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遇見三毛,以前對三毛的印象還停留在別人說的是個感性的人,可從我看的這本書來看,她不僅僅是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多才多藝,一個敢作敢當,一個熱愛生活的特別女子。
三毛就像一位流浪者,一邊流浪一邊了解沙漠中的故事。她跟隨自己內心,她喜歡沙漠,喜歡這種自由的感覺,她想在這里可以尋找內心真正的光。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她在努力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來看這個沙漠,當她進入了沙漠,這里的一切一切都給她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那里落后的習俗,體現在一位才十歲的小女孩姑卡身上,她要嫁給別人當媳婦,三毛首先很是驚訝,可是作為一個外人她也不能說什么,但當面對自己眼前這位發育尚未完全的姑娘,她真的很心疼。三毛知道姑卡從要嫁人那天起就是她的悲劇,而根據當地的習俗里,初夜就是用公然的暴力奪取一個幼女的貞潔而已,這是多么悲哀,多么落后的習俗,可我們除了痛惜憐憫甚至痛罵我們能做什么?三毛很想做點什么,可是她自知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就去改變一個很久很久的習俗,我內心也很不是滋味,明白那就是有心無力的感覺,心里內疚雖不甘卻又很無奈。如若不是三毛筆下那憤懣的詞與故事,我們也許還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個世界。
在三毛的筆下我們還可以看到啞巴奴隸,那些愚昧的鄰居,每一幀都透露出愚昧的氣息,還慢慢看到她跟荷西的感情變化。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貧窮、迷信,但他們樸實、真誠,不知道戰爭是什么,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平靜地度過光陰。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該算是歲月靜好了吧。
三毛來到了自己喜歡的地方,將自己的情感潑灑在文字上,寫在自己的所見所聞,喜怒哀樂。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我們不光可以看到這里美麗的大沙漠,滿天的黃沙,暴曬的烈日,濃濃的異域風情和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還感受到了生活帶來的思考。在茫茫無際的沙漠里,帶著寂寞,尋找快樂,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起來。她說血統純正的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種,她能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追尋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多少人可以像她一樣毫無包袱毫無保留毫無壓力去尋找自己心中的熱愛?我想大概沒有幾人。
三毛說過不要依賴他人給你快樂。你先去將房間布置起來,勉強自己去做,會發覺事情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所以她才會去尋找自己的快樂,并且一步步去挖掘。而我們多少人可以像她一樣?尋找自己的熱愛并且好好完成它,不會被生活瑣事壓迫。很多人會說我們的生活已經很累了,每天工作,學習,今天有這件事煩明天就有那件事煩,可是換個角度想,那正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啊!我們要經歷了才可以尋找內心的熱愛。而三毛則是在生活中奔向自己的熱愛。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那些在看透了生活的一切,還是選擇不敷衍不抱怨不自卑,依舊熱愛生活依舊努力做好身邊的事的人,不正是三毛這樣的人嗎?她可以自己尋找樂趣,繼續熱愛生活,這也是我們要努力的。
冬去春來,喚不回已去細雨春風;人山人海,讓我們從今日起好好地熱愛!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不爭,是一種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君子不爭,不與人好惡,不與人結黨,不與人談小,不與人評辨善惡,不與人爭論是非,不與人爭搶名利。君子慈悲,一心清凈,不動如山,善從如水,恬淡如云。
而我,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讀到了一位清雅的君子,一種如天空般明澈的慈悲。
站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之上,微小而孤寂的身影被拉得細長。望著天空黯淡下去,最后一抹橘紅消散,陽光飄忽到了不可知的所在,這個世界寂靜。
世界的苦難總是不時的向我們跑來,我們意識到苦難,反而覺得自己渺小,感知自己的無力,我們心心念念想著,要拯救這個世界,要拯救人的'心靈,要使人心平和清靜,希望眾生都能從痛苦中超拔出來,走向光明和幸福。可是,無邊的黑暗中,我們只是尋索著一點點光明。
當三毛遇見娃娃新娘姑卡時,心中悲憫又一次被沖擊。十歲的新娘,只是眾生苦難的剪影,是萬千無奈中的雪花。
新婚時,姑卡哭泣、尖叫、掙扎。那聲音像一把刀片,一片片往三毛的身上、心上割去。是的,三毛憤怒了,卻顯得那么的無奈。那點慈悲在黑暗的沙漠中猶如一粒米,米粒之光如何能照亮夜空?
黑夜,幕著霧與雨,我在三毛的心中聽見了一聲嘆息。
擁有慈悲之心的三毛,俯瞰著眾生的苦痛。她不是佛,只是心痛。她用自己的愛照亮無盡的黑暗。
其實,情感是我們的眼睛。一個愛恨強烈的人,兩眼便處于半盲狀態。
在我們從愛欲中得到菩提,有更廣大的愛時;在我們連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悲憫之心時;我們心的眼睛就會清明,就如晨曦中薄霧退去的湖水。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如果將三毛說成一位作者或是一位游者,我更樂意稱她為苦行僧。世間的疾苦踏在她的腳下,一步亦修行,用佛心去走遍眾生之中。
在沙漠中,她是懸壺濟世的醫生,盡己所能,打破束縛,為眾生帶去健康,為撒哈拉威人帶去光明。一顆永動的慈悲之心,跳動在烈陽黃沙之中。
在小鎮中,她是鄰居眼中平和近人的鄰居,即使他們會利用這點向三毛提出各種無禮的要求。可是,三毛在怨言中一次又一次中伸出援助之手。三毛有一顆菩提心,卻也有凡人的情感,比起遙在西方天空,高高在上的佛,三毛更真實、更溫暖。
偉大的禪師龐蘊說過:“好雪片片,不落旁處。”我們生活中的好雪,明凈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時某地當下即見,美麗落下,落下的雪花卻不見了,但灌溉了我們的心田。
撒哈拉即使貧瘠,但三毛卻也收獲了愛,收獲了友誼。
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夕陽雨中的蓮花,就如三毛一樣立于這渾濁的紅塵。
“盡我形壽,遍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若我于眾生末盡度時,自棄此宏愿者,則我之腦,裂為千片。”這如此宏大的誓愿,是觀世音菩薩對我佛所發。而眾生苦難猶如眾生不死不滅,菩薩也因此想過放棄。
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菩薩性,有慈悲心,有君子行。那么,世間的苦難在我們眼中便不曾為苦難,是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受享形時,亦復如是。”天地萬生,善惡,因果沒有定數,一物即一物,周而復始。苦難源于快樂,快樂即是苦難,三毛在苦難中快樂,在快樂中思索苦難,不曾停下。
《撒哈拉的故事》已盡,吾心未停。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第一次認識沙漠,應該源于攝影集《我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我不知道那是非洲哪一個沙漠,但那一望無垠的黃沙,那浪漫而又瘋狂的色彩,仍然給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而真正了解沙漠,是今年寒假細讀《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年多以前媽媽買來的,我之前略略看過一些,三毛給我的初印象,同沙漠一樣,浪漫而又瘋狂,還有一些叛逆,是一個十分個性化的人。而這次細讀,讓我更全面地認識了這樣一個奇女子三毛:她會僅僅因為對沙漠向往,就收拾行囊奔向撒哈拉定居,白手起家去面對諸多麻煩的沙漠生活;她會去盡己所能幫助那些可憐的撒哈拉威人,那些悲慘的啞奴;她來自文明社會,卻不會因此嘲笑撒哈拉威那些落后的思想;她也會為了滿足好奇心千方百計去探得真相……我會覺得三毛與眾不同很瘋狂,也會被她的真性情、瀟灑與有趣吸引,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的樣子,敢想敢做敢承擔,從不后悔自己的年少瘋狂。
《撒哈拉的故事》寫的都是沙漠日常生活的一些事,三毛質樸活潑的筆調,細膩形象的描寫,使人讀之猶如身臨其境。
我最喜歡、認為最有趣的應該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飯店》,這一篇我是笑著看完的',它描寫了一段幽默有趣的夫妻生活。三毛詼諧的語言與豐富的想象,讓人莞爾一笑的同時又覺得十分溫馨。她將粉絲說作雨尼龍線,為了肉干不被窺竊說作喉片,將海苔說成復寫紙……三毛與荷西就像一捧一逗,恩愛而默契,將生活這場相聲說的妙趣橫生。
給我印象最深、最震撼的應該是《娃娃新娘》,僅僅是撒哈拉威男婚女嫁的事,卻讓人看得憤懣不平,為新娘姑卡感到悲哀更或者,是為撒哈拉威女性感到悲哀。這個故事是說三毛在沙漠中一個要好的小女孩年僅十歲的姑卡,被告知即將結婚,但年幼的姑卡連新郎的面都沒見過。緊接著,是撒哈拉威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婚禮習俗拖新娘,打新娘,新娘要掙扎要哭叫……
既然要拼命打,不如不結婚。
結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奪取一個小女孩的貞操而已。
‘給我藥好嗎?那種吃了沒有小孩的藥?’她急急地低聲請求我。
姑卡被封建落后的思想壓迫,結婚對她來說成了噩夢……想到前一篇《結婚記》中三毛與荷西的兩廂情愿,當真為姑卡所遭遇的一切感到可悲……我多么慶幸我生于當代中國。
《撒哈拉的故事》所帶給我的,不只是撒哈拉威習俗文化思想的了解,還有三毛敢想敢做,樂觀堅韌的生活態度。三毛筆下的撒哈拉美景令人神往,而更吸引我的她那種性格與生活態度:有夢就敢追,心懷一顆知足感恩的心。
迎著心中的故事努力吧!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4
在遙遠的荒涼的大沙漠會有著怎樣的風土人情?三毛一位瀟灑的女作家,通過文字帶領我們去探尋和感知這個神秘的地方。
荷西是一個長滿大胡子的西班牙人,他與三毛在這陌生的沙漠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開始他們在撒哈拉的生活。在當地物資匱乏,三毛的家人會寄東西給遠在異鄉的她,一個簡單的粉絲就能做出很美味的東西。三毛稱它為“雨”。沙漠中的飯店指的就是三毛自己家,在廚房荷西與三毛經常有幽默風趣的交談。在茫茫的沙漠之中三毛建起了她自己的綠洲。她用心靈去發現撒哈拉的真善美。我羨慕三毛到處“流浪”瀟灑的過著自己所追求的生活。
在撒哈拉有著我們難以想象的人情,在那里的女子的地位很低。家里窮沒有錢就把女兒嫁給別人,可以說是賣。才是未成年的女孩子就這樣被嫁出去,真的很悲哀。這樣的娃娃新娘,在撒哈拉很常見。三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花季少女接受慘痛的經歷。在撒哈拉這偏僻的地方還有多少悲慘的故事正在發生。那里的醫療很落后,又因為醫生都是男子,所以有許多的女子得了病只能呆在家里等待死亡。拖著病怏怏的身體還要做家務照顧孩和丈夫。三毛很善良,雖然不是醫生,但是還有些醫學知識來幫助當地人治療一些小病。還有些牲畜得了病她也去幫忙。荷西不是很支持三毛,但三毛仍然偷偷地去出診看病。三毛在給這個地方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明。
三毛與荷西之間很有愛,荷西幾乎什么事情都依著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很幸福,很有趣味。他們在家里開免費女子學校 ,用棺材的外箱做家具,把石雕看做寶貝。能這樣的恐怕也只有他們夫婦了。在枯燥無味的沙漠之中三毛可以把生活過得充滿情趣。他們是彼此畢生最愛的`人,可惜的是后來荷西因為捕魚出了意外,拋下了三毛。三毛在荷西身邊哭泣與荷西說話,三毛在撒哈拉無親無故,她該如何面對?在那一刻,三毛似乎都想隨荷西而去,幸好她的家人過來了。三毛十分的想念荷西,自那以后可以說三毛的靈魂已經不在。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讓我感受了異域風情,也看到了遙遠的地方沒有文明的可怕。三毛真性情、瀟灑、率真、敏感,這是我從書中了解到的。在三毛筆下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可因為三毛情感豐富會給她帶歡樂以外,還有悲傷。這種瀟灑的生活屬于三毛,而我們的生活又在哪里?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5
我仍記得第一次接觸三毛的作品是四五年級,那是懵懂的我仍看不明白像《夢里花落知多少》一類的文章,而我最喜歡的,便是這本《撒哈拉的故事》。
這次在暑假選讀書目中又看到它的名字,心中竟涌起了一絲溫暖的熟悉感,像是見到一位老朋友。它曾多次出現在我手中,睡前、飯后,或是傍晚那一段閑暇時光。升入六年級后,它卻再也沒出現在我手中。再一次捧起它,發現大部分內容都被我深藏在腦海深處的大箱子里,而再讀成了一把鑰匙,把那個封鎖記憶的大箱子打開,許多記憶片段重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撒哈拉,在理解中似是一處荒涼之地,而三毛卻是奮不顧身地投入了她的懷抱。究竟是什么將她吸引去的呢?三毛的答案是——鄉愁。前世的鄉愁。但我始終無法理解,這鄉愁,是何物?記得以前看過一首名叫《鄉愁》的小詩,其中一段似是這樣:長大后,鄉愁是一座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那三毛的鄉愁又是什么?是那一望無盡的金色大漠,還是沙漠中的落日,亦或是那里可愛的人兒?更可能,只是三毛一種無來由的感覺罷了。
但不得不說的是,三毛的撒哈拉是最美的撒哈拉。那里也發生這一些平凡事,就像被三毛稱為“爬天梯”的考駕照,還有三毛家中的“中國飯店”······這些普通的事卻被大漠的風情渲染得不再普通。那里還有一群可愛的人兒,三毛的芳鄰們便是典例。他們總會向三毛借一些“有借無還”的東西,更會用一些獨特的思想讓三毛啞口無言。但他們卻為三毛的大漠生活帶去無盡的生氣,讓三毛“在也不知寂寞的滋味”。
那里還有三毛與荷西溫馨的家。他們從做家具開始,一點點布置那個他們的家。他們還搜集了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裝點他們那個越來越溫暖的家。終于,他們有了雪白的墻配上色彩明朗的長沙發,有了中國棉紙糊的燈罩,有了黑底白字的中國書法,有了五個撒哈拉威雕得極美的石雕,甚至還有幾株綠色植物。墻角還有一大把艷紅的天堂鳥正在怒放。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中有他們。
在哪里,似乎到處都有濃濃的幸福滿溢而出。這還是我原先印象中的撒哈拉嗎?我崇拜也羨慕三毛,她能在沙漠中找到屬于她的幸福,而有時候,我們卻連身邊的幸福都感受不到。
在母親一次又一次不放心的嘮叨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父親嚴厲而又正確的批評下,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同學的關心問候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嗎?在你身邊的大事或小事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嗎?
或許你要問,什么是幸福。那么我會說,冬天里的一杯溫熱的開水便是幸福,春光中一棵破土的小草便是幸福,陽光下一彎絢爛的彩虹便是幸福。幸福其實無處不在。那我們又憑什么感受不到幸福呢?幸福其實很小,路邊一朵綻放的野花就是一處幸福;幸福其實也很大,沒有幸福的人終究無法成功。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卻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奢侈品。
有時,對于一件事,我們往往只看到它的陰暗面,卻忽略了它的幸福面。就像離別,它不受任何人歡迎。一提到它,迎來的只有傷心和不愿。這便是它的陰暗面。但它也有幸福面:離別有時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見。那么一時的離別又算得了什么呢?任何事都有兩面,你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收獲的心情也不同。那我們為何總盯著不好的一面不放?換個角度想想,任何事都會開朗起來。當你傷心難過時,你的情緒也會傳給他人,一傳十、十傳百,你將置身于一個消極的集體。相反的,當你快樂幸福時,你的幸福也會帶給他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幸福,那么迎接你的將是一個幸福的集體。你愿意在哪一個集體呢?答案不言而喻。那么首先,你自己得要幸福。
積極去發現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幸福,再用你幸福的話語或是幸福的微笑去感染他人。每個人體內都有一顆幸福的種子,而你最簡單的一句問候都有可能讓它生根發芽,然后長成一棵幸福的大樹。不妨就從現在開始,傳播幸福,讓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
讓幸福成為一道光,照亮我們的生活······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6
喜歡一個人靜靜的,一杯清茶、一樹蔭涼、一卷書香、一份安然;于陽光斑灼,于流水清清微風拂拂,于歲月正好時,讀你。
在素白年代的指尖上,輕輕翻閱屬于你一人的撒哈拉;在眉心,在筆尖滑落白紙的剎那,慢慢抒寫你的風情;于午陽正媚,花兒正艷時,以溫柔飄逸的姿態,細細記錄你的浪跡。你這風一般,火一樣古怪的女子。
多少被塵封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傳說,在你凝眸間入詩入畫;多少你于它流逝的曾經,你用筆墨把它鐫刻,栩栩如生。一望無際的黃沙,你如脫繩的野馬般遍沙奔跑。一路是迷失沙漠的小孩,一路是深夜公路招客的妓娼,世界那么俗,你卻能平淡看待,與他們縱情高歌。還記得黃沙為證,艷陽目睹之下你們共結連理的簡約婚禮。這場愛的追逐,幾經波折、顛沛流離,而你卻能依舊滿載而歸。當頭頂皓月送來千里之外的思念時,你把滿腔奔流的情感發泄于筆端,書成一封載著沉沉的離思的箋兒,恭敬地交托給鴻雁。風吹衣袖,月如鉤,一花一世界,花落催人憔,紅塵阡陌,你終是割不下那股血親……
生命中,總會有一種傳奇,可以讓人細細品讀;總會有一場緣分,讓人沖動下筆。是的,我愿讀你,無怨無悔;我愿寫你,心甘情愿!流光剪影,感謝歲月的恩寵,讓我有幸走進你和你的撒哈拉。關于你那些,于我或深或淺的遺痕,我將任其隨著清風飄蕩,隨著河流淌洋。如你一樣風情火種流浪。到那時,便靜坐一隅,安然念你如初;任你筆下的水墨丹青,于我眉梢裊裊生香……
許是流浪太久,許是心扉上鎖太久,許是如孤雁離群太久……許是有一萬個“太久”的源由。在燈紅酒綠的'臺灣中,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在清風送爽不見月的墨夜下;你如同窗外的簾燕,在歸途中幾度東方發白、日落星沉,卻是久久徘徊不愿歸。我知道,只有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野羚羊的美景時,才能讓你暫忘現實生活的枯燥和艱苦。但你終是紅塵女子呀!你怎樣粗曠狂野,怎樣風情萬種,卻終究是經不住紅塵的問候,一道凌晨的休止符讓你那顫抖了歲月的愛以及那晃動了流年的足跡都作了古……
文尾杯空,唯剩茶香齒間笑,任夕陽無情直墜……
這一生,只愛紅塵三毛……
這一世,愿得一本撒哈拉,白首不相離。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7
說到沙漠,你會想到什么?炎熱干燥,黃沙滿天,陽光熱辣,狂風肆虐,以及那句著名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信大多數人的想法與相差無二。但當我讀過《撒哈拉的故事》后,卻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沙漠。
本書講述的是作者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種種經歷。在那片滿是風沙的大地上,她看見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在這本書中,講的更多的便是撒哈拉威人。他們是這沙漠的原住民,有著濃濃的撒哈拉氣息。正是他們,讓我看見了另一種沙漠。
在書中,三毛的鄰居們是那么天真,那么可愛。他們中的女性,生病了不敢去看醫生,便讓三毛給她們治病,因為知識與文化水平的低下,一些很小的病都被她們看成或形容成很嚴重的病;因為老舊的思想觀念,所以往往弄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來。同時,三毛的鄰居們還會經常來找他們借各種東西,而且常常是有借而無還,也沒有任何禮貌可言,因為價值觀的不同,還時常會鬧出點笑話來。這些令人好氣又好笑的.鄰居,讓三毛也不禁感概:“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突然覺得,我身邊的同學們和這些鄰居何其相似啊!當然,他們的文化水平更高,但我們之間,借還東西都是日常之舉;同學中誰有了點麻煩,大家都會想辦法幫助他;有時某些人還會做出些讓人忍俊不禁的事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個集體,是股擰成了繩的力量,有著撒哈拉威人與西班牙、摩洛哥斗爭時的團結。我們就像是一家人,就好像那些互幫互助的撒哈拉威人一樣。
正是這些撒哈拉威人,是他們讓我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撒哈拉,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體會與感觸的撒哈拉。謝謝三毛,讓我有本能感受到這樣的沙漠;也謝謝撒哈拉,是你讓我明白了如此道理,情至深,意至切。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8
沙是一樣的沙,天是一樣的天,龍卷風是一樣的龍卷風,在與世隔絕的世界的盡頭,在這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
三毛把我們帶入了她生活的那個如夢一般的撒哈拉沙漠。一個中國女子,在那片絲毫不能預料的地方,生存甚至生活,她還以她那近乎愚蠢的執著與樂觀,在那一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揮灑著她的文藝氣息。
住在一個平民區,不,準確的說是在墳場區,有著用棺材板釘做的沙發和桌子,還擺放著從墳山那兒買來的五個小雕塑。這些聽聽就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可怕的東四,卻在三毛的手中變成了無法復制的`藝術品。她更是把她們的家變成了一個最美麗的地方,引得雜志社的人前來拍照,并感嘆她造就了羅馬!
面對沙漠的未知,她都能夠毫不畏懼并且享受挑戰,那我們這種生活在美麗日子的大學生又有什么理由去感嘆命運的不公,去發出現實是骨干的的嚎叫。如果我們能夠苦中作樂,如果我們能夠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拼搏不懈,那我們又怎會被沉重的現實所打垮。不需要感嘆說時間都去哪了?其實,你的時間因為浪費在理想上,所以它從來不曾被浪費。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9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早接觸的三毛的書,描述的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見所聞,她的字里行間都透露這她的樂觀、率真,寫著與丈夫豐富多彩的經歷,使我深陷其中,羨慕不已。
在此之前我不知三毛在沙漠里會怎樣生活下去,但看了這本書我懂了。里面沒有華麗的辭藻去形容在沙漠的生活,也沒有為這段波折的故事有過多的揮灑筆墨,但她那樸實的語言描繪了沙漠的平凡,簡單又浪漫的生活。把沙漠的生活寫的令人向往,給沙漠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異國他鄉的生活,體會著別樣風情的撒哈拉沙漠,讓我了解了大沙漠的風光迤邐,廣闊地勢和風土人情。但也讓我了解了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三毛說了這句話“撒哈拉沙漠是這么美麗,而這兒的生活確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這是我很感動的一個點,我佩服三毛的勇氣和決心。她可以拋開城市的繁華和誘惑,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且貧困的'沙漠,這里什么都沒有,只有沙子。但她和他的丈夫也過著快樂的生活。在這里她也留下了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佩服三毛的俠氣,佩服她的特立獨行,佩服她的夢想和想象中的天堂。撒哈拉沙漠并不是天堂但確實三毛最向往的地方,就像是蘇格拉里也有人想去哪里去邂逅最美的自己。在《極樂鳥》中我體會到了她那份難以言明的孤獨;在《懸壺濟世》中我體會到了她的樂于助人,敢做敢為的精神;在《素人漁夫》中我體會到了她與荷西在沙漠中另一種快樂。
生命在她看來,就是起點與終點的一個循環一個輪回。正如她所說的:“人生是一場大夢。”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世俗名利在她眼里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在三毛看來,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
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三毛的這句話很符合我現在的想法“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么一遭。”請擁抱這個世界吧,不管在你眼里它是怎樣的,都值得你細細品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0
我們生活在泥沼中,但總有人贊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題記閱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書,我仿佛與作者一同經歷一場驚心動魄而又不失快樂的旅行。
三毛用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了雄渾壯闊的非洲沙漠,讓我們感受到沙漠的獨特魅力。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終年高溫少雨。雖然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但是也形成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這是一片由金黃色砂礫組成的樂園,大地溫柔的起伏著,在無窮的穹蒼之下,靜如一個沉睡的巨人。沙漠中有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自由生長的仙人掌,千萬年前干枯了的河床,綿延不絕的山巒,深藍到凍住了的天空……它以其特有的近乎厲冽的美,向人們吐著溫柔的氣息。
三毛不僅為我們展示了沙漠的狂野與溫柔這些自然質樸的意境,更有她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自由不羈的靈魂。
有句話說:“生活不僅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懷揣有執拗的夢想想走向遠方,他們或是成就一段不朽的傳奇,釀為佳話;或是寂寂無聲,隱滅蒼宇。但這又何妨?當他們出發的時候,我相信其精神是可嘉的,其靈魂是不羈的'。然而隨著時代快速發展,現代人為名為利整日奔波,人性中最原始,質樸的好奇心被壓制了,有幾個人還有勇氣沖破束縛,解開鐐銬,啟程走向遠方呢?三毛卻能背上行囊,和心愛的男人荷西毅然啟程,深入到沙漠腹地,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期間,她盡自己微薄之力救助病人,經歷過恐懼的荒山之夜,聽聞了沙漠軍團的悲劇……在異地的這些經歷給三毛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用寫作的方式記錄了它們。
從三毛的價值取向來看,她應當贊同:人,多幾種生活經歷總是可貴的事。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世界卻很大,生活也可以很豐富。永無止境地為名利而奔忙似乎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她擔心人性中最原始,質樸的好奇心會被時代的各種欲望堙沒,因而著力地為現代人呈現出那種在逍遙自在的生活。與其說《撒哈拉的故事》為讀者展現沙漠的人文景觀,倒不如說作者希望通過此書喚起那些被人們潛藏于內心深處,平日里被凡俗所固封起來的夢想。
走吧,啟程吧!既然造物主創造了世界,我們為何不去享受江山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呢?又何必在世俗中疲于奔命?愿我們都能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活的美好。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1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流浪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飄泊的游子心中永遠搖曳著那一樹翠綠了的夢幻。臺灣女作家三毛用錦連的詞句輕松的描繪了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也許她向往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熾熱的情懷曾經灑在那片腳下的闊土。
穿梭于貧窮落后,被世界遺忘的角落---不!曾經被西班牙、毛利塔利亞欲望瓜分的撒哈拉。那里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在三毛筆下,令人忍俊不禁、瞋目結舌或義憤填膺。行走千茫茫大漠,看到的不只是文明,更是人生的千姿百態。熱愛生活的三毛,當過懸壺濟世的沙漠醫生,拿著現代文明科技的數碼產品去收魂,也趕了趟時髦,學起駕駛,享受著“沙漠淋浴”。每天,她借送無數東西給他人,可回報她的卻是一個窮的連身體也不屬于自己的奴隸---啞奴。“我的身體雖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啞奴在文明的盡頭苦苦掙脫著這牢籠。三毛希望他能走出去,和凡人一樣,享受生命,感恩生活。
一路坎坎坷坷,生活的艱辛與幸福讓三毛從城市的喧囂中脫身出來,直達內心深處的寧靜。可文章的結尾似乎收斂這輕松的氛圍,使人壓抑,沒有正義,沒有和平,有的.只是腐朽的教條,惡劣的暴力,麻木不仁的看客。駱駝嘶叫的悲鳴讓三毛成長,讓讀者與書達到心靈的契合。一場旅途,道不盡的人生......
欲望過于泛濫,生命腳下必是一片焦土,一片汪洋,使自己與人情世事,錙銖生計及逝日苦多的生命悄悄地對談。生命在低處,靈魂在高處,“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我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那就走下去吧!不必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是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們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實實的去走,永遠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生命必然給予我們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時的山和水,又恢復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過,是多么美好的一個秋天啊!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2
對于我來說,三毛就是一個漂泊在異鄉的靈魂。
開始的時候我一點也不喜歡三毛,但自從我讀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發現我深深的喜歡上了她,對于我來說,她就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這本書。
雖然在這本書中并沒有用到什么華麗麗的語言來描繪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卻從了她那平實的語言描繪出了大沙漠里的簡單。而又浪漫的生活。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異國他鄉里的生活,總覺得原本并不討人喜歡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種別樣的風情。又如走進了一幅 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的畫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勢地貌和風土人情。但同時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實讀這本書,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里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家具沒有床,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著很快樂。因為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著的信念,簡單并快樂的活著。在這個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
三毛與沙漠結緣,她自已曾說;“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那期書里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的,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很顯然,沙漠給她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她決心追求,于是她孤身一人來到條件異常艱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別人看來,如此瘋狂的舉動似乎不可理喻,但對三毛來說,她卻不以為意,在沙漠里東奔西走,開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為三毛身體好,能受得了苦。其實她的朋友曾經回憶,一般人能輕松做的體力活對她來說簡直就是身體上的災難!但她卻在沙漠中生活那么久,和丈夫荷西享受沙漠中的樂趣,“樂趣”這種感覺,完全可從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中體現出來。
生而有息,最難將息。
逃離了大城市的喧囂,來到荒無人煙的大漠,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為在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野羚羊的美景,才會忘記心中的枯燥和艱苦。在無限膨脹的升學壓力下,唯有打開這本書,才會有片刻的安寧,心飄向了遙遠的大漠,在黃沙漫天的深處靜靜沉睡。
雖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那里那般安詳的地方,但我也學會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間里一個人默默讀書,在鳴笛聲中漸漸找到平靜。學會在書中遺忘紛紛擾擾,也不嘗為一種好方法。
我想象三毛在沙漠中一步步行走的模樣,雖然我不能親去大漠,但能在書中領略已足夠。她身上的樂觀終于讓我在一天天的翻閱中學會,于是我能笑對生活。
只要心中有愛,存有美麗,再荒涼的沙漠,也是綠洲。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3
好久沒有執手寫日志了想想也已是好幾世紀前寫了生活感觸很多卻因懶而不想一一贅述只要自己明白就好其實寫東西這種事像三毛所說的那樣“這個東西要靈感,有時枯坐十天半月沒有一個字,有時一夜成書,完全勉強不得。”
今天是很歷史性的一刻,因為本人(in)終于在20xx年的年末看完了人生中第一部小說《撒哈拉的故事》,說來確實慚愧,自愧不如的很,活到這么大的歲數,居然連一本完整的書籍都沒有········最重要的原因都歸于一個懶字,本人是懶,極度討厭整天拿著本書在那里死啃,乏味又沒有營養,但這次我卻有了深刻的'體會,好書是值得死啃的。這次的讀書經歷讓我更加記住了這個書名,更加熟知了三毛這個作家。
在此!我要感謝室長給了我這么個機會讓我拜讀了三毛的書,也感謝小芳筒子在我樂呵呵的啃書時,就會地說:“琳姐,看了一學期了哈!”
這讓我有了極大的挫敗感嘛,后來我就對室友宣稱;過年回家我要帶回去,看不完就不來學校了!室長還一臉懷疑地說要檢驗這擺明不相信我嘛。
還好我順利完工了,啊哈哈。
三毛,臺灣作家(百度里說是浙江舟山人,其實到底哪里人也不怎么清楚,在書中提及小時在住在臺灣為多,后來隨丈夫荷西為西班牙籍,但她始終會在書中提及中國人,不管隸屬哪里,誰又會在乎那么多)在她的書中,發現三毛是一個很有思想,同情心,對撒哈拉威人尤好,對朋友仗義,愛交朋友,對事物充滿好奇,探險的女子,正因這些好奇,才會毫不猶豫的殺到西班牙,撒哈拉去,寫出這么多沙漠的經歷故事。
故事的前幾個經歷寫了她和丈夫荷西的生活,著實地發現荷西是個好丈夫,好男人哈,也一度讓我有種沖動想立馬找人結婚的沖動(見笑哈姐是理性派的,咋會呢)三毛從那些西班牙人的追求者中唯獨選了荷西,不是因為他有錢,其實他是最沒money的,而且還比三毛小哦!而是這個男人一聽三毛要去撒哈拉,丟下所有的事,提前去撒哈拉,找了一份工作,租了一套房子,因為他知道這次錯過了三毛,maybe········也許正是這個決定,使得三毛決定和他結婚,其實三毛也曾在書中提及到她和荷西的性格取向相像,可能這也是一個理由吧!他倆生活在一起是享受生活,會一起開車穿越沙漠。雖有時也為錢煩惱,但是只要一有錢,他們就會嘩嘩的花掉,下個月的生計就等著荷西的下個月的工資。
三毛和荷西都是好人,他們會幫助那里可憐而又無知的本地人,在那里,我才體會到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殘忍,粗暴,冷血v室長給我說了荷西的死(大伙自己去探索吧)聽后覺得可惜,那么偉大的愛情,卻因命中注定的死期,貌似三毛是有預感的,使得三毛原有的抑郁癥再度重返,使得········看了三毛的書,我的感觸很多,不想完全透露,不過我還是果斷決定明年在繼續讀三毛的那些書......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4
最初吸引我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為作家三毛,而是題目中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兒時起就牽引著我,給我無限的遐想。
記得阿拉伯語對"撒哈拉"的解讀是"大荒漠":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后。可翻開書籍,品味著三毛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起家》《懸壺濟世》等18個故事,感受到的并非像阿拉伯語解讀的一樣,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這一切更讓我心馳神往,竟然產生一種踏著三毛足跡重游的強烈沖動。
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里,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一、對大沙漠的熱愛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于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家具,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
在艱難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說"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后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并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
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并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臟、奇異生活習俗。由于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后,也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對撒哈拉人的關愛
在三毛的18個故事里,在她質樸的筆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恒久不變的愛,她愛每一個人,也愛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盡管周圍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鄰居們面對這個"異鄉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經常找他要錢,借東西不還,甚至連吃飯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還是友善地對待每個人,為他們提供幫助,傳遞著來自異鄉現代人的溫暖,讀后感《(讀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車客》中,三毛在炎熱的正午,掉頭再回沙漠,為的是接出那個不肯放棄自行車的男孩;《啞奴》里,三毛和荷西對啞奴如朋友,忍受著鄰居們的冷眼,盡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啞奴,可終究擺脫不了啞奴被賣的結局。三毛只能無奈地以她犀利的筆觸揭露奴隸主的富有、兇狠和陰險,控訴著社會的不平等。
三毛還在家里開辦免費的女子學校,教婦女們數數、認字,傳授一些衛生常識,盡管那些不受規矩,不愛學習的"學生們"將家里弄得臟兮兮,她也熱情地包容著。
三毛和荷西以熱情與慷慨贏得了鄰居們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后,他們開始與當地居民互動起來:荷西成了鄰居電器的修理匠、木匠與泥水匠;三毛則成了代書、護士、老師與裁縫。
三、夫妻之間的摯愛
閱讀這部故事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讓人羨慕不已。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里,相互支撐,彼此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真摯而可泣的愛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別熱愛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費苦心地為她找來一副完整的駱駝骨架,并將作為新婚禮物。這樣的舉動讓人驚詫,同時也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登記結婚時,三毛一襲藍裙,草帽上插著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牽著她的手,溫情地行走在風中的沙漠里,充滿著浪漫與甜美…
貧瘠的沙漠,簡單的家庭生活,在樂觀的三毛筆下呈現生趣:窄小的家是他們"沙漠中的飯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親自下廚做菜,還將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絲煮雞湯"稱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連三地要吃,還驚嘆中國美食的浪漫;她將"粉絲、菠菜和肉絞碎放在一起做餅餡",讓荷西誤以為是用昂貴的"鯊魚的翅膀"做餡;三毛將紫菜包成飯團,吃得津津有味,卻捉弄荷西說是復寫紙,嚇得荷西擔心她會中毒…真是樂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樂的溫馨時刻,也有驚濤駭浪的生死考驗。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歷沙漠駕車撿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無法脫身,面臨危險。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處找繩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蕪,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開始降臨,氣溫很快下降,凍得發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來"救兵",卻"引狼入室"差點受侮辱。機智脫險后的三毛看著已經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干著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將碎片系成繩子,硬是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
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
正是黃昏,落日將沙漠染成鮮血的紅色,凄艷恐怖。
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著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為一片詩意的蒼涼。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5
進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書寫的沙漠情懷。
三毛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歲月里,她一直努力的生活著,不肯忘記自己的寫作初心,無數的日夜里,仰望星空,三毛鐘情的,始終是絢爛書海中的詩情畫意。
當我拿起這本《撒哈拉的故事》時,內心就泛起了漣漪,我很想知道一個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許是前世今生的召喚,也許是為了尋找遺留的一縷孤魂,三毛,終于來到了這里。
撒哈拉的生活是艱苦的,三毛與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據,所幸,夫妻兩人同心,生活還算美滿。兩人愛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歡潛水,三毛喜歡寫作,所以三毛就寫了這么一本書,記錄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時,吸引我的還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聞異事,撒哈拉的人們生活落后,思想也十分愚昧,就連當地的習俗也有些令人發指,三毛顯得與這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從未放棄與這里的人溝通,因為三毛為人親厚,懂得東西又多,又樂于助人,所幸深得當地居民愛戴。
喜歡三毛,喜歡她的勇敢,喜歡她的敢愛敢恨,撒哈拉就像一個神奇的地方,牽引著讀者目眩神迷,深牽夢繞。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相關文章: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04-30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04-12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03-30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04-07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后感07-19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02-17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2-01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7-26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2-20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