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史記有感 篇1
第一次接觸《史記》的時候,也就是大人們一直在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薄V钡降搅烁咧,才能夠系統的學習這么一本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書,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榮耀。我們將在這里傳承祖先的文化,并發揚光大,做到“以史為鑒”才能做一個有底蘊的中國人。
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寫下《史記》。這件事自小就被運用到作文中,這屢見不鮮的事例背后卻是司馬遷不忍言說的痛苦!他“就極刑而無慍色”為人們所不解,結合他的身世來看,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史官,原本像成為一個像張騫那樣的使節的司馬遷,因為其父臨終前的遺命,他選擇了去創作《史記》,雖然他“為主上所戲弄”“為世俗所輕”,但他并不在意,因為他想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不愿“輕于鴻毛”,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活下去,不僅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更是為了“償前辱之債”使自己“終于泰山”,雖然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司馬遷,畢竟他沒有按照當時人們以節為重的想法以死明志,但他忍受一時的隱忍,換了來的卻是世人的節,以及一部曠世的經典巨著。
書中記錄了眾多的對歷史有著重大影響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刺客,寫了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這一共一百三十片文章,向人們講述了“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
第一次接觸屈原的時候就是在學習《離騷》的時候,從《離騷》中不難看出他對國家的.希望,“何不改此度”到“吾導夫先路”,無不體現了他想為國家引領改革的政治思想。司馬遷看出了他的心思,雖然司馬遷與屈原所走的路不一樣,司馬遷選擇了忍辱負重,而屈原則以死明志,但他們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死的。屈原遭受小人的誣陷,被流放,最終自己的國家滅亡了,他不愿意在這污濁的世界,被腐蝕的官場,不愿與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同流合污,毅然決然選擇了自投汨羅江而死,以死明志,世上沒有人不認為屈原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也為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給了文人“以死明志”的辦法,成為了士人保全操行的辦法。
書中不僅有著像屈原這樣的忠臣之后,也有這一些不平凡的士人。諸如書中的刺客就是如此,《刺客列傳》中著重描寫荊軻刺秦王的片段,文章交代了這件事的起因,中間引薦,謀劃的過程,最后失敗的壯烈,無不躍然紙上,在讀起來的時候,也會感到一絲悲愴。當然,荊軻失敗了,但究其原因,卻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荊軻練劍不精,有人說是秦舞陽的怯懦,也有人質疑太子丹的感性??這都沒有錯,這正事司馬遷所寫史記的魅力。
魏無忌是戰國時期的一位非常有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位列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的存在“諸侯不敢謀魏十余年”,但最后卻落到一個“竟病酒而卒”的下場,這又是什么緣故呢?從《魏公子列傳》中不難看出,他不顧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親自去拜訪一個“監者”,他是一個非?粗刭t才的人,而在侯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他的時候,他可以說是一直都保持著謙遜的態度,這種態度并不是偽裝的,而這正是魏公子自己禮賢下士的一種思想。當侯生與朱亥在市場中談話的時候,就以現在人的想法也很難想象一個衣冠華麗的人會在菜市場中間等一個普通的人,況且侯生與朱亥“久立”,而公子顏色不曾有一點變化,正是因為公子這種愿意自降身份來接納賢才的態度引得“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不得不說,如此賢德的人手下的門客也是有所才干的,侯生預測到公子一定會歸返,提前定下了計謀,計劃了竊符救趙這一妙計,并已死明志;朱亥更是覺得公子的賞識除了性命無以為報,在聽說這一計策后,毫不猶豫的前行,最終不愿被秦國收買而自殺而死。門客的表現何嘗不是因為公子的賞識,公子平日待他們可謂是沒有等級,而且“下士”,正是這樣的一位魏公子手下才會有著這么一群“士為知己者死”的士,他們正是因為公子的知遇之恩而做到已死明志的。公子也有偶爾驕傲的時候,但都被門客所勸說,并且及時的改正。在魏國國君安釐王因國家危機請他回去時,他一開始不愿歸,在門客分析其中的關系之后歸國。魏公子如此懂得賞識
人才的人,他自己也是十分的有才,在回國不久后聯合五國軍隊打退秦軍,并且收集軍法,編成著作《魏公子兵法》?梢匀绱擞胁诺囊粋人,卻因為秦國使的反間計,使安釐王對他有所懷疑,去除他的兵權,最終他飲酒作樂四年,最后病死。不得不說這位連劉邦都十分稱贊的人物死的十分的戲劇性,魏公子不僅自己有才華,而且他還禮賢下士,門客也有才華,這就固然會引起君王的懷疑,因為他個人實力超重沒事,門客實力超重也沒事,但這兩者合在一起,便能在世間帶來一定的影響,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導致他的哥哥最終懷疑他,去除他的兵權。也許就算秦國不使反間計,安釐王最后也一定會對他有所顧忌。所以這樣一位賢才的公子與其說死在了君王手上,不如說他死在了他自己的賢能上。
《史記》中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讀完《史記》,不由地對司馬遷產生了莫大的尊敬,如果不是他忍辱茍活于世,寫完這曠世巨作,那么前人的實際估計會失傳一部分,我們也未必能看見如此精美的故事,也就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我們所匱乏的東西了。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受到的宮刑,不要說寫書了,就連在世上行走都會覺得恥辱,司馬遷卻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了好多年,并完成了這部巨作,成為一代大家,重于泰山!
讀史記有感 篇2
暑假期間讀了歷史書中所提到過的《史記》,這是中國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部著作的作者就是司馬遷。
在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至于直接取材于《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于《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后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于《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而在歷史人物方面,《史記》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從這方面來說也是一部具有價值的著作,雖然讀歷史書會有些煩悶、難懂,但我是結合歷史書上學過的知識來讀的,自然樂在其中。這部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對了解歷史知識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讀史記有感 篇3
暑假里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史記》。
《史記》中記述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其中的時間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這本書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這個名字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是端午節,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一開始在楚國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懷王的懷疑,悲憤中的他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等到頃襄王在位時,令尹子蘭又在他面前講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后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的最后滅亡,便懷抱著一個大石頭,投入了江南的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剛正不阿,我一開始讀還有疑問,屈原為什么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里,還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后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愿意用自己清潔的身體去沾染臟東西,屈原他的高潔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污染。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偉大,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惋惜這樣愛國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就這樣死去,同時也感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的情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留存的輝煌。
屈原的故事也讓我知道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人,永遠值得后人尊敬。
讀史記有感 篇4
在剛剛過去的一學期里,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史記》。
這本書是漢代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皇帝下至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書中依照本紀、書、世家、列傳這四個體例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描寫手法上,筆觸細膩,引人入勝,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真是一部史學和文學價值極高的鴻篇巨制!其中,我最喜歡《史記》中的越王勾踐世家和禮書。越王勾踐世家講的是吳國和越國交戰的事情。吳王闔閭逝世后由即位兒子夫差,吳越兩國爭鋒,越王勾踐最終滅掉吳國,越國的功臣文種卻因不舍千兩黃金被越王賜死,范蠡功成身退,免去一場殺身之禍,范蠡的長子救二弟卻因不舍千兩黃金而只身回齊國,導致二弟丟失性命。我們要像范蠡一樣,有他這種明智、聰明、機靈的'頭腦。禮書告訴我們:我國自古是一個講究“禮”的國家,有“禮儀之邦”之稱。禮是制定各種行為規范,禮是一種調養,禮是人際等級關系的標準,禮是調和人際的最高標準。所以,我們要有禮儀,比如:見到老師、家長要主動問好;客人來了,要打招呼,并給他們端水,招待他們……這是最基本的禮儀,我們必須要遵守。這本書還描寫了許多人物,以及他們的事情,還讓我從他們的故事里懂得了道理。伯夷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要做一個品行高潔的人;管仲的故事讓我懂得了我們要為國家多做貢獻;老子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還讓我想起了五年級上學期學過的一篇課文——《陶校長的演講》,這篇課文也對我們講述了道德的重要……這本書還以事件為中心,用敘述故事的方式將原著中的史料編寫成書。同時,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了一些評述和民間傳說,是人物更加立體,情節更加生動,讓讀者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逐漸增強愛國精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愛國的道理和歷史知識以及古代文化傳統文明,真是一本好書!
讀史記有感 篇5
讀《史記》,緣于對莊周夢蝶的心心向往,起于對西楚項籍近乎盲目的崇拜。彼時少年意氣,總覺得男子此生立于天地間,若不能如項霸王一般橫絕宇內而絢爛璀璨,就應當像莊逍遙那般獨立世外而持竿不顧。
當年尚在井底,以為天下不過方寸;當年劃地自封,以為一步便能上了青天。
當年年少,尚未讀史。
那時候的高中啊,幾乎滿校園都是瑯瑯書聲,晨起讀詩詞,傍晚背英文,間或不過五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也都大抵被拿來推演數理方程,幾乎每個人都顯得忙碌而充實,唯獨我,度過一節又一節令人呼呼欲睡的數學語文課之后,總會于課間坐在教室門口高居五樓的連廊扶欄之上,晃蕩的雙腳下是離我十多米的花磚廣場,背后是不敢隨意靠近的甚或偶爾會驚呼出聲的同學和遠遠趕過來喝令我下來的班主任,可是班主任辦公室去多了便也和一次都不去的并沒有區別,我依舊會在課間坐在扶欄上,嘲笑著教室里埋頭苦讀的好好學生,以此來彰顯我行我素的桀驁不羈的青春,讀后感《讀史記有感》。
當時看書不愛看正文愛看附錄,偶然間便看到了莊周夢蝶那一段,至今想來,仍然神往之至,我是夢中有蝴蝶還是蝴蝶夢中有了我,恍恍惚惚之間,我如夢如醒,朦朧中抓到一絲明悟,卻悄然而逝。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人一蝶之史。
那之后一次考試,我從全班倒數變成了前十,其間辛苦并不為其他,只是少年認為,如此一來,日后若有人為我著書立傳,當有"讀‘莊周夢蝶’而頓悟"這一段"佳話".
那以后,逐漸開始讀語文課本正文的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史記——項羽本紀》,當我一氣將并不完整的文字讀完之后,心中的震撼久不能平息,讓我始終無法稍稍忘卻的'并非霸王面對氣勢滔天的秦皇車仗所言"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亦非巨鹿之地背水一戰而使諸將"無不膝行至轅門"的威霸,更非垓下死境突圍而出"所殺數十百人"的神勇,而是必死無奈下與虞姬的鐵血柔情,更是烏江有渡而不渡的小小固執。
千古獨此一霸王。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江海桑田,明月千古。君莫語,君不見,長河滾滾,古今興亡皆塵土。
那個時代的戰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將軍士卒沙場生而沙場死,多少枯骨?唯有西楚霸王項羽,騎烏騅,攜虞姬,一槍刺出,便把天下捅了個通透。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朝一代之史。
那之后的每一次模擬高考,我若不是全班第一那定就是第二,可我依舊每個課間都會坐在高高的扶欄上,做著那些所有人都認為危險的動作,我依舊三天兩頭跑班主任辦公室,只是,這一回,班主任不再只是批評我,而是淡然笑著對我說:這學校,也許真需要你這種理想主義者。
我也是報之一笑,那時候我為考試所付出的一切辛苦啊,其實也不為其他,只是想著,日后當有顏面去面對鬢角漸白的父母,只是想著,讓這個死氣沉沉而美其名曰為將來奮斗的學校有一些生機。
我若有一槍,定要把那些刻板與過分現實的青春捅個通透。
我正式開始讀《史記》全書的時候,已經進了大學。
剛進大學那時候,只覺得天垂地闊在我眼前,崢嶸風華洋溢世界,我一時間竟然有些迷惘,世界之大已然超出我的想象,我不過是須彌芥子,又該何去何從?
世界太大,《史記》卻很小,于是我選擇先讀一讀《史記》吧,看一看莊子是怎樣的持竿不顧,看一看霸王是如何的千古無二,看一看那群翻云覆雨的人物,看一看那些興亡成土的歲月,看一看我,應該怎樣走出我的"史記".
那一晚,剛入夏,我捧書坐在陽臺窗前,檐外細雨蒙蒙,檐下燈光泱泱,暑熱之后,可沁人心脾的清涼陣陣撲面而來,宿舍內的兄弟談笑聲漸行漸遠,我觀史,入史,青山滄海、冰河蜃景盡皆入夢而來。
我看到堯舜祁天為萬民求恩澤,我看到夏桀商紂酒池肉林中;我聽到大韶之樂上九霄,我聽到萬馬齊喑金戈鳴;有李耳騎著青牛悠然出關,有周家天下分崩離析,有秦皇橫掃六合,有漢王創業維艱;更有呂氏奇貨可居為儲君,陶朱公千金散盡還復來;更有匹夫一怒刺帝王,有天子一怒血漂櫓。
洋洋乎世間百態,滾滾去青史東流。
我腦中轟鳴,瞬間山海退散,史書上零零散散的史事橫陳于眼前,恍然如一排坐標點,每一點代表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典故,連點成線,則描述了多少人的一生?坐標點連成的坐標軸無窮無盡地延伸向遠方,我極目遠眺而不見邊際。
于是,我回頭:
身后竟亦是一條無窮無盡的坐標軸——卻空無一物,不見哪怕只是一個坐標點,我幡然大悟——走過才能成歷史,茫然無措的就只能在原點徘徊。
我輕輕合上《史記》,長舒出一口氣,歷史長河無窮盡,能付諸筆端不過兩三事,我輩觀史,又何嘗不是在觀己?我返身一步踏出,往著無限空白之軸獨行而去。
這世上本沒有史,人走過,才留下了《史記》啊。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ǜ裁╅埽栌晗噙^。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讀史記有感 篇6
孫臏采取的減灶誘敵的計謀怎么會騙過龐涓的呢?第一天十萬灶,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還剩三萬。作為一名有十幾年作戰經驗(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將領,龐涓不大可能這么容易被騙,特別是在他知道孫臏能力并且吃過大虧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只通過三天的觀察就得出這種結論。而且,孫臏的做法也有點過頭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過大半的?齊軍的`士氣再差也差不到這種地步。但是按《史記》的說法,龐涓確實中計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史記》中還說,馬陵伏擊戰發生在晚上。孫臏在樹皮上寫了“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這幾個字,龐涓還要先點火才能看清楚寫了什么。那我就想問,難道之前的夜行軍不需要照明嗎?怎么到要看東西時才想到了火把?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孫臏居然以龐涓的部隊點火把作為發起進攻的信號。難道他也知道龐涓夜行不需要燈火?古代行軍可能確實會有許多防備,但總不會讓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龐涓死前所說“遂成豎子之名”也明顯是小說家之言,正如項羽與虞姬訣別時的對唱,這些都是不可信的。龐涓說此話,有誰能夠作證。能聽到這話的,估計也和他一起死在樹下了。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史學家,更是一個文學家。我知道這是《史記》能夠壓倒其他同類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還是想再問一下,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史記》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讀史記有感 篇7
我愛讀書,更愛讀歷史類的書,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從中看到祖國璀璨的文化,更新我智慧的頭腦,今年暑假,我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記》。
《史記》整理和保存了從五帝傳說到西漢志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是一步偉大的史學巨作,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和明珠。書中再現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比如助燕伐齊的樂毅,無薪嘗膽的勾踐,紙上談兵的趙括……
就說紙上談兵的趙括吧。他是長平之戰的主要人物,事情就發生在公元前260年,趙國派名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他采用筑壘堅壁固守的辦法,不與秦軍交戰,想拖垮秦軍。秦軍采用離間計,后來趙王聽信讒言,派只會大談兵法卻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一上陣就讓趙軍全線出擊,秦軍后撤,利用趙括驕傲輕敵沒有經驗,一點點吸引趙軍前進并斷其糧道,堵截趙國援軍,等到趙括發現自己孤立無援,想要返回之時才發現自己已被包圍,秦軍的虎狼之師把包圍圈守得固若金湯。雖然趙括這位趙國的`罪臣在最后關頭表現出了一絲名將風采,身先士卒,卻沒有逃脫身中數十箭,戰死沙場的厄運,他的失敗也直接導致幾十萬士兵被迫投降,最后被坑殺與長平。
趙括的經歷讓我想起了自己,平時我在班里那可是“名嘴”,同學們和老師說的就沒有我不知道的,不管什么我都能插上一嘴,還能侃侃而談,非把大家都比下去不可?墒聦嵤俏覄悠鹗謥砭蜕笛哿。上學期的運動會也一樣,一說選短跑運動員,我又開始大談短跑要領和技巧,炫耀自己的短跑成績,最后同學們一致推選我代表班級出戰,結果卻大敗而歸,面對同學們失望的眼神,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暗下決心以后一定多實踐,少說空話。
歷史的教訓猶在眼前,我們應該從這面鏡子中照出自己的缺點,學習古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繼續書寫我中華的璀璨詩篇!
讀史記有感 篇8
戰國時的易水河邊,荊軻懷藏利刃,口中吟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義無反顧地踏上救國之路。
同為戰國同是水邊,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于楚國,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投江自盡,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詩篇供后人憑吊。
秦統治殘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項羽,以舉鼎之力振臂高呼,為楚國聚集了十萬雄兵,一舉滅了秦國。為了楚國的復興,他披荊斬棘,浴血沙場,獲得了“西楚霸王”的稱號。盡管最后敗給了劉邦,但是依舊給后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利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大唐朝廷,他有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人格。瀟灑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是一顆希望朝廷清明、國家繁榮的'愛國之心。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獨闖長安,直到天寶十四年的冬天,他寫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后杜甫官至左拾遺,事事為國家著想,卻為皇上所不喜,最終一路顛沛流離地死去。到死的最后一刻,他掛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國家的富強!
盡管我年紀尚小,但是我把這些故事牢牢記在心里,不斷用荊軻的義無反顧、屈原的可歌可泣、項羽的蓋世霸氣、李白的狂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來勉勵自己。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炎黃子孫共同跳動的脈搏。
作為學生,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把自己的基礎夯實再夯實,把祖國的未來抗在肩上舉得更高走得更遠。一個少年的我或許只能發出螢火之光,但是我們有無數個愛國奮進的少年,手拉手匯聚起來,定能勝過璀璨的銀河。
讀史記有感 篇9
相信《史記》對于中國人來說都并不陌生。它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體現完備,偉大而雋永。
我是最近才愛上《史記》這本書的。書里的經典故事,如堯舜禪讓、商湯伐桀、曹劌論戰、鴻門宴、霸王別姬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覺得趣味無窮。然每次閱讀《史記》里的人物故事時,我總是會想——歷史上有的人被視為英雄,后人深深地銘記于心;有的人落下千古罵名,遭受后人唾棄;有的人就仿佛一粒粒無聲的塵埃,被永遠地埋沒在時光的沙土間,沒有被歷史記住。同樣是人,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來,“人生觀”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因此,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所以說,《史記》中不同人物擁有不同的人生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影響,這種觀點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觀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人生目的,回答“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人生態度,表明“人應當怎么樣活著”;人生價值,判別“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縱觀《史記》,我們不難發現,書中記載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比如說大禹,他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積極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就是這樣,“牽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重,同時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大禹樹立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他以人為中心,為人民服務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有了正確的人生價值標準?茖W高尚的人生觀指引著大禹創造了屬于他的輝煌人生,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大禹,《史記》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系江東子弟、忠貞不屈、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項羽,為醫有醫德的扁鵲,還有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的李廣等等。他們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并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不難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有做到堅持走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們的人生活動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然而,像《史記》中記載的負面人物,比如說,貪慕美色,不思國政,不體恤民情,壓迫人民的紂王;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與伍奢全家,促使楚國大亂的費無極;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的趙高……他們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沒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完全奉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物質主義,人生活動完全與群眾與社會的需求脫離。他們的種種行為制約了歷史發展的步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被后人唾棄。
我想,讀像《史記》這樣的歷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學會以史為鑒。從歷史留下的經典故事中,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樣燦爛輝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將近結束時感嘆:“我這一生沒有白活!”?如何才能讓自己憑小小的力量為社會做最大的貢獻?如何才能讓自己最終死得重于泰山而不是輕于鴻毛?
雖然說我們不必成為英雄,但想要過一段意義非凡的、有價值人生,我們還是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們必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讀史記有感 篇10
在寒假里我讀了《史記》,它讓我認識了許多人物,有開始發展農業、嘗百草的炎帝;有打敗蚩尤的黃帝;有無惡不作的商紂王;還有愛護百姓的周武王;還有力大無比的項羽和原先是潑皮無賴,最后成就了一代霸業的漢高祖劉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黃帝,他在討伐蚩尤的時候,第一戰打得蚩尤的軍隊落花流水的'時候,蚩尤使用了迷霧,黃帝的軍隊摸不著方向,便撤退了,回到營中,黃帝的軍師風后便向黃帝說:“為了防止蚩尤再用障眼法,我軍可以造出一種指明方向的車!秉S帝立刻叫風后在三日內造出來,否則按軍法處置。風后心想:我真是言多必失。風后造出了指南車(指南車就是司南的前身),車上有個木頭做的小人,手指向南方,而蚩尤的軍隊就在南方。第二戰,蚩尤果然又用迷霧,可指南車早已在黃帝的軍隊的最前方,將士們都知道蚩尤軍隊的方向,一路上勇猛殺敵,蚩尤的部隊早已被殺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黃帝的軍隊乘勝追擊,并在今河北省涿鹿縣一帶擒殺了蚩尤,平息了戰亂,統一了天下。
《史記》告訴了我們西漢和西漢之前的歷史,告訴了我們古代皇帝的賢明和暴力,你也來看一看《史記》吧!
讀史記有感 篇11
今天晚上,我在明亮的燈光下一口氣讀完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接受了傳統文華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的熏陶,讓我增長了知識,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陶冶了情操,讓我塑造了品格,總之一句話受益匪淺。閱讀其中一個個歷史故事,我才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么悠久,祖國的文華是何等輝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這個故事先講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努力學習歷史,然后講司馬遷牢記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每天認真整理史料;接著講橫禍降臨,司馬遷忍辱寫史;最后講司馬遷用畢生心血寫成了輝煌巨著——史記。
司馬遷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蠻的腐刑,這是一種奇恥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極大殘害。但是他忍辱負重,他把父親臨終的囑托牢記在心,這也正是支撐他堅強地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司馬遷的一句話說得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庇辛诉@樣的信念,才會有史記這部巨著的誕生。他把事業看的`高于一切,把個人的恥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貴品質值得我學習。他子承父愿,用生命寫成的史記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典范。魯迅先生將它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看到司馬遷忍辱寫史,我又想到歷史上許多人物: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牢里,寫了一部易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孫子兵法和詩經三百篇……
有的人的死有價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業;有的人的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就比鴻毛還輕。我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干出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祖國出一份力,為社會出一份力。愿我的生命顯現價值,愿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讀史記有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著名書籍《史記》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馬相如》,這篇文章讓我思緒萬千,回味無窮,因此,我才寫下來這篇有感。
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寫的是司馬相如喜歡文章辭賦,而漢景帝恰恰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巧,梁孝王卻喜歡好口才的人,于是司馬相如便辭官去投奔梁孝王了。但是不久,梁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后來,漢景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時,才知道了司馬相如是個人才,便封他為郎官。后來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司馬相如的官越來越大,最后被任命為“李文園林”,掌管漢景帝的陵園。還有些像司馬相如懷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說:李白之所以會寫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因為李白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感到孤獨、寂寞之情,才來到敬亭山對面的一座涼亭里面與敬亭山對坐,才寫出了《獨坐敬亭山》。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應該堅持向前,不論有什么阻擋你向前的東西。
讀史記有感 篇13
這個寒假我讀了由司馬遷傳寫的《史記》,翻開《史記》我就感受到歷史的凝重。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讀史記有感】相關文章:
讀《史記》有感04-19
讀史記有感11篇04-28
讀《史記》有感13篇04-20
讀《史記》有感(15篇)04-23
讀史記有感14篇04-20
讀《史記》有感(匯編15篇)04-24
讀《史記》有感(通用38篇)12-02
少年讀史記讀書筆記09-09
《史記》讀書感悟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