旅行之前,都信心滿滿的打算每天寫下所聞所見的旅行日記。開始數天洋洋灑灑地如約執行了,可堅持不了一星期旅途的勞頓與潛滋暗長的惰性便占據了上風,讓半途而棄敗下陣來。我心中豁然洞開:樹立高遠的志向不容易,而日復一日不離不棄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更非易事!
接著,比利開始不斷訓練老丹和小安。他訓練他們如何將浣熊趕到樹上;在月黑風高之夜帶著老丹和小安到荒郊野嶺打獵,比利無論做任何事都傾心投入,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隨著情節的深入,我對比利的崇敬之心亦與之俱增,待到他與獵犬們榮獲捕獵浣熊的金獎杯時,我真替比利倍感歡欣!
然而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的心提到嗓子眼。有一回他們打獵時遇見兇猛的山獅!老丹奮不顧身地去保衛比利,被山獅奪去了生命。而小安不愿獨自茍活于世,也追隨而去。這份濃情厚誼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讓我想起那句古詩:"問世間情為何物,真叫人生死相許",那是對友情與愛的詮釋與扣問!友情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獲的一部分,友情的典范照亮歷史的長空直抵當下: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相惜的情誼;荊柯為報知遇之恩留下"士為知己者死"的果敢與豪情;亦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為朋友呂安挺身仁義直言而獲罪,"臨刑自若、援琴而鼓"式的清正高潔;更有如同為蘇門四學子的蘇東坡與黃庭堅亦師亦友、亦莊亦諧的友情,他們互相調侃對方的字,蘇東坡字形偏橫,而黃偏縱,蘇東坡戲稱黃字像樹稍掛蛇,而黃庭堅謔說蘇字像石壓蛤蟆,這份曠達的情誼穿越時光依然溫暖著今日!而我們同樣在友情中互相砥礪奮進!
比利搬家之際,驀然發現老丹與小安的墳中長了一株美麗的紅色羊齒草,正契合了書名,讓我掩卷沉思。我查閱植物百科,紅色羊齒草是一種羽狀蕨類,現已絕跡。我突然想起書中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印第安男孩與女孩在暴風雪中迷了路,被凍死了。人們發現他倆時,看見他們之間架起了彩虹一般的紅色羊齒草,于是,人們就認為那是仙境的圣物,能讓男孩與女孩獲得重生!我顧悟:美好的信念與希望不會消散,它們會扎根土壤永駐人間!
讀《故鄉》有感6
《回到故鄉的狼》一文中,作者將北美第一批殖民者對狼的殘忍、西歐查理曼大帝對狼的仇視與土著印第安人對狼的尊重、古埃及的呂科波利斯城市對狼的崇拜、加拿大人對狼的寬容、一個中國朋友對狼的懷念,這兩類對狼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相對照,在其具有強烈情感傾向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狼的存在的重視。作者引用了殖民者說過的一句名言:“惟一的好狼是被打死的'狼”,并指出:“人在對狼的態度轉變中,經濟利益是惟一準則,狼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則從未被考慮過。”
作者的語氣中流露出了對捕殺狼的行為的憤怒,對人類以經濟利益為準則而瘋狂的捕殺狼的不滿。作者認為人不能簡單的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就盲目的開展“滅狼”計劃。作者看到的是狼在生態整體中所起的作用,這與“生態整體主義”的主張是相契合的。“生態整體主義(ecological holism)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終極標準。”
作者的出發點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而人類大肆捕殺狼的出發點則是基于人自身的利益,根本不去考慮狼在自然整體中的作用。沒有考慮到失去了狼,鹿就會過量繁殖而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造成生態失衡。如果人能站在生態整體的高度,就會看到大自然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聯系的,是不可或缺的。狼的存在雖然使鹿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但是從生態整體來看,卻保護了整個環境的平衡。作者對大地倫理的認識恰恰就是以有機整體的世界觀為基點的倫理見解,《回到故鄉的狼》一文展現了作者的這種生態整體的倫理觀念。
讀《故鄉》有感7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我故鄉的柿子》,寫得真好。
文章的作者深情描述了故鄉的柿子生長、成熟、顏色變化的過程。
“細雨如絲,一棵棵柿子樹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快樂的生長著。”這是作者開頭描寫柿子樹的句子,我覺得很美。
然后作者寫到,幾場春雨后,樹上就掛滿了小小的、深綠色的柿子。是橢圓形的,又亮又光滑,柿子先是深綠色,慢慢長大后,就變成淡黃色,這時的柿子很苦,不能吃,等到柿子快熟的時候,又變成了深黃色,待到熟透后,才變成了深紅色。
因為我的`家鄉也有許多柿子樹,所有,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棵棵柿子樹,樹上掛滿了深紅色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
傍晚的時候,我還特意去看了小區里的的柿子樹,上面真的掛滿了深綠色的柿子,很光滑,但不是很亮,上面有一層白白的東西,像擦了粉。
媽媽說,到秋天的時候,柿子就成熟了。
而我,已經迫不及待了。我想看滿樹的“小燈籠”,更想品嘗那甜津津的味道!
讀《故鄉》有感8
燈下,我緩緩合上書頁,感受著那植物纖維混雜著油墨的清香。汪曾祺先生那樸實又扣人心弦的文字,和他故鄉食物那天然又誘人的味道,在我腦中飛速又有節奏地流動。故鄉與食物那斬不斷的悠悠情思在我心間彌漫開來。
從記事起就愛跟著媽媽天南海北地旅游,除了風情,自然少不了美食的誘惑。但走得越多,吃得越多,愛得越多,家鄉烏鎮的味道就愈發濃郁。
小湖羊
羊是世界各地餐桌上津津樂道的美味。蒙古、新西蘭、土耳其,這些地方的羊肉名聲極大,且多受人稱贊,自然也包括汪先生。但我們烏鎮特有的,并不怎么為人所知的小湖羊,卻別有滋味。
這種羊是我們故鄉這一小塊地方的農家總會養上幾只的獨有品種。小湖羊是綿羊,但膻味很輕,肉質肥嫩。燒制這種羊的最佳場所是農家搭的露天土灶,多是用來紅燒,最佳就是配面。紅燒羊肉面用的是本地的手搟細濕面,勁道且吸汁。羊肚和羊肉都先燒得軟爛,鮮嫩且入味。沸水里汆過的面配上羊肉、羊肚、羊湯,很快把湯汁吸足,撒上姜、蒜、辣椒末,大口下肚,面香與羊肉每一絲纖維的鮮香在舌尖融化,美味至極。舉筷就不舍停下,最后非得把臉貼碗將余下的幾絲面連湯汁都吃個干凈,才覺得滿足。
糕點
汪曾祺愛故鄉那些毫不起眼的家常甜點,我也對家鄉那些獨有的簡單糕點情有獨鐘。
姑嫂餅也許是最有名氣的。曾見一位作家大力夸贊姑嫂餅,在文章的最后卻言不知道姑嫂餅出自何處。真想走進書里告訴他,姑嫂餅就是我家鄉的特產,咸甜交融,入口品之,化為細粉,味道極香而不單調!
桔紅糕頗受當地小孩的青睞,味似桔味軟糖,但無奶糖之甜膩,入口甘,彈牙可口,細細嚼之,在牙尖跳躍的快感奇特,但不大為人所知。
還有一種就算鄰縣也無跡可尋的“稀有物種”,當地人稱之芽麥塌餅,黑乎乎的,軟塌塌的.一團,“顏值”讓人敬而遠之。但它散發著一種菜籽油加青草混合的特殊清香味,軟糯香甜,有一種天然的草香,讓人回味無窮。這種獨特的香味正來自其最主要的植物食材——草頭。這種野草只有清明前后才發芽長葉,也就只有那短短幾天適合采摘,所以讓人格外珍惜。
茶
汪曾祺先生喜茶。家鄉的茶,除了清香的杭白菊,其他的種類就有點怪了,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茶。
熏豆茶味道最為有意思。采來鮮綠的嫩毛豆,鹽水煮后熏制成干,牙口好的大人小孩喜歡抓上一把邊走邊嚼,咸鮮,很香,但嚼多了咬肌就生疼了。所以人們更愛把它與切得細細的腌制曬干的胡蘿卜干一起,待客時加入黑芝麻,熱水一沖,制成香茶。天然的豆香、胡蘿卜香、芝麻香一起涌進鼻孔,黑、綠、紅三種鮮明的顏色在玻璃杯里上下跳躍,喝上一口,咸香中帶著天然的甘甜,清爽的口感,配著甜食來吃,那味道沒有更好的茶可以媲美了。
家鄉人待客還有一種鍋糍茶,煮熟的糯米均勻貼在大貼鍋上,用大鏟子刮成薄片,鏟下,變身為一面白一面焦黃的鍋糍,涼透后密封保存,半年也不壞。同樣是拿水一沖,并加上糖,潤滑甜美,濃濃的米香彌漫。媽媽說,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里,鍋糍茶僅在招待貴客時才會奉上。如今,鍋糍茶里加上兩個糖蛋,就是我最愛的營養美味早餐了。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烏鎮就在天堂中央。寫著家鄉的食物,就想起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中寫到的:“不是為了寫食物而寫食物,而是為了鄉愁。”烏鎮的味道,就這樣濃濃的,與書香一般,縈繞在身邊。
讀《故鄉》有感9
一本好書就是一位良師,也是一個能伴你終生的摯友。今年寒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接觸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
《故鄉》是魯迅先生于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時,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而寫下的著作。
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中描寫了“我”的三個感受。一是愉快。回到家鄉,回憶閏土曾帶給“我”的那段少年時期的美好的記憶時“我”是愉快的'。那段記憶中有活潑、健康、陽光的閏土,有閏土帶來的那些令人感到新鮮的經歷,有閏土和“我”之間那份沒有貴賤,不分主仆的純潔友誼。這段回憶讓我半生回味。可當見到閏土時,“我”卻失望了,閏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衰老、膽怯、可悲的“老頭”。當看到閏土為了生存,為了家人,向身份比自己“高貴”的人低頭,甚至下跪,就連對兒時的玩伴也不例外時,“我”感到深深痛心和失望。
水生的到來,多少使“我”又產生了希望,看到水生和宏兒無瑕的友誼,“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我”和閏土,也看到了希望。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深為生活地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悲哀。那時的社會使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會溜須拍馬、可悲的人。但同時我也看到了社會的希望,正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說,“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還是希望后輩們“有他們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生活。”
讀《故鄉》有感10
最近,我讀了一篇由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故鄉》。
在這篇《故鄉》中,描繪了社會對普通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不公平。文章主要分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在故鄉”與“離故鄉”。“回故鄉”講述了作者在回故鄉的船上,懷念自己的故鄉與故鄉的親人;“在故鄉”則寫作者回到故鄉,見到了母親。還有一個賣豆腐的楊大姐來拍馬屁,想在他們搬家之時,撈點好處,卻沒能如愿,便氣呼呼地走了。之后,又來了一個閏土。閏土的外貌與兒時相比,蒼老了許多。見到閏土,作者頓時回想起了兒時的事,他覺得,現在的他們與小時候相比,他們倆之間多了一層無形的屏障。“離故鄉”主要寫了作者在離開故鄉的時候,希望社會變成一個美好歡樂的地方。
讀了這篇《故鄉》,我深深地感到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公平。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公平,當時,很多善良、樸實、誠信的人漸漸地失去了這種美好的品質,變得以愚昧無知,變得阿諛奉承,變得爾虞我詐,誰也不再信任誰。也有更多更多的人自甘墮落,任人欺壓。這些種種結果,都是由那個不公平引起的。我們一定要讓那個不公平在人間消失。
我們一定要努力,努力創造一個人人不再爾虞我詐、斤斤計較的美好社會。
讀《故鄉》有感11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后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里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里和在自己家一樣,什么都干。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么都和他說,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么都說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系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為閏土的心里,不像以前,裝著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后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讀《故鄉》有感12
《故鄉》這本書是出自大作家魯迅之手。它揭開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在歷經二十年之后,文中的閏土已不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孩童,而豆腐西施的可愛美麗也早就逝去,成了歷經滄桑的鄉下人。
《故鄉》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過于閏土了。因為他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天差地別。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閏土少年時是一個活潑可愛,勤勞能干的少年。還見多識廣,會講許多有趣的事給魯迅聽,才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的生活有了向往。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魯迅先生和我的記憶中,他是天真浪漫的。
可在二十年后,他們相遇時,閏土完全變了。一點以前的樣子也沒有,甚至連少年時的影子也沒了。原先紫色的臉蛋,已變成灰黃灰黃,還刻上了很深很深的皺紋,他已失去了從前的純真,變成了一個可憐呆板的'人。我知道這是舊社會人過度的勞動,才變成了這樣。原先的健康已變疲勞不堪所取代,他肩上的生活壓力太大了,把他壓得連背都直不起來。他是多么可憐啊!他看起來不像中年人,更像個老年人。
在書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閏土的“他看見我,臉上浮現凄涼和歡喜的眼神。嘴動了動,想要說什么。終于他的神情變得恭敬起來,分明說道老爺……”從這里,我知道長大后的閏土已經知道自己和魯迅的差距,已經變得自卑起來,已經明白自己和魯迅再也回不到童年快樂的時光,再也感受不到過去的兄弟情誼了。
從閏土的身上我知道了舊社會的黑暗,也知道以前勞動人民的苦難。我慶幸自己生在新中國里,我為此感到幸福。
讀《故鄉》有感13
在作者的故鄉里,故鄉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牽動著作者的一起一波的懷鄉之情,文中所講到的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雖是略寫但是足足可以表明作者對他的故鄉的思念和作者對故鄉風景的贊美和喜愛,更讓我感覺到了作者故鄉風景的美麗、迷人,故鄉的蘆葦讀后感。最主要的`還是作者故鄉的蘆葦,他利用花花草草們的襯托,更生動的描寫出了蘆葦的樸實、有蓬勃的生命和極其廣泛的作用,贊頌蘆葦樂于獻身的精神,思鄉之情才得以升華。
作者在文中這樣描寫蘆葦:對于故鄉的農民來說,他是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籬笆,編葦席、葦簾子。用蘆葦蓋得房子,冬暖夏涼;每年春節,給孩子做花花綠綠的馬燈、八角燈,少不了要用蘆葦做支架;蘆蔑又可以做風箏,編制各種工藝品,散花著特有清香的蘆葉,可以用來包粽子;雪白的蘆根,又甜又脆,可以食用,還可以治病......
蘆葦的用處極其的多,而且它對于人類的生活非常有用,希望大家可以保護蘆葦、不亂折損蘆葦。
在大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吃的粽子就是用蘆葉包裹的,如果沒有了蘆葦就沒有了蘆葉,那香甜的粽子少了蘆葉的清香,會不好吃的。
蘆葦對于我們大家,非常重要,一定不要折損它。
讀《故鄉》有感14
十四歲時第一次讀周作人先生的《故鄉的野菜》,感覺特別的親切。像野菜一樣樸素卻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抒寫著故鄉自然清新的野趣,洋溢著淳樸又濃郁的鄉情。
“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多有鄉野氣息!“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多美啊,真是妙趣橫生!“清明前后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真讓人垂涎!諸如此類自然清新的文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獨特的故鄉鄉野意趣,讀來無不讓我遐想聯翩,心生歡喜。“薺菜馬蘭頭,姐姐嫁在后門頭。”“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讀著這些歌謠,我的耳畔似飄蕩著那些和我一樣的鄉里孩子們俏皮的童聲了……
我從小生活在七仙嶺下,從名字看,她就很吸引人。相傳當地黎族女子勞作之余用橘葉泡溫泉洗浴,得以容顏美麗,王母娘娘聽說后,派七仙女下凡偷師,誰料七仙女來到保亭后,被熱帶雨林溫泉風光所迷,化作七峰永駐人間。七仙嶺以山上的熱帶雨林和溫泉著稱,位于我們縣的東北邊,是海南省的名山之一。她“身上”無奇不有,她是我們的樂園。
春天里,七仙嶺到處是胖嫩胖嫩的野菜,簡直是一座天然的大菜園。《故鄉的野菜》中講到的這里幾乎都有,蕨菜呀,薺菜呀,馬蘭頭呀,還有好些叫不出名的。我甚至懷疑所有的“綠葉”都是野菜,她們看起來太誘人。望著滿山的嫩綠,我們這群山里的孩子心都蕩漾了。周末作業,父母嘮叨甚至是老師的責怪都擋不住我們的腳步。我們在山上肆意的說笑、歡呼、奔跑,時而也聚精會神的尋著自己或家人鐘情的野菜,摘野菜,挖野菜。不知不覺籃子滿了,可是心未滿,把籃子隨意放在一處,又開始追逐說笑了。每次回家的時候,籃子總是充實又美麗,因為它不僅裝著野菜,還有野花的裝扮,還有歡笑的陪伴……
在七仙嶺上我很多次想著自己壯麗的未來:像蒲公英一樣飛出大山,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扎根、茁壯……
可十四歲那年讀了《故鄉的'野菜》后,望著大山,我矛盾了。心想:很多現在理所當然的東西在未來會變得遙不可及,或許他們還會被時間或空間與我永遠分離。眼前的“樂園”——七仙嶺,春日里胖嫩胖嫩的野菜,伙伴俏皮的童聲,山野中奔跑著的矯捷的身影……
近日再讀《故鄉的野菜》,矛盾被解開了。或許在離開的日子里,遺憾是美,懷念也是一種美:或許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故鄉的野菜不會忘,故鄉的野趣不會忘,野菜旁的暢想不會忘。
讀《故鄉》有感15
讀這本書的題目時,我的心中有一股溫暖的感覺。
書中的主人公小男孩比利,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一對浣熊獵犬。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掙錢買狗,比利替釣魚人賣過魚蝦,賣過蔬菜,遭過父母的反對,聽過別人的嘲笑。可是,這些都沒有阻擋他實現愿望的信念!歷盡千辛萬苦,比利終于得到了這對心愛的獵犬——老丹和小安。我在為比利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感受到:其實不是比利有什么特別的能耐,只是他有一種很寶貴的品質,那就是意志堅強!
比利成功地訓練了這對獵犬。或許誰也沒有想到,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背后,這個小男孩和他心愛的獵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當比利在第一次打獵時,他毅然砍斷一棵幾個人合抱才能抱起來的`粗壯楓樹來獲取小獵犬的信任,這是多么艱巨的任務,可比利做到了。
再看看老丹和小安,這兩只獵犬勝過多少擁有貴族血統的名貴犬。這一對奇妙的組合多門有默契。老丹的勇猛與小安的睿智融為一體,取長補短,給所有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于山獅的搏斗中,忠實的老丹,為了保護主人而身負重傷,奄奄一息。讀著,我眼前仿佛出現了老丹那無奈但是依然堅強的眼神,我忍不住停下來,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些文字,心中默默地為它祈禱,希望老丹能戰勝傷痛,勇敢地站起來!可是,事與愿違,老丹死了,可愛溫順的小安失去了同伴,變得異常脆弱,也不愿再活下去了。我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的眼淚,心里難過極了!是為獵犬難過?是為比利難過?我也說不清。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堅信:動物和人一樣有著豐富的情感,他們是我們忠實的伙伴。我深信,那紅色的羊齒草,就是最好的見證!
【讀《故鄉》有感】相關文章:
讀《故鄉》有感02-10
讀《故鄉》有感14篇04-13
讀《回不去的故鄉》有感02-20
讀《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有感04-19
讀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有感04-28
讀《故鄉》有感(匯編15篇)01-04
《故鄉》讀書心得02-18
《故鄉》讀書心得10-17
故鄉讀書心得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