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朝花夕拾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朝花夕拾有感1
相信大家對魯迅先生不陌生吧?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器與社會作斗爭,以尖銳又具批判性的文字,喚醒了眾多青年人麻木的心。然而,在他所寫的眾多文章中,有一些卻是以溫和的筆墨,觸及內心最溫暖美好的回憶。這,是魯迅對親人,對曾經的好友、老師深深的懷念與感恩。這本書有一個令人無盡遐想的.名字——《朝花夕拾》。
我曾經對這書名有疑惑,魯迅為何把“舊事重提”改為“朝花夕拾”?也許是暗喻,曾經如花一般美好的往事,現雖已枯落,卻滋潤了魯迅的回憶。他便把這些往事重新撿起,以回憶的形式,流暢的文筆,雋永的思念,向我們娓娓道來。
文章有不少細節,都讓我難以忘懷:篇目《狗貓鼠》,講述了小時候的魯迅,因為自己心愛萬分的隱鼠“被貓捉去吃了”,便對貓實行廣泛的報復計劃;看《二十四孝圖》后害怕父母像郭巨一樣,掘深坑將自己埋起;《五猖會》一文,提到因被父親在五猖會前叫去背枯燥乏味的《鑒略》而感到困惑不解……這些事情,對于年幼的魯迅,或是氣憤,或是憂心,或是疑惑。
無常懲罰惡貫滿盈的人……這些人物,這些細節,都帶著當然,這本書更多時候記敘的是魯迅溫暖而又特別的童年:兒時的樂園不得不提百草園,那里除了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還有美女蛇故事;“三味書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頑皮學子與陶醉于古籍而搖頭晃腦的嚴厲老先生一起讀書的畫面滑稽可笑;藤野先生,雖是日本人,卻毫不吝嗇地傳授醫學的知識;可怖而可愛的墨香躍然紙上,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
也許,“朝花夕拾”,魯迅拾起的不僅僅是回憶,更是孩提時代回不去的單純與美好。
讀朝花夕拾有感2
正式來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看下去魯迅的文筆親切樸實、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童年已經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里,魯迅先生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啦魯迅先生兒時在家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述啦在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家里把他送到啦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家的書房,進了散文書屋,魯迅先生開始啦無味的學術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經常在后院去玩,但人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遠遠不及百草園自由,快活。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比較,讓我感覺到小時候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現在接受教育的時候啦,自然有些不高興,但應用美的`眼睛去觀察生活,這樣才會發現美。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耍,束縛啦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在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有玩的時間,又玩啦,又學啦,也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天堂,魯迅先生這篇文章里,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啦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多次寫到啦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我覺得兒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不應該剝奪了兒童愛玩的天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好多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迫切,一貫的給孩子補課,給孩子上這樣的補習班那樣的補習班,就像是上班族一樣,這樣就扼殺啦兒童的情趣,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對的,這讓他從小就討厭啦學習,將來沒有啦學習樂趣,就會缺乏學習積極性。《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后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亂中尋找出一點空閑來,實屬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理是這么復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連回憶也沒有。
童年已經漸行漸遠,留下的只剩瑣碎的記憶,本書是魯迅先生對逝去歲月的回憶,還有無奈的感傷。細細品味《朝花夕拾》,也讓我開始去尋覓童年的時光了。
讀朝花夕拾有感3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尖刻而犀利的。《朝花夕拾》或許是他的作品中唯一的.溫情吧!這本書大多講述他童年時期的故事,有時也含沙射影地指出那時社會的問題。
魯迅寫文章一般是白描,可在這本書中出現了很多修辭,也許只有修辭可以放大兒童的純真和美好吧!各種修辭不僅令我身臨其境,更讓書中的人物和事件變得更有畫面感了。《二十四孝圖》中中國腐敗的思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家長古板的教育,魯迅都以兒童的眼光去寫、去畫。《朝花夕拾》不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以舊事重提的方法將中國的黑暗反映了出來。
書中的人物有很多,但最使我欽佩的還是《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了。日本侵華,很多日本人看不起中國,更看不起中國人。藤野先生卻對自己的學生一視同仁,不分國家,在魯迅進步時鼓勵魯迅。他還不像當時大多數日本人那樣支持侵略,而是反對戰爭、呼吁和平。相比之下,一些中國留學生就顯得令人厭惡--竟然在看到日軍侵略、人民受苦時,大聲喝彩!就是因為這些懦夫,舊中國才會淪落到被世界蔑視的狀態,戰爭才會升級。
一杯美酒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淀才會飄香千里,一篇好文章也要經過光陰的洗禮才可以名傳千古。翻開這本書,歷久彌新的氣息撲面而來。這種感覺,只有真正的好書才能帶給你。
讀朝花夕拾有感4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雖是在追憶往事,但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朝花夕拾》既描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師友誠摯的懷念,又真實的寫出革命前后作者的生活,生動的反映了那時的社會生活現實。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魯迅生動的描寫了百草園里的美麗景色,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那里的生活天真爛漫,無拘無束,實在令人向往。魯迅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里表現了童年時的歡樂時光。正如我們的童年生活一樣,自由自在的玩耍,無憂無慮的歡笑,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然后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當然《朝花夕拾》的故事不僅僅就這些,但是他們的故事就如一顆嫩芽,在我的心靈土壤中慢慢發芽成長,直至一顆參天大樹……
讀朝花夕拾有感5
每個人心中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百草園”,那是我們記憶深處的心靈家園。正如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味童年的點點滴滴一樣,魯迅先生的“百草園”,并不絢麗,但也不乏味。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用內涵飽滿的童年往事和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感受,批判了舊社會一些陳腐的觀點。十篇散文,塑造了眾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作品中還一直貫穿著一個“我”,即魯迅先生本人。如在《狗·貓·鼠》中,仇貓的“我”,在《藤野先生》中,虛心求學的“我”……這一切,作者都以一個孩子天真的眼光訴說著,無聲中引發了我們許多共鳴。
一篇又一篇文章,講述著魯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時期的一個個生活片段,讀來讓人津津有味,仔細品讀,卻又值得我們深思。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生活回憶的散文,那珊瑚珠般晶瑩的覆盆子,那伏在菜花上的黃蜂,那從草間竄向云霄的叫天子……無不投射著魯迅先生心底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
在魯迅先生心底深處的這篇綠地上,我仿佛看見了幼年時的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采野花野果,與伙伴捕鳥,聽長媽媽講故事……羨慕之余,我仿佛又聽見了壽鏡吾老先生舉著教棒,嚴厲地高喊著:“人都跑哪里去了?”
然而,在三味書屋,雖有壽鏡吾老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依然掩蓋不住孩子們調皮的天性和天真的童趣,魯迅先生兒時的百草園,還是充滿了廣泛的生活趣味的。實際上,這樣鮮明的對比中,卻反映著當時教育的深刻矛盾——兒童天真的童趣、對自由的渴望和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由百草園的生活趣味反襯三味書屋的無聊乏味,由孩童幼年時天真調皮的天性反襯壽鏡吾老先生陳舊迂腐的教育……這樣鮮明的對比,令人回味,令人深思。
回味之余,想起了我童年的“百草園”,雖比不上魯迅先生的童年,但至少是快樂的。每每做完作業后,常常能在樓下自由自在地玩耍。或摘一朵野花,追趕著翩飛的蝴蝶;或在小溪里,布一張小網,撈一尾小魚,獨自開心一陣,再將它放生,以便下次再捕……
然而,朝花常常等不及夕拾,生命很短暫,也很寶貴,童年的“百草園”固然值得我們守護,但讀書是高貴的行為,可以讓我們擺脫愚昧,我們每個人都應將“百草園”這片心靈的圣地留在心底,走出心中的“百草園”,走入新一代的“三味書屋”,這才是對童年“百草園”更好的守護,這才是真正的不負美好韶光!
愿我們每一個人,出走半生求學,歸來仍是“百草園”中那個美好少年!作者:嚴彥
讀朝花夕拾有感6
《朝花夕拾》一書,是魯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書中文章集中著于1929年,作者當時已經四十五歲了。文章內容主要是回憶童年、青年時期的事,就猶如清晨開的花到傍晚摘去,所以文集名叫《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書,記敘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期求學的故事,追憶了作者的難忘之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讀完之后,我發現整本書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前六篇作者用來回憶童年,七八兩篇作者來追憶自己面臨選擇的青年時代,最后是抒發了對親友、老師的懷念與祝福。
《朝花夕拾》雖為回憶性散文集,但魯迅先生并不只是在回憶往事,而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多角度,多側面地揭露著當時的社會氣象,表達了作者對社會深深地思考。文中對封建社會,封建教育的批判,對北洋政府的嘲諷,對舊社會的.抨擊無一不體現著魯迅先生一貫的戰斗風格。如今,大浪淘沙,近九十年過去了,此書仍像金子一般閃閃發光,是中學生們鐘愛的讀物。如今,翻開這本散文集,我們依舊可以聞到那夕拾朝花的芬芳。(賀佳樂)
讀朝花夕拾有感7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讓我們記住的人,他們都是為人民造過福,也有一些人是因為他們造下的災難來讓人們記住他。但是他們與歷史的車輪相比,多么不據有說服力。
我記住了一個人,相必大家都認識,他就是我國的大文豪家——魯迅,我十分喜歡看他寫的《朝花夕拾》,里面有許多生動的故事,有十分疼愛我的長媽媽,有三味書屋的樂趣……
第一篇《狗。貓。鼠》,這是《朝花夕拾》的頭篇美文。文章開篇聯系現實,引出"我"對貓的仇恨,接著用西方童話做諷刺"現代評論派之流星"是"沒眼力的狗".之后才開始對往事的回憶,夏夜祖母在桂樹下給我講貓的故事。隱鼠之死;到了北京,貓傷害了兔的'兒女們,夜間時常嚷嚷擾人。可見,自始至終,我仇恨貓的理由都是"光明正大"的。
第二篇《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寫人的散文。文章起始,簡略說明長媽媽姓名的來歷和家人對她不同的稱呼,從中便可以了解她身份的卑微和地位低下。隨后通過"切切察察""睡覺像個大字,"等細節表現她的饒舌、粗俗、不拘小節;又通過她懂得許多"道理""規矩"表現長媽媽的迷信、善良;長媽媽給我們講長毛的故事,讓我覺得她有種神力。
第三篇《五猖會》是舊時酬神曰賽,也化指節日娛樂歷史。文章雖名為五猖會,實是以小見大,揭露封建家庭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壓制。文中始終沒有正面敘述五猖會的場景,而是用了很大篇來說明迎神賽會對兒童的吸引力,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到來了。
第四篇《無常》承繼《五猖會》而來,細致刻畫了迎神賽會上的"活無常"的形象,若將這兩篇散文和小說《社戲》集中來讀,我們可以發現紹興節日迎神賽會的民俗的真實景象。
魯迅一生所寫的著作不計其數,但是朝花夕拾的魅力和
文才我覺得是最為突出的一部作品。
讀朝花夕拾有感8
早晨的花朵,黃昏后重溫。這是魯迅在晚年對童年的回憶。魯迅的小說充滿了批判性和諷刺性,他借用人物諷刺了中國人性的丑陋,舊制度社會的黑暗以及老百姓們不懂得革命,不知反抗而悲哀。
《父親的病》是一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批評和諷刺的文章。以陳蓮河這位庸醫為例,批判了那些為了虛名和利益不擇手段。坑蒙他人的小人嘴臉。父親臨死前衍太太讓我大喊父親。導致父親臨死也不得安寧,還要死前遭受所謂“禮節”的折磨,一方面批評了某些“小人”,另一方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精粕”部分。
只要你反復思考魯迅文章的用意,你就會發現魯迅就像一個服光銳利的醫生,一服看穿了民族的危機,人性的黑暗。讓我們國人的靈魂覺醒,讓國人從愚味困境中走出來。
魯迅的文章雖然離我們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可到如今依然也可以震撼人心。因為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可人性中某些缺害依然存在。也許生活在新時代的那些高度物質享受下的人們,似乎比魯迅筆下的人更加的麻木不仁。前些日子有一段手機視頻,我看了以后內心永永不能平靜,也不知道是憤怒還是無奈;是困惑還是迷茫;是陌生還是清晰。那是視頻上放的是一名年輕的女孩不知受了什么打擊和委屈獨自站在那高樓的天臺上,準備一跳了絕自己的生命,下面站了一群人在看,他們議論紛紛,指手畫腳的在說些什么。好像每個人都對女孩十分的了解。就在無助的'女孩在考慮自己跳還是不跳的時候,下面的那些無聊的看客們,對著那些無助的女孩高聲叫到:“快跳啊!趕緊跳下來,不跳多沒勁啊!你趕緊跳下來,不跳多沒勁啊!你趕緊跳下來,讓我們看看好戲。”最后絕望的女孩終于跳下來,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我在想這些無聊的看客,比魯迅筆下的人,不知要殘忍多少倍。如果說魯迅筆下賣人血饅頭的人,他們的殘忍是為了賺錢,還可以算得上是“損人利己”,可那些對著女孩喊“跳樓、跳樓、快跳!”的那些人,他們這種無恥與殘忍又是為了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拍一段視頻發一下朋友圈,炫耀自己掌握頭號新聞的虛榮心嗎?如果我有魯迅的文采,一定用那支“鐵筆”,我用那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批判、來吶喊來挖去人思想上的“毒瘤”。
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靈魂,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說,究竟還能算得上一個完整的人嗎?我想這樣的人也許只能算上一堆能夠活動的肉吧?所以我們要把魯迅的文章當做一面明鏡,來照出人性的骯臟。喚醒人心中已沉睡多年的道德。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的品讀魯迅的文章,是聽他那振聾發聵的語言,體會他那深邃無比的思想,感受他“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和苦悶。
《朝花夕拾》這本書讓我深深讀懂了魯迅讓我知道一個高尚的靈魂,注定要忍受苦悶。
讀朝花夕拾有感9
當我一口氣讀完魯迅的《朝花夕拾》后,我不禁拍案叫絕。在文中,魯迅把長媽媽淳樸善良、辛亥革命失敗后范愛農的苦悶和放浪等等寫得鮮明動人,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魯迅先生是以回憶的方式寫出了這本書,大多用了凝練的筆法摘取那些深藏在記憶里的生活片段加以描述,選擇具有象征意義的情節和細節描寫了人物的神情、心態。
本書由一篇篇小故事組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全書的開篇之作《狗·貓·鼠》。本文引用寓言說明狗貓結仇的來源,嘲諷當時社會上無中生有的那些言論,用隱喻的手法寫出了反動女人的殘忍和媚態,不禁讓人拍案叫絕,又暗喻當時北洋政府的執政者是跳梁的老鼠,對國家有損無益,體現出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全文以議論為中心,中間穿插描述童年時代的生活;細致的細節描寫,顯示出隱鼠的柔弱和敵人的殘暴,讓我們流連其中。
還有一篇也讓我驚嘆不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運用精彩的寫景文字,把百草園里的景物描寫得自然逼真,讓我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怡然自得。作者用承上啟下的過渡段自然地引出下文,欲揚先抑,把雪的無味作為陪襯,又寫出雪的樂趣,接下來一系列動詞的運用準確地寫出了草地捕鳥的全過程。魯迅先生用一件小事結束了文章,以精心雕琢的語言描寫百草園讀來清新自然。
這里的每個故事都是有內在意義的。長媽媽的'親切和藹、封建考道的殘酷、戲曲對作者的吸引力、由"無常"反襯出的黑暗現實、"名醫"的冷漠無情、求學的線索以及學堂的弊端、清朝留學生的丑態和藤野先生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范愛農的個性特點和當時反動統治階級宣揚的孔孟之道,實行惠民政策的罪行。
愿人們改變社會現狀,發奮圖強生活,不做無為的"行尸走肉".
讀朝花夕拾有感10
不了解魯迅先生為什么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五個味道:即酸、甜、苦、辣、咸。
酸
的確,看魯迅的文本有點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但從父親口里說的唏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后的疲態中,可以感受到。雖然,表面上祥和安平,但作者心里卻按捺不住的酸。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
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走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
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國內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
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咸
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咸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讀朝花夕拾有感11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里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伙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后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作文
讀朝花夕拾有感12
《朝花夕拾》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攜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最經典的作品,而《吶喊》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是中國小說現代化的卓越開端。他開創了新現實主義,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入地描寫了社會的一切丑惡、罪惡和病根。
《朝花夕拾》總共收入十篇作品,有《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經》、《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了小說十四篇,作于1918——1922年間,這十四篇小說中,作者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前“五四”時期的社會和社會生活。
讀了《朝花夕拾》,我可以體會到作者大增大愛、愛憎分明的心靈世界。
讀了《吶喊》,我可以領悟到作品的背后深刻的啟示與警醒:現代中國要有希望,必須從政治上、思想上、精神和心理結構等方面,徹徹底底毀壞這“吃人的筵席”。
讀朝花夕拾有感13
兩年前,我帶著求知的渴望與好奇輕輕地翻開這本書,本以為我將再次得到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可沒想到,這書中的許多言語段子我竟無法理解。我沮喪的合上這本書并約定兩年后再來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二的中學生了,相比以前,理解能力自然增長不少,這個寒假,我終于翻開這本書——《朝花夕拾》。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應該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的原名是《舊事重提》,至于現在為什么會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魯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書中魯迅先生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與青少年時代,贊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也批判了封建舊俗、文化。還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會讓人感到異常親切,也沒有什么距離感。文章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兒時的那份純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還時不時能勾起我對兒時的回憶。
兒時的我,也曾像魯迅先生一樣有許多五彩繽紛的往事。小時候,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小錯誤而舉手指出,如今,即使老師一連報錯好幾個字我也不會有什么動作;小時候,我會因為在無意間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并得到表揚;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幣也只是一笑而過;小時候,我會因為晚上爸媽不在身邊感到恐懼而哭鬧,如今,晚上獨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沒有感到一絲恐懼。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個盒子,一個裝著許多秘密的盒子;童年是一個葡萄架,一個長滿了數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樹,一棵掛滿回憶的大樹;童年是一本日記,一本寫滿喜憂的日記;童年是一杯濃茶,一杯讓人回味的濃茶。
如今,在喧鬧紛擾且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若你能靜下心來仔細讀完這本書,你的心情會變得比以前平靜,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等長大以后,再把自己小時候的零碎瑣事一點點拼湊起來,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讀朝花夕拾有感14
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一段回憶中都包含“喜、怒、哀、樂”四種味道。
給我留下最深記憶的是《瑣記》。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提到:美女蛇的故事使他覺得做人之險。世事險惡,而最可怕的不是流血破頭,而是人心的黑暗。“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魯迅真的沒見過嗎,其實他早已見過了,衍太太不正是披著人皮的美女蛇嗎?
讓大家都喜歡的衍太太,外表看似善良,內心卻是如此的陰暗。“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么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慫恿小魯迅偷東西,傳播流言。而那時年幼的魯迅,天真地認為衍太太是好人。那時的他,沒有看透暗中使壞的衍太太的心計。幾年后,隨著年齡漸長,閱歷漸豐,魯迅脫去稚氣,回想衍太太的種種行為,終于慢慢曉得衍太太的為人。回憶往事只是會心一笑,而最讓魯迅難以釋懷的是父親的逝世。“精通禮節”的衍太太慫恿小魯迅在父親臨終彌留之際反復呼喚父親,讓父親走得不安心,最后父親是帶著痛苦離世的,這讓魯迅感到非常愧疚。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出現過許多“衍太太”。放縱我們貪玩、慫恿我們做壞事、引誘我們接觸不良信息,比如電腦、手機、一些狐朋狗友、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陌生人,這使我深感做人之險,同時,我也更能理解和感激父母和老師的教導,也許嚴厲了些,但都是為了讓我健康成長。成長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時有泥沼、時有岔路,我們要保持一顆明辨是非的心去分辨善惡,警惕“衍太太”。
讀朝花夕拾有感15
《朝花夕拾》是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描繪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畫面。清晨綻放的花朵有初陽的陪襯,顯得無比嬌嫩欲滴,而傍晚的花失去了嬌艷,可在落日的照射下顯得別有風韻,此時去摘取,底蘊自然比清晨的花要深厚的多。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時可能會覺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齒唇間都是余香。初讀時,你也許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細想來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諦,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靈。這本《朝花夕拾》,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有時想魯迅先生是我的叔叔該多好呀,我可以與他共同品嘗精典名句,交流文學作品。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大叔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心曠神怡。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與魯迅先生那時的生活相比,要幸福的多,想都不敢想。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數時間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香甜,我們的生命里也充滿朝氣與活力。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人!
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煩惱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如果有機會,不妨你也靜下心,閱讀一遍。
【讀朝花夕拾有感】相關文章:
讀朝花夕拾有感04-03
讀《朝花夕拾》有感01-08
讀《朝花夕拾》有感02-02
讀朝花夕拾有感07-25
朝花夕拾讀心得06-19
【熱門】讀《朝花夕拾》有感01-23
讀《朝花夕拾》有感【薦】01-24
讀朝花夕拾有感優秀01-04
讀《朝花夕拾》有感15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