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夏目漱石》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夏目漱石》讀后感1
一、夏目漱石的文學觀探源
“他本位”與“自我本位”都是一種偏近的形式,立言必先立志,而“志”含于人格之內,最重要的不是兩種形式的轉變而是類似于一種覺悟,認為“本位”意識事實上就是個人在整個世界中的確定位置。一個人可以讀與定很多書卻沒有一本書是屬于他的,從那些龐雜的書籍中他得到的是一種人生結構而非停留于表象上的經驗知識;他在讀書過程中隨時拿“本位”意識與“書本”意識相比較互立批判性,雜而亂,亂且深刻。對于嚴重性而言,“神經衰弱”是腦力勞動不得不承認得一種局限。
一個人領悟作品有局限,作者寫他自己的作品有局限,了解一本書的思想不同于其結構與形式,失去靈活性的東西可以再生,失去了語言魅力與文詞狹隘性的事物卻只有死去。
既然必須承擔一種命運,就需要在命運之外另辟一塊天地,后者獨立于復雜的人世而存在,如同心靈擴張形成身體的輪廓,而我們逡游于兩種空洞的夾縫之外。
二、夏目漱石小說的思想內涵
既然心是一面鏡子,就無所謂光與影的反駁與互噬,究竟印蝕在人心與身體上的痕跡屬于哪種東西,充滿了后世所慣用詞匯的混亂、雜質以及沉淀意義。心是一個復雜的統構體,當別人看到它的陰影時也正是它不愿在孤寂中死去之時,陰暗的角落里從未響起過“速死”或自殺的念頭,一切都被逼迫,一切因而顯得順理成章。一個人的記憶已遠非昨天之回憶,他不可能在時間上將歲月撕碎成一塊一塊還要平靜地讓他人去欣賞,不過是一個影子為另一個影子遮陰,他們突然認定了一個現實,心,就是所謂的靈魂的墳墓,沒有這種東西的攪擾,大概生命就是一個石頭一個石頭接著擲下去,毫無等待的玄機與仰視的味道。批判一個人,是批判幾本書,假如這些文字誠如他心中所思所想所做,假如時間的變化不會影響書中自語者的邏輯與理念,他與這“自在者”共同達成了“自語”的毛病,企圖在人間留下點痕跡,所謂被安靜所遮蔽的痕跡。心是一個遮陽物,語義雙關,越是罪惡的東西越要離它更近,以沾染最后的光芒以初缺自我肉體上的毀傷與自殘,語意是產生歧義的`源頭,文字是毫無因果性的框架,自語者是其中忘我的人,突然有時面對一個頗為龐大的自然便吃不消,不可能以狹窄的心之境界去承載,大概只留一個角去補滿自然的虧損;誠如一件舊物,連傾刻被粉碎的時機都沒有。死亡突然活著,是靈魂與人生相互拮抗的過程,一個愛慕你的偉大,一個虛艷你的渺小,全部化成婆娑之影,進入泡沫之幻。
三、夏目漱石小說的人物形象
小說中的人物是種被動的存在,無論其性格多么清晰,都是難以構成主體世界平面人物,缺乏思維上的深刻與事實性;雖真誠而距離最終的結果太遠,始終無法臨摹和達到精神上的靈巧境界。
四、夏目漱石小說的敘事特色
真正的文字要寫得不像文字,將小說看成一種純粹之構思,與現實世界過分偏離而不能作為簡易的指路工具。文字的力量總是出現于它被解釋以后,只存于作者構思的一瞬間,一旦它的生命周期結束所謂思想也就成了堅硬和封閉的死物,在它所繁衍的眾多形式與符號當中取得較短距的諒解。
《夏目漱石》讀后感2
請原諒我寫下了這些讓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確定的文字。我絕非有意為之,實在是讀后的感想如此這般,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精彩之處越能讓評論者們眾說紛呈的小說,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處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讀后感分為一二兩個部分,是因為下面的話可能更加不可理喻。
關于小說的結局,我自己給自己提出了一個自知難以回答的問題:假如我能及時趕回東京,聽先生訴說一切,那么我應該如何去勸導先生釋懷,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選擇自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我真的太希望出現某種情況使先生能避免走向自殺,他的生命確實可貴,也有可敬之處,而且同時它也是屬于夫人的,并非只是屬于他一人。我不知道,若是一名應用心理學的研究者會對先生持有什么看法或提出什么樣的建議,可能那會更實用而有利于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讓心靈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于生活的天空的答案,雖然這樣的想法接近于天真,但在這里天真亦非不可為之。
從相對狹小的心靈空間里跨越到更寬廣的人性的世界里,培養對生命摯熱的關愛,把這份愛由己及人地播撒。相信每個人心中的這份愛可以讓所有需要溫暖的心靈獲得自由呼吸的空氣。這一跨越是關鍵所在,當心靈空間以開放的姿態去與外部因素有選擇地融合,原有的相對靜止的對立體便能獲得建立新的對立平衡所必需的'引發新運動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才有了向上提升的基礎。而在跨越中,選擇很重要,它決定了發展的方向,而愛與善就是選擇的標準。這一標準只能從已有的心靈空間去獲得,但愛與善在成為標準時自身也要不斷實現跨越,那么選擇標準的提升又以何作為推動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動力。我感到美對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和變化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給我的長信中說到,他也知道自己對夫人坦白或許可以得到原諒,并因此流下歡喜的輕松的淚水,但他不會坦白,只為留給自己所愛的人一份美,沒有折扣的美。可以說,是對美的認識決定了選擇和結果。每個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動和動情的瞬間,我們已經完成了一次美的歷程。并且我認為,美育也因此才變得尤為重要,也許有時它對一個人成長所起的作用并不明顯化,但卻是根與源的關系。所以盡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是一件可敬而優雅的事情。
我認為,在一個相對靜止的有形或無形的空間里,要打破那在空間內的運動形式中占主導地位的相對守衡,進而產生運動和改變,需要讓一定的外部因素進入到這一相對獨立的空間內,產生一個更具可能性和多樣性的變化平臺,這是推動事物朝一定的預期方向發展的有效前提。
我立刻在詞典里查了查人性的解釋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這樣解釋好像太簡單,又好像無須更復雜。
在這篇讀后感的尾聲里,我想應該拋開難懂的思考,想想故事對我今后生活所給予的啟示。我想到的是,每個人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多地去關心周圍的人,多數情況下寬厚友善地待人,懷一顆感謝的心,我們的生活里會溫情常在;坦然地面對自身的缺點錯誤,坦誠地與人溝通,用真心的行動來讓生活充滿理解
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夏目漱石》讀后感3
小說里的故事引人入勝,要是以前讀到這樣的故事我肯定會迫不及待一次讀完,但這次我卻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變化中,對主人公的苦惱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讀下去。
讀到最后,才發現前面的敘述中已經對結局埋下伏筆了,只是當時讀到卻沒有覺察出。整個故事顯得緊湊而完整,只是語言讀起來感覺少了幾分流暢的韻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但這并不影響小說的精彩和頗值得一讀。關于《心》的文學藝術價值,我是無論如何不敢評價的,自己在此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創作的時間我估計是在明治維新運動完成之后。在20世紀初期的日本文壇,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卻別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頗受歡迎。
讀完了故事你有可能會覺得作者在小題大做:一個年輕大學生由于涉世尚淺,不知道如何應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個自私的錯誤,稱不上罪惡,但在作者筆下竟成了有些驚悚的悲劇因為主人公一時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殺,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譴責里無法釋懷,最后選擇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擺脫痛苦。你可以說作者把故事的悲劇性過分夸大了,但從整個故事情節來看,一切的發生,發展與結束又感覺到真實和自然,并沒有雕琢的痕跡。這樣一來,既感覺情節真實,又感到悲劇性夸大,豈不是矛盾了?其實,要解決矛盾,就必須體會作者對主人公心理沖突的描寫,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點。對小說中人性沖突的形成和變化有多深的認識,對于此矛盾就會有多透徹的理解。不一樣的結局只能從不一樣的人性中去尋找答案。況且,沒有矛盾不成小說,正是這樣才反映出人性沖突的主題,自然地將讀者引入到對人性的深思當中。所以,與其說內容突兀,不如說是結構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現,又有無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時候,又總免不去大學時代的單純氣息。你甚至可以說書中探討的是難有定論的人生話題。故事里人性激烈地沖突著,當看到善與惡,幸福與不幸竟系于一念之間時,讀者的`心弦完全緊繃起來,并且不由得不展開對生命的思索。當目光掃過文字,我常閃過這樣的想法:小說里的先生能對生活和生命這樣深刻而客觀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對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盡管其反映于自覺的意識中只是一直在尋求心靈的自由,一直由于曾經犯下的過錯而受著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認為這是庸人自擾。我覺得任何一個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人都不應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來,生命亦脆弱,這里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靈的易于受傷。如此輕易間,或許是并未完全自覺的情形下,一個人已經在善與惡之間做出了如此嚴肅的抉擇,并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種子,這樣會讓每個人的內心都過于沉重,有些難于承受。是否真是自私讓先生不顧別人會有的痛苦和擁有的權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讓他同時又有著強烈的道德悔悟意識?或許更可能是由于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對自我,對自身與周圍人的關系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年輕的先生在愿望與現實之間,想法與行動之間痛苦矛盾著,也因為閱歷尚淺,所以他根本沒有料想到事情變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護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衡。
【《夏目漱石》讀后感】相關文章:
夏目漱石句子09-16
夏目漱石《心》讀后感03-04
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后感01-26
哈姆雷特讀后感 讀后感03-05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孤獨之旅》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簡愛的讀后感模板 讀后感03-04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英文讀后感之飄讀后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