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懷念母親》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懷念母親》有感1
還記得這樣一個夜晚
云睡了,城市睡了,大地睡了。某個僻靜的角落,一個身處異地他鄉的小女孩,將手機靠在耳邊,默默的等待著。當打給母親的第七個電話又沒有接通時,兩行熱淚滑下,無比凄涼。絕望之際,抬頭仰望夜空,星辰傳遞著皎潔的月光。月亮啊,你多像媽媽的臉龐,正對著我微微地笑。女孩無聲的笑了一下。忽然明白:自己還沒有離開祖國的懷抱!既然媽媽去醫院照顧姥姥,那今晚就自己睡吧!畢竟,疼我愛我的祖國母親就在身旁。月光下,旅館里,被窩中,小女孩進入了夢鄉。夢中,她仿佛聽見黃河澎湃的.濤聲,仿佛聞見了北海公園荷花的芬芳,望見了香山紅遍山野的楓林
那一夜,她睡得好香,好香。
追憶往事,我回顧季羨林爺爺的《懷念母親》。細膩的描寫,讓我身臨其境;生動的刻畫,又讓思緒萬千的我開啟了記憶深處的大門。自己雖然不曾離開祖國,但也能體會到這揪心的思念。每當離媽媽很遠時,就這樣告誡自己:祖國母親伴你成長,堅強地走下去吧,前面的路還很長展望未來,總不能忘記經典。季羨林爺爺對故鄉、對祖國的愛,讓我更覺得祖國是一個大花園,匯聚各地桃李,異彩紛呈,但地下的根莖總是月光下,我心潮起伏,由衷的自豪。為有這樣強大的祖國,為有十三億心心相印的同胞!憶苦思甜,我更加堅信:為振興中華,我愿意把一生都融入保家衛國的浪濤!
月光下,我借紙筆,傾斜下由心底迸發的涓涓細流!
讀《懷念母親》有感2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了季羨林爺爺寫的《懷念母親》這篇課文后,讓我思潮起伏。我覺得課文中“ 我一生有兩 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 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覺得太讓人感動。
我們要愛自己的`父母,他們為了我們能夠健康地成長,操碎了心,還日夜不停地工作,掙錢給我們用,將掙來的錢差不多都花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愛那愛著我們的父母,沒有理由不孝敬他們,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關心 、呵護。我們同時也都有著一個母親—那就是祖國母親。祖國母親也非常地關愛著我們,從她誕生那一刻起,她就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舒適溫暖的大家庭,給了中華兒女很多東西,有電視、有無所不能的電腦 ……她還讓我們能夠坐在一間寬敞的教室里,在教室里聽老師的教導和知識。我們應該像愛我們的親生父母那樣愛著祖國母親。
我們從小開始就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多多傾聽父母對我們的批評,嘮叨。在父母工作累了時遞上一杯茶,為他們捶捶背。同樣為我們的祖國母親落實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從小好好學習,養成好習慣,長大以后才好報答祖國。
讀《懷念母親》有感3
季羨林在《懷念母親》一文中敘說了自己的母親只活了四十多年,更讓他愧疚的是在母親活著的時候,他一共就回家兩次,而且都是奔喪。卻沒想到這次的.奔喪卻是為了母親而奔喪,季羨林對母親是永久的愧疚!
季羨林在文中還提到這樣的話”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這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季羨林先生遠離故土身在異國他鄉,猶如孩子離開母親懷抱,心中無限思念偉大的祖國。他對祖國的愛深深的感染著我!
想起了那個飽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的暑假。
”女士們,先生們。請起立。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只聽”騰“的一聲我和媽媽都站起來,眼睛 注視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莊嚴的國歌,被運動員的驚人的毅力所感動著,心中涌起濃濃的愛國情意!當運動健兒戰勝困難時,我和媽媽都會擊掌祝賀;當運動健兒再次拿下獎牌時,我和媽媽都會歡呼跳躍,直到國歌奏響時,一切會立刻恢復平靜……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季羨林的話激勵我的愛國之心!
讀《懷念母親》有感4
當我翻到《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被那優美的課題吸引了,當我細細品味這篇課文時,又深深地被那位偉大的母親感動了。
母親身患重病,卻還細心的照料雙腿癱瘓脾氣暴燥的兒子,由于病重突發,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母親生前常對兒子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好好活兒,好好活兒……”這句普通的話,讓兒子走出了黑暗,這句普通的話,讓兒子有了生活的.希望,這句普通的話,體現了母親的愛!
啊!母愛是無處不在的!當你遇到困難時,當你生命受到威脅時,……你會深深地感到,母愛是無私的,是奉獻的,是偉大的……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夜,我從清涼的空調房出來上廁所時,發現媽媽還在洗衣服。她用那有力的雙手,使勁地搓著衣服。當時廁所里的悶熱,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勸媽媽別洗了,可媽媽抹了抹汗珠,對我說:“媽媽不洗,你明天穿什么呢?”此時我深深感動了。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母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我們一定要珍惜它。
……
讀《懷念母親》有感5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季老就是這樣一個人,六歲離開母親,大二之時母親離自己而遠去,年輕時就失去母愛。這種思念母親的親情,難以用語言去表達。他回憶小時候吃月餅時,母親用糧食去換幾個月餅給他吃而母親卻吃“紅的`”。當時家里極困難,魯西北那地方就是他故鄉。于是他寫一篇文章《賦得永久得悔》來追念母親。上面有句話“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帶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從這段語言中可以看到季老對母親的愛和懷念。
由此我想到現在我母親也不識字,生活比季老母親好也應該好好得孝敬。讓母親生活得有滋有味,盡一個做兒子得孝心。我正在努力,在不斷的努力。
讀《懷念母親》有感6
《懷念母親》這一篇課文是已經98歲的季羨林爺爺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日日夜夜思念兩位母親,我讀了這篇課文,雖然我沒有體會到,但是我深受感慨。
這篇課文的作者——季羨林爺爺,他以回憶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對這兩位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的表現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懷念和對自己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永不改變的.愛意和崇高的敬意。作者遠離家鄉,遠離朋友,遠離故土,身居異國他鄉,猶如一個孩子離開了母親的懷抱心中有無限的想念,卻不能傾訴出來,只能每天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是,遠離家鄉,卻能時常想起在故國的生活,心中很悲傷。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六歲就離開了自己的親生母親,而且平時也很少回家,六歲至二十四歲這18年里卻只回家了兩三次,在母親去世后,作者感到自己還沒有很好的幫助母親分擔壓力,感到非常內疚。他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季羨林爺爺真偉大呀!季羨林的母親在臨終前還沒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又是多么的遺憾,而這種遺憾是終生都難以補救的,可以想象一下,季羨林爺爺當時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聽老師講,季羨林爺爺當時從北京夜以繼日地趕到家里時,看到的只是一口黑漆漆凄涼的棺材。在季羨林爺爺的心中,原本光明的世界一下子變成了黑暗,季羨林爺爺悲慘地說:“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
我雖然還不知道離開了祖國母親有多么傷心、多么悲痛欲絕,我知道了父母有多么辛苦,他們為我們清苦一生,操勞一生,我們的父母多么辛苦,讓我們離開他們一個月都很想念,更不用說幾年了!
讀《懷念母親》有感7
讀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后,使我熱淚盈眶。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突然,我好懷念自己的母親,因為《懷念母親》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像是我一樣那么可憐。我有一位深愛的母親,但是她給我的關懷很少,很少。
7月,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似的太陽,云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天下午,我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外地打工5年的媽媽突然站在我眼前,心花怒放的.我突然呆住了,并沒有喊她媽媽,而是覺得很陌生。
可記得這一位"母親"?她飄散著長發是千萬條悠悠貫穿的河川,她的背脊,雖老邁仍硬朗。是五岳、是陰山、是祁連、是……那寬大而慈愛的臉膛,是青藏連接云貴吧!她伸展的手臂,從東北的谷倉到長江的沿岸,到珠江的三角洲,那一片無盡的沃土,是她溫暖的雙手。
啊!母親!您的胸膛隱藏著多少燦爛的血淚史,曾經你驕傲過、自豪過,也曾經,你黯然傷神過、憤怒過。在預后無限的歲月里,您孕育了長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萬萬屬于您的孩子。您也像是《懷念母親》中,那位慈祥而溫馨的媽媽。為什么人們總是把祖國比做母親?有人說:"祖國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養了我們。"
有人說,祖國用她那寬廣的胸懷抱大了我們。這當然都是對的。因為只有"母親"這個詞才能表達我們對祖國最忠誠、最純潔、最真摯、最深厚、最偉大的感情。母親您在我們心中是偉大。
傍晚,我望眼欲穿著一最閃爍的星星。豐富多彩的夜空,變得更加寧靜就像媽媽已經安心入睡了一樣,依然懷念我的母親。
讀《懷念母親》有感8
學習了《懷念母親》這一篇課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觸動了。
這篇課文作者季羨林是我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他曾經有過長達10年的留學生涯,在多年的求學過程中,他遠離故鄉,遠離祖國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對祖國的期盼,一直伴隨他走過在異國的'孤獨歲月。
這篇文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如何想念自己的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從文章中他摘抄的日記可以看出他強烈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從對房東太太的描述中可以體會到“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這是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往事:假期,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而暫時讓我住在姑姑家。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看到姑姑細心呵護表妹時,心里總是酸酸的,不由得想起疼愛我的父母,淚水就悄悄的從我臉上滑落,真想念媽媽那雙溫暖的手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
讀《懷念母親》有感9
這篇文章是寫季羨林老先生六歲時就離開他的生母。到城里去上學。季羨林老先生原本想在他大學后再接母親同住。可是他母親在他大學二年級時就去世了。季羨林老先生痛苦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他覺得自己千不該萬不該離開母親。看到這兒,我的眼睛已經布滿了紅血絲,鼻子酸酸的,真想哭。因為我和季羨林老先生一樣,離開自己的母親,到城里去讀書。記得我來之前,我的'媽媽囑咐我這兒,囑咐我那兒的,囑咐了足足半個小時。我就算有一千個一萬個不舍也得走。我知道媽媽也舍不得我離開。但她說在城里讀書,老師教得好,條件也不錯。她讓我好好學習,長大就不用受苦。
我的媽媽是那樣偉大,那樣無私。雖然我沒有季羨林老先生那樣孝順、優秀。但我會努力讓你幸福的。
讀《懷念母親》有感10
母親是崇高的,母親是偉大的,而祖國母親又培養了千千萬萬個花朵,今天我學了一篇,叫做《懷念母親》的感人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寫了季羨林六歲離開母親,在他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母親去世,他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痛哭了好幾天。從此,他失去了母親,一想到母親,他就會淚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國之后,經常夢到自己的'母親和祖國母親。
在1935年11月寫的四篇感人的中,我讀出他不但愛自己的母親,還愛著祖國和遠在祖國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寫了一篇名叫《尋夢》的文章,表達了他熱愛兩個母親的情感。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一定要向季羨林學習。我有時對母親發脾氣;有時還不肯做家務,沒有更努力地學習。而他從小失去了母親,得不到母親的呵護,卻沒有受到任何一點影響,反而更加熱愛、思念母親,更加勤奮學習,考取了博士學位,并去德國留學。
在哥廷根的時候,他并沒有忘記母親。在《永久的悔》這篇文章中,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沒能孝敬母親。”這樣一位大學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終后悔的卻是沒能孝敬母親。現在,我以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應該從小孝敬母親,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哪怕只是幫她泡一杯熱茶、拿一雙拖鞋。何況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個只會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孩子了,我必須趁后悔前,盡自己的力,孝敬母親。
讀《懷念母親》有感11
今天,我在語文書看到了一篇季羨林的文章——《懷念母親》,讀完后我感觸很深。
作者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生母,到城里去讀書。沒想到,生母棄養,作者寢食不安。想要隨母親于地下。后來作者去德國留學,不知為什么,祖國母親后生母頻來入夢。作者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他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
由此,我想到了我國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金錢、地位、名譽,他都有了。可是聽到祖國成立的消息,他便立即決定回國工作。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當錢學森準備回時,卻得到美國移民局的`通知:不回國!終于,經過了5年的斗爭,錢學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激動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國,現在我終于回來了!”
季羨林和錢學森一樣,都是那么的愛國。今天,歷史和未來將由我們焊接,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少年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讀《懷念母親》有感12
今天,祁老師給我們上了季羨林的《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的感受頗為深大。
說起季羨林這位國寶,我可知道一點哦!他可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他厲害吧!
季羨林思鄉之情深深感染著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小阿姨家住了三個星期,那時候,我十分想家,想家里的'一切。季羨林 你對自己的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意。季羨林您愛母親的精神不由的讓我想到《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您由景色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說明您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母親。
啊!您真我的榜樣啊!
讀《懷念母親》有感13
案頭擺放了幾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著。
這微笑總是讓我想起幾天前的拜訪。那個下午,季老也是這樣坐在桌前,幾縷斜陽灑在老人的肩頭、桌上,老人輕輕打著手勢娓娓而談。其實,我們并不忍心問過多需要動腦筋的問題,老人畢竟已屆耄耋之年,而且正在醫院修養。而難得的是,老人聽力甚佳,思路清晰,說著話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談話興致也很好。
我們的談話內容離不開教材與教學,也談到了季老新近入選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懷念母親》一文被選入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翻閱著教材,季老說教材編寫者對入選文章進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懷念母親》,他只說了幾句話,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讀《懷念母親》有感14
今天我們學習了《懷念母親》這一課。這篇文章寫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身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都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我還體會到,作者對離開了親生母親的永久悔恨和對祖國母親的思念。
在文中作者說他母親棄養只活了40多歲。他傷心,因為他孝敬母親的愿望沒有實現。相比起來我和作者差遠了,因為我從來就是只顧自己的感受,而不顧他人的感受,根本就沒有想到孝敬母親。記得在我過第6個生日時,母親對我說“我現在沒有錢,先給你買一個小蛋糕先吃吧?”可是我卻說“不行不行……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一定要以個大大的蛋糕。”現在想起來,我是不是有點太自私了,我只顧自己的`感受,不顧母親的感受,而季羨林爺爺卻時刻想到要去孝敬母親。
我還知道,季羨林爺爺六歲就離開了親生母親,到城里去住,中間只回過故鄉兩次,而且都是奔喪。雖然我是一歲離開我的親生母親。但是我卻可以多次和母親相逢而且都是快快樂樂的,而且母親還帶我去公園玩,相比去起來我比季羨林爺爺幸福多了。還有季羨林爺爺離開母親后,明天都在思念母親。我雖然也思念母親,但是我只是偶爾想一下。
唉!想起來我比季羨林爺爺生活得幸福,可卻沒有他老人家有孝心。我以后一定要想季羨林爺爺一樣好好孝敬母親。做一個孝順長輩的好孩子。
讀《懷念母親》有感15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于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于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于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讀《懷念母親》有感】相關文章:
讀《懷念母親》有感04-14
讀懷念母親有感03-12
讀懷念母親有感10-16
讀《懷念母親》有感13篇02-16
懷念母親作文03-31
懷念母親說課稿03-12
《懷念母親》說課稿01-15
讀懷念母親有感優選[15篇]11-21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