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白說》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白說》有感1
《白說》這本書是由一篇篇白巖松的演講稿組成的,最早的一篇寫自20xx年,最遲的一篇寫自20xx年,大部分演講稿都是針對大學生寫的,語言很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很激奮人心。
文中有很多經典的語言能直戳我們心底。就比如“抱怨”書中兩處提到,分別是P26,P168,先來看看p26頁:此時此刻的中國最大的特質是抱怨,我們可以到任何一家餐館去聽,小三在抱怨正房,領導在抱怨下屬,下屬在抱怨老板,老板在抱怨體制,體制內在抱怨體制外的------再看p168頁:當下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都在抱怨,領導在抱怨,群眾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窮人在抱怨------我也覺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讓我們抱怨的東西很多,就拿我們教師這職業來說就有很多可以抱怨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的付出與所得的工資不成比例可以抱怨,家長的對我們不理解可以抱怨,所教學生不聽話可以抱怨-----可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抱怨有什么用,只會讓自己更難受,還會把負面的情緒帶給自己身邊的人,我們何不從改變自己自己的心態開始呢?《白說》里不是說當我們抱怨時,世界會越變越小,最后只剩下我們自己;當我們學會寬容、懂得感恩時,你的心胸會逐漸打開,你也就變得更加快樂。
還是以我們的工作為例,《白說》中說“痛并快樂著”我卻要說我們的.工作“辛苦并快樂著”我們當教師的很辛苦,別的單位白天不管怎么忙,一到下班時間就屬于自己了,我們呢,晚上回家需要備課,白天作業改不完還要帶回家改,特別是考卷,幾乎都是帶回家改出來的。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愿望,晚上頭有點自己的時間,能坐在床上看看小說,有時候都無法實現,覺得太辛苦了。同時我覺得有事快樂的,因為我們身邊有一群特別可愛的同事,有時候我真覺得特別感動。我每次接到公開課的任務,我們這幫同事都無條件的幫助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我,只要對我有幫助就好,說實在的我特別感到溫暖。就以上次上主題班會課為例,很多同事幫我聽課,評課,利用休息日幫忙出謀劃策不說,那天拍錄像的場地出了一點點問題,為了讓錄像能順利拍,五六個同同事主動幫忙,其中還包括我們學校的好幾位領導。我想,我們這份互幫互助的情誼是其他單位同時體會不到的。另外讓我感到快樂的是每個星期二或星期三的下午,我們可以邊評茶,邊看書,心情特別放松。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要學會處事要平靜。《白說》中說:“人都中年,最大的奢侈是平靜”。有時候平靜下來處理事對我們沒有壞處,特別是我們老師,心平氣和的處理事情有時候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舉一個例子,一次我們學校五年級與六年級的兩位學生打架了,剛好兩個班的班主任都不在,可兩位同學特別委屈,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幫忙處理這件事,問打架的原因,半天問不出來,而且其中一個同學越哭越傷心。因為已經有老師在處理我就沒有過問,后來看到一個同學哭得那么傷心,我走過去,拍拍那位正在哭的同學胸口,趕緊停下來,你哭的這么傷心把自己都哭壞了,你們打架肯定都有不對的地方,互相認個錯好不好?聽到我這么說,沒哭的同學馬上鞠躬認錯,哭的同學看到對方主動認錯,也馬上向對方認,事情也就解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后面,不一會兒,有兩個學生來找他們班的班主任,我告訴他,老師不在,其中有一個學生很熱情的跑到我前面笑呵呵的說:“老師,你不認識我啦?”我一看,就是剛才大家哭的那位學生。沒過幾天,在路上又碰到這位學生,他又主動與我打招呼,我好半天才想起原來是他。看來她對我的處理很滿意。從這件事我體會到,小孩子鬧矛盾,有時候很難理清誰對說錯,他到老師那兒解決只不過找慰藉罷了。老師如果心平氣和處理事情,學生就不會那么煩躁。就我班同學鬧矛盾有,但很少,偶爾鬧矛盾他們內部會解決,有時候其他同學來報告,等我去解決他我已經和好了,特別懂得原諒別人。
以前我不明白我班聽話的原因,看了《國學開講》和《白說》總結出兩點:一是要讓他們多讀古文,讓他們明白事理;二是老師處理事情要心平氣和。
讀《白說》有感2
還記得幾年前讀了白巖松的書《幸福了嗎》,感覺他寫的文字就像他做的節目一樣,直抵人的心靈深處,給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歡他的書,最近閱讀了他的新作《白說》一書,我對作者又有了一種認識。書中秉承了主持節目的風格,充滿了睿智,以其凌厲且平實的筆鋒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災區時的直播,朗誦了一首詩《生死不離》,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樂,白巖松稱之為‘莫名其妙覺得它對’,歸納出沒有信仰的時候,音樂也是信仰。白巖松的書中文字處處有這樣的妙句,讀后受益頗深。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時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學生的靈魂了?還是應該就像白巖松在書中說的那樣“用新聞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那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我們教育者應該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書能一下子改變你的人生態度或者軌跡,但是我卻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能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我想這就是閱讀的意義,也是這本書對我的'意義。讀完《白說》,覺得白巖松并沒有“白說”。金句層出不窮,比如“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等。書里的內容一如既往地呈現出一位媒體評論員的思想性。雖然白巖松自己說“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可他卻說得樂此不疲,“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他對自己職業的一種擔當。尤其欣賞的是他
在書的封皮上寫的一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里的話是我說的。”很平淡的話,卻擲地有聲,他的責任感,他的作為新聞人的擔當無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時間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隱憂。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后感”,像小說的番外一樣,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白說》,真不會白說,總會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動你。
每次讀白巖松老師的書都會覺得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洗禮。在這個浮夸的社會當中,人們難免會碰到各種問題而變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巖松老師總會通過親力親為給我們指引方向。《白說》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巖松老師近幾年在不同場合的講座,通過后期對內容的重新編排使得文章邏輯更清晰,語言更“白巖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從《白說》中可以看出,老練睿智果敢的白巖松,依然堅持在自己的立場上用著作發聲,依然向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但“不說,白不說”。單憑這份氣概和氣度,足以令人欽佩。而作為一個普通人,閱讀一本好書,就像結交了一位好友,帶給我們的是讓我們能夠在現實中,尋找一點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氣和信心。
這次全國職工讀書活動讓我結識這本書,書只讀了三分之一,但這些文字就像一個個小精靈,讓人無法不喜歡,欲罷不能,繼續讀之。
讀《白說》有感3
讀大學時,曾有一段時間喜歡看書,小說、散文等等。喜歡透過作者的一雙眼睛去看這個世界,所以那時候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最喜歡的主持人是白巖松,同樣的新聞,經白巖松的嘴一說就非常走心,關鍵之處的反問總能引起觀眾的思考。
《白說》共分為“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余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后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白說》這本書聽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內容,也就是白巖松對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來不太愛好此類書籍,在我看來,人生百態,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復制的。但是我很好奇從一個新聞人眼中看社會和世界是怎么樣的。
此時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這說明這本書給了我收獲和共鳴。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沒有這種在書中偶遇知音的驚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張愛玲筆下所寫:“原來你也在這里”。就像在鋪滿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轉身看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種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開始認同讀一本好書就如談一場戀愛的觀點了,期間有與作者心靈之通,有意見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爭吵,不能轉身離開,一陣反思過后仍然愛不釋手。
白巖松在書中談到他的讀書之道時,我差點淚流滿面。他說你以為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我想想自己錯過的確實值得可惜。教書七年來,并沒有好好靜下心來讀過一本完整的書,最多對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文章有過研讀,真的錯過了很多。
一本好書讀完后就像和戀人分別,其間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體會和領悟。有的'時候,我們不帶任何目的去閱讀也許會收獲更多。僅僅只是喜歡,所以愿意在喧鬧的環境中如饑似渴的閱讀。正如白巖松所說:閱讀也要講究隨緣和惜緣的,別功利,別強加。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慢慢成為你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現在社會大多流行成功學,所以我也用成功學來抒發下感概吧!我認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數人認為的枯燥感過出趣味感,教師的成功是把多數人認為的枯燥知識教出趣味感但不對事實進行扭曲。讀一本好書時,也許你會淚流滿面,也許你會哈哈大笑,拍手稱快。也許?
讀《白說》有感4
白說?是說得沒有用的意思嗎?我帶著些許困惑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了這本暢銷書。話多是件危險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險!
書本封面白先生深邃眼神里折射的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堅毅。先生以他個人的巨大影響力,以并不沉默的姿態,以理性的聲音,以常識的尺度,傳達出“言說”本身蘊含著的巨大力量。
生活總是平淡如水,我們也是波瀾不驚,而能面對平淡,就是不平淡。我就是先生口中剛走出大學校園的非“成品”中的一份子,對未來充滿了浪漫憧憬,然而確實我并未完全做好“接受平淡”的準備。
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的工資亦如此。如果你的工作隨時可以被取代,任何人經過培訓都能做到,那何來高度?你憑什么因為微薄的工資而喋喋不休?不可替代性來自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所以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生活不會給你那么多的'機會,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了足夠多的平淡之后誕生的。我們能做的是安靜地做好眼前的事,接受生活的真相,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那兒靠。
那,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實踐中,由感受理想目標與理想實現而得到的精神滿足,是人的根本的總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愉快狀態。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質是基礎,可以依靠自己去創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每個人有關。先生認為:幸福像鞋,舒不舒服您自己知道。甭管多大的名牌,您穿著不合適,該硌腳一樣硌腳。你媽做的面條,就是比飯店里一百多塊錢的面條好吃。我想,幸福在自己的心里,不需要外在的衡量標準,所以,你幸福嗎?
我竟一時哽住了喉嚨,難以回答,你是否和我一樣?教書育人,也許我對自己有過高的角色期待,從而導致了低成就感。那顆不甘平凡的心應該輕輕地收起,接受有缺陷有遺憾的人和事,不幻想完美主義和絕對公平,靜靜地守望桃李芬芳。
幸福就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讀《白說》有感5
《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松的一部“自傳”式的心靈履歷。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讀《白說》有感》。
說了也白說,但不說白不說。”
雖說這是作者白巖松對作品的謙虛,但作為新聞媒體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絕對是當下中國的現狀——不管你是誰,你說了什么,都有人會持懷疑態度,大多數,都會。
就拿“羅一笑”來說吧,應該是近些天的事,可憐的小女孩羅一笑,患上了絕癥血癌,她的父親羅爾就在微信上眾籌,話說羅爾好像是個編輯,當然很能寫,再說女兒的病,做父親的,悲傷也是真情流露,在熱心網友的幫助下打賞很快到了兩百多萬,這事本來就這么完了,但不,隨后就有“熱心噴子”和“醫學專家”來挑刺找茬了“這臭不要臉的騙子深圳幾套房呢”、“這病撐死兩萬”。絕癥,兩萬就能給你治療,兩億也未必能挽回一個生命。不管這病要多少錢治,這都不叫騙,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兒沒得病,這叫騙。就這幾天吧,羅一笑死了,捐獻了眼角膜、遺體。說句沒良心的話,虧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證明了清白。其實證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這件事一直是以一個騙局存在下去,以后,還會有人為更多的“羅一笑”出錢幫助嗎?寧愿它是假的,為騙子“捐”個10塊錢,也不能讓真的,可憐的人在騙局的陰影里掙扎著無助的死去。
這個問題其實沒那么簡單,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觀的方面,真假難分,懷疑是有必要的。記得,那張表格試卷上有一題,“網民認為網上說真話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認為“不重要”或“無所謂”。
這是最簡單的,沒什么好講。深點層面的,中國人不信仰,大多數,我說的信仰和白巖松說的'一樣,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時候你信這些神啊菩薩的也沒用,只要你是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對他們沒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們當交易對象“我給你燒香,你給我保佑”那就廢了,甭管你信的是誰。像白巖松說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樂,“總有一些時候當我們聽到一段旋律,會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巖松的信仰,是新聞。
“沒信仰的人不會想活著,因為他的生活沒意義。”“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兩句話好像都對,但很矛盾,我可沒見到過中國人集體跳樓。其實中國人不是不信仰,我們信仰利益,這不是錢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利益——人自己的快樂,任何以自己為中心的信仰都是虛無的,人本身需要信仰來維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卻信仰人,這不就和某個邪教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嗎?當然,夸張了。中國人不還活得好好的嗎?為什么?因為我們大多數還受點儒、法、墨、道的影響,知道點基本做人原則,再加上人對幸福快樂的追求本身沒錯,前提是你對幸福快樂的定義是可以有的,或者說就算你的定義不對,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讓步,這也行。
說這么多,還沒說做事沒原則,喜歡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關系。舉個例子,《血戰鋼鋸嶺》里的醫療兵多斯,在大部隊撤回的情況下,他獨自一人冒著日本人的槍林彈雨救下了72人,這和抗日神劇不一樣,這兒的子彈是會殺人的,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這是真正的戰爭,他始終想著再救一個“save one more!”,他從不懷疑,這是對的,為什么這么堅定?因為這是上帝跟他說的。
這種對真理的堅信不疑,中國人,缺。
對于信仰的話,不會有人因為我說了就怎樣。說了也是白說,但不說白不說。
讀《白說》有感6
“有些話說了等于白說,可反過來想想,不說白不說。”知名新聞人白巖松的這句話讓我感觸頗深,這倒是也很好的解讀了本書的題目《白說》。真的是白說嗎?作為入行多年的資深新聞人,白巖松向來都是以能說而著稱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道出了“多說固然危險,但沉默更加危險”的內心感言,讓人不禁對新聞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認識。看了這本書,我也不禁對自己從事的收費站工作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要敢說、要會說。
要敢說,這是義務所在、職責所在。新聞人要敢說,這是肩負著實現大眾知情權的重任。我們要敢說,是出于對提升工作質量和使命職責的考慮,是在發現同事有違規違紀行為之后善意提醒糾正,是在發現司機有逃漏費行為時大膽指出制止。
敢不敢說,更多的是體現了身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態度和信念。作為一名黨員,接受過黨的教育和國家栽培的,理應對不文明、不正當、不合法的'現象和行為拿出堅定的態度。大膽去說,保證通行費足額征收,這是我們的義務所在,職責所在。
要會說,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們常說,對人做事要講究方法,不能意氣用事、盲目蠻干。比如和司機師傅的溝通,即便對方有錯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饒人,善待司乘,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依法依規處理,更重要的是讓對方真正意識到錯誤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間性格不合、有誤會,我們也要講究溝通的技巧,換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釁性的語言來攻擊別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達,往往能促進事情往好的一方面發展。從在工作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為保證工作質量和效率負責,如果不講究方法,想什么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那就失去了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成熟的收費班長的水準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說就是一種進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說就更是難得。無論是治理不法司機偷逃費工作需要考慮;還是從同事之間交流經驗方法,溝通感情的角度考慮,我們都應該做一個敢說、會說的人。
【讀《白說》有感】相關文章:
白說讀書心得02-18
《白說》讀后感03-09
經典的表白說說02-16
經典表白說說02-12
經典表白說說06-20
(優秀)《白說》讀后感02-02
《白說》讀后感15篇03-21
愛情表白說說11-11
《白說》讀書筆記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