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行者無疆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者無疆讀后感1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讀余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常常被大師的學識和思想所折服。最近,又細讀了大師01年出版的這本《行者無疆》,感受頗深。 歷時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行者無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4卷,每一卷分別用這些詞作了精彩的概括:“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里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里隱蔽;熱鬧,精致,張揚,歷史常常在這里轉折;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里凝煉!
讓我驚嘆的是,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在《行者無疆》一書中,余秋雨感嘆,“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余秋雨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更廣闊的視窗。
行者無疆讀后感2
《行者無疆》我已經讀過三遍,每讀一次,它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新意,這本記載著歐洲史詩的游記,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樂章輕奏于我耳邊……
這本書,記敘了歐洲獨具特色的各個國家和城市,濕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著慵懶的咖啡香味,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在無數年代之間,從荒蕪到繁榮,從毀滅到重現,這一切都是如今歐洲不停歌誦的哀歌與樂章。
龐貝的毀滅,來源于一次火山的噴發,滾燙的火山灰瞬間淹沒了繁榮的小鎮。多年以后的發掘,龐貝已經是一座化石城,整個灰白的小城里,一切仿佛都在等待著主人的.回歸。面包房里的鍋碗勺盆都還整整齊齊地掛放著,道路上的車轍水溝,私宅里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經生的氣息。人類也有無法戰勝大自然的時候,龐貝無論曾經多么輝煌,也在火山巖灰的怒火之下,毀于一旦。
冰島,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島國,被一片皚皚白雪所覆蓋,由于海盜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這個潔凈的小島,處于長期與世隔絕之中,人們甚至認為,有無它的存在并不會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絲毫影響。
羅馬,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古老建筑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種偉大。街道兩旁象牙白的斑斑駁駁透露著它驚人的輩份,久遠的歷史讓它如同一位步伐蹣跚、彎腰駝背的老人。如果說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這個世界的完美,那么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們生活的多彩。敗亡者必定敗亡悄悄退出,勝利者必將成為最終的審判者。
《行者無疆》都是歐洲真實的寫照,一個個小國肩負著贊頌、辱罵、忍受和蛻變,“其實,世間多數的出色者都因眾人的分享、爭搶、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書里每篇文章里都會有一處或幾處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讓人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因為它,我喜歡上了旅行,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是一種最珍貴的記憶收藏。
行者無疆讀后感3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筑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并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于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余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里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向往著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于是我發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嘆的是,在圣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御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文化?赐暾緯,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笨戳诵姓邿o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后感4
最近媽媽看我對旅游方面的書籍很感興趣,就向我推薦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記《行者無疆》。
起初,我心里有些為難,覺得像他這樣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奧的,充滿哲理的,讀起來不會那么有趣,有意思吧。媽媽仿佛看出了我的心理,對我說,不要把這當任務,也不一定要一口氣讀完,可以先從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開始讀,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獲的。不知為什么,媽媽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自己心也靜了下來,認真地翻開書頁,仔細瀏覽著標題。這本書作者是分四卷(南歐、中歐、西歐、北歐)來記錄他考察歐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歷史及他的思考。我讀起來并不困難,而且書中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歐篇中《南方的毀滅_龐貝古城》。我小時候看記錄片《龐貝古城》時,對那場大災難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閱讀前我很好奇作者會怎樣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仿佛也跟隨著作者一起到了龐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他們死亡前掙扎形體,在凝固后形成的“人形硬殼”;看到了瓦罐工場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還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門口監守崗位;還有那些"人形模殼"表現出保護兒童和老人的姿態。看到了在龐貝古城災難降臨之時,處處閃爍著人性之光?。我的.內心由開始的恐懼,悲哀轉變為了溫暖。透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認識了"龐貝古城",它不僅是歷史的回憶,還照映著災難降臨時人們優良的品質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謝作者帶給我的溫暖,同時也向我的伙伴們推薦這本書。
行者無疆讀后感5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觸及的邊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為心靈而開放!}記
在書中瀏覽,恰似毫無羈絆的旅行,仿佛去了書中另外的一個世界——那個只存在于腦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著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覺突然有股身心飄逸的感覺,歐式風格的長頂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狹窄的小巷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還有記憶中作者描繪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驚嘆于這種奇妙的感覺。
窄巷兩旁的歐式古建筑,由陳舊的磚與古樸的漆構建而成,低的只有兩層樓。最高的也只有三層。最特別的,莫屬墻上掛著的陳舊的路燈了,從二樓窗戶伸出手來便可以點燃,這時的最后一抹夕陽卻已然燃燒了翩翩的花兒,綻放如火,盛開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書頁指間,望著腦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條小巷,卻空無一人,抬起頭,月色已高掛。路燈閃爍著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著寂靜。路旁有一扇質樸暗紅色門,剛要輕叩,卻又被這門的色彩所吸引。時淺時濃的紅鋪滿每一處,因為經受歲月的洗禮,油漆已失去了當年的耀眼,滄桑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再有輕叩之念,卻又緩緩放下了懸著的手,門里的人們是不是已經進入夢鄉了呢?在這樣的環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轉過身,白天擺出的幾張桌椅已經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與地上,盛放的幾株花兒也仿佛陷入夢境,低低地垂著蕊兒。空蕩蕩的小巷別有一番韻味。
一次奇妙的游歷,書中美輪美奐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風景都觸手可及,歐洲的景象真讓我大開眼界,我。期待下一次遠行,不如閉上雙眼,回想書中情形,一場足不出戶的游歷,大千世界盡收眼底。
行者無疆讀后感6
我不是歷史學愛好者。
和學生時代的歷史課一樣,這本書里紛雜的歷史年代、冗長的外國人名和地名總是讓我絞盡腦汁。
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是為計劃的畢業旅行做準備,因為不想有天我現在歐洲的某一個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歐洲建筑和城市風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在我看來,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遞進關系。
不讀書,只行路,永遠也不會知道為什么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不讀書怎知讀書不如行路?
幾年前本著「讀書不如行路」,遍只顧游山玩水,大學幾年把周邊近的遠的都玩了遍,還總拿行的那幾里路來當做自己不讀書的借口。風風火火幾年過去了,卻也不見行過路的蹤跡。
第一次覺得旅行有個導游也不錯,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沒有導游講解,在上海外灘走了幾十遍也不知道外灘浦發銀行的羅馬柱是世界上僅有的兩處這樣的羅馬柱之一,而另一處支撐著巴黎的盧浮宮……
還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經歷,也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學校組織的外出寫生,地點安排在青島嶗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農在修整后的梯田上采茶。沒錯,這就是嶗山茶。
那時剛剛從高中畢業來到大學的`我,只記得地理書上「茶——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卻從不知北方也有這樣規模大的茶園。
如果不是我行路來到嶗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區也有茶葉的種植園。但是,如果我沒有上過高中,沒有學過地理,就算見到嶗山滿園的茶也不會驚訝了,也不覺得茶種在北方有什么不妥,因為我從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帶……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歐洲的某個城市,能想起書里的某個章節,在欣賞異國風景之余,能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行者無疆讀后感7
《行者無疆》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有一個執著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后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在這里面,余秋雨歷時6個月,走過了26個國家和96座城市,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
這部書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為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遺址、杰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文化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化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齊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杰出人物。
作者在贊嘆惋惜,羨慕哀傷過后,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為什么與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這部書的結語中,作者寫道:“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后,只是一聲輕輕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夾雜著太多的錯,但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了解,遠遠超過歐洲對于中國!
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段落:我們說那天出事的時候沒有演出,是因為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們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結物時沒有在這里見到可認定為觀眾的大批“人形模殼”。什么叫“人形模殼”呢?當時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們死亡前的掙扎形體,火山灰冷卻凝固時也就成了這些形體的鑄模硬殼。人體很快腐爛了,但鑄模硬殼還在,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一旦發現這種人形模殼,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漿緩緩注入,結果剝去模殼,人們就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連最細微的皮膚皺紋、血管脈絡都顯得清清楚楚。這一段在讀時,看著這樣的描寫,腦海里呈現出一幅幅圖像,人的皮膚皺紋、血管脈絡,可想當時人們看到時的震撼。
我被余秋雨那種對中國文化前景的焦慮之情深深感染了。所以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體會文化上的升華與接觸。
行者無疆讀后感8
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但卻又不僅限于只是記錄;是旅行但又不僅是一次他鄉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體會,每一次歷史的背后都引發我們無限驚嘆和思索。
讓人驚嘆的是,無論余秋雨站在那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行者注定是孤獨的,是凄涼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戰勝的'。歷經無數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見證一次次的生死浩劫、歷史滄桑巨變,心靈在一次次震驚和痛苦中游離,但這倘若無法摧毀一個戰士的心志,必將使得他更為強大。我一直對行者這個詞十分敬仰,或許源自于水滸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義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為一個暫稱為“行者”的旅游過客,雖不得真諦,但還可在路上行走幾番。人一生至少有兩件事是還必須要做的,一件是旅行,一件是讀書,前者可以使你身體在路上,后者則可以使心靈游歷于世界的歷史舞臺,但我覺得不純粹的去行走一番永遠都無法那么的真切。
有那么一天,讓我們都成為一個自詡為行者的過客,游歷著世界上那么多無盡的文明瑰寶,暫得那心靈的復雜,將別有一番滋味!
行者無疆讀后感9
記得買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去讀大學前幾天,那時候十分喜歡讀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會錯過,剛知道自己被大學錄取,便急匆匆的買了這本書,恰巧的是這本書的名字與我當時的境況是那么得相似,一個為著將來而遠行的學子,就好像是一個行者,在不斷地向前方,不知道盡頭在哪兒。
伴轟隆的火車聲,讀著一篇篇文章,當時的感覺現在已經模糊,總覺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學錄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態的安靜吧。
渾渾噩噩的`大學四年,少了幾分平靜,多了幾分浮躁,很少再去讀一些安靜的文章,或許平靜已經遠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讓自己很少再去閱讀,前幾天忽然從書箱中翻出這本書,便乘著晚上的閑暇,開始讀了起來,或許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寧靜吧。
這本書的名字很好,初一看這本書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記,然而這里很少風景的描寫,有的只是對歷史的介紹和探問,行者不僅是在空間上游動,在時間上也在轉動。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游歷于幾天的時間中,該用如何的姿態去面對。
重讀亦有重讀的樂趣,就好像十幾年不見的故友,重談起以前的瑣事,才恍然記起自己以前還發生過那樣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讀著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記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實在自己的腦子里已經根深蒂固了,現在猛然一看才發覺原來是從這里獲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開朗琪羅。
由于自己知識和經歷的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為什么共鳴了,權當作一本對歐洲城市歷史文化的介紹來讀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龐貝古城了,剎那間,被毀滅的那么徹底,人世間的一切世態,無論善惡,無論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為歷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偶爾也會向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展示總是以人類的悲劇作為代價。就像作者所說的,將他們的毀滅歸結為道德的淪傷的人,實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們總是不能抗拒,有時候去抗爭,總是沒有結果的,比如中國的樓蘭古城。
【行者無疆讀后感】相關文章:
行者無疆作文02-23
《行者無疆》讀后感03-07
行者無疆的讀后感02-26
2022年《行者無疆》讀后感02-11
《行者無疆》讀后感4篇03-10
母愛無疆作文02-15
孤獨的行者作文06-10
大愛無疆作文03-06
最美逆行者詩歌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