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字經》讀有感1
“讓閱讀成為習慣”這是我們學校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一種思想。今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一次“讓好書鏈接世界,讓書香滋潤心田”的讀書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讀了很多書,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字經》了,在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道理,有感恩的、有勤學的、有做人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的一段“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說:漢朝的路舒溫家里很窮,把借來的《尚書》寫在用蒲草做的席子上學習,公孫弘則把竹子削成片抄下《春秋》。他們雖然都很窮,買不起書,但仍很努力學習,最終獲得成就。晉朝的孫敬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懸在屋梁上,
只要一打瞌睡就回被繩子拉住。蘇秦讀書讀累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雖然沒有老師督促,卻很自覺地學習。晉朝的車胤把螢火蟲裝進紗袋里,以此照明看書;孫康則就著屋外雪地上的月光的反射光來讀書。他們家雖貧窮,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讀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為了讀書,他們一點都不怕累。這段話所說的前輩,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想盡辦法都要讀書,經過他們千辛萬苦的學習,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使我十分感動。使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的成就,而是他們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讀書的這種精神,這種勇氣。這種精神、這種勇氣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重大的震撼。他們當時的`條件和現在的條件來相比真是天淵之別,我們現在有設施設備齊全的學校,有兢業、優秀的老師來教,書本學習用品一應俱全,不懂的可以問老師、問家長等,條件不知道優越多少倍。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和他們相比,這種拼勁、這種勇氣是遠遠比不上的。我們要向前輩們學習,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大好機會、大好時光,抓緊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用自己的進步回報社會,回報家長。切勿“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三字經》讀有感2
自從學習了經典的三字經,我收獲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過去,孟母選擇了鄰居。在孟子的懶惰中,她切布。過去,孟母為了給孟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沒有努力學習,所以孟母生氣地切斷了編織的線索,告訴他要努力學習。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們和孟母一樣,給我買了一臺讀書機和一張寫字臺供我學習,并在周六和周日送我去老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認為自己買的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懂得珍惜。我貪玩的時候,爸媽就說我,我還是很不服氣他們不應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終于明白父母為什么這樣了。我希望我能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哥哥在長,應該是先知。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梨給哥哥,尊重哥哥。現在有的孩子在家大多是小皇帝。他們是自尊的。他們要求父母買他們想要的東西,但如果他們不買,他們會不高興。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在同學、兄弟姐妹中,要懂得謙讓,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他們的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
總之,學了三字經,收獲很大。
《三字經》讀有感3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獲,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孟母的做法讓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讓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又是跟我買點讀機,又是幫我買學習資料,每次暑假的時候還要把我送去參加一些培訓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他們給我買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爸爸媽媽說我一下,我還會不服氣的跟他們頂嘴,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讀了《三字經》后,我終于明白了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做了,他們是希望我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長的溺愛之下一個個都成了小皇帝,他們唯我獨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買,什么東西都是揀好的拿,不知道謙讓,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還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們。
總之,學習了《三字經》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有感4
隨著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于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閱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僅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于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學習《三字經》對于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日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采用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很多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資料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僅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職責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此刻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么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讀有感5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易懂,真所謂“濃縮的是精華”。
我覺得《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真的很厲害,竟然能寫出這么完美的“詩經”。
《三字經》里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茍不教,性乃遷。這句話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如果小時候不好好教育的話,生來就有的善良等良好的本性就會慢慢的改變,人就會變壞。所以,我現在就要好好學習,特別要多學做人的道理,將來能成為一名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三字經》里面還有許多知識和故事。譬如:一些朝代的建立和滅亡及其原因,一些皇帝和偉人的名字和功績,還有一些包含著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如:“孔融讓梨”告訴我要孝敬父母,要尊敬長輩,還要好好學習等。
總而言之,《三字經》涵蓋了我們需要認識和學習的所有的領域和科目,讀了《三字經》就如讀了一本百科全書,作者把所有的知識都寫得一清二楚。
《三字經》這本書對后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怪不得古人都說“熟讀《三字經》,便知千古事”今天,我終于明白了它的道理。
《三字經》讀有感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最近,在我們班能聽到孩子朗讀《三字經》的聲音。
開始,我以為孩子們只是喜歡《三字經》的朗朗上口,沒想到孩子們也喜歡聽里面的小故事,也聽懂蘊含的道理。《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溫席》讓孩子學會尊敬父母,關心他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孩子們懂得人為什么要學習的道理。
《三字經》的學習剛起步,在今后的`學習中,孩子們會懂得很多很多的。
《三字經》讀有感7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知道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梁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助啊!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經》沾邊的事,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盡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現在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讀有感8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我覺得,如果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天空中沒有太陽,就像鳥兒沒有翅膀,就像饑餓的人沒有食物。自記事以來,我看過不少有趣的書,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三字經》、《藍色經典神話》等。其中,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的良師益友。記得有一次我的數學考砸了,一整天都像霜打的茄子——蔫蔫的`。百無聊賴之時,我漫不經心地捧起《三字經》來讀。當我看完《刺股苦讀》這篇故事后,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一個連家人都看不起他的蘇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順,發奮苦讀,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看看蘇秦,想想自己,自信似一股清泉重新噴涌而出,瞬間滋潤了整個心田。于是,我暗暗地下定決心,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下次一定要取得好成績。
還有一回,我在語文單元檢測中取得了滿分,這可是全班絕無僅有的一份殊榮。我不禁飄飄然了,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回到家,我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捧起老朋友——《三字經》讀起來,希望能和她一起分享我難以言表的開心和快樂。但讀著讀著,我的驕傲和得意忘形慢慢地消失了,因為書里《孔子讓路》一文中,博學多才,受人敬仰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都那么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和他相比,我的這點雞毛蒜皮的成績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字經》,是一條通往我心靈深處的小徑;是一面能時刻讓我發現自己不足之處的明鏡;更是一個我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的窗口。有她相伴,在我悲哀的時候可以給予我安慰;在我消沉的時候可以給予我自信;在我得意的時候讓我恢復平靜;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
我喜歡看書,更愛看《三字經》。
《三字經》讀有感9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名句讓我受益匪淺。
我如饑似渴地讀著它,它教會我不少做人的道理。當我讀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懂得一個人就算有很多錢,如果不努力學習,沒文化修養,也是一個沒用的人。我們青少年一代還要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不懂文化,哪能完成這個使命?文盲是悲慘的,隨時可能被人欺騙,有時還會因無知而步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知識,做一個有用的人。當我又讀到“人相處,貴誠謙;待人寬,律已嚴”時,我就想起平時的自己。我最愛發小脾氣,人家不小心說錯話,我就大發雷霆,對別人又不夠寬容,也許是我不喜歡結群的緣故吧。讀了《三字經》這四句,我明白在跟別人相處時得多為別人著想,少發脾氣,其實妒忌和生氣都是很痛苦很辛苦的事,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三字經》還成為我行動上的指南針。印象深刻的是“三人行,有我師;見人善,即思齊”,它的意思是:看到別人有啥長處,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考慮自己怎么向他學習、看齊。在這以前我與它正好相反。以前我是那種滿足現狀、驕傲自大的人。考試成績好了,我就心安理得,又可以在人面前炫耀一番!媽媽見到了,常對我說:“成績只可以代表過去,不可代表將來呀!”讀了《三字經》后,我慚愧極了。從此,我變謙虛了,得到好成績也不自滿了,決心更用功學習,更上一層樓。失敗了,也不氣餒,失敗乃成功之母嘛,失敗后只要總結這次失敗的原因,就等于給下一次作一個充分準備。而且,我要向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學習,吸取他們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其實驕傲是不對的`,氣餒也是沒理的,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讀了《三字經》,受益真不少,它不但教會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而且還是我行動上的指南,它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三字經》讀有感10
一天,老師要我們買一本《三字經》讀,這時我心里想《三字經》有什么好讀,還不如動畫片好看呢!放學后,我無奈的來到了書店。
來到書店后,我找到了《三字經》,翻開一看,我的眼睛頓時定住了!我輕聲吟誦起來,人之初,性本善……讀起來朗朗上口,讀著讀著,我的肚子開始鬧起了空城計,我這才回家。從這以后,我每天寫完作業都不會去理會動畫片了,而是看《三字經》。我最喜歡“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這句,這是講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個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而我呢?要大人說才會讓,我真慚愧。以后我也要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好孩子。
《三字經》不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金典書呀!我也要刻苦學習,為著我的理想奮斗!
讀了《三字經》后,我覺得它里面含有一種要為學習“更上一層樓”、尊敬長輩、友愛互助的道理,從小就要立志進取、明理、有德、將來就會成為優秀的人。
《三字經》讀有感11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詳吧。這就是《三字經》。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燦爛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藝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師獨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華民族自古就被稱作"禮儀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書達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每個人都應具有這樣的美德,這是最基本的。這些美德在孔融、黃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我們都應該去學習。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個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養是否得體。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隨之發展著,但是腳步卻變得越來越快,絲毫不會停下來休息一會或者放慢腳步,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便會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親情。尋找那丟失已久的親情是任何一個遺失親情的人所應該做的,這起因便是源于人們內心對親情的渴望。一個完整的大家庭,我們做子女就應該孝敬長輩,不僅僅是孝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都應該孝敬。這樣一來,這個大家庭便充滿孝敬與感恩,為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樂趣與溫暖。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有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計扳著手都能點的清。現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父母大都數是很寵愛子女的,是的子女都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讓他們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經》中也講到讀書。讀書使人明智,有一句話說得好"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許多人多讀書后不都成功了嗎?像歐陽修枕上讀書,馬上讀書,甚至是廁上讀書,使得他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僅僅喜歡讀書也是不夠的.,還要讀好書。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了許多好書。好書能引領你走向光明;反之,壞書則會讓你陷入黑暗。讀好書還是壞書最終取決于自己。
中華民子是個強大而繁榮的民族,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經》僅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以史為鑒,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因為有時一個小錯誤可能會帶來一生的遺憾。
這本書交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擁有良書,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用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去了解與理解別人,更加親近這個世界。
《三字經》讀有感12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寶貴遺產,它短小精悍的詞句,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經》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三字經》是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啟蒙書,是人們的良師益友。
讀了《三字經》讓我知道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樣聰明的,只是由于自己的勤和懶來決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知道謙讓,對父母要孝敬。四時節序,循環不已,運轉無窮。人生來就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對自己的長輩要講禮貌,和睦相處,不能以一點點小利益爭斗。現在,我們要以古人為榜樣,認真學習這些道理。
讀了《三字經》還讓我了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講,孟子的母親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學別人堆土筑墳;第二次把家遷到屠宰場旁邊,孟子又學別人殺豬;第三次把家遷到學宮旁邊,孟子便開始讀書。
孟子稍大以后,拜子思為老師。有一天他對學習開始感到厭倦,便逃學回家。孟母當即氣憤的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責備他:你放棄學習,半途而廢,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一樣,最終一事無成。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誨,立即回到子思門下,發憤學習,忠實的實現自己的所有決心,終于成為了古代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對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廢。
我喜歡《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了解了很多道理。
《三字經》讀有感13
《三字經》類似于現在的兒歌,雖每一句話很短,卻包含著一個個的小故事,所謂的短小精悍。從小學起,上學的第一天,老師就開始教我們這一個個小句子,并把意思告訴我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出生下來之時,并不會有什么惡的思想的產生,每個剛出生的人并不會煩惱。然而,老者對世界的感覺卻很多,有些老者在年輕時做過不少好事,他們就會覺得世界是多么的溫暖,因為他們在帶給別人溫暖的同時,也會自己感到溫暖。而以前經常干壞事的人,終究會為之前做過的壞事感到愧疚、后悔。所以要像新生兒那樣善良,給別人溫馨的感覺。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個道理可以在《曾子殺豬》中看出。曾子的`妻子要上集市,她的兒子要跟去,但妻子不讓,于是騙小孩說等她回來后會殺豬給小孩吃。于是,后來曾子按照之前的諾言,給小孩殺豬吃了。如果當初曾子沒有按照這個諾言實行的話,小孩當時肯定會很傷心。因為他期待的事情到最后變成了大大的失望,在他長大了以后,便會把這種不守諾言的事情再實行到下一代,便會一代代的傳下去,變成了不好的結果。所以要從小對孩子好好教育,把好的知識、品行給予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過錯。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以上故事所闡述的種種道理都是古人將經驗總結下來的,是要經過多少時間的考驗,所以到現在都能長久流傳。讓我們思考著古人的話中道理去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吧!
《三字經》讀有感14
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是說:“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不應該的`。
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讀書,那么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么作為呢?”所以說我要好好讀書,努力學習,長大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三字經》讀有感15
今年暑假,我和媽媽一起讀了《三字經》。開始我一直讀不懂,只覺得讀起來有節奏,很有趣。后來經過媽媽一句一句的分析,我漸漸弄懂了其中的意思,越讀越有滋味,還熟練地背了下來。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努力學習,禮貌待人……
“濤濤,幫奶奶把臉盆拿過來。”“你自己去拿吧,我要玩游戲呢!”啊!不行,《三字經》不是教育我們要孝敬老人嗎?“奶奶,等一等,我馬上把臉盆拿過來。”奶奶笑得瞇起了雙眼。
“我最喜歡吃蘋果了,大的那個給我吃,小的那個給你吃。”正當我跟弟弟分蘋果時,媽媽向我眨了眨眼睛。哦,“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懂得禮讓,而我已經八歲了,怎么會做不到呢?我馬上把大的.那個蘋果讓給了弟弟。
自從讀了《三字經》,奶奶夸我長大了,媽媽夸我懂事了。讀書讓我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讀書真快樂,以后我一定會讀更多有益的書。
【《三字經》讀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字經》有感12-13
讀三字經有感06-16
讀《三字經》有感01-08
讀《三字經》有感15篇04-20
讀《三字經》有感(15篇)07-01
讀三字經有感15篇02-19
讀《三字經》有感匯編15篇01-08
三字經讀書心得12-30
《三字經》讀書心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