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
《局外人》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10-25 12:34:59
  • 相關推薦
《局外人》讀后感6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局外人》讀后感1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局外人》是怎樣一則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的社會得以繼續維持而又去展現。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我們感到震驚!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讀后感2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這么一句話“孤獨沒什么不好的,我就像個局外人”,而在扉頁上面也有一句“對于這個世界,我是個陌生人”這樣的話,第一眼看著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哪個抑郁癥自閉癥被迫害妄想癥患者的內心獨白,最后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見主人公默索爾說的“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

  隨后在他母親的葬禮上默索爾內心毫無波動,甚至在為可以連著睡十二個小時而開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約會親熱。隨后面對著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設立辦事處的要求以及升職加薪的誘惑表示無動于衷,再之后他因為失手殺了一個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訴,期間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這一理由被法官控訴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了母親”。之后神父來引導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感召之下懺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繼續茍活下來,但他還是選擇了去死。毫無疑問,默爾索是一個怪人,是一個與社會與大勢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開頭所說的局外人。

  這個時候我覺得很詫異,因為這個怪人與我迄今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這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媽媽死了,他可以無動于衷?為什么愛不愛,結不結婚對他來說都無所謂?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又不拒絕戀愛,不拒絕結婚?為什么他殺人之后不表達悔恨?哪怕表達悔恨可以讓他免于死刑。

  毫無疑問,在那個大環境下他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認同他,并且他也沒想著主動去參與到大環境下,這就導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對親情,他甚至不知道母親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禮上表露哪怕是一點點虛假的悲傷,甚至還在幻想著長達十二個小時的美好睡眠。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們可以這么做。瑪麗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系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瑪麗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事業,老板給他升職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機會,他卻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

  面對死亡,可能很快就會死去,他卻說:“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并沒有什么區別。”

  他的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那個長達十二小時的美好睡眠,其他的東西好像毫無意義,甚至不值得他花費過多的精力在上面,默爾索帶給我的沖擊大概就是萬物皆無意義,我過往所被教導的孝敬父母的,積極進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們需要的只是在那個大環境下順著大勢表現別人需要看到的模樣,如果不順著別人的思想,等待我們的大概就是被批判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親人”。

  在后文中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索爾回答:“我有點兒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被問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為他自己控制情緒的時候,他卻說:“不對,因為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不妨以默爾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禮上不哭泣難道就不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孝順嗎?難道只有人為規定的婚姻關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愛你才可以證明愛情的真實性嗎?事業成功又什么意義?是獲得更多的尊重,可以買更多和更好的東西嗎?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義?難道說我們所感受到的悲傷,快樂必須依托于這一些所謂的形式上面被人們所看到,所聽到,并被他們所認可之后,才可以證明我們這些情感才確實存在嗎?

  毫無疑問,默爾索同樣是一個極度清醒的人,這就是我們與他的差別,我們愿意在他看的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們不是,所以他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們不是。我們大概是始終奔忙在大勢之下的人。沒有所謂的好的'壞的活法,全在于我們的看法。

  我曾看到過一個人對孤獨的拆解,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默爾索就是這樣的人,大勢永遠是大勢,哪怕大勢要殺我,我也不愿意順從大勢。

  同樣的,如果我們與默爾索一起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時,我們可能會不斷思考得出一個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讓別人交口稱贊;而默爾索可能會直接說:“沒有意義。”所以大勢之下我們會活下來,因為我們愿意給出一個漂亮的答案,而他卻會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這個局外人終是會被這個社會遺棄,他不參加這個社會所制定的游戲,偏執的忠于自己的內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執拗是錯誤的。正如他最后對神父喊出的話:“他甚至連自己是不是活著都不能確信,因為他活著就如同死了一樣。而我,我看起來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所以他帶著他一身的執拗坦然死去。

  我們或許該想想我們有時候所刻意表現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們是應該忠于別人的認可,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我們是否在意形式勝過在意我們真正的感受。我們永遠不需要做到像默爾索那樣的清醒,我們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讀后感3

  我終于適應大學生活的標志,就是我終于習慣每周五晚上乘地鐵回家,盡管這聽起來很荒謬,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22站的路程漫長而又無聊,地鐵停站時,我會從手機里拔出眼睛,盯著進進出出的乘客仔細地瞧,每站如此,每次也是如此。我向來不愿意在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多花時間,我會這樣做完全是因為,觀察這實在太有意思了。

  當里外兩扇門伴隨著警示燈響起緩緩打開,最先迫不及待動作起來的往往是地鐵外的人,他們一腳踏進車廂,視線立刻像探測儀一樣開始搜索,目光所及處一發現有空閑的座位,便快步沖上前去,目標精準,下手狠辣,坐下之后長舒一口氣,仿佛一場戰役告終--這是“保守派”。而我定義的所謂“激進派”的那一幫人,他們的行為更具有攻擊性和突破性,不僅率先行動,還會本能地撥開所有擋住自己路和擠著自己的人--管他往哪個方向撥,只要不礙事了愛去哪里去哪里。他們發現目標后的反應極其敏捷,幾乎是小跑著地沖向座位,一點也不在意沖過來的一路上踢翻了多少行李袋,踩到了多少腳尖腳后跟,撞倒了多少沒站穩的人。他們安穩就坐后,把不在意毫不掩飾地表現在臉上,我喜歡把那種表情叫做:“勝利者式驕傲”。而最有意思的事情莫過于當“保守派”遇見“激進派”,這樣的景象時常出現在客流量頗大的站點。他們竟然出乎意料的首先統一了戰線,一致懟回下車的人,然后才開始分兩派站隊。根據我的觀察,每一個“保守派”都是成為“激進派”的潛力股,只可憐那些不爭不搶跟在隊伍末的人了,要么被急切的上車人插隊,要么被憤怒的下車人推搡得更遠。等再有機會靠近地鐵門時,警示燈響起,門在眼前緩緩關閉。

  我看加繆的《局外人》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個時候還沒有上大學,沒有接觸社會,只坐在家里的小汽車里,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回家如此兩點一線地跑著。再次拿起《局外人》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句話:“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為什么會記得這句話呢,因為它荒謬得讓我不敢置信,違背常理,違背我從小被灌輸理解的道德觀。順著開篇的這句話接著往下讀,我愈發覺得字里行間甚至書縫里都透著荒謬,主人公默爾索的形象冷漠進了骨子里,罔顧道德和情感要求,罔顧社會的眼光,罔顧宗教規則。他之所以會被當作一個怪人對待,就是由他完完全全自我的、封閉的、脫離社會的局外人性格導致,這是這本書顯而易見表現出來的信息,所以最后默爾索被眾人言語討伐直至判處死罪的結局,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咎由自取。但如果僅僅只是這樣,我就不會從這本書里讀到悲哀。

  在母親的葬禮上不掉一滴眼淚,冷眼旁觀前來為母親吊喪人的悲傷,葬禮第二天就與女人歡愉……這樣的默爾索形象理應是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的,事實上,讓我對表象塑造的默爾索形象發生改觀的.是一段話:“很久以來,我第一次想起了媽媽。我似乎理解了她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開始的游戲。那邊,那邊也一樣,在一個生命凄然去世的養老院的周圍,讀書筆記.夜晚就像一個令人感傷的間隙。如此接近死亡,媽媽一定感受到了解脫,因而準備再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再哭她。”這似乎是一種平靜面對死亡的態度,沒有很多悲傷,反而充滿了思考和理智。我們今天社會中常常會用“理科男”“理科女”來形容某些理性思維大過感性思維的人,說的時候總包含些對這類人缺乏情感的鄙夷和不認同。我們都說人是有情感的高級動物,而談及悲傷、痛苦這類情緒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靠眼淚來表達,這也是為什么默爾索在葬禮上不哭的這一行為日后會受到那么多人詬病的原因。但我們難道要因為哭是大多數人在葬禮上的反應,就要把哭定為評價一個人是否真愛逝去的人、是否真正悲傷的唯一標準嗎?在中國漢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壯族、撒拉族等民族,有些一直保留著哭嫁的傳統婚姻習俗,從新娘出嫁的前半個月,甚至前三個月哭嫁就已經展開了,這一民俗頗有歷史淵源,出嫁時姑娘不哭不僅會被認為不吉利,還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但放在今天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廢除了這一封建習俗,只在少數邊遠地區依舊存在。在我們一向倡導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和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面對傳統文化這一背景下,哭嫁的習俗的消逝是不是可以向我們證明些什么。

《局外人》讀后感4

  真相總是包裹著謊言一同到來。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撐時必須接受你的困擾;我的愛人,我需要你愛情的撫慰時必須接受你的無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時必須接受你的固執;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錢來自我立足時必須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這些真相之后,我總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們的游戲中敗下陣來。我了解作為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助、孤獨、貧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選擇了妥協,用謊言來讓游戲變得簡單。但每次處于真實與虛無之間的時刻,我總試圖尋找些什么,以期待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加繆的《局外人》講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在鄉下養老院的母親死了,他回去守夜時沒有表現出悲傷的感情,并且在葬禮上也沒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游時意外用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在整個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審判時也一直表現的像個局外人。

  在嘗試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說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醫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術,而我媽在蘇州老家,家里也在裝修,無法脫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聽了后心里不大樂意,這當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開始分析,大姨是我媽的姐姐,姐妹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憶。其次按鄉下的規矩親戚有人生病要去看望,那么做手術之前她當然要來看望,但她來不了,于是讓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兒子去看望,十分合情理。可問題就出在這兒,我得為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我個人不是很在乎情理。從我這方面來說,小時候大姨對我很親,但長大后我常年在外讀書工作,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逐漸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第二,這世上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很多事情都應看淡,這世上的大多數事情與我無關我也不感興趣去參與。第三,我同很多當代青年一樣處于一個斷層的環境中,我并不把親戚當成我至關重要的人,我很難傾注起和我媽一樣的情感。于是被要求看望這件事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形式主義的事,一個道德上的負擔。但我媽是我至關重要的人,而大姨是她至關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于是我買了水果,包了紅包,決定去醫院。去之前我路過女朋友那給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絕。她看我只買了葡萄和荔枝,還是簡單的塑料袋裝著,就建議我買個水果籃,或者至少買些橙子搭配,顯得顏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籃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術前不能進食,買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買當季的水果性價比更高。誠然,我不喜歡形式主義,對于這套規矩顯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當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瓏,在社會上多方面能吃得開,但這種要求使我為難。我和默爾索一樣在成了社會規則下的矛盾體,我并不想參與人們規定的很多游戲。但我在去之前還是買了橙子,因為我覺得她說的顏色搭配的話有道理。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隱射什么,只是以我淺薄的人生經歷來感受默爾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遠沒有默爾索的那么鮮明又有特色。默爾索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是個局外人,他認為很多事情怎么都行但同時又和它們保持著距離,在這種距離中他既無法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情感,也沒有獲得靈魂上的凈化。包括參加媽媽的葬禮,和瑪麗的戀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對于自己的死刑的審判。他接受自己平淡的人生又不想參與社會制定的游戲,像個局外人一樣將自己的感情絕緣,自己的人生似乎是處于一種荒誕和虛無之間。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為“未來的歲月并不比我已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我時常會產生相似的想法,脫離了生活覺得人生很多時候是無意義的。追求金錢、愛情、名譽、信仰的人生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欲望。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讓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時此刻閃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是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每個人選擇不同。追求這些東西無疑會獲得幸福的感覺,但有時候獲得太多也會成為人生的枷鎖,讓人畏懼無法決絕。人生就是一個大混沌,在這些追求中攪拌纏綿,蹉跎光陰。

  默爾索是個最沒英雄主義的英雄,他認為人生怎么都行,卻在自己荒誕的人生中尋找真相,為此他拒絕形式,拒絕教條,拒絕情感,他以一個平凡人的姿態活著,最后卻同世間所有的荒誕做斗爭。他是個可悲的人,無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時刻感受著荒誕,人們發現了他的異常后開始排斥他,用參加母親葬禮不哭泣這個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著一個可以被摧毀的肉身,只能接受別人安排的死刑。同時他又是個英雄,他在荒誕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著要做選擇,忍受荒誕,拷上枷鎖接受命運的不確定性,并且最終都會死。那么他最后選擇了一種確定——死亡,就可以拒絕荒誕,掙脫枷鎖,追求“絕對”和“真實”,他抓住了他所認為的真相,這讓他超脫了平凡人成為英雄。

  “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關系?”

  他掙脫了約束,于是人生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要緊呢?默爾索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重新拾回了對世界的感受,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但這一切在知道他認為的真相后,又有生命要緊呢?

  “Nothing really matters...”有首歌這么唱道。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有句話這么說道。

  人生朝露,冷暖自品。如果非要說人生意義在哪的話,我想應該是在追求意義本身吧。

《局外人》讀后感5

  這本書很薄,幾天就能看完。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敘述的節奏很慢,如同流水賬一般。一開始就是寫參加母親的葬禮,這樣的情節如果換做是我,多多少少會流露出一點對母親的感情。但作者沒有,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參加一個陌生人的葬禮。

  到后來交了女友,結識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殺了人。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世界,對于關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世界與我毫無關系,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于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彌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間的悲憫與憤怒,偶爾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過一件件充滿現場感的凡人小事串聯起來,以最傳統的小說形式呈現了一個最現代的故事:“一位毫無英雄主張、單純愿意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誕世界里的掙扎與反抗。

  主人公默爾索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是一個三十歲的未婚男人,在公司當職員,唯一的親人——媽媽住在養老院。

  某一天,養老院發來電報通知媽媽去世,他前去奔喪,卻在守靈的時候抽煙、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媽媽的去世日期,記不清媽媽臨終時的具體歲數,拒絕開棺看媽媽的遺容,葬禮的過程中沒有哭,也沒有在墳前默哀。葬禮結束后,為上床睡十二個鐘頭而感到喜悅。

  他沒有強烈的愛憎,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在生活中隨波逐流,對切身利益漠然處之,什么事都秉持著無所謂的態度。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以“無所謂”,“毫無意義”,“我不知道”的口吻對待一切的人,不是因為他的糊涂,而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是荒謬。他用冷漠的態度對待這世界上荒謬的一切,他用冷漠來偽裝自己,來抗爭這個社會。

  我記得他在死亡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可以把我的肉體殺死,可是你們無法左右我的靈魂;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就是他的反抗。

  默爾索一個超脫物外、老實本分、對周圍社會無攻擊性的人。可正是這樣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卻在社會的冷漠下被描繪為一個惡棍,冷漠的殺人惡魔,被法庭判罰公開絞刑。

  作者加繆在《局外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于絕對和真實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因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為異端。這是鐘陽對他的評價。而對我來說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敢于挑戰社會的人,他的勇氣讓人敬佩。但,我想我永遠也成為不了想他那樣的人,應該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成為他。

  我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我成為不了社會的局外人,不光是因為不敢,也因為不愿。

  我們所生活的國家,也許會出現一些讓人很厭惡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體上我們活的很和平,沒有戰火的侵擾。我們的法律相對公平,能讓我們在這個法制國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對和平的21世紀。

  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說的話,他在精神病醫院和一個精神病人交談,他感覺這個精神病人語言流暢,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學、哲學、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學術問題,他都有獨到的見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淺,他問那個精神病人為什么在精神病醫院里。那人說了一句,誰說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或許那個人在精神病醫院里才能更真實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世界規則在默爾索之外運行,給你我帶來一股濃濃的被遺棄感。荒誕、悲涼、孤獨和排異來的如此簡單而迅速,在溝通無果后,我們更加孤獨,他人變為了我們的地獄。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喪失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熱愛生活,堅持自我的真實,才是存在或活著的最好理由!生存的無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局外人》讀后感6

  “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樹的樹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頭望望天空和流云,日復一日,我逐漸也會習慣的,我會等待著鳥兒陣陣飛起,云彩聚散飄忽……”這是加繆的《局外人》中的默爾索說的話。還有一半話,我覺得已經不用錄下,就這半句,讓我將過去和現在疊加起來,發現“習慣”,就兩個字,卻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乾坤。

  默爾索因為習慣自己的誠實以待:誠實地對待自己的情感與思想,不會進行扭曲與胡編亂造,糊里糊涂地成了殺人犯并被判了死刑。那些執法者以及所有的證人也因為習慣,羅織罪狀真是絕妙專業。我才疏學淺,沒辦法從政治與哲學還有人性方面來表達自己的膚淺見解,但是,默爾索所總結的“習慣”,這個身邊輕輕走過的東西,我卻能感受到它們海嘯般的能量。讓我驚悚于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甚至坍塌一個時代。

  這么著吧,還是從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起吧。這故事雖然連小小孩童都耳熟能詳,但還想綴述綴述: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將古文復制于此,沒有賣弄風騷的意思,主要是要說明古圣先賢對于環境和習慣與一個人的成長的關系真是高瞻遠矚,并且能夠當機立斷地扭轉局面。

  環境,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好,無論古今,自然皆大歡喜。但大環境壞了,現代人個人的力量是無能為力的,因為你沒有可以隱居的“南山”。不過,小環境還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管好嘴。人的嘴,就“口”這么大,卻能氣吞山河,的確最難管,但是,它首先關乎個人安危,甚至攸關性命,焉能放任自流呢?它的習性我們是了如指掌的,它容易貪,容易獵奇,甜過了就怕苦。但我們不應該縱容它,寵溺它呀。它吃慣了魚肉,茅衍苦菜就難以下咽。獵奇了野味,那種葷腥就刻骨銘心了,然后家禽家畜又是寡淡無味的了。因為姑息嘴的習慣,裙帶了什么呢?捕蛇者鄉間還是不乏,刺猬狗獾跑著跑著,就入了羅網。吃這些的也成了等閑之輩了。有次從廣州回來的`同學大談吃活猴腦,我當場嘔吐不止,晚餐一口沒吃,后來大家都笑談我沒見世面,志不同則道不合,然后我就只好對那些闖世界的敬而遠之了。或者叫他們不愿帶我這落伍者混江湖了。誰知,我固守自封了,吃文化更是發展飛速,蝙蝠,果子貍又抬高了某些人的身份,豪華了某些人的面子了。而且,這本是小環境里的人的嘴的習慣,卻讓多數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首先是2003年的非典,再就是2020年的冠狀病毒性肺炎,這兩次瘟疫,均有人嘴的壞習慣引發。如果不是鐘南山等英雄如鐘馗樣伏魔,不知有多少美好家園成為墳場!嘴與那些獵手,還有虛榮、唯利是圖的“心”,不知誰是助紂為孽的罪魁禍首。

  現在還有一大環境,就是麻將幾近全覆蓋,無論鄉村老嫗,還是都市精英,精通麻將者眾。有人說,全國皆麻,據我所到之處,麻將聲聲聲入耳,甚至有哺乳婦女,一邊奶孩子,一邊“一果二條”,這打麻將,貌似從嬰兒抓起了,真覺得那誰不是夸大其詞。古語玩物喪志,也不是危言聳聽,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那些斗雞斗蟋蟀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不還在白紙黑字的書頁里嗎?

  另一“毀人不倦”的習慣是手機。這是比打麻將更龐大的群體,上至耄耋,下至垂髫,沒有不玩手機的。所以,滿候車室人,除了廣播員播報車次,幾乎都鴉雀無聲,干嘛呢?低頭玩手機呀。一大火車箱人,如空無一人,干嘛呢?低頭玩手機呀。沙發上坐滿了人,好像都是啞巴,都各自沉浸在掌中的方寸之地,。甚至戀人之間說不了幾句話,就由游戲成為溝通橋梁了。走路,離不開手機,上床,離不開手機,如廁,離不開手機,購物,離不開手機,可謂一機在手,世界在手。離了手機,就像魂魄出了軀殼一樣。有人預言:毀掉一個孩子,只要一部手機。其實這是以點帶面,豈止是孩子?成年人玩手機,不做家務,不做飯,不鍛煉,大有人在。久而久之,眼睛壞了,身體壞了,腦子鈍了,又有幾分好?

  我一直記著一個小孩子,在云南的山區,每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學。冬天到了學校,常常一頭白霜,就像霧凇。臉凍瘡了,手也凍瘡了,同學們笑他是白發老人。他卻無聲地笑笑。問他讀書苦不苦,他吃驚地回:為什么問苦不苦呢?很快樂啊。不能讀書了,才苦呢!他的卷子上幾乎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績。而且,他非常陽光,活潑,機智。這也是習慣。

  讀了《局外人》,有點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感悟,自我警醒,期望鞭策自己的子孫。

【《局外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局外人讀書筆記01-10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01-03

《局外人》讀書筆記05-28

局外人讀后感02-08

《局外人》讀后感01-15

(熱)《局外人》讀后感07-07

《局外人》讀后感10篇04-12

《局外人》讀后感7篇01-05

《局外人》讀書心得03-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国产欧美cc | 偷偷做久久久久免费网站 | 熟女偷拍中文字幕视频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 欧美亚洲日韩一区字幕 |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