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向海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1
今天,老師發(fā)了《走向海洋》這本書,那藍色的封面一下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翻閱起這本書。
在讀《走向海洋》之前,我只知道我國是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千米的泱泱大國,卻從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著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對早期的人類而言,湛藍色的海洋充滿了神秘、充滿了危機,于是他們就創(chuàng)造了神話,如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
隨著人類前仆后繼進取海洋,海洋已變得不再陌生。神話成為遙遠的逝去,伴之而來的,是各大洲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海洋變成融合的輸通網、財富的運送帶、同時也是欲望的角斗場。
人們?yōu)槭裁磿涯抗庵赶蚝Q螅吭瓉,海洋蘊藏豐富的生物資源:海洋動物資源、海洋植物資源、海洋養(yǎng)殖生物資源、海洋微生物資源;海洋是人類最大的淡水庫:含水量占全球淡水總量的90%;海底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海洋埋藏了形形色色的”發(fā)財夢” 。
海事興,萬事興,民族興。中國的國土面積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賴以生存的家園,每一寸領土、領海主權都絕不允許侵犯。
我們只有從現在開始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探索出更多的海洋奧秘!長大了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海洋,保護我們的家園!
簡評:海洋,對于小學生,特別是農村小學生而言,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話題。但本文的小作者,能夠從《走向海洋》一書中了解到有關海洋的諸多信息,更可貴的是,他能夠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識有條理的寫出來,并在文章最后寫出自己探索海洋奧秘的興趣和保護海洋、保護家園的神圣之感,可謂是一篇成功之作。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2
從太空中看地球,你會發(fā)現地球就像一個美麗的藍色大水球。因為在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上,海洋面積約占3.6億平方千米。
生命離不開水,因此海洋成了生命的搖籃,一切的物種都來自于海洋,同時海洋又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寶庫。
(1)地球因海洋而存在,(2)地球因海洋而美麗,(3)地球因海洋而繁榮。
打開書本,我們便走向了海洋。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地的裂變,地殼的運動與撞擊,形成了地震與火山的爆發(fā)。由于大氣層冷熱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地球上便開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水如滔滔不絕的洪水一般沖了下來,由一塊凝聚成一片,再由一片凝聚到一團,最后由無數個大水團聚集起一個巨大水體,海洋就形成了。
一個大家庭,是由多個家庭成員組成的,海也是如此。地球上的?蓜澐殖伤拇笱螅畲蟮氖翘窖蟆4蠹覒撝利溦軅惏!16世紀是由他帶領船隊首次完成全球航行。當他駛入一片未知的'海域,這片海域風平浪靜,美麗而太平。印度洋是一片熱帶性大洋,它的美應該是來自附屬于它的一個島國——馬爾代夫吧!
為什么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生命的源頭呢?
大約在38億年前,地球上一片荒蕪,海洋中孕育了第一個生命——原始細胞。經過歲月的流逝,這個細胞逐漸演變成了單細胞藻類。由于光合作用的緣故,便產生了第一批“海洋”水母,三葉蟲,蛤類……又經過無數次的進化演變,才有了今天地球豐富多彩的生態(tài)。
海洋是一個寶庫,它有著取之不盡的海洋礦產,用之不竭的能源,還有“牧場”帶來的食物與財富,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
《走向海洋》讓我們充分的了解到了海洋,讓我們親近了海洋。在認識海洋的同時我們也學會了要保護環(huán)境,要珍惜這地球上的一抹藍色。讓我們走向海洋。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3
文章主要說明生靈萬物受惠于海洋。通過一些人類身上的海洋特征等證據來告訴人類,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我們都是它的孩子。
《海洋與人類》讓我們明白了:海洋是人類的故鄉(xiāng),海洋是人類的母親,海洋與人類息息相關。我們不能享受著現在的幸福而忘了最原始的我們就是在海洋里誕生的。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早已習慣了陸地上的歡樂生活而忘記了養(yǎng)育我們的海洋母親。還記得20xx年1月1日,龍年伊始,北京蓋起了中華世紀壇。壇的廣場用960塊黃色的花崗巖鋪砌,象征著960萬平方千米國土面積,還有兩縷流水代表長江,黃河?墒牵獾胗960萬平方千米了。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呢?人民海軍用生命打拼出來的海洋疆域呢?對于海洋,藍色國土人們早已麻木。有關方面曾經對北京,沈陽,大連等地10所中,小學校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幾乎100%的學生都把960平方千米作為國土面積來回答,甚至有的高校竟然有98%大學生也不知道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洋是藍色的寶藏。它養(yǎng)育我們卻不求回報,它給予了我們卻不求索取,這種無私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日本,小學生課本里這樣寫道:“我們沒有土地,沒有資源,只有陽光,空氣和海洋!闭麄日本面積不到38萬平方千米,但在孩子們心中,卻有著4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海洋是陸地地10倍。連日本的孩子都懂得海洋,銘記海洋,難道我們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1994年12月,第49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宣布1998年“國際海洋年”。隨后,世界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將“海洋,人類的共同遺產”作為“國際海洋”主題,將每年的7月1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
海洋,生命的搖籃;海洋,藍色的寶藏;海洋,未來的財富!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4
今天,我把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寫完之后,感覺無事可做,于是,我便找來老師本學期才發(fā)的《走向海洋》這本書,翻到了第26頁,《海洋,藍色的寶藏》中的四個故事,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讀完了之后,我覺得讓我受益匪淺的就是第一個故事,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個故事是《海洋是個大藥房》。講的是海洋里的萬物都有助于我們人類,比如說19世紀的德國宰相俾斯麥不到60歲就已經蒼老多病,猶太醫(yī)師施文林格獻上秘方,建議他每天吃沙丁魚。幾年后,宰相病愈,養(yǎng)成了吃沙丁魚的習慣,竟一直活到了83歲。原來,沙丁魚含有魚油,它具有擴張心血管,抑制血小板凝結等作用。再比如1960年,日本醫(yī)生利用海帶治療高血壓病,用60~70度的水浸泡海帶,把浸泡過的水濃縮,給高血壓病人口服。之后測量血壓,病人的.血壓竟降到8。9毫米水銀柱。之后,降了17。3毫米水銀柱,又過了一會兒,降到了21。5毫米水銀柱。由這兩個典型事例,可以看出海洋里的種種東西都對我們有益,可還有些人們還在不斷地捕殺一些海洋生物,F在,世界的海洋瀕危物種已經有好多了,如水獺、藍鰭金槍魚、鯨鯊、海牛、藍鯨等,世界僅有800只左右,如我們在持續(xù)不斷的過度捕殺這些瀕危物種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那整個海洋就會一片荒蕪,毫無生機,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
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fā)很大,讓我受益匪淺。同時,我也要在提醒那些還在捕殺海洋生物的人們:“人們啊,請不要再捕殺這些生物了!他們也是一些小小的生靈啊,覺悟吧!!”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5
我無意中在書包里發(fā)現了一本名叫《走向海洋》的書。這本特別的書立即吸引了我:蒼茫蔚藍的海洋中,有兩只海豚在快樂的嬉戲,濺起朵朵漂亮的水花;遠處,一艘帆船揚帆起航;一只只海鷗邀翔在藍天的懷抱中。我禁不住誘惑翻閱起來。
這本書分別用三個部分向我們講述了海洋與人類的故事。第一部分寫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藍色的寶藏。蘊含著巨大的清潔能量、富饒的油氣田;第二部分講海洋與中華民族的絲絲聯(lián)系。殷人東渡、徐福出海、海上的絲綢之路、禁海鎖國,記錄著悠久的'海洋歷史。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侵華戰(zhàn)爭,是中國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戰(zhàn)。航母、潛艇、中小型水面戰(zhàn)艇保衛(wèi)著我們的祖國;第三部分則展望了海洋的未來。
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海洋是一個大藥房。講的是19世紀德國宰相俾斯麥不到家60歲就面臨死亡,猶太醫(yī)師施文林格獻上秘方,建議宰相每天吃沙丁魚,兩年后病愈,由于養(yǎng)成了吃沙丁魚的習慣,一直活到83歲。原來因為沙丁魚含有不飽和脂肪,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作用。
1970年,日本醫(yī)生利用海帶治療高血壓,用60~70°的水浸泡海帶,把水濃縮,病人口服4小時后,降到了21.5毫米水銀柱。
海底珊瑚有明目、安神、鎮(zhèn)驚的功效,而且是修復人骨的最佳原料?傊Q罄镉兄鞣N各樣的“靈丹妙藥”。
人們無休止的向海洋索取著,導致了地球資源受到嚴重損失。只有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不再千瘡百孔,地球母親才愿意奉獻她的一切。讓我們全社會的人都團結起來,合理開發(fā)海洋資源,爭做環(huán)境保護者。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6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走向海洋》,讀完這本書后,我有著深深地體會。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我們離開了水那又會怎么樣呢。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水中有多少奧秘,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地球表面面積大約是5.1億平方千米,海洋面積占3.61平方千米,為海洋面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729米,體積為13.75億立方千米,水量大約占地球水圈中總水量的97.2%。這樣看來,我們的地球應該是一顆水球了。就在我們中國就有世界上有名的大海,就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吧!渤海:中國的內海,在中國海域中面積最小,地理位置最北,三面環(huán)陸地,于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形似一只側放的葫蘆,面積為9.7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黃海:起名于海水顏色。它位于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為一半封閉性淺海,由于黃河流經此入海,搬來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浮游物質增多,透明度減少。他北接中國遼寧省和號線平安南.北二道,東從朝鮮半島西北角為界,西北通渤海,西倚山東.江蘇兩地,南邊以長江口北岸啟東劃疆,東西寬300海里,南北長470海里,面積近40萬平方千米,近海水深度在60米以內。最深處在濟州島北方為140米。
海洋不但面積寬廣,而且海底還有許多的礦產資源。海洋這個藍色聚寶盆儲藏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還有金屬結核,銅,鈷;鎳,金約1700億噸,銀約133億噸,鈾40億噸。在淺海低中還可以采到鉑,錫,鋯,磁鐵礦,鈦鐵礦,金紅石等。有些地方還可以采到色彩鮮艷的寶石和金剛石。
如今,我們的家園——地球,已經被破壞了。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衛(wèi)我們的母親吧!!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7
蔚藍的海洋中兩只海豚在互相追逐嬉戲著,濺起晶瑩的浪花;遠處一艘帆船迎風起航;海鷗在海面上盤旋……這一張以海洋為主題元素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的翻閱起這本《走向海洋》。
這本書并不算厚,但其內容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崔京生首先概詳細的敘述了海洋與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文明的起源,是藍色的寶藏,也是人類最終。然后他講述了海洋與中華民族的`關系,講述了中國悠遠的海洋歷史;最后,他展望未來,發(fā)現“百度帶舉,起步艱難”,他認為“海事興”,便是“萬事興”、“民族興”。他呼吁全世界的人們: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
看完了這本書,我內心很復雜。我不知道我應該如何來描述我此刻的感觸。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如此認真地思考過我們與海洋之間的關系。只記得音樂老師曾教我們唱過一首歌:“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說明了海洋是我們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與我們,密不可分。
海洋對于我來說不遠不近。我的家鄉(xiāng)在并不臨海,所以只有在去探望親戚的時候,我才得以親眼見到大海,感受到她澎湃的生機,她的波濤洶涌。但是,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可以接觸到大海。超市里的海鮮,電視里的海洋生物,還有藥店里的深海魚油等等。無一不和海洋有著關聯(lián)。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也將會成為21世紀的“藥庫”,變?yōu)槲磥淼摹凹Z倉”。長風大浪,任重道遠!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8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海洋的形成。在39億年前,地球是一個火球。由于來自太空的隕星撞擊和地球自身的運動,引起火山爆發(fā)、巖漿噴溢,原始時期的地球遍地烽火。在此之前,外層空間既沒有大氣圈,地球表面也沒有一滴液態(tài)的水。然而,當溢出地殼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硫、氫氣和氧氣形成包圍地球外層空間的大氣層之后,天穹不斷降水,使地表不斷降溫,直到地表的溫度允許液態(tài)水存在時,水才被隕星撞擊成坑坑洼洼的地表中積聚起來,于是形成了海洋的`雛形。
再告訴你們一個驚人的事情,其實海洋是人類的父母!當海洋世界雛形形成之時,也就是地球上的生命取得生長發(fā)育的搖籃之日。最早的生命正是借助于海水的屏蔽,躲避了紫外線的殺傷,得以進化、發(fā)展。所以說水是生命之源。今天,地球上有100多萬種動物、40多萬種植物和10多萬種微生物。如果沒有海洋,地球就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美麗。在陸生動物的發(fā)展進化中,人類出現是距今大約300萬年前的事,大海也是人類祖先的家。
我給大家介紹的第二單元就是燈光捕魚法。回想以前人們要么孤撒網;要么江邊垂釣,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一種偶然上。而在今天,人們再也不是苦苦等待,而是利用科技的發(fā)展,并且還能得到巨大的收益。許多漁船到了晚上就亮起了燈。為什么要亮燈呢?其實理由很簡單,就如同夜晚飛蛾撲燈一樣,大多數海洋生物都有喜光的習性,例如螃蟹一見到光就會慢慢爬到光的周圍去。
好了,我今天的介紹就到此為止了吧。如果你也感興趣,那就也請走進《走向海洋》吧。再見!
走向海洋讀后感 篇9
《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知道人類是怎樣誕生的,知道了有關海洋的戰(zhàn)爭,知道了海洋對人類的重要,還知道了許多海洋的歷史以及軍事知識。
《走向海洋》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海洋與人類、海洋與中華民族、海洋與未來。第一部分:海洋與人類的主要內容是海洋歷險。海洋歷險又分為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歷險。大西洋的探險史:意大利海洋探險家哥倫布發(fā)現了新大陸,哥倫布的.這一壯舉,帶來了海洋地理學家之處的許多科學發(fā)現。印度洋的探險史:我國明朝三保太監(jiān)鄭和溝通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太平洋的探險史:麥哲倫等探險家發(fā)現了許多海洋奧秘,到后期除了南極以外,世界海陸分布幾乎為人類所掌握。北冰洋的探險史:許多國家的探險者已經揭開了北冰洋的謎團。但最后,第一個踏上北極點的卻是美國人皮爾里。
第二部分是海洋與中華民族。主要內容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1900年,英、法、德、俄、日、美、意、奧8個西方列強國家聯(lián)合起來對中國發(fā)動了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入侵,史稱“八國聯(lián)軍進京”。在我國連戰(zhàn)連敗之形勢下,只好被迫接受列強們的苛刻條件,簽訂了《辛丑條約》。
第三部分是海洋與未來。寫了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真正獲得了獨立自主的權利,廢除了列強不平等的條約,海洋事業(yè)在廢墟中崛起,迎來了枯木逢春的時節(jié)。隨著新的海洋觀普及,新海洋價值觀念確立,海洋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依托科技,敞開港口,一次次走進海洋,走向深藍,再創(chuàng)人類歷史的輝煌。
看著祖國欣欣向榮的樣子,我不禁回想起了祖國經歷的艱苦情景。海洋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親,我們都是她的孩子。在這個資源爆炸的時代,海洋存在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發(fā)現、去利用,在這里,我們也要珍惜海洋資源,讓大海永遠蔚藍美麗。
【走向海洋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向海洋作文11-30
走向海洋讀后感04-08
《走向海洋》讀后感04-30
走向海洋讀后感04-14
海洋,我們的新希望——讀《走向海洋》有感06-09
讀《走向海洋》有感01-05
讀《走向海洋》有感02-24
讀《走向海洋》有感05-01
走向海洋讀后感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