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1
今天,我又去聽了路老師的一節課。路老師這節課上的是文言文。重點是分析文言詞語的的意思,以及朗讀課文。
上課之前,路老師先帶學生復習《戰國策》的相關知識,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檢查學生對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緊接著是朗讀課文,路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鄒忌,妻,妾,客人,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進行點評。繼而總結出文言文朗讀的注意事項:停頓、語速、重音、語氣語調等。并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案例,教師給予范讀,可謂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具體實例。緊接著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去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
讀完課文之后,接著是解決文言詞語的`意思。路老師以課件的形式,將課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要注意的詞語標以紅色,并給出了解釋,學生一目了然。講完詞語后,路老師找學生試著一段一段翻譯,并加以糾正,講解非常細致。并讓學生比較妻妾的回答,為后面分析人物做了鋪墊。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讀課文,路老師自己也扮演了一個角色,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2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鄒忌和齊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對于鄒忌,我敬佩他的謙遜,佩服他的勇氣,在眾人的夸獎聲中,他沒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觀的親自去分析評價他自己,他對于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斷和睿智的分析,讓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為一個臣子,敢于去逆龍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來,敢于直諫的臣子,許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鄒忌,他仍然勇于去諫,而且又運用了他的語言的藝術,“諷”諫齊王,讓我不得不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齊威王做到了這一點,作為一個君主,他知錯能改的品質顯得尤其可貴,他的寬大與風度,讓我為他折服,當他受諫之后,利馬就下令全國,要求國人面刺其錯誤,諷謗于市朝,無罪有賞,這種磊落的胸襟,讓人心生敬意。縱觀歷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紂王面對進諫卻炮烙挖心,周厲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竟以止謗為喜歡,認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這么強大的反差,也難怪他們各自的結果不同了。
我希望,現在,在21世紀,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諷諫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3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就改,則是明智之人。能傾聽逆耳之言,歷史上并不多見。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沒有殺魏徵在個鄉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頭風。我認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王了。
諷諫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腦袋的。固然鄒忌的'奇才大智,膽大包天,直陳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歷史上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丟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納諫的齊王,他不但沒有殺鄒忌,反而采納了他的意見,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國人民,可以用各種辦法,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胸懷。環顧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誰能夠聽聽別人的意見呢。措辭稍不中聽,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給職工講課的時候,說了這篇文章,大家都唏噓不已,說社會進步了,當官的倒退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4
有一天,爺爺給了我一本故事書,名字叫《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很喜歡看它。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古時候有個人叫鄒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別都說他,比城北邊的美男子-----徐公還漂亮。鄒忌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來妻子說我漂亮,是因為她偏愛我;小妾說我漂亮,是因為她害怕我;客人說我漂亮,是因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鄒忌上朝見了齊威王,他對齊威王說了這件事;又說現在齊國也一樣啊!宮里的妃嬪,沒有一個不偏愛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說好聽的,不反映問題。齊威王想了想,說你說的很對,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錯誤,就能得到獎賞。一年后,就是別人想指出他的錯誤,也找不到了。由此,齊國開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強大起來。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雖然這個故事過去幾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還有積極意義:一些家長偏愛孩子,平時順著孩子,只說好聽的,直到考試結束了,成績不好才打罵,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說謊。假話容易使人失誤,最終做錯事。同時也要勇于聽真話,知錯就改。這樣才能辦好事情。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5
古代君王大多數是高傲、固執、偏見、獨斷的,聽不進任何人半點的意見,但鄒忌能“諷齊王納諫”這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則很典型的,有說服力的故事,值得后人借鑒學習。鄒忌之所以能說服齊威王納諫,關鍵是他應用的方法得當,事例類比得體,言辭中肯得法。由此感動了齊王,使齊王心服口服,終于采納了鄒忌的見解。所以說,方法是成功之母。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吳國君主孫權贈送給魏國君主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大臣們都沒有辦法稱出大象的重量。可這并難不倒曹操的小兒子曹沖,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將大象放在一艘船上,刻下水面到船舷的距離,然后放置石頭,使水面達到之前的刻度,再稱出放置石頭的重量,就可以得知大象的重量了。
由此可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一種恰當的方法,方法得當了,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樣是身處于三國時期的一位人物——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在吳國軍隊,他自稱可以在三天內得到十萬只箭矢,軍隊里的人都不相信。諸葛亮于是命令人砍樹造小木船,割茅草扎稻草人。他挑了一個大霧迷蒙的早晨,讓人將千百艘小舟推向湖中心,當時的敵人——魏軍以為敵軍入侵,就在城墻上彎弓放箭。霧天難以瞄準方向,射出的亂箭不是插在稻草人身上,就是釘在船上。就這樣,諸葛亮把小舟收回,不廢吹灰之力就從敵人那兒弄來了十萬只箭。
由此可見,在戰場上不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一種恰當且有利的戰略方法,方法使用得當了,可謂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我大伯家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堂哥,他從小個性倔強,但又貪玩不愛學習。大伯多么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個錦繡前程。趁年輕時多學點知識,多讀點書,長大了好為百姓、為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為改變貧窮落后的農村而奉獻才能。這種望子成龍的心理促使大伯心情十分急躁,他曾打、罵、逼、罰,但都沒有奏效,堂哥反而背道而馳,甚至出現逃課曠課的現象。這使得大伯十分頭痛煩惱。他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夠好呢?是不是要讓他真正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的重要性呢?在堂哥初一放暑假期間,大伯就帶堂哥一同去下田干農活。
當時雖是“三伏”,高溫也得下田干活。早上出工,冒著霧氣,小飛蟲就來叮咬;太陽將下山時,蚊蟲也開始活躍起來,堂哥白嫩的手上和臉上都是一個個小紅點,使他痛癢難熬。
就這樣,沒到一星期,堂哥就連連叫苦,但他在大伯面前不敢出聲。此時,大伯看時機已經成熟,就開始婉言開導說:“如果你學業上不求上進,這樣繁重勞累的農活與你相伴終身了。你看人家學業有成的,發明了拖拉機,又開創了插秧機,改善了農村勞動的強度,也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知識能改變命運啊!”,表哥這才認識到自己現在學習的重要性。
初二年級新學期開始,堂哥就調整好了心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了。在接下來初中兩年的奮發學習后,他最終考到了重點高中,三年的高中一掃懶散的壞習慣,表哥最后竟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由此可見教育子女也需要一種適當方法,方法得當了,能讓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并付諸于行動。
從鄒忌諷齊王納諫到曹沖稱象,再到諸葛亮草船借箭,最后又從大伯激發堂哥認真讀書的故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凡事都要冷靜思考,要拿出正確且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6
最近我在《中國成語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十分喜歡這篇文章,并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叫鄒忌的人問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誰帥,大家都說他帥。可他真正見到徐公時,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遠比自己帥很多。然后他把這事告訴齊威王,平時不能只聽表揚奉承的話,而聽不進批評的話。威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給他提建議,都有賞,于是齊國就慢慢強大起來了。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只喜歡聽表揚,而不聽批評,就肯定會飄飄然、自以為是,所以得把這兩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經讀過一篇寓言,說:齊國有一個國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約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為了奉承他,都說他這張弓重九石(約五百四十斤)。他的箭術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為了奉承他,都說他的箭術堪比后羿。所以齊王到死都以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術比后羿都要厲害。
所以,人們不要只聽表揚而不聽批評。雖然好話好聽,但也要有容納批評的胸懷。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相關文章: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09-04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02-27
讀《鄒忌諷齊王》有感06-26
鄒中棠的語錄39句08-18
鄒中棠的語錄56條03-19
鄒中棠的語錄46句02-27
鄒中棠的語錄59句04-06
關于述職報告的四忌03-26
鄒中棠的語錄集錦50條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