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讀后感1
我們從一年級就讀過《三字經》、《弟子規》,現在我們四年級了,開始讀《論語》這本書,其中”溫故而知新“這篇文章讓我很有體會。
《溫故而知新》這篇文章講的是孔子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一個叫顏回的人,有一次顏回問孔子:”獲得新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孔子說:”獲得新知識有許 多途徑:向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在交往、生活中自學等等“。顏回又問孔子:”還有別的途徑嗎?“孔子回答:”溫故而知新也可以獲得新知識,溫習已經學習 過的東西,可以由此獲得新的.認識和體會“。顏回聽后高興地說:”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師的說法去做“。
讀完這篇故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溫習的重要性。以前媽媽讓我背”年少氣盛“這個成語時,我不知是什么意思,當我再次背誦時我查了一下詞典知道它的意思 是:年紀青氣勢旺盛?磥砉湃说脑掃真有一定的道理!
論語的讀后感2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論’理論,理論人生,理論人生滄桑百態,理論孔子儒家思想,《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
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后來就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的讀后感3
學習好需要養成三個好習慣——不懂就要問;勤奮;其次就是有一個能使自己努力,有帶動性的座右銘。
座右銘非常關鍵!一個好的座右銘可使人一生受益非淺,可使人終身奮發向上,我非常喜歡我的座右銘——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習而時常溫習,不也快樂 么?孔子說的多好呀,不足十個字的反問句,卻詳細的說了要如何學習。
實際上我的座右銘出自的書——《論語》里面還有很多的名言,這本書的字里行間都教育人們如何為人處事,影響了千萬人。舉一個事實: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地 方就是孔子的`故鄉。
讓我們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銘上,它對我的影響非常大!自從我讀了《論語》,知道了這句話,使用它當我的座右銘后,我就把這句話牢記在心,從而養成了良好 的復習習慣,因此今年我的成績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論語》中找一句自己喜歡的話當你的座右銘。只要你用心去讀,座右銘就會發出“神奇的力量”。
論語的讀后感4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讀后感《《論語》讀后感150字》。,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論語的讀后感5
我從三年級開始讀論語,到現在會背好多了。里面的每一章都使我有新的感悟,但是讓我最受益非淺的還是那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意思是學完新東西后一定要去溫習,每次溫習就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體會,說是這么說,可日常生活里的我并不是那么做的。記得有一 次,我去上奧數課,在課堂上老師講的一個新知識我聽的不是太懂,下課時也沒有去問老師。一回到家就跑去和妹妹玩了,早就把這件事情拋到九霄云外了,F在想 想的確不應該這樣,從此以后遇到不懂的就問,有時間的話我還會把三年級地題拿來復習,每一次我都會更深地理解,偶爾還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知識。從 這一點,我就認識到了復習的重要性。
論語中不單是這一條,還有許多其它對我有益的知識,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要去克服它。
論語的讀后感6
暑假到了,老師讓買《論語》這本書。我問媽媽:“《論語》這本書是什么呀”?媽媽說:“你讀了就知道了”。我就認真的讀起這本書。
這本書是在思想家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書中告訴我們要幫助別人、要尊老愛幼。還告訴我們了許多知識、學習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我最喜歡的是“不恥下問”這句話,因為我們有不懂的知識和問題都要問問同學和家長,不能放在心里一直不說。
以后我在學習中有不會的.題就問問同學和家長。
論語的讀后感7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叵氘敵蹩即髮W,考研,可以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的讀后感8
《論語》是我過一部著名的語錄體散文,主要記錄了我過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我國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引導意義。
《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中國人心中孝為先,正是因為千古以來儒家思想的主導,與《論語》在我們祖宗身上留下的習慣一直傳承下來。
除了孝道外,《論語》還講到了政治,自古以來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論語》是我國歷史上一部經典的著作,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論語的讀后感9
《論語》中有一句話我甚為喜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話的原句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谌伺c人關系中體現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在人與人關系中體現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當我們遇見不會做的事情想做的時候,總會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當父母沒有辦好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責怪?偸秦煿指改高@個做的不好,那個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小男孩,脾氣很暴躁,整天都喜歡生氣,怨天尤人。后來有一天,父親對小男孩說,從今天開始,你每生一次氣就在墻上頂一顆釘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氣,就拔下一顆釘。一開始,墻上釘了好多釘子,后來漸漸地,男孩開始克制自己的情緒,每天拔一顆釘,一顆兩顆……,釘子終于拔光了,男孩也逐漸變得開朗了。
我想說的是:面對一切的事物,我們都應該學會寬容和體諒,而不是一味的責怪與抱怨。
論語的讀后感10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人生之道?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并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論語的讀后感11
我讀過許多書,對我很有幫助的是《論語》。
《論語》可以說是我的無聲老師。小時候,一有困難,就去找它。比如,一年級時,我總是吹牛皮,又不敢去做,后來看到“子曰:恥其言而過其行”之后,我便不說大話了。當我學習時浪費時間,想起孔子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趕緊抓緊一分一秒寫完作業。不想學習時,想起孔子的話“博學于文,方可成大事”又開始爭分奪秒的認真學習。學習上我一直認為只有死記硬背才行,讀了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才明白,學習一味死記硬背不行,只有邊學邊思考才行。
在有疑問時,讀一讀《論語》,仿佛孔夫子就在身邊為我解答。
論語的讀后感12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思想總集,它記錄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資料。
《論語》一書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也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書中從各個角度來論述仁義道德,內容豐富,舉凡思想修養、行為舉止、風俗禮儀、國家治理,可以說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閱讀《論語》一書,讓我初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論語》流傳兩千多年而經久不衰的`事實向后人證實了它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相信大家通過閱讀這本書后,也一定會為它的魅力所折服。
論語的讀后感13
“這五點乃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它就體現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自己待人時恭敬,別人也就會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恭敬之心帶來寬和的態度,擁有寬廣的胸襟和眼界,眾人自然樂意和你相處,當你已經和他人了交往后,誠信就是你和他人相處的潤滑劑,是友好關系的保障卡。
接下來,你要學會的.就是抓住機遇,敏捷做事,如此,你將建立成就,在這一切之后,似乎你已經達到做人的高度,但這時才是你體現仁愛的集中,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仍然施惠與他人,與他人分享,最終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論語的讀后感14
這本書讓我感動,讓我知道了古時候的人學習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如何孝順父母。這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東西,他們真的太有智慧了。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意思是:學習了東西后,要常常復習,才會很愉快。有朋友來這里,是不是也很愉快的啊。而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華,這樣才算得上是君子。這就是古人想要告訴我們后輩對于學習和朋友的交往中應注意態度。
還有這樣一句話是講孝!敖裰⒄撸侵^能養。至于犬馬,皆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是要告訴我們真正對待父母,不止是照顧,而是要尊敬父母。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天下百善孝為先。
這本書現在我還只能簡單的'懂得這些道理,要真正的理解里面的深奧,還得多下功夫。在這里面更讓我知道了幾百年前圣人們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論語的讀后感15
《論語》當中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為核心的自然是“仁愛”思想,縱觀全書,一萬五千余字的《論語》,“仁”這一個字就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仁愛是儒家哲學里的基石,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
何謂仁,簡單二字—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關懷別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愛的'使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當面臨抉擇時,個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殺身成仁才是真正的使命。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那些面臨國破家亡,興衰榮辱的士大夫所應當奉行的準則。然而,身處在當下的較為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仁已無需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舉,而是僅僅在生活中多去關心別人,用一種善意的心態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的讀后感04-16
《論語》讀后感06-16
讀論語作文03-14
經典論語句子03-11
《論語》教學反思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