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我們仨》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我們仨》有感1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后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舍,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茍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任,家是產生責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托,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里面的人離得再遠。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我們只有守住現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后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歷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信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2
幾天前,看到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開始翻讀他們夫婦的書,近日開始讀《我們仨》,說實在的,開篇半真半虛空的感覺,會讓人有種隱痛,但又無從說起,讀到第三章,一種淡淡的清香和向往讓我欲罷不能。
這一家三口的脈脈親情和鏈接,是平順、舒服而又如索扣,扣的緊緊的。在女兒小的時候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她們也沒有焦慮,沒有擔心,可以不去上學,可以"隨心所欲",所有情和理都如細流般浸入孩子的心靈,只是在錢媛的草稿中有"我犯混,大受批評",可以看到嚴父的身影,其他全是和樂的、安靜的。
就像是生活在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和美地生活著,楊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真正支撐這個家、這三個人的,也許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默契吧!
可是生活過得如書中的"我們仨",無論是碰到什么都能夠和風細雨,能夠發自內心的"笑的那么樂"真的是一種至高境界,這也許是我等追之而不及的'吧!沒有書和智慧的潤養,沒有百不稱心的磨煉,沒有堅忍和相守的信念和修養,在歷經歲月和歷史的各種時期,怎能有如此韻致淡雅,身輕如燕、云淡風清的潤澤之筆。
我也有個"我們仨",我們正相反,我希望兒子能像爸爸,一個嚴謹、執著、仁愛的小伙兒,一個讓人見了就覺得踏實、安全、幸福的人。我們仨,爸爸和兒子有秘密,媽媽和兒子也有秘密,當然媽媽和爸爸的秘密是最多的。有時我們也會偶爾交換一下秘密,交換時卻已不知是過了多久的時間,無論是什么都變成了笑話或是可追憶的往事,無論事情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爸爸有時會領小伙做些冒險的事),都沒有了追究和發火的必要,倒覺得頑皮的可愛,可愛的頑皮。
"我們仨"一個家的支撐是什么呢?也許是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吧:互相支持和成全,盡其所能地參與彼此的生命。當然不能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這是爸爸提出來的"成全一個人不能以犧牲另一個人為代價"。這位"哲人"總能在我的生命中不經意地亮幾盞小燈,讓我知道方向和底限。
"我們仨",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有時會把云淡風清的日子過得風風火火,會把不是事的小事當成個大事,會把愛和要求一起使用,會經常爭論和反思,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過著,鬧著。在這淡淡的書香中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相守、相長、相扶。
讀《我們仨》有感3
不知怎的,讀楊絳先生的文章,總有種平凡普通但又筆觸很深的感覺……
看了《我們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說實在的,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它們讓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來才知道,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靜靜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聯想。
"我們倆老了"---老了的人,常做夢;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夢。
是這一晚,楊絳做了一個夢。透過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見她,這個瘦弱的人兒,在苦苦尋覓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張地尋找著,映襯著沉重的夜色,蒼蒼茫茫。直至楊絳夢醒,卻發現鍾書就在枕邊。夢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來,鍾書卻并不為自己辯護。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楊絳能記著夢里對自己的埋怨,讓她,就這樣,做一個萬里長夢:夢里的境況雖不同,但情味(溫情)總是相似的。
"我們仨失散了"---走上這條古驛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驛道的路很長,楊絳在這里,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她看盡四季輪換,醒來還在夢里。
鍾書、楊絳、阿圓總是在這船上,團聚又分離。晨起,有這樣兩個人,急急奔向客棧,步履輕快,一腳跟著又一腳,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團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這條古驛道上。直到太陽照前艙,她們回到客棧;明早,又再踱著步子來,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復始……在他們這個樸素的家里,住著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他們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夠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決困難。我似乎也跟著作者在他們的古驛道上走了一回,楊絳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這句"夢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終拼寸寸灰"只以寫照。
楊絳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隨時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他們的善良正直以及對家庭的感情,使我深受啟發、獲益匪淺。這本書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簡短,訴說自然。但書中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的。三個人的認真、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助對方理發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雖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沒有色彩,但是聞到的,不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所有的悲歡離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種自然,在我們讀者這里卻經常潸然淚下。"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這一聲問,這一聲嘆,如敲窗的夜雨,不斷敲打著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經歷了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等生命的種種際遇,飽嘗了人世間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樣一種蝕骨的思念中,以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文字寫下了"我們仨"的瑣細點滴。書中最后幾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許,誠如楊絳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個必經的客棧而已,不是歸途(一條通往沒有終點的遠方的路)。盡管沒有確切的答案,我還是在楊絳的筆下,讀出了"家"的存在意義:一個傾注了愛的家,不僅僅是一個可供安身的棲所,而是歷經聚散離合,始終牽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個萬里長夢,是夢里夢外心心相印始終不渝的曠世之愛,它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任何……
懷著潸潸的眼淚讀完了著本書,我感受到了那無法訴說的愛,無人可說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絕不會隨時間而漸變,沖淡。
我也同樣想說:一本書的流行,不在于它辭藻之華麗,不在于它情節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就足夠了。
讀《我們仨》有感4
這本書是18年讀的。也是想了很久終于是翻開了。讀書特別少的我似是到了高中才認識到楊絳先生與錢老。不僅僅是很高的文學素養與成就,兩人的感情也是無限令人羨慕的,而這種和諧而平等的家庭關系,更是令人所向往的。筆記也是那時候記得,那時候沒有很深刻的'認識。但還是想原封記錄下來。
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
其實不止是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我們只能陳述道理不該干預,就連別人的處事風格我們也不當過于干預。這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關系再好我們也不能去改變別人的決定。曾經的自己也會這么不懂事,覺得和一個人關系很好,當他某些事情做的不夠好的時候會與其講道理,當講不通的時候就會很生氣然后對其發脾氣然后與其爭論,后來覺得這樣的自己真的很不講道理。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出處去就不都應該自己來做主嘛,我們又有什么權利去過于干預呢。
鍾書和我不在一處生活的時候,給我寫信很勤,還特地為我記下詳細的日記,所以,他那邊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想起了朱生豪的情書,沒有甜言蜜語,盡是瑣碎生活,卻也寫的深入人心,說是其文采好,不如講大抵最好的感情就是這樣。慢慢品,靜靜藏。
我們一方面愿意她能多留學一年,一方面得忍受離別的滋味。父母總是很矛盾的吧。一面牽掛我們在外不易,一面又愿我們在外多學點東西,走出那方小土地。大概我們的健康幸福快樂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了吧。
無官一身輕,顧問雖小,也是個官。想起了季老的三辭桂冠。不慕名利,灑脫,超俗。作者:瑾瑄
讀《我們仨》有感5
第一次看《我們仨》的故事還是在高中,多年過去已經不記得內容,只記得自己曾為那份真情感動過,提起筆來不知從何落筆,于是重讀此書,不同以往,隨著年紀增長,除了感動,更有許多感悟。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92歲時所著,全文以溫馨的筆調記錄了楊絳、錢鐘書、錢媛一家三口平淡瑣碎的日常,最尋常處見溫情,"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這個樸素的家庭讓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對災難時的平靜,面對榮譽的低調,面對困苦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一家三口將瑣事比作"石子"閑時細細把玩,人生的一切美好來自于對生活的熱愛,雖然從開頭就早已經知道結局,讀到"我們仨失散了"那一刻已然心痛不已,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是在楊絳筆端看不到一絲悲觀,洋洋灑灑處處見溫情,這個老人用文字無聲的.記錄著他對愛人和女兒的思念,家的意義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我甚至能想象的到這個老人含淚回憶著,一句一句記錄著。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逝者如斯,活著的要比逝去的痛苦千倍萬倍,生命旅途里跋涉,家是一處港灣,"我們仨已經在人生道路上走到盡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原來的家沒有親人陪伴也已經成為路途上冰冷的客棧,毫無溫暖可言,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傷,抹著眼淚合上書,而那份無法表達的愛,無人訴說的情,回蕩在心里很久很久……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以積財貨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我把它寫在筆記扉頁,不曾忘記,有一天無意在恩師日志中讀到這句話的改編版叫做"以賺金錢之時賺快樂,以償宿債之念待親情"我覺得很有道理,把它記在了前一句話的下面。道德如浩瀚星空歷久彌新,知識也會讓人對世間的悲歡更加敏銳,我想我似乎更加懂得這種償宿債之念待親情的迫切,這種迫切源于害怕,害怕親人的離去,于我來說,便是害怕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恨,再說我家的"我們仨",如今是爸爸、媽媽和我,我想將來還會有另一個"我們仨"會是丈夫、子女和我,我會扮演著女兒、妻子和媽媽的角色,無論是什么,這份難得的親情便是命運給予我最大的恩惠。世事無常,誰又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天災人禍總潛伏在某個拐角,猝不及防,我常常告誡自己,我該做個好女兒,少讓他們勞心,盡我所能,親情逝去難再得,遲了就在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讀《我們仨》有感6
當我們抱怨這世界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刀,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口浪尖,只剩下無窮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局,卻依然要堅強的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
一、萬里長夢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鍾書一味的安慰她,說這只是老人夢,也沒有絲毫緩解。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鍾書,可要么走入一連串死胡同,要么在車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說的是那般讓人心痛。楊絳對家的定義很簡單,哪里有‘我們仨’,哪里就是她的家。“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如此文藝的寫作與優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了曾經的回憶。
二、長夢終了
“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萬里長夢……”接上第一部,第二部分楊絳以其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被邀去山上開會,而楊絳和她的女兒阿圓都很擔心,幸好鍾書先生打來一個電話,告訴她們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楊絳與阿圓終于與鍾書先生相見。而如楊絳所說:“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古驛道上相聚的時光是快樂的,所以當阿圓與鍾書先生離開后,楊絳是不可能不會悲痛的。這個雖然很長,但過程還算美好的夢終于在這樣的結局下,終了。
三、一個人的思念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楊絳空留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第三部分,楊絳用平實感動的語言回憶了她們從1935年的赴英留學到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這一段漫長的時光。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已經成為楊絳一生中最安全的庇護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上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與有憂慮。“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碰到困難,他們總是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再難。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有趣。所以,他們仨,是不同尋常的遇合。
讀《我們仨》有感7
滄海遺珠彈指夢,行云深處遠山隔。
——題記
在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我讀完了楊絳先生所著的《我們仨》的最后一句:“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仿佛深秋的樹枝上終于落下了最后一片枯葉,在淡美的秋風中沉寂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們,仨。多親切,自然又多緊密的聯系,一定是充滿了濃情與思念。而楊絳先生的文風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卻又溫熱的清茶。在楊先生清淺和暖的`筆觸下,一幅其樂融融的學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全書開篇是楊絳先生的一個夢。荒郊野地,蒼蒼茫茫,她竟與錢老走失了。她大聲呼喊錢鐘書,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中,發散又沉寂。惶急中忽又驚醒,她便輾轉半夜待先生錢鐘書醒來,細細描述。錢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這便是全書的第一部分,它的題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語:我們倆都老了。似是無奈嘆息。
嘆息什么呢?是嘆息自己走過的一生,抑或是無奈于自然輪回的規律?在這塵世間,我們總是被如梭似箭的時光牽著行走的,那么多悲歡,那么多離合,終有一天會成為記憶,伴著你的心,糾糾纏纏成一個萬里長夢,偶爾夢覺,或淚或笑。同樣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楊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將她的夢付諸于紙筆,讓自己的夢伴著油墨清香變得更加悠遠綿長。
歲月如沙,細細地在兩位老人身邊流過,似乎無形,卻又極富質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跡。我悉心拜讀著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種真切的溫暖從手中微微發黃的書頁中傳來。一家人的嬉笑打鬧、同甘共苦,從兩人遠赴英國留學到攜幼女回國,從“圓圓頭”到錢瑗的成長,我仿佛也置身于這個大家庭中,心隨之而動,情隨之而牽。
楊先生的筆調清淡,淡如空氣,她筆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可空氣雖淡,卻濃濃地滿溢周身,離不開,放不下,纏綿而溫柔,填滿了我的心房。
讀文章時,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楊先生所遭遇的這一樁樁一件件,我會如何?失親之痛,我已是斷然承受不了,更何況還有戰爭、疾病、家人的離別及當時混亂的社會政治。接踵而來的磨難與痛苦,光是讀起來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這一切竟在楊先生細膩平和的敘述中逐漸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歡笑聲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楊先生的超脫與淡然以及那濃厚卻有節制的思念。
楊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藝人,將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美麗珍珠連綴成一條熠熠閃光的珍珠項鏈。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大夢方覺,只是不知歸途何處。
讀《我們仨》有感8
初識楊xx先生,是那段時間微信圈頻頻轉發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好灑脫,好驕傲,好自信!怎樣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稱為先生?怎樣的女子經歷百年,與世無爭,平靜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結緣,是侄女書桌上的《我們仨》。靜靜地躺在那,一襲淺咖色外裝,上方隱隱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稱,沒有其他任何裝飾,簡單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樸素親切。我很喜歡。
翻開目錄,“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此書分為三個部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字間緩緩流出。一個不平凡的學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記錄,從兩個人的相守相助,到三個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個人的孤獨回憶。也許在楊先生看來,并不孤獨,而是充實和溫馨的回憶,那般從容,娓娓道來,平靜訴說。然而,平淡樸實的文字卻讓我幾度揪心,喉頭酸澀,怎么也壓不住眼淚的'涌出。在連續三個深夜的捧書間,我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身份來感受楊先生內心的情感。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錢鐘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開始,夢便開始了,并且怎么也夢不完。囫圇初讀時,我還疑惑:古驛道是哪?怎么反反復復出現客棧、船?地點的變換讓我摸不著頭腦。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個房子里清靜得只有自由的我時,才嚼出這夢幻與現實的代名詞。船,錢鐘書躺在船中,311號,種種信息表明船就是醫院的病床。船緩緩而下,正寓意著錢先生的病每況愈下;而“我”在女兒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爾停留且缺乏溫度的客棧;古驛道便是來往于家和兩所醫院之間的路,是送走至愛的女兒和先生的過程吧?柳樹的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花開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兒的生命在數年間慢慢枯萎,不正像楊絳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戀難舍嗎?我想象不出對于近九旬的老者來說,這樣的境遇是何等的無奈無助無力和殘忍凄愴。多難哪!所以,在楊先生的筆下,在“我們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現勞累的夢、沉重的夢、疲勞的夢、哀痛的夢、精疲力竭的夢……看似虛幻,實則真實得可怕。這虛實之間,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現實,期待只是一場夢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沒有刻意的遣詞鑿句,但字字能鉆入你的心底,滲透到骨髓,讓你體會到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讓你逐漸溫暖起來。“……我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又找到了百歲感言里的感覺:好滿足,好驕傲,好自信!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個真實的夢,第二部分是虛實結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實的再現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或奇趣,或溫馨,或逗樂 ,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細流匯成長長的回憶和思念,感受得到楊先生對家的珍視,對家人的深愛。在我看來,最后的幸福回憶只是悲慟后的堅強,孤獨的濃縮。然而,楊絳終歸是楊絳,那份豁達和寧靜,那份用百年經歷參透世事萬物的境界無人能讀懂。
夢里,他們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遠盛開在楊先生的心里……
讀《我們仨》有感9
昨天看完《我們仨》,我就把書推給了閨蜜。她說她覺得自己個兒的閱讀習慣還沒養成,可我還是強推給了她,因為我是真覺得很值得看,也很值得花費時間認真看。最初是奔著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去的,最后卻被他們一家人濃郁得化不開的親情深深感染。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啥錢鐘書和楊絳老先生就生了一個孩兒,不多要倆?看完了書我覺得不是他們不想,是當時他們自己的現實生活情況和現實社會環境以及錢瑗本身的健康問題,使得他們沒法兒。錢瑗高中以前都是半休半學的狀態,健康問題太嚴重;而錢鐘書和楊絳老先生,回國后先是面臨著異地問題,而且還是昆明到上海如此之遠的路途;其次是住宿問題,楊絳帶著女兒爸爸家住一陣,婆婆家住一陣,后來錢瑗宿舍、辦公室等地兒,都曾做過他們的家,直到老年,他們才有了真正的屬于自己的一所公寓,可以說半輩子都是顛沛流離的狀態,這還不算當時的社會大環境。
楊絳老先生92歲時寫的這本書,92歲,卻依然能如此清晰明確地記得一家三口的點滴,除了說明老先生的確記憶力驚人外,更能說明的,是一家三口共同走過的那些快樂、艱苦、相互扶持的日子在她心目中的面積及分量,以及她一個人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孤獨和懷念之感。
全書共三部分,第二部分看了兩遍才看懂,由于第一部分比較短,所以第二遍看第二部分的時候,順帶著再看了一遍第一部分,也就是前兩部分看了兩遍。第二部分楊絳老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的幾年時間里是如何相依為命的.一起生活。
看懂了后,心里特別特別難受,不敢感同身受楊絳老先生那個時候的心境,不敢切身體會楊絳老先生那個時候的那份堅強,更不敢祈求自己可以向老先生學習她身上的些許品質,因為我做不到。
女兒患癌晚期,丈夫臥床不起,她在夢境里記述了她一個人是如何在兩個醫院奔波照顧兩個病人的,這種方式,我個人覺得,不會很慘烈,對,是不會很慘烈的感覺,沒錯。
第三部分從他們結婚后一起赴英留學開始寫起,直至最后錢瑗先她和錢鐘書而去,第二年錢鐘書也丟下她離世。她說,我們仨就這樣走散了。不知道為啥,看到這兒,眼淚嗖嗖嗖地掉。而中間她和錢鐘書生活里的種種,他們三口人生活里的點滴,以及她、錢鐘書、錢瑗如何工作的偶爾描述,無疑不讓人覺得,這樣的戀人夫妻相處模式,這樣的家庭生活氛圍,這樣的相互扶持鼓勵工作,是多少人理想中的樣子。
同樣,我也只剩下羨慕和學習的份兒:學習楊絳對待錢鐘書“拙手笨腳”的態度;學習楊絳和錢鐘書豁達開明的夫妻相處模式;學習楊絳錢鐘書錢瑗一輩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讀書的堅持;學習他們認真對待工作的態度;更學習他們不爭不搶、淡泊名利、過好自己生活的心態。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讀《我們仨》有感10
很多年前,就讀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近期聽到她去世的消息,先是悲痛,我們國家又失去了一位可以稱作“先生”的大學者;其次,有些感慨,先生終于不用再做那種夢了,“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先生現在可以和愛人、孩子一起在天國團聚,這是先生一直想的,希望先生在天國快樂。
重新讀這本書,感受到先生對青春的回憶,與錢老青澀真摯的愛情,對文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愛女深深的關愛,從本書中,也感受到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有多深,沒有這么一個和諧、開明、幽默、平等的家庭,先生可能就只能成為一名普通的舊社會女子了,在家相夫教子,怎能有之后在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家庭很重要。
家庭,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有一個好的家庭,不是指家世顯赫,不是指腰纏萬貫,不是指等級森嚴,而是有情有義,可以遮風擋雨的港灣。先生的書也回憶起她們的家,從國外留學到輾轉回國,從上海到北京,總的來說無論家庭之外有多少風雨,家里還是安靜的,開心的,我喜歡先生說跟錢老出門叫做冒險,幽默而又風趣,那種結伴冒險的感覺如孩子一般天真爛漫,在北京的三里河寓所,一家三口終于安頓下來,本想安度晚年的,但生活剛有點起色錢老和愛女的去世讓先生倍受打擊,“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先生的話語讓我想多回家看看父母,無論事業上有多大的成績,家庭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父母家就不是家了,成了客棧。很幸運我的家里沒有那么嚴格的階級,我和父母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各抒己見,遇到各種事都是商量著來,沒有一言堂,這樣的經歷讓我的思維從小就特別發散,目前,工作四個春秋的我還時不時有些新奇的想法,對任何新生事物都有著孩子般的好奇心,是家庭的教育讓我變得樂觀、向上,我也許沒有同齡人優秀的成績,但我很榮幸有這樣的家庭,讓我即使工作再忙也有一盞燈為我點亮。
生活總是充滿挑戰的,國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篇章,本人才疏學淺,但也想闖出自己的天地,有我父母的支持,我會努力工作,為蠶蜂事業多做貢獻,為農民創富增收做出貢獻,為我省農業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我們仨》有感11
一九九八年,楊絳的先生錢鐘書去世,一生的伴侶,疼愛的女兒都相繼離世,楊絳的晚年情景非常讓人難以體會。在人世的伴侶去世后四年后,結成了回憶錄《我們仨》。
我從前也閱讀過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書,對他們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語文書中的《老王》,導致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這些寫作大家的生活離我是很遙遠很遙遠的,可當我偶然閱讀的時候,我認為楊絳更像是一個親切、和藹的奶奶,她筆下的語言溫馨地描繪了他們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筆觸間我還是讀出了千辛萬苦,讀出了無可奈何,更讀出來深惡痛絕,看這段:“但我沒有意識到,悲痛只能啼哭,還有鐘書的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會為心上人流淚”。現在她的悲痛欲絕,她的無助,卻沒人勸慰,她的鐘書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連淚都流不出來。
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書中,我讀出來中國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親相愛,它詮釋了幸福原來,原來最美好的樣子,告訴我們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楊絳、鐘書先生的風風雨雨,不論怎樣的`苦難,怎樣的逆境中,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離別,我會心酸;讀到家常,我會感同身受,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
楊絳被錢鐘書先生成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生活在那個艱難的時期,依舊過著幸福的人生,體味著生活的快樂,他們三個的普通,跟現在的許多家庭一樣,一家三口,粗茶淡飯,溫馨簡單。
我們處在這個安定的時期,更要創造像他們一樣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12
楊絳先生100歲大齡寫《我們仨》,確實是一件偉大的事。讀來,更驚醒老爺子清楚的文思、清雅的文本和不凡的心理狀態。
隨夢入關,而老先生的夢并不是虛無縹緲。三人漸行漸遠了,幸福的家始終沒有了。年分和年底,老爺子陸續喪失倆位家人,這一份傷疼是以怎樣的強悍殘害風燭殘年的老年人?我在老先生文本里明白:我手撐在樹上,我的汽車頭枕在手里,心中的淚水直往上涌,直圍到喉嚨。我用勁咽住,可是我使的勁頭很大,滿懷淚水把胸脯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底石片上墜落下一堆鮮血淋漓的東西。迎面而來的嚴寒,直往我胸脯的小洞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去把那鮮血淋漓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脯里塞;多虧血許多 ,把滓雜廢棄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趕緊裂開,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感覺惡心頭暈,害怕倒在驛道上,跌跌撞撞由熱鬧非凡、相憐僵持的三個人變為孑然一身,孤獨寂寞的生活更顯以往的快樂。老先生數不勝數地回憶老公和閨女,相思之苦,悲從中來。我只愿我可以變為一塊石頭,矗立山上,守望先鋒著哪個小一點。自己問一下自己:山頂的石塊,是否一個個女性變為的望夫石?我確實不想動了,只愿變為一塊石頭,守望先鋒著我已經看不到的小帆船。可是我只變成了一片枯黃,風一吹,就從亂石間漂落下來。我真疲勞地爬上山上,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入古驛道上,一路上敲打著驛道回去拂去。我撫摩著一步步踏過的驛道,一路上全是離情。一片枯黃,守望先鋒生命最終。生命比較有限,情海無垠。老先生的忠貞和守衛是百年老的厚實和人生境界。痛難以忘懷,與日猛增,但老先生在堅強不屈再次。她日以繼夜地和時間賽跑,用她得話說成把握住回家了以前的時分秒。老先生的頑強與豁達大度要我想起胡楊林,上千年風采,堅強不屈。
老先生博學多才強識,學識淵博,威望極高,然令人感慨的是她為了愛心甘情愿位居并努力,用聰慧和大愛無疆用心構建著家手工編織著日常生活。大家這一家,很質樸;我們仨本人,很單純性。我們不求世間,不與人爭斗,只是聚在一起,白發合在一起,要求分別做有意義的事。遇到困難,鐘書總數我一同承擔,艱難就不負艱難;也有個阿瑗相隨相幫,不管怎樣苦味艱苦的事,都能越來越清甜。大家稍有一點開心,也會越來越十分開心。因此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老先生追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擺脫不上的艱難,這類韓國樂天集團和信心是難能可貴。沒事兒是老先生給老公的保心丸,弱女生以四兩撥千斤的能量擔負家中重任,免去顧慮,乃錢老爺子的福分。令人欽佩的是,繁忙家務活并沒有綁住老先生的手和腳,危害她的事業,書里寫到,念書和工作中是她和老公較大的喜好。也正這般,老先生的風采如海底珊瑚叢,積淀濃厚、招靈眩目,神密壯麗,女性能將人生道路演譯這般精彩紛呈的'莫過老先生。
無論世風怎樣,也無論真實身份更改,老先生一以貫之地維持不張揚樸實之風,欠缺名與利,平靜超逸。書上寫著嚶聲很低,尋求朋友的聲音。有名便是多一些不相識的人。大家期待幾個知己,不追求知名在線聽書。老夫妻學識淵博,著作等身,卻不必公司辦公室,無需文秘,有車都不坐,除非是到看病。誠信的品性一樣躍于紙上:大家如要逃走,并不是走投無路。但是一個人在危急關頭,決策他出路在哪里的,或許一直他最基礎的情感。大家從不唱熱愛祖國調。不但不唱,還不想聽。但大家不肯逃走,僅僅不肯去父母之邦,撇不動主家。在我國是國恥沉沉的弱國,走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大家不愿意。我們都是文化人,熱愛祖國的文化藝術,熱愛祖國的文學類,熱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都是固執的我國普通百姓,不肯做老外。大家并害怕給自己開朗,但是大家清靜地留到上海市,等候釋放。這般直接坦誠的語言,必須氣場和韌勁來支撐點。說真話、干事實,為人處事至少的規定,卻一直難以達到,而老先生風吹雨打百年老,仍能這般,這就是一種難以言表的主動了。
謝謝楊絳先生,讓讀了到那樣清新淡雅的文本!謝謝老先生,跟我說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即本原、愛惜。不斷品位,我亦進到太虛幻境:落日恰好,浩瀚無垠無垠的河面如鏡,放眼望去,一朵絕世荷花純潔絢麗,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開、浪漫,任由雨打風吹,她自屹立不倒,只有芳香飄過來,沁人肺腑
讀《我們仨》有感13
初聞"楊絳"這個名字,是16年月下旬,那會兒正處于高考沖刺的最后一個階段。連上了幾堂的我們略顯疲憊,語老師為活躍堂,便給我們放了一段喜馬拉雅F,是關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那時候我才知道楊絳先生是錢鐘書的妻子,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叫做錢媛。在她的回憶里,家是她的"萬里長夢",是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家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那么我的又是什么樣呢?
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那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是小村子里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早我出生的大伯二伯家都是男孩,這也成為人們的聊點。男孩子生注定是要延續香火和養老的;而女孩子會嫁人,養也是白養。因此家人對我的態度不是很好我,直到弟弟的出生才有所轉變:農忙時會拜托我看好弟弟,有好吃的會分我一份、怕我趁他們不在對弟弟下毒手……我一直覺得家人對我不公,直到初一那年,家里發生火災,所有財物化為灰燼;而母親和父親發生分歧,最后離開了家,至此再也沒有回過,我才知道了家人的重要性!無論我在哪,弟弟和爸爸就在我身邊。
三毛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泉啊!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而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曾經是個老實、健壯而堅忍,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后變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在人吃人的社會里,他對于家是向往也是背棄。《我們仨》中楊絳先生說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關于我的家,我也有一個萬里長夢。
春天,蕨菜筍子泛濫,清晨會約上幾個小伙伴一起上采摘。破土而出的筍子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筍子嫩肥、短壯的芽鞭或是蕨菜的幼葉嫩芽加上熏制的臘肉煸炒,配上白米飯就開始了我的午飯。一個人吃飯習慣了,以至于四年級被父母接到城里讀書時,上桌滿滿不適應。他們說女孩子吃飯要矜持,細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而我喜歡無拘無束。夏天,最喜歡的事情不是去河邊游泳摸魚,而是成群結隊的組團上偷果子,路過菜地時,也會順手牽羊摘幾個黃瓜解渴。桃子樹、李子樹都結果了,放眼望去,茂密的綠葉包裹著毛茸茸的桃子和青澀的李子,幾束陽光隱約透過葉縫投射到地上,是一幅絢麗的畫。我們的戰略是一個人放風,三個人爬樹,剩下的兩個人負責搖樹或者撿掉下的果子。滿載而歸后不及去河邊清洗,直接用衣角擦擦就往嘴里送。爽口的果肉,樸實的笑容,這就是我對夏天的記憶。當然,吃酸湯、吃涼拌的烤茄子烤西紅柿也是一大美味。
秋天,金燦燦的麥田帶的是收獲的喜悅,大人們割麥子,小孩子則堆麥草垛,我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滴入毛巾或是泥土里,到飯點了大家伙便停下歇息,飯都是從家里帶的,簡簡單單卻透露著幸福。草垛下,大人在閑聊、小孩在打鬧……
冬天,我會從家里帶上生炭火的小盆子去教書上,因為教室條不好,沒有取暖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解決。而家遠的同學會帶上裝有米飯的鐵飯盒,學校負責生火蒸飯,那時候的營養午餐是每天中午一個雞蛋。對我而言最快樂得屬過年的時候,親戚聚在一起吃殺豬飯。新年了,所有的辛酸和努力都有了一份新的期待。打年粑、做臘腸、熏臘肉……這是我在城里生活多年再也沒有經歷的事,因而對于家多了一份念想。
四季的暢想是萬里長夢,當然還有其他的夢。
線下支付廣泛使用的年代,以物換物的生產交換方式依然存在。(fsir)每個周五,大爺都會從鄰鎮拉幾箱自家做的米粉,我們只要用一定數量的玉米或大米就可以兌換。冰涼的米粉切條,放上自家做的'酸湯,涼拌豆芽海帶,香菜,自制油辣椒和醬油鹽等,嗦上一口,大呼爽!然而因為沒有冰箱,所以一次兌換的數量不多,那段時間里,我對于大爺的下一次的到很是期待。偶爾某個周六,大叔依舊會從鎮上開著小貨車到村門口擺攤。"打火機一塊五兩個,肥皂五塊錢兩坨,耗子藥五塊錢一包",倒背如流的口號成了一種刻在腦子里的記憶,以至于在城里生活多年,偶爾上街突然聽到它時,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同樣的周日依然很多人去趕集,阿婆家老母雞下的雞蛋裝滿了一籮筐,微微顫顫地帶著小板凳加入了擺攤的行列;大爺用竹條編制的草鞋、籮筐、簸箕、蒸籠等也整整齊齊地站好隊伍,等待中意它的買主……
白駒過隙,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已然從當初的懵懂無知變得成熟穩重。在這交織著利益關系的社會里,到處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音,有些人他根深蒂固于人的第一印象,對于你往后的各種改變持以鄙夷,有些人喜歡表現自我,希望出人頭地,而我喜歡順其自然,如今的我少了農村人對的那份淳樸與恬靜,多的是坦然和豁達。
自16年秋天上了大學以后,從此我的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學校離家只有三個小時的火車,我知道我的家就在那里,可是我已經回不去了……
讀《我們仨》有感14
《我們仨》講了一個溫馨的故事,一家人的互幫互助,一個人對于另外兩個人的思念,兩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思念,體現出了一家人的互幫互助與親情的溫暖。
在看《我們仨》的'時候,真的感覺像一本小說一樣,不像是真正發生過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們生活中不曾出現過的,但是其中體現出了一家人的互幫互助,足夠體現出就算在人世間經歷了世間百態,會到家中,永遠都面對的是最溫暖的親情。
當三人中,女兒首先去世的時候,夫妻兩人總感覺空落落的,心里也像少了個人似的,這種感覺確實不好受,所以會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其實是思念以前的他們,表明現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這也顯現出了天下宴席,總有散盡,那時候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復,故人早已走遠,而現在只剩自己獨自一人,這種心情極其落寞,而這本書所能夠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珍惜現在所有的親情,而且還有對于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種信任,都是在無論在社會上,在學校中尋不來的血濃于水的感情。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我們的平安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他們也很享受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當我們離去,他們會思念,會牽掛,會回憶,時而也會被以前的事情逗樂。我們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在他們離去之后我們也應該“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讀《我們仨》有感15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作者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文字并沒多華麗的`辭藻,反而都是很樸實的文字,但卻很有感染力,讓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們一家人的溫馨、快樂、有趣。這里面的許多描寫都是錢鐘書和錢瑗,都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很有趣,很有智慧,但是從那字詞中還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懷念與深深的愛意。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是啊,天底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盡管是那么地深切,上帝給了你幸福,也會帶給你無盡的寂寞。人生不是童話,沒有那般夢幻與美好,都說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必須面對。
讀了這部書仿佛是隨著楊絳女士的腳步經歷了整個人生;重新認識了錢鐘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皮的一面;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學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
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學者平凡的家庭生活,不求一生榮華富貴,但求一家平安,幸福。
這平凡的三個人,這平凡的家庭,這平凡的爸爸、媽媽和女兒,卻有著不平凡、令人羨慕的濃濃親情。
【讀《我們仨》有感】相關文章:
讀《我們仨》有感06-28
讀我們仨有感05-01
讀《我們仨》有感(15篇)07-18
我們仨的讀書心得02-19
《我們仨》讀后感01-19
我們仨讀后感01-01
2022我們仨讀后感02-28
《我們仨》讀后感14篇01-21
我們仨讀后感1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