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更新時間:2024-09-18 03:36:36
  • 相關推薦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4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

  這兩天又撿起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次閱讀同以往閱讀感受不同,這是一本讓人心靜下來的書,特別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人們的心由于受到外界的誘惑太多,都靜不下心來享受生活,大家疲于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實際上很多人并不很清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些問題一直在迷惑著我,困惑著我。

  徐遲先生講:“《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這次閱讀中我得到同過去閱讀時完全不一樣的收獲,我感覺此書一定要靜下心來閱讀,只有讓整個心沉靜下來,靜靜地讀。心情浮躁時這本書肯定是讀不進去,記得當時我知道這本書時,是在20xx年,由于是美國中學生閱讀極力推薦的一本,當初拿到此書時,只讀了幾頁,實在看不進去,就放下,前兩年由于兒子學校推薦此書,為了想讓兒子閱讀,強迫自己讀完,但也是非常勉強的,因為自己讀的過于勉強,兒子讀不進去,我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強迫他讀,最近再一次閱讀,連著兩天靜靜地閱讀卻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獲,我發現有些書讀不進去,放著,過幾年人生經歷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讀時就發現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像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和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就是這樣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時,卻不肯放下,這是我閱讀中摸索出的一個經驗,去年十月份讀《日瓦戈醫生》時,心情激動地無法形容,一下讀了兩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靜靜地跟隨梭羅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顆心完全沉迷于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點讀懂他,所以這本書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瓦爾登湖》應屬于心靈之書,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記周圍的一切,同梭羅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現在我有點明白像陶淵明、托爾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羅一樣遠離都市,過著一種簡單純樸和寧靜的田園生活。只有生活簡單,不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無聊瑣碎的事所牽拌,我們的生活不在無謂的匆忙中被瑣碎的'事損耗和浪費,讓整個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會有時間有精力對人和世界進行深刻地思考。

  梭羅,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自然主義者,他崇尚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熱愛大自然,遠離都市,隱居瓦爾登湖畔,過一種田園式的生活,他想通過自己的這次隱居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更多地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簡樸,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我一直認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來自內心的寧靜,這是物質生活無法給予的。只有內心寧靜和平靜,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內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一切,這也是我旅游途中領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進大自然,當你面對美麗的大自然風光,面對高山流水,面對天地之間的大美和草原的遼闊,當你站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這時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的幸福,是物質生活無法帶給你的那種幸福。這種幸福我也講不清,只是每當我從西部歸來,人雖回來,心卻留在那里的感覺,我一直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只有在路上,我才會真正地靜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許經過這些年的行走,讓我的心和梭羅所倡導理念更加接近,所以再去看他的書,忽然發現他寫的正是我內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實際上一本書的好壞,應該因人而異,同讀書人的心有關,你認為好的,并不是別人會喜歡,有些書正好寫出我想說出的話和正思考的問題,我就很激動,然后就極力推薦這本書,說這本書是好書,但此書曾經是我無法看進去的書,書的好壞還同人的心境有關,不能一概而論說它的好壞,沒有統一標準。放下此書,得到對看書的一點點看法,并不全是對《瓦爾登湖》感 悟。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2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致,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辟,給人啟迪……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用了一個晚上囫圇吞棗的翻完,心里想也不過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熱烈的討論關于隱居的話題,甚至在辯論賽的時候也要把梭羅的“不要企圖占有大地”作為了環保的理論依據,現在想來,在那個時候的稚嫩心態和浮躁心境下讀這本書,怪不得能把書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樣。

  如今再讀《瓦爾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極書城偶遇徐遲翻譯的版本,就買了下來放在枕邊。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識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綠色封皮的書來翻幾頁。每天夜里,當世界靜的只剩下我和一盞臺燈的時候,就連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隱退了喧囂的香氣,關掉一些可以與外界聯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縛和偽裝,就坦然的'像個書蟲一樣粘在書頁上,任什么事都趕不走我了。

  讀《瓦爾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覺得有味道,在瓦爾登的春夏秋冬里時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霧之氣撲面而來,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鎮的梅子酒一般。再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些許同病相憐的孤寂了,但這種孤寂一點也不難過,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樣子,癢癢的寂寞快感催著人繼續往下讀,心里開始升起一些激動,仿佛與梭羅有個私密的約定,誰也不會透露誰在世上寂寞的快感,這時候感動也摻雜進來,因為從來沒有什么時候我能寂寞的這樣美,甚至這樣成癮,也從未在哪一個作品里想現在這樣不孤獨過,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離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與我無關。而《瓦爾登湖》卻讓我親切的稱為“我的瓦爾登”,我相信那不是一個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靈,可以在書里共享到的東西。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初讀時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節,覺得生澀無聊又難以理解。作者說自己在湖邊種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多少成本等等,從敘述的方式來看,感覺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遜色多了。

  后來,他給予我最大的震撼還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啟發我們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他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這句話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讓人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

  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所以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榮。”

  的確,我見過一號難求的老專家騎車去看病,也見過服務生開好車來上班,我并不反對有人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我覺得人更應該清楚的是,智慧與思想的充實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滿足。王安石說:“圣人內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我們追求一生也不過是希望滿足于內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羅這樣的感悟,正是他不斷探索自己內心和社會聯結開出的芳香果實。

  他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他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也很贊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的獨居相似,都是為了尋找世間遺失的純凈與美好,而不同之處就在于古人是歷經滄桑后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淵明這樣的避世隱居,歸隱田園,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羅的筆下重現了。

  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與苦惱,感受恬靜的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4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里的聲音、色彩,這里的春,這里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才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么大,夜晚還是那么神秘,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里又還是處于人類蒙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劑心靈良藥。對于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么一片心靈的凈土呢?

  最后以陶淵明的一首《歸去來兮辭》送給大家共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5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之下。那是徐遲翻譯的那個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歡海子,喜歡葦岸,湊巧海子和葦岸這兩位詩人又都是在中國最早推崇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兩位詩人。于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觸到了這本對我來說影響甚大的書。

  徐遲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里有大自然給人的澄凈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是環境污染。讀著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升華。回顧我們當下的社會現狀,特別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無怪乎葦岸在《我于梭羅》一文中說,“梭羅近兩年在中國仿佛忽然復活了,《瓦爾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學人書店持續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大約鮮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小說家或者詩人的著作出現過這種情況,顯現了梭羅的超時代意義和散文作為一種文體應有的力量。”在資源被無限制地掠奪的今天,讀這樣一本純凈的書,成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我們一種無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這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對于工業文明和改革浪潮對中國原始村落的沖擊的那種切膚之痛有著深刻的體驗。人類的年輪走到今天,在此時此刻,我不敢說我們的社會是進步的。在《瓦爾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羅的偉大之處,他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情。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使他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地努力,他重新獲得一種成熟的恬靜。整本書記錄了梭羅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歷。而他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別人也稱之為超驗主義——主張通過親歷親為,來獲得屬于自己的經驗。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里,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并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于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鐘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6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7

  最近,把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過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梭羅的“記流水賬”:他是怎么在瓦爾登湖邊上用木頭建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最為簡單的生活的,怎樣種豆苗,怎樣和來訪過客交流并傾聽窮人們的心聲的,怎樣測量湖底深度制畫地圖。另外,他還頗費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以及附近小鎮的生活圖景。但中間,總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兩句作者貌似深思熟慮了很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段落雖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里行間,但在凌晨閱讀的時候,還是感到它們的力量之強大,將瞌睡的神經都震動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這位曾經就讀于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卻放棄城市浮華的一切,來到寧靜秀美的瓦爾登湖畔,在湖邊過起了半隱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氣來撇清世俗齊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這一步呢?這是我讀這本書時,不斷閃現腦海的一個問題。他來到湖邊,并非因為他已經參透了禪意,而恰恰相反,他隱居湖畔是為了做一個實驗,他想看看,用一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交融地做鄰居,能否擺脫世俗的狹隘眼光,獲得思想上的升華。而事實證明,這位可愛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這本寫于19世紀的散文記敘了梭羅與自然為鄰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與我們現今生活息息相關的犀思利想。仿佛一個古人,已經預見了人類的未來之蒼涼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卻了時間,或者說擺脫了時間,從宏大的視域去審視人類和人類的精神以及肉體,難怪梭羅呼喊著:我們要愛她,愛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8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于美國建國50年后,成長于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信息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凈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于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占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辟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為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斗,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環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涌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盡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么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動了我,對于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于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于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為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信息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么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后,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么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為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愿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為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為活著而活著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頓身形鉆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9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著,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么情節,也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著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采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群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夸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著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里,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里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里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鐘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里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余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里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只浣熊在林間游蕩,幾只山鷸在泥土里翻找蟲子。他家里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蒼鶻在唱著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仿佛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著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里住著熱情、住著愛;住著雷霆風雨,住著風平浪靜;住著冷靜,住著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么活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么。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里,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瑯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著老公體貼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欲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著,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欲望之口;人們焦慮著,擔心欲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么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群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著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0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著住的地方,是那么簡單。隨后,這間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么簡單。再后,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筑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么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于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于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雙手卻為自己盡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里,僅用很少的時間憑借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余兩天——他仿佛為自己掐準了秒表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于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么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瓦爾登湖》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于瓦爾登湖的熱愛,對于小屋的熱愛,對于山林的熱愛,對于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于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謂的心靈凈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嘆服的是,每次讀后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復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1

  最近,我閱讀了《瓦爾登湖》這本書,得到了啟發頗多,收獲了很多感悟,除了向大家推薦這本世界名著,同時也分享自己的心得。梭羅是一位哲學家,因此他的書籍往往不是簡單的寫故事這么簡單,即便是像瓦爾登湖這樣的散文集,也是充滿了人生和反思,讓我們產生哲學上的思索。

  在書中的《經濟篇》中,梭羅與附近的農民們生活在一起,他通過這段時間的交往,了解到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與富人的生活生產了巨大的'發叉,底層人民的生活非常艱難,當他們還在為謀求生計而兢兢業業的工作時,富人們卻是驕奢淫逸的另一番姿態,這樣強烈的對比讓梭羅感到非常不公平,認為奢侈的生活方式阻礙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有礙于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書中的《閱讀》一篇中,梭羅闡述了自己對讀書的思考和心得,而讀書是人類共同的話題。他認為讀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有助于自己的生活,讓人生有了厚度。如今,我們也面臨著教育的思考,為什么核心的技術和優秀的創新都來自于西方國家,同樣是非常重視教育,我們泱泱大國卻沒有核心競爭力?

  讀了瓦爾登湖,也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其實并不是直接用金錢就可以買到的,因為這是一種精神狀態,并不是物質的,只是間接地輔助。而勞動才是獲得幸福的本源和根本,梭羅在《種豆》一篇中,親自種地,收獲豆子再賣出,從這樣的生活體驗中,他揭示了幸福和快樂的本質!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2

  當身心為世俗所累,我會一遍遍捧讀《瓦爾登湖》這本書。

  誠然,《瓦爾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閱讀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譯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亨利?戴維?梭羅。我在紙上記錄下這個名字,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羅致敬,不光因為散文集《瓦爾登湖》記載的是他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對生活意義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為他當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日益受到當今越來越多人的接受、悅納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無比欣賞梭羅對世俗虛榮的遠離和擯棄,他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天賦良知讓我頂禮膜拜。

  《瓦爾登湖》一書,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著人們物質生活豐厚但卻貧瘠漠然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紙醉金迷中,回歸自然,尋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羅教給我們和帶給我們的`,是他身體力行中的生命哲學和熠熠光照,引領人們憑直覺和本能一步一步認識、認清真理,憑借自身心靈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質量還有內涵,最終保證我們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邁進。

  簡單,而又有智慧。

  這,也必將成為人們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標。

  書中,梭羅對湖水、樹木變化的傳神描述,對鳥兒、小動物的繪色敘說,對地質考古的細膩滲透和入微詮釋等,這些自然財富翔實生動地展示,吸引著讀者為之入迷為之癡狂。這些觀察、發現和體驗,洋溢著原始的生命力,也帶給讀者如夢似幻的神話享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3

  《瓦爾登湖》是一本書,瓦爾登湖就是瓦爾登湖。

  去年這段時間,在美國的女兒那兒住了幾個月,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游覽了凡到美國都應去的一些地方,當然都是女兒女婿精心選擇,周密安排,細致策劃,親自陪同。得以飽覽了自然風光,參觀了歷史遺跡,領略了先進科技。感受到了一種不虛此行的滿足,上千張拍攝的'圖片,7—8萬字的日記,現在拿出來欣賞和翻閱,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這些來充塞我的空間,也不想耽擱別人的寶貴時間,我下面說的是一本書和一個湖。

  《瓦爾登湖》這本書我們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沒聽說過,不少人知道沒讀過,也有不少人知道讀過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們多數人不知道,多數人沒聽說過,有的人知道,也聽說過,但多數人沒去過,沒見過。

  《瓦爾登湖》我知道,我買過,我讀過,但也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知道,當然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但我以為150多年前書上說的一個小湖,可能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這次在美國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4

  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1838回到家鄉,執教兩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愛默生的家里,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向別人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

  到瓦爾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伐木造屋,掘地種糧,捕魚狩獵,他吃湖里釣上來的魚和自己種出來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然后拿這些到村子里去換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

  他不吸煙不飲酒。他精確計算出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費: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這樣推算下去,他發現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個星期,就能掙足維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錢。

  梭羅在悠閑自得的耕耘垂釣,散步泛舟,采果狩獵,用大量時間享受自然的同時,他每天還在讀書、思考、寫作。他用心觀察自然、用身體驗自然、用腦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探索周圍的一切。細微地注視湖水的純靜透明、林木的蔥郁碧綠、動物的活潑可愛、收藏的沉甸果實以及四季變化,春天的來臨,冬日的湖面,太陽升起……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02-15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02-19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5篇)03-19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精選15篇)11-03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5篇02-28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4篇03-01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1-15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1-08

瓦爾登湖的讀書筆記11-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首页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无线码在线 | 永久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 |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