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記讀后感1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后感2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內容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愿望與自己的理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這里生活著一批幾百年前為避戰亂而躲到這里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鞓罚一ㄔ蠢锏木吧珒灻,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寫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積極的思想意義。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這篇文章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非但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還帶領別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礻是他的報應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諾言,因為這不但是別人對你的依賴也更是自己對自己的,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別人會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這里,我也想對桃花源里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現在這里已經沒有戰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現在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樣,每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3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币痪渥屓烁∠肼擊妫路鹞乙焉硖幱陲h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擇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4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游,經歷了磨難,已經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蕩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歷,生命已經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度。
這首詩悲涼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眳s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并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源記讀后感5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幼時,讀不懂陶淵明,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如今細細品味,猜想著那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地方!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手上捧著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清風徐徐,任憑那無數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樹葉有的已經長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一起,朦朦朧朧,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覺睡醒,身上早已蓋了一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卑。
夏天,是生機盎然的季節。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避暑山莊”。瞧!桃樹長的多旺盛啊,樹葉竟是那樣密,密的漏不下一絲陽光。偶爾微風吹過,樹葉搖曳,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陽光便從樹縫兒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自從《桃花源記》被現代人譯出來后,震驚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創建一個“桃花源”。為了尋找它,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盡管我們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勞,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的一種精神寄托罷了。
等我們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歸航之時,回到家鄉之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鄉,是啊,家鄉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鳥鳴聲聲、花香陣陣,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
愿天下所有人永遠銘記自己的家鄉。記住,家永遠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6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資料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愿望與自我的理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那里生活著一批幾百年前為避戰亂而躲到那里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鞓,桃花源里的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處。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我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表現出自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這篇文章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非但沒有遵守自我的諾言,還帶領別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礻是他的報應吧。我們每個人都就應遵守諾言,因為這不但是別人對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對自我的,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別人會怎樣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對桃花源里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此刻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此刻那里已經沒有戰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此刻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樣,每一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7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可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8
紅塵俗世多煩擾,恩怨情仇不可少。
厭世棄俗尋凈土,桃花仙境何處找?
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是在讀初中,當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種美景所感。適值當時正在熱播港劇《射雕英雄傳》,理所當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系在一起,滿園桃花妖嬈嫵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時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著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但那時并未感覺有多大感觸。
隨著步入社會所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作者所作《桃花源記》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同感。
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物欲橫流,階級爭斗,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靈涂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無不讓喜愛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厭世棄俗。
現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抢餂]有世間的等級恩怨;那里的人們淳樸忠厚;那里的社會環境安寧和諧。其中的那幾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托對現實社會強烈的抱怨,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紅塵喧囂,俗世煩擾,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凈土,不為凡塵俗事所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度過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記讀后感9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期望寄托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勞、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歡樂,這是我們此刻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此刻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向吸引著人們。
經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夢想社會,寄托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后感10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鄙钤跂|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勞、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樂,這是我們現在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現在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
通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后感11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桃花源記》這篇課文。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亂,沒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沒有戰亂。貧困,有的只是幸福,快樂。作者通過想象,把“桃花源”這個地方的景致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
第一處: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從這句中可看出這里的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去了,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從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說是因為戰亂的話,那他們早就出去了,因為戰爭是不會一直停在一個地方的。
所以說,他們留在這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地方仿佛人間仙境,樹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居住。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里,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園。
第二處: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他應該還記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再看下面一段內容:
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終沒有找到,這是為什么呢?
不過,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作者的這個結尾倒是提醒了我們,若我們也想有這樣一個真正的桃花源,就應該保護環境,不準濫砍濫伐,共同建造一個屬于我們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2
東漢末年,兵連禍結,社會黑,暗,民不聊生,而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里。,詩人陶淵明卻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當時已辭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與絕望,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桃花源記》,而在他寫這篇文章之時可曾想過:與其坐在深山之中做無用的發泄,卻還不如盡一番力來改變世界。
話說當年,楚漢之爭,霸王項羽可謂有絕對優勢。但由于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終武夫輸給了智慧,無奈只能落了個自刎烏江。如果項羽懂得卷土重來,懂得忍辱負重,懂得回到起點從頭來過,也許歷史就得改寫。如此之癡,可笑哉!
再回到陶淵明,因家境貧寒,29歲的他走上仕途,幾十年間,他歷任多職,最終因忍受不了官場的黑暗而罷官歸隱。但如果此時陶淵明并未罷官,而是以自己的清廉,自己的正直來告誡世人,教導世人,或許事情的結局就不會是這樣。
雖有這些不懂拐彎的“癡”人,卻也不乏懂得從頭來過的“明”人。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了霸主地位展開激烈的爭斗。一次激戰中,越國慘敗,越王勾踐無奈被俘。從一個萬人之上的`國君到一個階下囚,勾踐的人生跌倒了谷底。但是,他并沒有絕望。十幾年的臥薪嘗膽,等待著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勾踐抓住機會,反敗為勝,再次稱霸諸侯。懂得從頭來過,勾踐終于成為了一代霸王。
學會從頭來過把,朋友!消極避世,那是癡者的做法;氐狡瘘c,重新再來,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更加絢麗!
桃花源記讀后感13
品讀《桃花源記》,我們可以感受到陶淵明的一顆赤子之心。我們在羨慕桃花源寧靜、和諧的生活的同時,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從而體會作者寫作時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說,“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蹦敲淳皖愃朴谇宄拈]關鎖國,經濟該如何發展呢?不提經濟,農業又該如何發展呢-耕地和水源當然不是問題,可是缺少優良的作物種子,又怎么能保證高產量呢?如果農作物減產,那么村民們就要挨餓。迫不得已,他們只能出桃花源采購物資。看他們對外面的事情一無所知,顯然是沒有出過桃花源的。那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呢?
其次,一個小村莊自然不會有太多人,所以就難免出現近親結婚的現象。如此,后代出現殘疾的可能性會逐漸增加,最后他們將無法再此繁衍生息。他們卻并沒有受到影響,依然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慮到種種疑點,我們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淵明身處亂世之中,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剝削和壓迫,不會流離失所,不用躲避戰亂。他希望老百姓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不禁感嘆,在那個亂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聲吧。
現在,陶淵明所向往的已經一一實現。如果他知道,一定會很欣慰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14
一片漫無盡頭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飄灑,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進虛無的世界,一片安靜祥和,充斥著歡聲笑語,沒有紛爭和戰亂,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美夢,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睜開眼,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過眼云煙罷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夢,也仍舊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場。但我不一樣,我寧愿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安磺螵毐茱L雨外,只笑桃源非夢中。”
我認為,美好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在我們的身邊,不一定非要窮盡一生尋找一個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無處不在:美好,可以是與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閑談;美好,可以是與摯友一起開懷大笑;美好,可以是剛好買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說;美好,可以是連續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來的努力被認可……美好,就在我們身邊。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現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實;現實也許黑暗,但并非尋不到瑩瑩光亮。
比起夢里沒有紛爭的桃花源,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并存的現實生活;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歡隱于生活中,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為樂;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吧碓跓o間,心在桃源!敝灰谌肷,享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一樣。
桃花源記讀后感15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經典句子03-05
《桃花源記》說課稿12-30
《桃花源記》讀后感09-17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10-13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05-22
【熱】桃花源記讀后感04-16
桃花源記讀后感【推薦】04-16
【熱門】桃花源記讀后感04-16
桃花源記讀后感范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