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本論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資本論讀后感范文 篇1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齊,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律。它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從《資本論》里,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
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樣辦?不明白。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務必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
《資本論》詳細描寫了社會不平等的起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解釋了不平等的原因和解決措施,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對當今社會不平等的深深擔憂。
分別定義了資本和收入,解釋了資本和收入的增長模式,資本主要通過遺產繼承并通過高增長率確保自身每年迅速增長,相對而已收入增長的途徑很少且很低,讀后感通過教育能有效提高收入增進資源公平分配。比較了資本相對收入的增長率,19世紀到21世紀資本相對于收入的增長率表現為U字行,20世紀一戰二戰倒是資本嚴重受損,資本增長率一度低于收入增長率,但維持不了多久,資本增長率遠遠超過收入增長率,到目前為止看不到這個模式的改變。
這就導致資本分配不均,有錢的更容易增加財富,社會不平等一直擴大。作者建議采用累進稅進行繳納稅收,也就是富有的人交稅的比率要大于不那么富有的人,他認為這是平衡不平等最有效的形式。作者的理想模式是對全球進行征收累進稅,構建有效的世界銀行,確保有效征稅和經濟良好穩定運轉。
資本論讀后感范文 篇2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二是創造價值的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于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資本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資本論讀后感02-26
《資本論》讀后感09-25
資本論讀后感[優選]01-16
《資本論》讀后感[推薦]01-09
(必備)資本論讀后感10-03
資本論讀后感15篇05-26
資本論讀后感8篇02-27
資本論讀后感范文[熱門]08-30
資本論讀書心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