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1
人和國相似,自尊自愛自強,不能自負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很難想象淵博的胡適先生為何支持全盤西化理論,也是大學者,響當當的人物啊!
真正的強大,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守住初心,學習強者,為我所用,強大自我,與外界和平相處!
無論世界怎么變換,物質的不可缺少,精神的更是真正的人的.標志!科學很了不起,但是,人文也是另外一只翅膀,絕對不能折翼!
禮,義,廉,恥,任何時候不能丟!否則,又回到原始社會啦!
一味地孤芳自賞固然可笑,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是丟失了自己。先好好學習自己家的寶貝吧,不要讓別人笑話咱連自己也不懂,甚至中國人的英語比漢語還好,不以為恥。就像熱愛外國阿姨超過了愛自己的母親!
真正地學好本國的傳統文化,然后再學習外國的文化,二者融合,就變成了最有力量的金剛葫蘆娃,無堅不摧,再也不受欺凌和宰割!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2
前段時間在知乎看到了對許倬云先生《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的批評。答主認為書實在寫得太散、太雜、太軟、太亂,沒有提煉出屬于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特質的東西,頂多只能算是一個中國文化現象大雜燴,讀來難以令人盡興。而我卻不這么認為,在我看來中國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質就是融入與和諧,而這兩種特質在書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書中《時空中的生活美學》及《多元互動的秩序》,講的`就是“融入”與“和諧”。許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國文化精神特質之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說的就是融入與和諧。在中國文化中,兩者最淺層的表現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組一組的人際關系,彼此不相沖突;進而融入家庭、融入單位、融入社會、融入環境、融入自然,和諧舒適;如若我們換一個尺度,融入與和諧實則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沉淀著最深層的情緒感受和最能引發共鳴的意義。B站跨年晚會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正是因為他將廣大觀眾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間,將文化的思考與傳播放在首位。這一場晚會使每一種熱愛、興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與包容,每一個參與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從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臺,尊重嘉賓和尊重觀眾。
許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國文化精神特質,是認識到萬事萬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種十分開放、包容的心態,在開放和融入中去實現動態和諧,各得其宜。對于中國文化,我們既要看到其所長,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簡簡單單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頭;只有融入整個現代文明,再來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質,才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承前啟后,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確自己文化的短板,將其補上。
書中的最后,許先生說:“這本書陳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詞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資源,交托給我們這一代,留給我們,再轉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希望未來的中國人吸取遺產,發揚光大,使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斷更新,充實延續,俾得現代文明在中國茁壯,融合過去和現代,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分,全體人類,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躋于大同。”對于新時代的我們而言,九萬里風鵬正舉,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之責由我們承擔!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3
許倬云先生說:“我為什么會寫這樣一本《中國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類在整個歷史的選擇過程當中,有沒有另外一條道路可以選擇?有沒有可能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想法、過日子的方式能給世界帶來不一樣的參考?”所以說這本書不是在一味的懷古、而是希望中國文化的特色能發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
本書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出傳承的文化的特色。讀起來讓人感覺是在追尋著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中中國文明丟失的、遺忘的精神余瀝,觸摸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浸潤著“時間文化”的生活美學
在“時空中的生活美學”中作者提及,他小時候剛剛能握筆的時候,每個識字的兒童恰逢冬至這天,都會被分到一張九九消寒帖。字帖上寫了這么幾個字(繁體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然后每天早上起來孩子們都要拿著毛筆在那個描紅的字上寫一個筆畫。等把這九個字寫完的時候,正好八十一畫。八十一畫寫完意味著春天來了!因為當一個小孩子拿著筆,把這八十一畫寫完了,正好從冬至這天走到了柳條垂絲、燕子回飛的時候。對于傳統的中國兒童,這是一種注意時間的教育,中國人對于時間的敏感、對于自然與自身關系的全盤融合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中漸漸培養出來的。
二、平衡著“各種因素”的圓融之道
許倬云老先生談到了八卦這個圖形。他說其實這幅圖中蘊藏著一個細節,從圓心出發放出去一根半徑,這個半徑繞著這個圓隨便轉,你不會發現這個半徑有一個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陰陽調和的。中國人講這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隨之慢慢地構造出了五行生態的相生相克。五行觀念指出了人類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必須在平衡之中找到調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維生的資源不僅不能夠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們生存的環境。
三、凝集著“世俗小說”的修心處事
許倬云先生認為,真正給中國人的價值觀帶來影響比較大的`四部書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西游記》。這四部書對中國人的文化養成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水滸》是由聚義結合的一個理想人間,其間的嘗試和破滅令人唏噓。《三國》挑選“義”這個字,塑造了幾個典型人物,他們功業未成,卻留下理想人格,千古彪炳。《封神》是對于善與惡、成與敗種種對立和斗爭提出辯證過程的對抗、超越和解脫,最終出現共存的和諧。《西游》,竟將人間的許多艱難困苦內化為內心的掙扎,由認識欲望到克服欲望、提升自我,終于悟解一切俱空而得到自由。四部小說的串聯譜成了既悲又喜的人生心路,中國人最喜歡的人物性格、處事方式基本上都來源于此。
《中國文化的精神》以“人間的精神”為立足點,描繪了一個復雜互動、充滿了文化隱喻的社會體系。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深入的挖掘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獨特的精神文化,以期在今日之中國煥發出新的活力!
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4
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中,經濟發達與物欲橫流同在。然而,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質生活劃等號。
《雙城記》中有言,這是最繁華的時代,也是最蕭條的時代。誠然,豐富的物質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卻不能帶給我們強大的精神力量。
看看街頭行色匆匆的人群,還有密集的住宅樓里幾乎老死不相往來的鄰居,我們都覺得心里空空的,很迷茫,缺少溫情,忍不住懷念從前慢的生活。
這種精神上的空虛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可以說是現代文明病的一種表現,就像史學家許倬云先生在《中國文化的精神》中所說,“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歸屬”。
在許先生看來,西方文明強調個人主義、提倡積極進取的精神特點,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過度強調個人主義和追求物質利益,也為個體的孤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遠、甚至社會關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筆,引起了現代文明病。
因此,在《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許先生嘗試著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現代文明病的解藥。
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人的精神通過不斷地多元互動逐漸形成的圓融境界,有著獨特的社會價值,或可彌補現代文明的不足。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重視人與自然的關聯,認為天、地、人有著無法割裂的內在聯系。在農業社會,民間的日常生活和農業活動,都依據自然環境的四時變化來安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論,也強調天和人之間會在變化中互相影響。
古代老百姓追求公道和正義,民間創造出的.神鬼世界也都與世俗世界的追求相關聯。對老百姓影響深遠、做出特別貢獻的真實人物,死后可能被奉為神靈。
因此,百姓會祈求神靈保佑自己,拿出一定的供奉來侍奉神靈。這種人與神的交流,跟人們日常的交易很類似,“有承諾,也有還愿;有祈求,也有報酬”,徐先生總結道,“如果以圣和俗為區分,中國人的民間信仰系統,毋寧是以圣從俗”。
書中還有許多徐先生關于古代中華文化的獨特見解,包括八卦,四大名著,古人的民俗,信仰,等等。這些與只強調個人自由和物質利益的西方文化相去甚遠。中國古人對自然世界的總結,至今仍可以補充西方文化的某些不足之處,這也正是許先生在這本書當中想要表達出的良藥。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5
文化無疑是一個高頻率使用詞語。但究竟何為文化,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再進一步講,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難說清。張岱年先生與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國文化精神》一書,則試圖從中西比較的角度出發,將這些文化問題講個明白。
文化定義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發生過一場文化(Culture)與文明(Civilization)的詞義之爭。英美學者在指稱文化時,常常用文明這個詞,但是德國學者則常常使用文化這個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爭論,實則體現了西方文化研究中兩種對立的傳統:即英美的實證社會學傳統和德國的歷史哲學傳統。在實證社會學傳統的研究者看來,文化就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歷史哲學傳統的研究者認為,文化是一種以生命或生活為本位的活的東西,或者說是生活的樣態,他們認為文化的形態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著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著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觀點。
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文治與教化”之意,西漢的劉向曰:“凡武之光,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晉束皙說:“文化內輯,武功外悠。”不難看出,文化不僅是一種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的過程,而且是人不斷從動物狀態中提升出來的過程。通俗地講,文化是“文”與“化”的合稱,如果“文”不能影響、教化、感化人類的心靈,給人精神性的啟迪,那就不能成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沒有文化的,可文人對山進行贊美寫成優美的詩句,并給人帶來美的感受與啟迪,那么自然中的這座山,就賦予了文化的意蘊。
此書對文化如此定義:“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書中探討中國文化精神時,基本上也是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之上拓展開來。也許,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同這個定義,可是對此定義中提到的物質、精神等關鍵要素,想必不會提出強烈的質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異
任何一種文化能持續發展,必然有著特定的精神作為支撐。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何為中國文化精神?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此書中,張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四點。一是剛健有為,這涵蓋了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方面。二是和與中,其思想主要是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決人自身的關系,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四是天人協調,其精神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對這四種基本精神進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協調的精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今天,唯有進行橫向比較,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書中認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方面。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何去何從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自15世紀以后逐漸衰微,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后,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嚴重阻礙了中國步入現代化的歷程。這種論調雖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客觀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張岱年在書中認為:那就是缺乏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
它具體表現在人們重整體輕分析、重直覺輕知解、重關系輕實體、重實用輕理論。這對于以分析、知解、實體和公理化體系為特點的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顯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國古代強調“天地一體”“變化日新”,其許多結論與支配近代自然科學的“理學自然觀”格格不入。
這里要指出,中國人缺少實證科學的傳統,并不意味著中國就沒有科學技術。比如,當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學的標準,認為中醫藥學不是科學,原因是中醫藥學不能把病理說清楚,中醫藥學中的“穴位”“脈象”“養氣”“食補”等學說,在西醫科學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科學”根據。然而,中醫藥學在治療各種疾病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不能因為中國缺少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就徹底否認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盲從或者貶損中國傳統文化的兩種極端,必須引起警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充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將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正可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與共。中國傳統文化之探索,是一條沒有止境的道路,無論世界變化的節奏有多快,作為中國人,永遠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6
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錢穆先生寫的,中國文化精神。讀完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自信,都應該把“應該”這個詞去掉。很多時候我們不自信,是我們對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中,我們少不了對物質的追求,但在物質追求中,不能忘了我們的精神文化。
書中說到,中國文化就體現在中國人身上,就像英國文化也體現在英國人身上一樣。從中國人身上就能看到傳統的家文化,國文化,中國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國文化更重在“踐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則更重在“追尋物理”。讓我想到大學老師說的,希臘哲人在愛琴海邊上思考著人與物的關系,印度哲人在恒河邊上思考著人與神的關系,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上思考著人與人的關系。
可以看出來中國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這就是中國文化偉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無條件的做。我們今天,還能學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賢的孔子,復興中國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書中寫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日本的本民族氛圍也很濃,他們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為榮,甚至還帶些傲慢,而在中國講中國,中國人則覺得中國的全要不得。我們就要學習西方的,我們急于前進,要變,使我們陷在一時常的病態下,我們知變而不知化。讓我想到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作戰方式都與蘇聯不同,蘇聯是從城市開始進攻,而根據我國實情,則是從農村包圍城市。所以在面對文化交流,學習中,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應該是根據自身情況的基礎上,加以了解判斷與吸收。
在講到文化傳統中的沖突與調和時,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文化強大的調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國主義國家發起的,他們之間的沖突乃是西方文化內部自身的大沖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講“個人自由”,一面講“集體統治”,這本來不就是一大沖突嗎?看看我們中國文化,照中國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個家庭之內而成為了一夫一婦。既同在一家之內,大可不必再各爭自由互論平等。在中國,就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路貫通下去。之所以說中國文化調和力量很大,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傳入中國的,那時的中國人,一面信受了一個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著一個大家庭傳統,其間卻沒有發生過沖突。不得不說,中國文化調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學“為人”。學為人,要“盡人道”。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每人可以影響其他人。窮則獨善其身,先影響我自己,其次可以影響到我家,影響到我朋友。達則兼濟天下,就從這里達去。范仲淹為秀才時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亭林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士的`理想與培養。我們現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覺得首先就要弘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中國人不看重外面事業,而看重在內面的性情上。看到這句話時,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漢,個個都是性情中人啊,這就是中國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兒女,好丈夫,好妻子,對外可以做一個夠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屬,好上司。這些從哪里來,一切皆從“性情”來。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經》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是中國人一番極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種極平凡的人生中表現。
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品讀一下《論語》《道德經》。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7
從耳熟能詳的《節氣歌》,到相生相克的五行之道,又或《山海經》的奇景異獸,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正是一部細說中國文化的書。
作者開篇即言其志,“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若是拋開各種關于文化的定義,中國文化不妨理解為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價值,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沉淀下來的一種集體人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或言更長),不同時代的人們在薪火相傳中構建起一個名為“中國文化”的體系。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猶如開掘地質層中的豐富礦藏,或是細嗅滲入我們血脈的人文基因,于是諸子百家洋洋大觀,秦磚漢瓦歷歷在目,唐詩宋詞熠熠生輝。
可見,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可感的。因此,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不妨從感性中、從日常中、從個體中去尋。譬如我們文化體系中最為基本的便是“家國情懷”,它不僅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格言中,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中,也在今天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征程中,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中。就在這兩天,國內媒體披露了加勒萬河谷沖突的細節,中國軍人流淌精忠的赤血,豎起巍峨的豐碑。馮驥才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一個民族將成為一個植物人。”此言信然。
中國文化不僅豐富可感,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拒絕狹隘和偏執,使儒釋道各得其所,賦予人們更多的德性和智性。追求夢想時,你盡可以念茲在茲、鍥而不舍,“上下而求索”;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體味大道至簡、大知閑閑的豁達;待人接物中,你不妨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在世俗喧囂中保持“菩提本無樹”的空澄之境。文化如水,因哺育萬物而有德性,因上善若水而有情懷,因水滴石穿而有韌性,因流必向下而顯謙遜,因流水不腐而更鮮活。以文化人,會在無形中提升人的精神標桿,涵養人的儒雅氣質。它是熔爐、是磁場,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
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既是“我們從哪里來”的尋根之旅,也是“我們將向何處去”的行動坐標。當代中國,中國精神被闡述為“創造精神,夢想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這是貫穿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也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傳。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傳承中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守正創新,是應有的態度。今天,我們講文化自信,這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擁有這份自信,我們才會對薯片、娛樂大片和芯片這所謂的“三片”文化擁有免疫力,而不必視作洪水猛獸——君不見,肯德基不是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嗎。
在書尾,許倬云先生也表示出一定的憂慮。在這個“快時代”下,人們是否還愿意靜下心來,懷著虔誠之情與祖先對話,畢竟,就像余光中所言,科技是求未來快來,而文化是求過去慢走。所幸,年輕一代正在成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心里有一盞燈”,在求知問道、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志愿服務等各領域皆有不俗的表現,正成為孕育蓬勃力量和無限可能的“后浪”。
愿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8
素描,抽象,寫實……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無數種繪畫方式不斷涌現。但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卻像一個異類,與其他繪畫方式的風格格格不入。他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魅力,能讓觀者感受到一種深遠的氣韻。
中國古代的繪畫與其說是畫,不如說是詩。正如蘇東坡所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古代的繪畫與詩是一體的。中國古代繪畫所追求的,并非將現實完美的描摹出來,也并非用抽象的筆法,將內心的感受,用意識流的方式傳達給觀者,而是以一種中庸的方式,不偏不倚的將詩的`意境描繪出來。因此中國古代繪畫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陰陽調和,將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中國古代的繪畫總能引人入勝。首先這種藝術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它既不像埃及壁畫那樣毫無透視,也不像寫實畫那樣嚴格透視,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將近大遠小變為近小遠大,或是刻意弱化透視效果,來彌補空間上的差距,讓畫卷擁有被無限延長的可能。只有觀者想象自己身在畫中,隨畫走動。才能品味到細節的精妙、意境的高遠。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畫完成一些他本不能完成的事情。達到令人震撼的效果。
如果用4個字來概括中國繪畫,我覺得,“請君入畫”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9
《中國文化的精神》這本書給我的收獲很大:
首先,我在時空中的生活美學這章內容中了解了中國的歷法是陰陽合歷的,年度是太陽年,就是以太陽的運行為周期,歲實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這是一年。然后太陰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個月份加起來,比太陽年稍微短一點,于是陰陽合歷,兼顧了一年季節的安排。又以滿月當作月半,以月光還沒出現當作每個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見當作這個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節氣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幾個大關口(端午、中秋、臘月、冬至)對農業農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賞中國的山水畫時,發現與西方人畫《蒙娜麗莎》,畫《最后的晚餐》,講究透視、講究遠近效果、講究立體感不同,看中國人的畫,要進入畫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畫中的一個人物,周圍的東西都變得特別和諧靈動。
其次,讀到中國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國人關于天、地、龍蛇的神鬼傳說和古典小說都是大家口耳相傳的、在民間所流傳出來的這些東西是真正能夠影響中國人的人格形成的。正義、感恩、公平、勤勞、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這里養成的。
然后,多元互動的'秩序中講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類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必須在平衡之中找到調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維生的資源不僅不能夠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環境;從八卦當中也能夠學到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哲學思想——“物極必反”,事物都是從沒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個過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同心圓中,每個人視為一個大網絡的中心,親疏遠近的不同,決定了他人與中心人物關系親密的程度。一方面,親緣關系內,個人盼望得到團體的庇護。另一方面,個體能享有親緣共同體的庇護,也就必須對這個共同體盡一定的責任。權利和責任,因為“社會關系的距離”而決定其程度。以這個觀念來看,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網絡內,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彼此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相對的。我們的祖先人曾經生活在一個復雜,充滿了文化隱喻的社會體系。當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已經不見如此行事的人際關系,但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我覺得要想獲得整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們應該更多地去深挖我們的過去和歷史,讓我們知道有哪些東西可以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綻放光芒。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 篇10
最近讀了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覺得這本書易懂,適合我們高中生閱讀,我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該有的樣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簡而言之,脈絡很清楚。經史子集、書卷浩繁,不脫“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五經”之淵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亦不脫“外儒內法,劑之以道”之底色。經兩漢東晉、隋唐兩宋,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國傳統文化,與民間的神鬼傳說、民俗信仰合為一體,成為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觀念相互交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全書正文總共十章,涉及中國文化里的生活美學、宇宙觀、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際網絡、古典小說等內容,可想而知,這么多的主題,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許先生又是如何將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覺得,他做到了兩個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傳說里,作者分天、地、人間三個部分講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從家庭的長輩、鄉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談話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等耳熟能詳的悲慘愛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張渤治水等人類對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貍精、鬼魂等民間故事常見的主題……這些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淺顯易懂,讓讀者能夠更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簡單的故事讓平民百姓讀懂,初步了解中華文化,接著一傳十,十傳百,口耳相傳,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領中原之后,必須進行改革,向中華文化學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之處。一切想占領甚至吞并中華文化的企圖終將破滅,最終也會作繭自縛,被中華文化兼容。中華民族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只要中華文化還在,中華民族就不會滅。這也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文化精神的本質是什么呢?許倬云說,“我希望在本書中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這個長久傳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這樣的文化精神需要傳承的。許倬云對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歷來貫串一致,并且不斷深化。他很擅長吸收他人著述里的營養。比如,他對中國人宇宙觀、生命觀的看法,有許多成分來自于馮友蘭先生作于抗戰時期的“貞元六書”,他希望繼承“貞元六書”所陳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類精神,重新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書的另一個源流,是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領域用以陳述中國人際關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同心圓網絡,從自己開始,擴散為各種不同的人際關系,親疏遠近,確立了身處網絡的個體的權利和義務。許倬云以自己家鄉無錫作為例子,呈現了傳統倫理丟失后的鄉村的衰敗。作者潛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貫,就是為了更好的將故事講給讀者聽,將文化精神呢傳承下去。
顧炎武有言:“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本書,淺顯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顯示出其救世之內涵,這很中國文化!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相關文章: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通用13篇)10-27
讀《工匠精神》有感06-18
讀《奧運精神伴我成長》有感11-28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08-15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02-28
中國文化讀后感08-30
讀匠人精神有感(通用10篇)11-05
讀《首義精神耀千秋》有感10-18
讀《民族精神代代傳》有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