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菜根譚》有感
讀《菜根譚》有感
更新時間:2024-08-27 11:32:45
  • 相關推薦
讀《菜根譚》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菜根譚》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菜根譚》有感1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被稱之為“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起初,我被這樣的高評價而吸引并且持懷疑態度,讀罷才覺如此評價毫不夸張。此篇僅表達對其中部分語錄的感悟體會。

  《菜根譚》文字簡練明雋,兼采雅俗。其似語錄、似訓誡又似隨筆,而亦有其獨特的趣味與力量。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作為一本通俗讀物,其對仗工整而耐人尋味,便于記憶與理解。

  每一個尚未涉世的年輕人,都對未來抱有無限期待。在社會中,我們經歷磨練與挫折,并由此獲得經驗。然而,我們在不斷做加法的同時也在不經意中做了減法,失去了本性中珍貴的品性。“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這是《菜根譚》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盡管我們尚未完全進入社會,但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純真與烈性。飽經世故的人或許從容而能干,卻也沾染了圓滑。社會中各行各業的“潛規則”被習以為常卻未必正確,這些“惡習”也在不經意中伴隨著成長而增加。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做一個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就要學會保留本性中的特質與閃光點。如此,才不至后悔迷失。

  現代的快節奏生活,讓許多人在忙碌中失去了生活的.快樂與情趣。不論古今,好好生活才是幸福人生的主旋律!伴e里吃緊,忙里偷閑。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惫湃丝偸巧瞄L從自然規律中摸索人生的道理。我們每天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一時一刻也沒有停止。早晨旭日東升,傍晚明月當空,可見日月晝夜都在奔馳,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卻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一個聰明睿智的人,平日閑暇時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變化,忙碌時也要做到忙里偷閑,享受一點生活中的樂趣。于是又忽然想到陶淵明的豁達自由,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恬淡。雖然我們不能避世隱居,但是我們可以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高質量的生活不是追求享樂安逸,也不是追求朝乾夕惕,而是追求充實和快樂。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智慧。一個人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是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礎。“和氣致祥,喜神多瑞。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此處在描寫自然事物的情感時讓人不禁聯想到杜甫筆下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里,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人們喜歡風和日麗的春景。同樣,人們也喜歡平和快樂的人生。一個人保持一種健康豁達的心態,那么他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歡快美麗的世界,一個和氣幸福的世界。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坐觀天外云卷云舒”“真味是淡,至人如!薄棵孔x到讓自己豁然開朗或眼前一亮頗有醍醐灌頂之意的至理名言,我都會摘抄記憶。雖然有些可能已經遺失至腦海中無法追尋的角落,但有些卻是永遠印刻在了心上。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靜靜思索,《菜根譚》是一本讀不盡閱不完的“心靈禮物”。

讀《菜根譚》有感2

  《菜根譚》是一部教人為人處世的哲理短文,共分十章,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陳述或論證利與害、得與失,充滿哲理思辨意味。短文多用對偶,兩句一組,對仗工整,含義深刻,細讀之,覺得特中肯綮。作者定是一個飽經滄桑、老于世途的高人,既有出世的逍遙達觀,又有入世的淡泊寧靜,言辭懇切,不冰不火,恰到分寸又能一語破的。

  封建社會中人讀此書,可以遠避禍端,明哲保身,既享入世百味,又得出世閑逸。今天,時代的發展很迅速,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名利觀都有了一些改變,讀此書仍受一些啟迪,如怎樣與人相處,怎樣開導自己,怎樣看待人生百態和自然萬物。天人一體,天人相應這點古今是相同的,我們既要讀書,領會書中要旨,又不能拘泥于書,被書遮掩了耳目,要學用惟時,就像書中所說的:

  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

  涉世無段圓滑機趣,乃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人心虛,義理來居;人心實,物欲莫入。鴻蒙未辟便分了陰陽,人心事理莫不如此。做人經世有個一分為二的態度,有個瞻前顧后的眼光,有個大肚能容的雅量,有個得失互轉的思想,心樂,便是個福地天堂。

讀《菜根譚》有感3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看到這兒,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有兩位很要好的人一起到遙遠的圣山朝圣,發誓不達圣山,絕不返家。走到一個路口時,他們遇見了一位白發年長之人,他告訴他們:“你們已走了半個多月,如今也只剩下十天的腳程,但非常遺憾,在這我就要和你們分開了,我可以完成你們的愿望,只要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愿他的愿望可以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兩倍。”此時,兩人心中都在想:這太棒國,我可得好好想清楚到底要什么。但我先不要講,那么我就有雙倍禮物了。兩人“客套”了一番后,兩人開始打架了。突然空中回蕩著響亮的一聲:“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而另一個人的兩只眼睛立刻瞎掉了!

  這個故事中的兩個人下場多么可悲,而導致他們悲慘結局的就是他們心中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欲望。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欲望與生俱來,人人皆有。但是若把這種欲望變成無止境的`貪婪時,那我們便成了欲望的奴隸,世人為何不安心,更多的是人放縱欲望。

  貪婪是幸福的大敵,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正是因為貪婪,許多本該有的美好事物煙消云散。人須時刻警惕自己欲望的煩擾,免得被它侵蝕,淪為不能準確認識自身的傻瓜。

  面對誘惑,需要保持堅定的心志。如果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猛虎行》有云:“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敝v的就是在欲望面前的一種淡定和沉靜。

  欲望對于眾人而言是不懈追求的動力,成就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箴言;也詮釋了“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弱點。故而我們應當常懷“有木石心,具云水趣”之心。

讀《菜根譚》有感4

  《菜根譚》第201篇說:“儉,美德也,過則為鏗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諮性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上文的意思是說:勤儉本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過于節儉就會成為行為鄙下吝嗇的守財奴。謙讓也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過于謙讓,就會給人一種好用心機的感覺。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這樣的。吝嗇者比如葛朗臺,吝嗇之態,無人能及。影射出的`不是他高尚的品德,而是他鄙下的靈魂,為了錢財失去了妻子女兒乃至他做人的資格。假謙的就更多了,有時自己甚至就不知不覺

  也成了個假謙者。過于謙讓者看似謙虛,實則給人一種虛偽的覺,比如有人稱贊我“你真能干”

  “哪里哪里”

  “不用謙虛”

  “真的沒什么啦”

  “……”其實我的謙讓是想讓別人多稱贊幾句哦!^_^

  我覺得在這方面西方人比較直率,當然,這也不是說中國人比外國人虛偽,只是因為在幾千年的傳統中中國人在這個方面已經習慣含蓄,不外漏,所謂的韜晦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融合,我們的思想觀念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有了一種坦誠事實,公平競爭的意識。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以為人不要過于吝嗇和諂媚,只要生活上處事妥當,不大手大腳,為人保持不亢不卑,就是最佳的方式。

讀《菜根譚》有感5

  “菜根”一詞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一個人只要能適應清貧艱苦的生活,以后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有所成就。明代洪應明先生以“菜根”為本書命名,大概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中心思想, 在簡單質樸中體現樸素的智慧,在親切含蓄中體現人生哲理。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句話取自《菜根譚》體道篇,也是我們在曾經作文中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在應該盛開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綻放;在應該衰敗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凋落。在應該伸展的時候,花朵自然而然地肆意舒展著輕盈的.身軀;在應該蜷縮的時候,云朵自然而然地收斂起身形。花兒和云朵不為外界所負累,有著隨意自然和愜意自由。但是,世人恐怕很難達到這種自由暢快的境界,因為世人擁有花兒和云朵所沒有的心念,不僅被外界事物所纏縛,會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會在乎名利得失,還會被自身的各種想法和情緒所困擾。若想像花兒和云朵一般自由地生活,我們就不能在意所謂的寵辱得失,而是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培養自己豁達自在的胸襟和淡然平和的心態。世事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明朗豁達的心,認清人生其實是一場必經的旅途,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笑看人生。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边@是我在讀《菜根譚》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古代先賢們都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修養境界,而有了這種境界,便可以遇事泰然處之。沉著、理智是一種優良的心理素質和修養境界,它意味著一個人在認知活動及實踐活動中,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影響,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品質,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鎮定自若、頭腦冷靜,遇事不慌、處變不驚。

  培根曾說:“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倍蚁胝f,《菜根譚》使我遍歷山河,覺得人間值得!

讀《菜根譚》有感6

  “量寬福厚 器小祿薄”這一則,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心地仁慈的人,胸懷寬闊舒暢,所以能享長久的福分,因此事事都顯得寬宏暢達;心胸狹窄的人,由于眼光短淺,所以得到的是短暫的利祿,因此事事都顯得緊迫倉促。讀到這里,我不由想起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哪一個不是胸懷大量的?

  想那司馬遷,他可以忍辱負重,在受過殘酷的宮刑后,還在監獄里堅持寫史記,完成了我國最偉大的、完整的歷史記錄篇,如果他那時,如果他那時受完宮刑后,一時想不開,氣量小,上吊自殺的'話,那就少了一個偉大的人。

  回想現在,我們不能因為一點小小的蠅頭小利,就鬧到自相殘殺,那真是太不值了,我們的胸襟再開闊一點,就少了好多不愉快的事了,也很少會有矛盾,大家都會高興。

  以后,我再也不會為了一塊糖,一塊雪糕,和弟弟妹妹吵得不可開交。我要學會大度,學會謙讓。

  退一步,海闊天空!

讀《菜根譚》有感7

  早起喉嚨有些神奇,以為說不出話的時候,還會有聲音發出。原來靈魂也會幫我們發聲,我們永遠可以按照內心的心意,分享和表達。

  昨晚看了菜根譚,有美妙的感受在心里流淌。浩然正氣,原來是禪宗說的氣就是能量。

  中華文化浩瀚五千年,在教化者解讀的時候往往會根據所處的當世警醒后人。但如果不是去恐懼抗拒,而是去接納去發現愛,看到光,那東方智慧就會變得有無限的能量。

  這也是很多國學大師在做解讀的時候就像我們讀阿卡西的方式一樣,第1層是故事與經歷,人性層面的不完美與源頭的完美完全融合在一起。核心是在渴望愛呼喚愛尋找愛,對愛的表達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經歷和體驗。當我們看到了他們正在發生什么,就能感受到這句話給那個時代帶來的力量。

  第2層去到原因與狀況,這句話或者故事發生的背后是因為什么?當下的選擇和決定如何成為那個時候的最佳利益和選擇。而不是以當今這個時代的評判和不理解陷入了一種二元對立,去覺得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的發展,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可以跨越漫長的歲月的洪流,去到每一個時代。

  第3層是看到靈魂背后的實相,最終回歸到光與愛。在宇宙中沒有任何的受害者和施害者。也可以看到所有的作者對后人的警醒也是因為愛。所以國學不是來限制我們的思維把我們禁錮在某一個年代,而是讓我們通過那個當下,去放眼未來。當我們無限次的鏈接到祖先的智慧,他們的能量會直接傳遞給到我們。

  在這個的過程中我們得以重新看待每一句話,和背后傳遞的愛的能量。過去一直在想早教如何去做國學的結合,而不是讓西方的早教完全取締掉東方式的教育。不是去到了硬著陸讓孩子卷入了限制性的思維當中,而是更有愛的傳遞祖先的那份智慧和力量。今天終于找到了這樣的方法,也需要現在的父母共同的成長!

  真正國學的集大成者正是有這樣的廣闊的胸襟,穿越每一個時代,去看到它的本質。每一個后世對前人智慧的解讀,都是一份傳遞的智慧,既是傳承,也是發展。

  當我們透過時代的洪流給這句話造成的.影響,回歸到最初源頭在這個人身上活出的模樣,以靠近源頭的愛與光的方式去解讀,那么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智慧與力量,感恩這份驚喜的到來!

  此刻感受到了一種解鎖的感覺。同時看到了一幅畫面迷宮之門正在打開,當我們提高意識維度后得以看見迷宮的全貌。生活正是這樣,永遠有無數的寶藏藏在哪個角落等待我們。在鏈接高維智慧之后,在我們心之力驅使下找到踏實執行的方法,我們也可像龍一樣奔騰而起。因為,這是我們的家,也是一生歸屬的地方。

  時刻可以鏈接到祖先的智慧也讓我得以重新去看待家。我們在源頭的家可以讓我們時刻的取得智慧與愛,源頭在三維世界的投射第1個家是我們的小家。家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著靈魂的約定,守護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支持彼此的生命成長和覺醒,讓我們不斷的在這個世界里有更多的愛與能量,并且活出我們本來的樣子。第2個家是這個家延伸出去的國家我們有著共同的文脈,有著共同的信念,有著共同的文化歸屬,也讓我們擁有國魂更大的力量。第2個家往下延伸就是世界,這個地球的家。我們有著共同的基因密碼,在DNA上我們會發現原來全世界的人血脈都是互相融合的,因為我們的靈魂生生世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色去體驗,我們與地球所有的生靈本是共生的,源頭在三維世界的投影自然也是浩瀚無比的。

  科學的方式可以映照我們血液的密碼。當我們清晰的照見這一點,我們更感受到大愛無疆,宇宙的愛深情而浩瀚。愿我們不負使命和才華,也不因他人的偏離而蒙蔽自己,永遠記得來時的初心:一份誕生的喜悅和渴望來人間體驗的模樣!活出源頭應該有的樣子!

讀《菜根譚》有感8

  很久沒有看《菜根譚》了,最近從書架上把它找出來,再次細細品味了一番!恫烁T》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三個字表達“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同時,此書也剖析了作者對人生的領悟,是一部有超脫、有感慨、有體會,集儒家思想和佛家義理的經典之作。

  書中包含許多哲理,讓你讀后豁然開朗,它能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边@兩句話告誡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像晴天白日般明亮。擁有才能的人,要懂得如何分時間、分場合地展示才華且勿張揚。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解義是: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被名利所左右,只要專心致力于一項事業,就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志,志存高遠;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榮華富貴,貪圖享樂,這樣就失去了活著的真正意義。

  “晴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苯饬x是:晴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品格需要磨練,工作需要謹慎的道理。

讀《菜根譚》有感9

  佛家有言“心靜自然涼”,與《菜根譚》有異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即使在幽靜的山林中也體會不到的寂靜,心中虛脫明凈的人即使在夏日里也能得到清爽,在嘈雜的躁市也能心靜。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祿整天心浮氣躁,惶惶不可終日,若得若是若即若離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個人間仙境也無福消受;但是一個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簡單,他的人生會很輕松,這也是把物欲看透了的`表現,他明白錢財乃身外之物,內心純潔才是最重要的。陶淵明就是超凡脫俗的隱士的典范,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昭然可見。但是他那種清高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內心而不是表現在外表的高傲,這也是洪應明所認可的高尚。

  洪應明對叱咤政壇的風云人物說要學會激流勇進明哲保身,對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說要苦中求進永不言棄,對整日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人說要內心持凈以修其德,對高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說要虛懷若谷虛心謙卑,對雄才大略威震八方的霸主說要仁者無敵。

讀《菜根譚》有感10

  這本書很有意思,書名中的譚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來比喻人生的根本。全書有368則中國古代格言,涵蓋了如何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將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留給了后人。整本書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性,讀起來比較輕松,讀后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幾下幾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講到的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了好事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行善時唯恐別人不知道,作惡時生怕人知道。讀到這我聯想到中國“首善”陳光標高調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請很多媒體為他曝光,生怕別人不知道,而周潤發卻低調裸捐全部56億家產,生活非常簡樸,和家周圍的小攤販非常熟絡,每次去買菜商販們都給他抹去零錢,他還經常吃大排檔,和檔口老板也是老朋友。為善是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陳光標的為善還是有所圖的,想要名聲,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這不是真心為善。

  第二部分“應酬”中講到世間的事既要能承擔負擔,又要善于解脫牽絆,既要勇于擔當道德事業,又要善于擺脫塵俗羈絆,看起來矛盾,實際道出了生活的真諦---張弛相成,剛柔并濟,這是保持銳氣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強調擔當,就缺少從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過分看重擺脫,則又缺少了熱情和進取,因而也就沒有創造力。我們一生在世會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態去對待,凡事不能過于極端,要留有余地,儒家的中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部分“閑適”中講到心胸寬廣,虛懷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會在意瑣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寬廣了,世界就寬廣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說修身就是修心,內心世界清凈了,世界就清凈了,內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煩惱,不受物質誘惑,做本色的自我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部分“概論”中有一段“治家”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居家有二語曰:惟恕則情平,惟儉則足用!币馑际顷P于治家有兩句格言:“只有寬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節儉家用才能富足!币患胰艘袑捤〉男男兀袠酚^的人生態度,對家人和藹可親,這樣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氣和,和睦相處,能夠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才能使全家人過上富足生活。家和萬事興、儉以養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其實不論對家人還是對外人都要心平氣和、求同存異。另外,儉樸了就不會鋪張浪費,生活自然就會富足。

  讀完之后,我認為本書總的思想也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為人處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與人為善、有道德自律、寵辱不驚、做一個內心安寧之人。

讀《菜根譚》有感11

  我隔三差五地要抄一段《菜根譚》文字,一方面是重溫文言文,感受古語的魅力,一方面是強化正確的理念。很多道理,說出來,大家都明白,但是做起來,卻困難重重。這究竟是為什么?我曾多次問過我自己,也問過他人。其實古人也是早已問過多次,并且答案也不統一。

  我們當今的科學水平已然比較發達,上能飛天,下能潛水,遠非古人能比,但是思想水平,在我看來,其實從未超越,這也是為何現代中國人普遍缺乏統一信仰的原因。當然,我所指的`信仰,不局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是追根溯源,究竟人之初,性如何?本善?本惡?本惰?本無?本空?……

  這個根本的問題,全世界從未統一過,但在科學方面,在一定時期內總還是基本統一的。人與一般動物相比,差異究竟為何如此之大?除了大腦,其他很多生理功能都不如動物。以我的淺薄之見,究竟人與動物,誰更高級,真不好說。

  因為從品德而言,不少人的境界遠遠不如一只狗,一條魚。甚至,我大膽的假設,若是把當今的各種法規制度都拋開,等上一年,這個地球會是一種什么狀態?

  我不敢想象,不過有一部電影倒是可以作為參考,就是黃渤執導的《一出好戲》。影片我沒有看過,但從故事介紹和朋友表述得知大致情節是:

  “某公司員工團建出游,遭遇海難,眾人流落在荒島之上,為了生存,他們共同生活并面對一系列人性問題的寓言故事!彼^“寓言故事”,并非我的意思,而是度娘告訴我的,所以我用“引號”標注,此文非本人原創,沒有知識產權。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人為什么需要那么多規則來要求自己,而動物卻不用。人既然有了那么多規則,可又為什么總是不按規則執行?動物沒有制定規則,也不見他們亂成什么樣。而人要是沒有規則,卻不知亂成怎樣?人即便有了規則,還是可以亂成一團。

  人與動物,難道真的有高低之分嗎?難道因為高級,就可以讓地球大亂嗎?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只知道,別人可以不守規則,而我不行。請不要問我為什么?因為我不如動物。

讀《菜根譚》有感12

  扯下一片樹葉。

  演繹的,是歲月的滄桑。

  掬來一捧清水。

  澎湃的,是長江的巨浪。

  回首,走過的.路。

  還有幾個腳印,仍然熠熠閃光?

  向前,仰起頭。

  無論未來的路,還有多久多長!

  早看旭日,晚送夕陽。

  不要驕傲,不要悲傷。

  雖然有荊棘,雖然有坎坷。

  奮發者,永遠是歡樂地歌唱。

  貧窮須有節。

  富貴莫猖狂。

  吃菜根淡中有味。

  需要慢慢地品賞。

  守王法夢里不驚。

  需要細細地思量。

  不為權貴摧眉折腰。

  莫為金錢喪盡天良。

  為官的,天下為公,鞠躬盡瘁。

  為民的,辛苦勞作,不卑不亢。

  可嘆,多少權貴,兩手空空人去了。

  空留下,一世罵名,一枕黃粱。

讀《菜根譚》有感13

  立場堅定,著眼高處。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這三處分別代表著逆境、順境和絕境!在狂風驟雨、風吹雨打的逆境中,要把腳站穩,這是說的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能風一吹就倒,雨一來就滑。在逆境中站穩腳跟,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看得是他有沒有定力和功夫。

  逆境中是很容易左右搖擺喪失立場的.,尤其是在失去方向,失去信念的時候!

  順境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作者提醒大家要高處著眼,正如白居易詩所云“亂花漸欲迷人眼”,在亂花叢中,最容易被美好的景象所迷惑。當企業一帆風順財源廣進的時候,正是花濃柳艷的時候。很多企業不是死在艱苦的創業初期,而是倒在蒸蒸日上的發展高峰。因為沒有更高的眼光,沒有更寬的格局,企業還沉寂在自己的享樂當中時,已經開始被市場淘汰!

  所以企業管理強調居安思危,越是花團錦簇,越需要將眼前放長遠,不要被眼前的艷麗所迷惑。

  而對于絕境和危境,要做到迷途知返。一些企業管理者在錯誤的事情上越陷越深,不是因為回不了頭,而是因舍不得面子,不愿意回頭。

  所謂的“人定勝天”,不是說硬碰硬,而是人有認知自然規律的能力。險惡境地,不能跟環境和規律作對,只能把握規律敬畏趨勢。

讀《菜根譚》有感14

  近日讀《菜根譚》,很欣賞這樣的句子,“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痹洳惶枚覀譯文看看,確實收益挺大的。

  這句話可翻譯為:“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任何魚蝦來繁殖。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應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在生活中,我們要習慣看到崇高的事物,但也要習慣看到非正義的現象。因為正因為對立面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比如說人們多愛看美女,美女者,看之養眼,古人有語“秀色可餐”,再說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行為是無可厚非的。正因為存在丑女,才襯托了美女的美,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天底下的女子都一樣漂亮,那么,人們都會習慣了,也無所謂美與丑了。

  做老師的,當然喜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這樣的學生管理起來不費勁,而且也能取得不錯的好成績,也適應應試教育的結果。心中常這樣想,所有的'學生都如某某就好了,上課也輕松了,成績也能上來了。其實想一想,社會正是因為個性而顯得多姿多彩,這也只是一個愿望而矣。課堂也不是現代生產中的流水線,我們也無法生產出同樣的合格產品。

  有時候上課,因為個別搗亂的學生而確實把人氣得夠嗆的。現在學生、家長、教師的法律意識都挺強的,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事情教師也堅決不做。因為如果把知識沒有教好,只是說明你這個老師能力有限,是小事;但是如果因為維護課堂秩序而做出非法的事來,那可是一輩子的事兒,是大事。因此,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再加上有些家長維護自己孩子,有些事情確實很難處理。大多老師有同樣的一個感覺,現在看到有些學生,確實是有些害怕。

  有時候感覺教育的力量不是萬能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上起課來讓人頭痛,卻也無能為力,在課堂上還挺囂張的,用著挑釁的眼光邊說話邊看著你的眼神,老師卻無能為力。不能體罰,說教也顯得很蒼白,黔驢技窮也只是一個叫家長,來與不來還得看人家的心情。

  還是古人說得好“地穢生物,水清無魚”,不管是自我安慰消極逃避無可奈何也好,還是至理名言處世準則也罷,覺得說得的確挺在理。人們制定了規則,但是卻是由人們把規則打破。規定了法律,但是還會有人違法。有了規章制度但是還有人不遵守。

  人要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師與生者之間,也同理。

讀《菜根譚》有感15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具有儒釋道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著潛移默化的力量。

  開篇第一文《天道忌盈,卦終未濟》就告訴我們,不論做什么事都應留有余地,不要做得太絕,這樣上帝才不會嫉妒我們,甚至惡鬼也不會傷害我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要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發生內亂,也必為此招致外患。

  又如《弄權一時,凄涼萬古》一文,告訴我們一個堅守道德規范的人,雖然有時會遇到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凄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并且又能顧及到死后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愿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涼。

  《菜根譚》一書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整部書似語錄,卻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卻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卻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一文告誡我們,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接受,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希望過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又如《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一文,說的是要想制服邪惡,必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自己內心之惡制服后,一切其他邪惡自然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躁動的情緒,心平氣和了,外來的橫逆事物自然不會侵入。

  《菜根譚》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本書文辭優美,對仗工整,涵義深邃,耐人尋味。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一文中說“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超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北闶俏霓o優美,耐人尋味的絕句。在優美的韻律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一個人只有丟開功名富貴的思想左右,才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雜念;一個人只有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才可以進入超凡絕俗的圣賢境界。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一文也一樣,“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痹诠ふ麑φ痰恼Z言中,我們明白關于欲念上的事,決不要貪圖方便,就可以順手占有一次,一旦占有一次就會跌入萬丈深淵;關于義理方面的事,絕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而放棄,放棄一次就等于與真理遠隔千山萬水了。

  再如《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舍己毋處疑,施恩勿望報》《清濁并包,善惡兼容》《律己宜嚴,待人亦寬》《寧為小人所毀,勿為君子所容》等文,無不教育我們不計前嫌、不計得失、虛懷若谷、寬以待人、樂以忘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沒有永遠的順境,也沒有永遠的不順。生活中即使遇到些許玩逆與小人,也不用太在意,莫若去慢嚼幾篇《菜根譚》,如《善根暗長,惡損潛消》《德怨兩忘,恩仇俱泯》《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春風解凍,和氣消冰》《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執著是苦海,解脫是仙鄉》《躁極則昏,靜極則明》《處事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等,嚼著嚼著,便也欣然釋懷了。

【讀《菜根譚》有感】相關文章:

讀菜根譚有感08-24

讀《菜根譚》有感13篇07-23

讀菜根譚有感(精選16篇)08-01

菜根譚讀書心得01-10

菜根譚的讀后感03-15

菜根譚讀后感09-13

《菜根譚》讀后感07-04

菜根譚讀書心得精選15篇03-13

菜根譚讀書心得15篇02-1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精品 | 日韩欧洲旡码专区在线 | 亚洲高清一线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精品中文字幕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