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1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我知道古代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歡的有三個人。
我喜歡的第一個人是劉備,因為他仁慈,善于聽從部下的意見。雖然在東吳大將殺了關羽時不聽諸葛亮等大將的勸告,興動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最后幸好被趙子龍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絕大時間聽從部下的意見。
第二個是諸葛亮,子孔明,被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后請出山輔助劉備。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曾火燒新野、藤甲軍、赤壁,還水淹于禁七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萬之箭,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使其心服口服,設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體現了他的'善用計謀。
第三個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時懷疑敵軍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還興動全軍攻打新野,分五隊進攻光第一隊就被孔明燒的寥寥無幾了。五隊攻占新野劉備全軍都以撤出。火燒新野后軍隊所剩無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紅樓夢的悲慘故事,不像西游記的神話傳說。但其中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著作。
這本書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要去請諸葛亮當軍師,于是三次去諸葛亮的家里請他出山,最后諸葛亮同意出山當軍師的故事。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有毅力、有恒心,因為一次失敗就半途而廢。書中寫到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關羽和張飛都說讓劉備去叫醒諸葛亮。但是劉備卻堅持在外面等候諸葛亮,我想劉備真是十分尊重諸葛亮啊!
生活中,我也遇到過像劉備這樣求賢若渴,精誠所至的人。有一次,我和兩個同學請教一位同學,同學說等一會兒,我們在那兒等呀等,可是那位同學還說等一會兒。我實在忍不了準備走了,卻被一個同學攔住了,他說:“我們請教別人,就應該拿出誠意,再等一會兒吧!”大家說,這位同學是不是非常像劉備呢?
這本《三國演義》是我近期看到的最有感觸的.作品,我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從中得到新的啟發和感悟。
讀《三國演義》有感3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有很多感觸,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
我認為《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書,是因為書中還告訴我們了許多典故如:草船借箭、空城計?
《三國演義》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建議大家都讀一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4
讀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要多讀書,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叫《三國演義》,書的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書里面一開始講了蜀國和魏國的.誕生,后來又出現了一個吳國,三個國家有時聯手,有時卻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想把對方干掉;最后,魏國打敗并吞并了其他兩個國家,獲得了勝利。書中我最新喜歡的部分是《敗走華容道》,里面講了曹操因戰船和主城被諸葛亮燒了,失去了優勢,還有些士兵被火燒死了,無奈他只好逃跑,跑到華容道時,他大笑起來,隨從問他為什么笑,他說:“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卻沒在這里設下埋伏”。突然,草叢里沖出一大群伏兵,把曹兵打得屁滾尿流;重復幾次后,曹操彈盡糧絕,只剩下27人,被關羽攔住,曹操懇求關羽放他走,關羽同意了。
書中有很多人物,都有著十分鮮明的性格特點,如:張飛十分講義氣、關羽十分堅強、趙云非常忠誠。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空城計,全是他提出來的。
我十分崇拜關羽,華佗曾給他刮骨療毒,所謂的刮骨療毒,就是先把皮切開,然后用小刀刮骨頭,把毒刮掉;換作別人肯定早嚇哭了,而他卻鎮定自若的跟別人下棋;關羽真是有著堅強毅力的大英雄!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沒有人能永遠高枕無憂,戰爭永遠不會停止;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古代的戰事,這不僅讓我們增長了見識,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
讀《三國演義》有感5
話說三國,各路英雄豪杰,不勝枚舉。要論其中翹楚,非諸葛孔明莫許。作為諸葛“半仙”的鐵桿粉絲,他的英雄事跡我可以說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認為我今日是為了“吹捧”偶像的無雙智謀,那可就失算了。預知詳情如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鏡頭回放——與亮同行
冬靄沉沉,四面大霧環繞,曹營諸將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聽擂鼓之聲猶如天雷滾滾,從江上傳來。曹操大驚,乃知蜀吳聯合來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趕來,萬箭齊發。不料諸葛先生早有準備,命草船一面受箭后立馬調轉方向,讓另一面船身也來受箭,待草船“借”滿箭后,喊過一聲“多謝曹丞相!”便欣然離去。望著滿載而歸的諸葛亮,望著眼前如期而至的十萬之箭,本想借機陷害諸葛亮的周瑜自嘆不如。
氣度不凡——可敬可嘆
初讀《草船借箭》,我只覺諸葛先生是位神機妙算、臨危不懼的謀士。可在反復咀嚼這篇課文后,我逐漸對諸葛亮這位英雄有了別樣的看法——氣度不凡。想那諸葛亮何等聰明,豈不知周瑜對他有謀害之心。但他并不揭穿周瑜,而是將計就計,把自己的實力展現給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后也未曾驕傲,借機打壓周瑜,而是以大局為重,聯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見諸葛先生氣度之寬廣。
退而結網——身體力行
諸葛先生有此等氣度,我作為他的鐵桿粉絲若只知不學,那豈不失職?暑假如期而至,我與弟弟閑來無事各自隨性作畫,起初我二人有說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淚珠,口里也漸有嗚咽聲,我簡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于是上前一看——原來弟弟作畫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業。估摸著因為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畫被我狠狠訓了一通,弟弟意識到自己也“闖禍”了。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認認真真完成的假期作業被弟弟弄得一團亂,氣不打一處來。剛要開始我的“河東獅吼”,一個念頭跑進了我的大腦:諸葛先生知曉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氣、不計較,我的偶像有氣度我也得有,更何況弟弟用鉛筆作畫,擦掉也不是件難事。如此想著,我便抱起弟弟幫他擦干眼淚……
氣度,讓英雄更顯魅力,也讓我更具胸懷!
讀《三國演義》有感6
談到《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大家立馬會想到:關羽、張遼、諸葛亮。可到底誰才是三國里的真雄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子里揮之不去。
劉備?曹操?還是孫權?曹操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時稱劉備與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較一番這倆人。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因他而起的戰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卻極少參戰,若不是諸葛亮、趙云、關羽等英雄好漢相助,恐怕此生連一場勝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親自領兵,靠著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難道這不是英雄之舉嗎?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歇后語吧,“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當趙云拼盡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劉禪,而劉備卻故意將劉禪摔在了地上,這實在不像英雄之舉。而曹操的將士們并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荀彧在曹操還毫無名氣之時就離開東吳,投奔曹操,而這又是為什么呢?正是因為曹操的英勇果斷,會選人用人,不論戰役是勝還是敗,始終都為之一笑,這種種原因合在一起,難道曹操還不配為真正的英雄嗎?
好了,說完劉備,再說說孫權。孫權的這一切,都是他哥哥孫策拼盡全力打拼出來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曹操作為一代軍事文學家,詩詞歌賦,文學武藝,樣樣都行,而孫權在東吳一直沒有什么大作為,還把整個東吳的兵權交給了周瑜,這還有可比性嗎?
但是,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也有缺點,他太多疑了,就因為多疑而害死了華佗,但是他的優點勝過缺點,不然也不會讓魏氏江山如此穩固。
不過,能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大名,必定也是有過人之處的英雄好漢,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曹操的博大襟胸,學習劉備的為賢為德,學習諸葛亮的過人才智。
“東漢末年分三國,說不清對與錯。”我又想到了這一句歌詞,這個問題終于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讀《三國演義》有感7
三國爭霸一直都是文人,學者,普通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時代之一。無數風流人物悉數登場,各領風騷。
劉備。演義中的劉備仁慈的太過了,十足一個偽君子。我一想到劉備,就想到關于他的兩句名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備是我討厭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韌勁。他能有關張這樣的.兄弟,他能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多次寄人籬下,卻從未放棄過爭霸天下的決心。他的眼淚威力不可謂不大,”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劉備雖然波折叢叢,但還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權。不得不說,劉備是一個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以仁義之名行權術之實,多少賢人才士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業,不由人不為之贊嘆。
孫權。孫堅孫策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長遺命保家業,壓力不可謂不大。孫權的外交手段實在高明,在當時已經能熟練運用實力均衡的戰爭法則。在曹操百萬雄師南下、劉表投降的時候聯劉抗曹,結果周瑜火燒赤壁讓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敗走漢中、關羽連場勝利直逼許昌的時候毅然聯曹抗劉,呂蒙白衣渡江順利襲殺關羽奪回荊州重創劉備實力。”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孫權軍事實力不可恭維,但是政治手段的確高明。孫權最終順利穩固政權,黃袍加身,這也是對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國英雄,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讀《三國演義》有感8
我在暑假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當時也寫了讀后感,并做了讀書卡,近期利用課余時間又讀了一遍《三國演義》。再讀讓我加深了對《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理解和認識。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魏、蜀、吳三國紛爭和興衰的過程。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足智多謀孔明、忠膽俠義的關羽、英雄過人的趙云、陰險狡詐的曹操等人物。小說描述了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有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每個故事都非常動人,引人入迷,讀后讓人仿佛又回到那個年代。
在讀三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三次親自邀請孔明出山,讓我明白了只要你有學問,你就是住在深山也有人知道,只要你有學問,就會有人發現,所謂“有麝自然香”的道理;也讓我明白對人要真誠、尊重別人才能換回別人對你的真心回報;同時讓我感受到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在一個時代的重要性。從赤壁之戰中,我們看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周瑜火燒赤壁的英雄氣概、非凡才能,曹操因為目空一切,驕傲自滿所以造成了重大失敗……故事情景描述非常動人,對人物刻畫生動,特別是對人物內心變化的.描寫非常出色,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教材。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很多優秀的故事,學習這本書,不僅能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它優美的文采更能提高我們寫作的水平;不僅能引導我們對歷史故事的愛好,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社會的和平、和諧是多么的重要,人們生活在一個戰亂年代是多么的悲慘。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好日子,努力學習,保護好我們的祖國,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讀《三國演義》有感9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此詞懷古傷今,又將我帶入了這部歷史巨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是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正史,描寫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復雜斗爭。《三國演義》肯定了人的智慧謀略,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曉地理。魏國的曹操、司馬懿,吳國的周瑜、陸遜,蜀國的龐統、姜維,都成了后人眼中智慧的錦囊。
生活中,智慧無處不在。我的夢想就是——用智慧武裝自己!
智慧,能使你以弱勝強。1941年11月19日,黃昏時分,澳大利亞威名遠揚的巡洋艦“悉尼”號和德國戰艦“盧茲”號相遇。“盧茲”號艦長道麥知道“悉尼”號的.厲害,不管“盧茲”號是逃跑還是迎戰,結局都是被擊沉。道麥艦長立即將戰艦偽裝成商船,降下德國國旗,換上挪威國旗,并且裝作船已經起火,向“悉尼”號發射了“SOS”求救信號。“悉尼”號艦長巴尼特上了當,發出信號答應“盧茲”號,冰箱“盧茲”號側面靠攏,“盧茲”號突然向“悉尼”號發射了兩枚魚雷。這時“悉尼”號發現中計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盧茲”號上的機槍大炮一起射擊,“悉尼”號的船尾中彈爆炸,船舵被炸飛,被“盧茲”號炸成兩瓣,645名官兵全部葬身大海。
靠智慧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很多,巨鹿之戰就是其中之一。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后,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余萬秦軍北上攻趙,并調原駐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并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后,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智慧是天邊璀璨的星辰,照亮黑暗;智慧是炎熱夏天的清風,讓你心曠神怡;智慧是醇香的涼茶,幫你提神醒腦;智慧是永久的護膚品,讓你永葆青春。讓我們用智慧來武裝自己!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三國演義》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書中的大致內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讀了這本書,并且在那次的開學考試時我還得了99分,可見我對《三國演義》還是比較了解的。不過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再次閱讀《三國演義》以后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
我以前看這本書時,我曾經說過:“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群雄混戰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它只不過是根據歷史改編成的小說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歷史有出入,有很多像“過五關斬六將”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是羅貫中虛構的。但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三國演義》因為有了這樣雖然虛構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會顯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因而流傳至今還聞名于世。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國并把它建設得如此強大,是因為我們的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勝利和國家穩定的根本。那么把這種觀點代入三國時期后,我們就會知道為什么三個政權在建立時想盡辦法讓天下人信服,最后卻都沒能擺脫亡國的厄運。人民和國家領導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國的統治者們都想吃掉另外兩國奪取天下,因此,盡管魏國有著最多的地盤和人口,吳國有厲害得使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殞命的領導集體,蜀國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諸葛亮,他們還是回天乏術,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其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國家穩定的根本。三國之前,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秦末亂世,這樣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政權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歷史事件,三國之后隋唐亂世、五代十國、元末大起義、明末李闖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在講述同一個道理。
我們經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人民永遠是多數群體,人民的利益永遠是領導人應服從的利益,我從《三國演義》中讀出了這樣一個大道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說到楊慎的這首《臨江仙》,便會令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三國演義》這部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所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天下歸晉等。本書作者羅貫中把人物、景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甚至有些夸張,體現出人物的性格鮮明的特點:謙虛謹慎、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胸懷大志、弘毅寬厚的劉備,恩怨分明、忠肝義膽的關羽,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的張飛,狡詐多疑、雄心壯志的曹操,氣量狹小的周瑜……這些人物是我們最熟悉的,他們之間有些人物令我感到十分震撼,十分敬畏。雖然《三國演義》里的人物角色關系復雜,但是當你讀起來的時候,就會叢中體驗出無窮的樂趣,漸漸地,你也就身臨其境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也許,你們都會認為,曹操是一個奸賊,他不是一個好人。但是,我卻認為要看清一個人,就要從多方面收集證據來確定,而不是只靠單方面的證據來定奪這個人的好壞。因為,我始終覺得,曹操身上的優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的三萬軍隊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的十萬大軍,這不是因為曹操的陰險,而是因為曹操能謀善斷,善于采納部下的建議。盡管袁紹地廣、兵多糧足。但是,他輕視曹操,為人傲慢,聽不進部下的意見,被曹操打敗也是意料之事。還有,曹操非常器重良才。記得當時關羽為了保護兩位嫂嫂,不得已只好屈服在曹軍之下。這時,曹操并不是因為關羽是他的敵人而存心想謀害他,而是認為關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待之甚厚。但關羽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后曹操只好放棄關羽。說到曹操,就不得不講講他寫的詩歌了。他的詩歌的一大成就,就是開創了文人“擬樂府”詩歌創造的全盛局面,還有詩歌里蘊藏的悲涼壯觀的藝術風格,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寫的詩歌字里行間都散發著堅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偉的氣勢,悲涼慷慨,激發著讀者們積極向上的精神。總言而之,曹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個出色的文才風流的才子!
其實,做人一定要有目標,踏踏實實,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段路。古語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新。劉備、曹操、孫權這些叱咤風云的人物,只傳到兒子、孫子輩就失去了江山。魏、蜀、吳的三個末代皇帝——曹奐、劉禪、孫皓,跪拜在五晉皇帝司馬炎駕前,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而人們不會忘記:現在這位被人三呼萬歲的人的爺爺司馬懿,當初在曹操手下,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這就是歷史!正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今天,我在“悅叮網”上閱讀了名著《三國演義》,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其內容豐富,人物生動,因此成為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小說中描繪了許多生動形象的人物,性格鮮明,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曹操、諸葛亮、關羽和孫權。
“奸絕”——曹操
曹操被后世稱為“奸絕”,而我認為不然。孟德從小即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且機智過人,做事果斷。至于疑心重,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回顧中國千年歷史,哪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會對部下保持絕對信任呢?從另一方面看,他十分愛才、敬才、惜才,這點不僅表現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情壯志上,更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官渡之戰時,“聞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收得關羽,更是送赤兔,贈貂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脫華容道之難后,痛惜郭嘉,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看戰績方面,當年若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將是一盤散沙;若無曹操鞏固魏國實力,西晉江山也無法建牢;若無曹操滅呂布,平袁術,剿袁紹,天下更難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從各方面看,曹操毫無疑問地成為東漢末年以來最重要的.人物。
“智絕”——諸葛亮
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留下無數功名為后人稱頌,如:隆中決策、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錦囊計,不愧為真正的“智絕”。相比之下,周瑜亦有大智,領導了整場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可惜一代英雄敗在氣量之上,周瑜的嫉賢妒能,最終反而氣死于巴丘,英年早逝,僅活到三十六歲。諸葛亮心胸寬廣,足智多謀,正可謂“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只可惜劉禪即位,蜀漢衰落,諸葛亮已無回天之力,終留下一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故事令后人感慨。
“義絕”——關羽
關云長之義乃三國里無人可比。桃園三結義、身在曹營心在漢、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是關羽“義”之最好詮釋。此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戰呂布,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乃盡顯其智勇雙全。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剛愎自用、居功自傲的缺點在失荊州、走麥城時無不披露出來,而關羽本人也就此犧牲。可是,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義守著他對蜀漢的一貫忠心,寧死不降吳,終為后人世世代代所傳頌。我自作《念奴嬌》詞一首,并在最后一句中嘆道:“英雄氣短,功名千古流芳!”
一代明君——孫權
孫權是三國里最成功的國君之一,連一代裊雄曹操都曾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在三國,孫權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奠定三國鼎立之勢;荊州之戰神出鬼沒,活捉關羽,攻取荊州戰略要地;夷陵之戰火燒百里,大敗蜀兵,使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辛棄疾評價他“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確不假。
讀《三國演義》,品味其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韻味、熱情與豪邁,我心中豁然開朗。而在讀史的同時,我們更要以史為鑒,以古為鏡,反思歷史成敗之源,領悟人生的哲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辟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為?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斗智斗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于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布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為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為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采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并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于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為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后,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后世稱之為《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后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贊嘆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于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于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為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杰,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啟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于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后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占有人才,誰就會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是呀!看那一代梟雄反被其害,前世的繁華,多變的江山,僅是過眼煙云。留下的還是那一片空曠的野地――
赤壁之戰,可謂精彩。但這次偉大的戰事,只能在史書中尋找它的身影。
從桃園三結義到樂不思蜀。英雄的一生,在刀光劍影下荒蕪過去。戰場的血腥,生活的詭異,讓那曾經獨霸一方的三國英雄,只留下一幅丹青。
他們的腰間,系著忠氣;他們背上的一條條刀痕,刻著每一次歷史的演變。
在他們無情的刀刃下,敵人的'頭顱滾入深淵。他們是鮮血的化身,是冷酷的英雄!
英雄,是智慧的結晶。可在稱霸一時之后,卻是長夜漫漫無止盡……
英雄的一生是多么輝煌,但這一切,總會有結束的一天!
生,不過是東躲西藏,揮刀斬六將。
死,不過是在爾虞我詐之中,一眼萬年。
生活,只是精彩的那一霎那。
英雄如此,江山如此。
刀光下的血已干涸,傳奇般的三國已遙遠……
英雄的一生,殺人無數。可他們刀下的最后一個靈魂,卻是自己。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許多震撼人心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里面,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三英戰呂布”。它講的是:三國時期,董卓和丁原發生了戰爭,丁原有個義子叫呂布,字奉先,武功十分高強,一連斬殺了董卓的幾員大將。于是董卓就派人寫信給呂布,還送給他眾多金銀財寶,想讓呂布來輔佐自己,呂布看完信后,同意了董卓的.請求,并殺死了丁原,把他的人頭拿去見了董卓,并且又拜他為義父。董卓得呂布后,無惡不作,天下的十八路諸侯歃血為盟,進攻董卓。董卓讓呂布出擊,呂布越打越起勁,張飛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手持丈八蛇矛,催馬向呂布刺去。他們你一戟我一矛地打了五十多個回合,關羽怕張飛有失,提起青龍偃月刀前去助陣。兄弟二人輪流戰呂布,劉備見呂布太猖狂了,拿著雙古劍也上了陣。兄弟三人并肩作戰,配合默契,呂布漸漸招架不住了,逃回大營,下令士兵們放箭。這一戰雖然沒有斬殺呂布,但劉、關、張三人的表現驚呆了天下的英雄,因此,劉、關、張三人就遠名聲傳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學會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只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01-17
讀《三國演義》有感12-04
讀三國演義有感01-12
讀《三國演義》有感11-24
讀《三國演義》有感【推薦】07-07
讀《三國演義》有感【熱門】05-21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05-25
【薦】讀《三國演義》有感05-27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