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1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我覺得,如果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天空中沒有太陽,就像鳥兒沒有翅膀,就像饑餓的人沒有食物。自記事以來,我看過不少有趣的書,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三字經》、《藍色經典神話》等。其中,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的良師益友。記得有一次我的數學考砸了,一整天都像霜打的茄子——蔫蔫的。百無聊賴之時,我漫不經心地捧起《三字經》來讀。當我看完《刺股苦讀》這篇故事后,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一個連家人都看不起他的蘇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順,發奮苦讀,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看看蘇秦,想想自己,自信似一股清泉重新噴涌而出,瞬間滋潤了整個心田。于是,我暗暗地下定決心,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下次一定要取得好成績。
還有一回,我在語文單元檢測中取得了滿分,這可是全班絕無僅有的一份殊榮。我不禁飄飄然了,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回到家,我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捧起老朋友——《三字經》讀起來,希望能和她一起分享我難以言表的開心和快樂。但讀著讀著,我的`驕傲和得意忘形慢慢地消失了,因為書里《孔子讓路》一文中,博學多才,受人敬仰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都那么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和他相比,我的這點雞毛蒜皮的成績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字經》,是一條通往我心靈深處的小徑;是一面能時刻讓我發現自己不足之處的明鏡;更是一個我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的窗口。有她相伴,在我悲哀的時候可以給予我安慰;在我消沉的時候可以給予我自信;在我得意的時候讓我恢復平靜;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
我喜歡看書,更愛看《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2
我讀了《三子經》上的這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斗燕山,有義方。教五子明句楊。“后有啟示。這些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壞境曾三次搬遷學習。義次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就用刀切斷織布機上的布來教育孩子。五代時,有一個人叫竇禹鈞的.人很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個兒子后來都成了進士。美名遠揚的姿態。可見爸爸媽媽孩子的的教育要重性。年幼時不學習長大后能有什么作為呢?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我的爸爸媽媽從小教育我,只要對我有利的事,總是不惜一切代價地讓我學習舞蹈。繪畫。爸爸媽媽就便是想讓我長大成一位有用的人。所以我要仔細地學,長大后酬謝我的爸爸媽媽。
讀《三字經》有感3
我這幾天正在背《三字經》,為了方便我背誦,媽媽每一段都給我講解意思,讓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背誦,果然快許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經》,還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一開始寫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段話告訴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來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如果從小不進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三字經》每一句里短短的三個字卻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要珍惜年少的`黃金時期好好學習。讀到這,我很慚愧,因為有時候我沒有好好寫作業,經常邊寫邊玩,還容易被別人的一舉一動給吸引去,這些毛病讓作業的正確率很低,浪費了很多時間。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將來就會碌碌無為。
《三字經》不僅講了做人的道理,還講了許多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去品味。
讀《三字經》有感4
春節放假前,語文老師送給我一本“三字經”,我非常喜歡它。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人一定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我一定要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已,努力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成功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5
《三字經》是一本好書,因為她教會我很多知識,告訴了我很多名人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讓我意識到:浩瀚宇宙,奇幻莫測。星辰斗轉,風云突變,山川升降,江河泛濫,花木生息,鳥獸遷徙,無不紛繁多變。人,作為萬物之靈,只有不斷探索學習,追尋那因果關系,理清那內在緣由,才能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又叫我懂得: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這叫五倫。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愛,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稱為十義。若能做到,社會就安定,家庭也快樂了。我們中國人歷來重視禮儀規范,講究長幼有序,朋友同事交往,重情義講信用。像“桃園三結義”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交口稱頌。同學間,如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有誰樂意常來互往呢?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又使我知道:晉代孫敬和戰國蘇秦,他們沒有老師督促卻能自覺勤學苦練;晉朝車胤與孫康,他們雖然家境貧寒卻從不停止學習;漢代朱買臣及隋朝李密,他們身體盡管很勞累卻依舊發憤苦讀終成有用之材。這一個個歷史人物,怎不令我敬佩?如不好學上進,有何顏面見爹娘?我要學習,要無愧于自己!
諸如此類的'“三字經”還有很多很多,當你打開扉頁,我想你也會愛不釋手,被其中描述的人物故事所吸引入迷,被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所感動流淚,被其中綻放的精神花園所留連忘返……不信,就試試!
讀《三字經》有感6
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這本書分成上、下兩本。
《三字經》這本書我想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吧,它是古代兒童必須要學的、要讀的一本書,可見它的重要性了吧!
《三字經》被錢文忠分成了三個部分來講,第一個部分講的是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規律。第二部分講的是史,即歷史,《三字經》從三皇五帝一直講到了清朝。第三個
《三字經》開頭的六個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部分講的'是學,即勤奮好學的重要性。性本善。”就是這六個字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它講的是一個關于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也就是說,人性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也就有了“性惡論”與“性善論”。
在《三字經》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學說,那就是五行學說,“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本乎數。”五行分別是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
《三字經》第二部分講的是史,《三字經》有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因為它可以用兩句話講完了三、四個朝代,幾百年,比如“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這一句話里講了三國、兩晉、宋、齊、梁、陳這么多的朝代,牛吧1
《三字經》第三個部分,講了許多古代人勤奮讀書的例子,也是激勵我們要好好讀書,比如:頭懸梁、錐刺股、映雪、負薪、掛角等等、、、、、、
接著又講了一名才女,名叫蔡文姬,她非常會彈琴,她也寫下了著名的《悲憤詩》。
《三字經》雖人只有幾千字,但它所講的內容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書。
我喜歡《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7
這個學期我們讀了《三字經》,使我得到許多教育,讓我明白很多,學會做人。雖然每一句都很短,可悟出的道理很深。《三字經》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教育應該怎樣去做人。
《三字經》讓我知道許多東西,認識到許多。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的道理是玉石不經過精雕細琢,是不能變成美玉的。人不勤奮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這句話讓我懂得為什么要勤奮學習,現在很難找工作,要沒有知識和技術找不到好工作。還有一句講“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意思是一個人把螢火蟲裝進紗袋里,以此照明看書,家雖貧窮,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讀書。讓我感受到他對讀書的熱愛,沒有燈,用螢火蟲當燈,家里貧困,也堅持讀書,為了長大能成為有用的`人才。還有一句“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延,魁多士。”宋朝的梁灝到八十二歲才中狀元,當他回答皇帝的問題時,他的言論遠遠勝過其他人。我從中悟出,他一直努力奮斗,有堅強的意志,八十二才中狀元,那時他已讀了好多書,回答的更深奧,更標準。
讀完了《三字經》我懂得了很多,每句都悟出一個道理,讓我對學習了解更深,更愛學習,也知道學習的樂趣,我剛開始不太愛學習,覺得太累,可當我讀完《三字經》,才知道重要性。突然我想起一句話“學習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實是甜的。”有了知識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的時代,不會學習那是文盲,也許還會成為眾人的笑柄。
我讀完《三字經》讓我理會很多,同時教育我很多,指給我一條光明大道!
讀《三字經》有感8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走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文巔,源遠流長。
中國,在上下五千年中,已經創造了許多歷史悠久的文化。其中,啟蒙我,教育我的,是《三字經》
《三字經》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著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都會受益匪淺。
小時候,爸爸和媽媽在我生日時送給我一本漫畫的《三字經》。我整天捧著它,翻著它,簡直是喜歡極了!但誰也不知道,我只是欣賞《三字經》中的圖畫而已。那些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我都不懂。
漸漸地,《三字經》中的圖畫都已經看膩了。一次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書店,突然,遠處傳來的一陣洪亮的讀書聲吸引了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這樣,我拿著《三字經》的碟片,興高采烈地回家了。
從此我天天拿著它們。《三字經》是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告訴著我做人的道理。
書能給我們知識,給我們快樂,給我們做人的道理。《三字經》中,就可以學到許多自己平時從未學到的,看到的。
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讀《三字經》有感9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易懂,真所謂“濃縮的是精華”。
我覺得《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真的很厲害,竟然能寫出這么完美的“詩經”。
《三字經》里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茍不教,性乃遷。這句話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如果小時候不好好教育的話,生來就有的善良等良好的本性就會慢慢的改變,人就會變壞。所以,我現在就要好好學習,特別要多學做人的道理,將來能成為一名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三字經》里面還有許多知識和故事。譬如:一些朝代的建立和滅亡及其原因,一些皇帝和偉人的名字和功績,還有一些包含著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如:“孔融讓梨”告訴我要孝敬父母,要尊敬長輩,還要好好學習等。
總而言之,《三字經》涵蓋了我們需要認識和學習的所有的領域和科目,讀了《三字經》就如讀了一本百科全書,作者把所有的知識都寫得一清二楚。
《三字經》這本書對后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怪不得古人都說“熟讀《三字經》,便知千古事”今天,我終于明白了它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10
你可別小瞧它,這里面含意無窮呢!其中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最受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小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父親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親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親睡……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么懂事,懂得為父親減輕負擔,知道父親在外工作十分勞累,主動承擔家里所有家務,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
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現在雖然讀六年級了,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飯還特別挑食……我和一個小小年紀的黃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三字經》有一段是這樣寫的:“頭懸梁,錐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戰國的蘇秦,讀書時為防止瞌睡把頭發吊在房梁上,困倦時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
他沒有老師教誨,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晉朝人車胤夏天抓螢火蟲裝入紗袋,當作現在的電燈泡照明,用來晚上讀書;孫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來的光看書。他們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貧窮,但從來沒有放棄和停頓過學習。我覺得古人的做法雖說有些不合科學道理,但這種自覺學習的精神影響了一代代的后人。
從歷代文學家、政治家和科學家的經歷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是不愛學習的。想一想自己,感覺十分慚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讀書,學校是修文規模最大的學校,老師教學水平也很高,可以說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可以更廣泛和深入地學習知識。可是自己沒有好好珍惜,學習不刻苦,有時還做了違反紀律的事,回想起來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讀《三字經》有感1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最近,在我們班能聽到孩子朗讀《三字經》的聲音。
開始,我以為孩子們只是喜歡《三字經》的朗朗上口,沒想到孩子們也喜歡聽里面的`小故事,也聽懂蘊含的道理。《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溫席》讓孩子學會尊敬父母,關心他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孩子們懂得人為什么要學習的道理。
《三字經》的學習剛起步,在今后的學習中,孩子們會懂得很多很多的。
讀《三字經》有感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教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僅有它的原文,并且還有注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并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明白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明白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當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著這些資料,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向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么。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發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變自我,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盡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為”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煉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必須會后悔的;“頭懸梁,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必須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當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資料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閱讀者,收獲著,我樂此不疲。
讀《三字經》有感13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后,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媽媽。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媽媽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說:"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里,我總是和弟弟搶著吃,搶著玩,從沒有想著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為這事爸爸媽媽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媽媽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里躺著,跟媽媽慪氣呢,弟弟敲門說:"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后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媽媽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媽媽,媽媽說:"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里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說等你呢。"我二話不說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說:"你怎么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著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讀《三字經》有感14
寒假里,我學習了《三字經》,從中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作者乃南宋王應麟。此書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字。它共包括6部分內容。第1部分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的重要性。第2部分“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講述要孝敬父母、敬重兄長。第3部分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了一些生活常識。第4部分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了一些古代重要的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第5部分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介紹了中國的歷史。第6部分從“口而誦,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教導我們要從小認真學習。
我發現《三字經》中的很多話都是金玉良言,尤其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等到被窩暖和了,他才請父親上床。這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于是我就向黃香學習,替媽媽暖被窩。媽媽說:“孝敬父母不僅表現在替父母暖被窩,更重要的是要明事理,讓父母少操心。”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也給了我很多啟發。漢朝人孔融家里種了一棵梨樹。他四歲的'時候就把大的梨讓給兄長,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我要向孔融學習,像他那樣謙讓同學。
“披浦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這一段話說的好。只有刻苦學習才能扭轉貧苦的命運,我要向路溫舒和公孫弘學習,兒時努力學習,將來成大器。
“頭懸梁,錐刺股。”分別講了晉朝的孫敬在讀書時把自己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自己打瞌睡、戰國時的蘇秦每當讀書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以免自己睡著的故事。從這句話我想到了讀書不能因為一點疲倦就放棄,疲倦時也要自我督促。
《三字經》真是一本千古名作!它能讓我們的品行變得更完美,怪不得學校要求我們讀這本書。
讀《三字經》有感15
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是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會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也讓我明白書與我們是好朋友。
記得小時候,媽媽就給我買了很多啟蒙書:《格林童話》、《弟子規》、《三字經》、《伊索寓言》。剛開始的時候,我一點也不喜歡看這些書,覺得好枯燥無味,但又對《格林童話》和《伊索寓言》十分有興趣,那書中一波三劫的情節很吸引我。雖然看不懂,但還是興趣十足。
對于國學《三字經》和《弟子規》我是提不起興趣的,連封面那幾個大字都懶得瞄一眼,早已被我棄忘在一旁了。媽媽見狀就拿起《三字經》逐字逐句的解釋給我聽,剛開始我十分不樂意她講的這些。慢慢的,我發現它其實也是有故事可聽的。我漸漸喜歡看了,從她的講解中我知道了《三字經》里雖然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很耐人尋味…
漸漸的我愛上了《三字經》。他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經典。書中以三個字為一句話,四個字為一段話。他主要講述人的善、惡、學、孝、禮、儀,是很好的一本教育書,它教育我們愛國愛校,親師親友,勤奮好學等做人道理。
“香九齡,能溫席”。小黃香九歲時,便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為父親暖被子。他不僅孝順,還勤奮刻苦,還博學多才呢!而如今,我們生活中許多同學家境優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卻還是對這對那不滿意,亂七八糟的學了一大堆,不懂知恩圖報,孝敬雙親,整天大吵大鬧,不把心思放學習上,而去追求時流,趕時髦,攀比吃穿…
父母為養與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此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種很偉大的恩情。我們應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父親的朋友送來了一盤梨子,父親于是讓孔融七兄弟自己挑著梨子吃,并讓最小的弟弟先挑。小弟弟拿了一個最大的,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后十分欣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這種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們應學習孔融這樣精神。
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爺爺在我身旁站著,隨著車子的顛簸,搖晃危險,我馬上站起來扶著他,讓他坐在我位子上。他笑著問:“小姑娘,你為什么把座位讓給我呀?”我說:“長者坐,命乃坐。”爺爺會心的笑了,我也笑了。
讀了《三字經》,我學會了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相幫助、愛護公共財物,我們應把這些一代代相傳下去,讓文明之花開遍我們的祖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與《三字經》為友,其樂無窮!
【讀《三字經》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字經》有感12-13
《三字經》讀有感06-14
讀三字經有感06-16
讀《三字經》有感01-08
讀《三字經》有感15篇04-20
讀三字經有感15篇02-19
讀《三字經》有感匯編15篇01-08
三字經讀書心得12-30
《三字經》讀書心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