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菜根譚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菜根譚讀書心得1
從懵懂幼年到現在書生意氣的今天,關于我們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聽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每聽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聽不厭!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勵自己努力的去接觸中華之偉大的傳統文化。有一天,當我從圖書館將《菜根譚》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徹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從此往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潛意識里逐漸的走出朦朧,有了較為確切的輪廓,然而就算我窮盡眼力,仍舊不能看到她的邊際,在世間的所有事物中難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與之相媲美。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語言精煉雋永,對于道德的堅守與否的后果,一語道破。讀罷,我便陷入了沉思對于人生的道理進行闡述的書籍,名人等數不勝數,但能夠像此句話一樣將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后,便無可救藥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于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義修身,養性育德有著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積極的咀嚼著菜根,細細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靜下心來,投入到這本書中后,慢慢的從苦澀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從雪山上滲透下來的清泉在口中輕輕的滑過,絲絲的清甜的同時又帶來一種清涼至及的感覺,讓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書香處世之味。
很多人都說:90后的年輕人總是裝成熟。我是一個90后的學生,對于這句話的體會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學甚至在父母,老師的面前總有一種要表現的很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裝成熟吧。很多次的經歷后,我也就漸漸的明白,其實自己一直都在做著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積極的表現成熟的同時,卻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了自己的無知,自己的涉世淺的特點。與其練達,不若普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著實讓我對以前的種種想法,表現感到無比的羞愧,對于朋友,親人的寬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見識廣,老成練達在處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確很有用處,但是也常常令人圓于世故,掩沒了率真的天性,會讓自己獲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別人的信任。這其中所滲透的處世智慧因該是一種糊涂處世的智慧。糊涂處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謙虛,圓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保持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評。
菜根譚讀書心得2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于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我眼中的《菜根譚》,是一部難得的人生奧秘和為人處世的書籍。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間的大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但更令人驚嘆的是作者那天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處世哲學。
處世之道,先在于為人,后顯于行事。《菜根譚》以簡練明雋,兼采雅俗的文字,如云端之飛鳥,似清溪之流水,讓我們在陶醉于其間之時,留以人無限的遐想和一次次的心靈上的洗滌。
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菜根譚》用最賦予生命的言語,向蕓蕓眾生闡釋了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萬千智慧。
修身,乃人之始也。書中有言: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生命的底限與高度,在于生,在于立。唯有生存,萬物方可擁有成長的機遇與挑戰。唯有直立,萬物才能頂天立地,尊嚴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善待
周圍的事物,善待生活中的你我,以一顆質樸的善心去看待世間的一草一木,去享受人與人之間純美的情感,一個人才能樹立起敢為天下擔當的氣概,去承擔天下為公的責任。
菜根譚讀書心得3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于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于一身,別具慧眼,將自己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喜歡讀《菜根譚》,他認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巨子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來有些事情還可以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迪。作為一個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為教師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干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淀后的精華!
每次去烈士公園散步,在進門不遠處,都要經過菜根香酒店,也多次在此店享受“菜根”的香味,卻不知還有一本名為《菜根譚》的書,可見自己多么孤陋寡聞。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初見《菜根譚》這部書,見其文字就如同與洪應明本人對話,一句話,足可受用一輩子。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
菜根譚讀書心得4
這本書是高中友人所贈,附紙一張“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讀過后確有醍醐灌頂之意,因此寫下讀后感。
《菜根譚》為明代洪應明所著,本書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其中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書名取自宋儒汪革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所成就。而作者以“菜根”為名也意味著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
此書成于明萬歷年間,現存大體有清刻版和明刻版,我所看的是清刻板。此書與《圍爐夜話》和《小窗幽記》并稱為“處世三大奇書”,明代于孔兼在《萊根譚題詞》中評論《菜根譚》說:“其譚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盡巖險。俯仰天地,見胸次之夷猶;塵芥功名,知識趣之高遠。筆底陶鑄,無非綠樹青山;口吻化工,盡是鳶飛魚躍。”此書文學造詣高超,且書中所蘊含的道理更是深刻,引導人正心修身,養性育德,將龐雜高深的'內容用平實通俗的文字表達出來:“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需向薄冰上履過。”算是一本雅俗共賞的書,其中的話語理解其表面意思并不難,但一個人可能還要經歷許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歡的是他所書的處世哲學,其言簡練而深刻。
此書共十編,我挑選幾編略講,其第一編,便是修身養德篇,強調修養身心是做事的根本,“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立身需高,以高標準要求自身,那些堅持到最后的成功之士皆是如此,此外,廣闊的胸襟、有嘗試與行動的勇氣和堅持,在客觀條件相同時,成敗更在乎這些內在素質,完善自身是最根本之事。
第三編,立志問學篇,以志和學為主,人當立志,從前立志是君子的事,而今立志也是普通人的事,書中說,一個人沒有遠大的志向不能算人,看到這句話時總覺言過其實,但又心有不甘,立志確是每個人都應做的,這個人的根本所在。“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當有明確的目標后,專注于此,每一步前行總會有所收獲。學之道,在乎勤,讀書是立身之本,“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是改變自身氣質甚至命運的最佳途徑。
第五編,待人接物篇,其中講與人交往,一強調“恕”字,孔子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高境界。二為“誠”,“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做人之本,“安于愚拙,誠懇對待”才是待人之道。同時“對人不可輕為喜怒,對物不可重為愛憎”,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喜怒不形于色,“制怒”也是林則徐的人生座右銘之一,管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清晰的觀察事物。
第六編處世應酬篇,強調入世后為人準則和與人交往之道,為人處世講究把握好度,書中最高境界就是“得道的人方正但卻不顯得生硬,有棱角但卻不會傷人,正直坦率但卻不放肆無忌,光潔明亮但卻不刺眼炫目”。做到此種程度,對自我的管理達到超脫境界,掌握好各種平衡,想必便是儒家中庸之道最高的體現。
《菜根譚》雖然成書于約300年前,其中哲理不可否認有些許不合時代之處,但在今日也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仔細研讀此書終會在為人處世上有所獲。
菜根譚讀書心得5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才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村,那里很窮苦,他們在那里干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里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村里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為什么呢?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在快樂的環境中很快樂,這不是真的快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境中仍然保持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終于知道了,我在學校里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我一定會做到這些的。
《菜根譚》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保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菜根譚讀書心得6
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為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余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于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了《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為好像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
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于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了晚年都隱歸了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可是多數人不知道《仙佛奇蹤》是洪應明的書,只知道一本《菜根譚》,這應該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為自己某一部作品的過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干脆滯銷,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讓我們以為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獨秀,無法促使百花齊放。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了凡《了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書中節目分為修身、應酬、評議和閑適四大部分,閱畢后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賬一樣一一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是無為。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欲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了說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為《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是無欲。洪應明抄襲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們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是清閑。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閑適章節里,表現出了古代隱士的雅致。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卷云舒。
這本書里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了細碎精致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里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于過早的迷了路。
菜根譚讀書心得7
《菜根譚》是一本小冊子,書中對于為人處世、治國安邦有很多獨到的見解,雖然其中不免有機巧、圓滑,但是總體上講是要人富于通變,淡泊名利。說毛主席非常喜歡《菜根譚》,他說:“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恐怕都有自己的感受吧,這也是書籍所帶給人最大的享受,就是每個讀書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在心靈中泛起或多或少的漣漪,讓人在繁華中不恐懼寂寞,在冷清中不向往塵囂,相信《菜根譚》就是這樣一本書。
下面摘錄一些比較喜歡和有感悟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勢力分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慧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這也就是我們歌頌蓮花的原因,不是因為蓮花本身多么美麗,是因為她出自于淤泥而依然保持自身的潔凈,在這個繁華的'社會里我們不求不近和不知,但求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才是真正的君子。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對于金錢、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能有一點非份之心,一旦染指就沒有回頭路;對于真理的追求不能有一點的畏縮和退卻,堅持真理,實事求是。
菜根譚讀書心得8
這天,當我們還在為欲望而掙扎,為欲望而勾心斗角,為欲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為欲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為欲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
還是在這天,當我們還在煩悶于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應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為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里,在那個欲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里,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里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欲望,大到能夠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于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里,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贊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擾,所以被后人稱為“亞圣”。“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畫面。
菜根譚讀書心得9
《菜根譚》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學者洪應明所撰,書中內容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出世和作者自身的生活體驗,形成了一套處世為人的方式,表現了中國古人對人性、人生和人際關系的獨到見解。
這本書剛出的時候讀過,那是還是學生,差不多同學都是因為老師的推薦才看的。那時對書中的內容并沒有太深味體會,更別說全面理解了,只是大概知道這本書寫的是些什么內容,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那種吧。
現在重讀這本書,感觸全然不同了。有了一些生活的體驗,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明白了在這個社會上不是社會和周圍的人來適應你,而是自己得學會去適應周圍的'人周圍的事。“君子守操履,不可露鋒芒”“心事使人知,才華應隱藏”這些道理我是在付出生活的代價之后才體會到的。想起自己畢業那會兒,多天真,充滿著人生的各種幻想,對社會對世人充實了友好和信任。雖然貌似弱女子,即有鐵肩擔道義的豪情和責任感。為員工打抱不平,為工作獻計獻策,敢說敢做,敢作敢當,年少氣盛,意氣風發,鋒芒畢露,又自命清高,不喜歡與同事們一樣閑來打牌工作時偷懶還有上班時間吃東西聊天。以為那樣就身正不怕影子斜。其實不然,如果不懂得與各種人相處好,怎么可能在那環境呆得好?果然,棒打出頭鳥,遭到小報告還有排擠,說人才金字塔是斜坡一樣的,可是我卻在坡里異軍突起。那時我才有所感悟,難怪革命時代的口號都是要與群眾打成一片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那么純粹沒那么簡單,那是一門藝術,我除了要學會做好工作還要學會做人,與誰都要相處得好同時又不能無全自己的個性。經過了一年又一年的工作,閱人無數之后,才一點一點的懂得一些。
我想這本事并不合適學生讀,你們欠缺生活基礎,更適合有一些社會經歷之后的人讀,至少工作一年半載后,有了現實生活的比照,有了人際關系的考驗,才能理解一些書中的道理。最后是多讀幾遍,隔一年半年的,就拿出來再讀一讀,感觸又會多一些深一些,就像是鏡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菜根譚》為鏡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方式。我覺得自己重讀這本書的時間間隔太長了一些,如果早一二年讀,日至今日,心理的成熟和為人處理的進度想必還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做人做事還會更成功一些。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譚》博大精深,妙處難以言傳,須有心人在工作之余,沏一杯清茶,靜靜的品位,菜根會越來越香,心智會越來越高。細味此書,一則重溫人間那種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二來清醒一下被金錢燒灼得暈頭轉向的頭腦,尋找的修身養性的途徑、待人處事的準則,學會高瞻遠矚,學會達觀人生。
《菜根譚》的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一股韌勁,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艱難險阻都能被以柔克剛地化解;中國人人生態度中有一種達觀,總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輝會將自家的惡跡掩埋;中國人的應世妙方中有一種率真,飲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婦人,淺酌低唱,也不失為人生本來面目。 《菜根譚》能告訴我們的事情很多很多,在今天,現代化的城市喧囂已經湮沒了古代風情并帶給我們與日俱增的焦慮、煩躁、不安乃至一天天的失眠和縱欲時,《菜根譚》如一溪清泉,能滌去我們焦燥的塵灰,化解我們心中的積煩。
菜根譚的含義:“菜根”比喻艱難困苦,“譚”通“談”表示對這種意志的探討
菜根譚讀書心得10
抱樸守拙,看似不進取,實則以退為進,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何謂抱樸?
抱樸第一次出現,是在《老子》中: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那么為什么要抱樸?
莊子給出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在天地的中央,有一個主宰者名叫渾沌,渾沌是沒有愛恨情仇的,只知道待人友善。有一天南海和北海的.主宰者來找渾沌玩,發現渾沌雖然友善,但無法感受喜怒哀樂,怪可惜的,于是替他鑿了五官、七竅。可是鑿了七天,渾沌就被他們鑿死了。
這個故事相當凄美。抱樸,就是要抱住這個初心,抵御外界險惡的遭遇。人的初心就像渾沌一樣,本來不受外界干擾,天真樸素,純粹天然。
菜根譚讀書心得11
近來喜歡閱讀短篇文章,尤其喜歡上《菜根譚》這本書,談不上對這本書的理解,感悟,只是覺得這本書中猶如一劑良藥,每當自己心情不好,或有一些解不開的心結時,泡上一杯茶,聞著綠茶的清香,捧起這本書,坐在家里陽臺上的藤椅上,輕輕搖晃著藤椅,讀上一兩段,慢慢的在心中回味一下,頓時心中的不快便會煙消云散。
這本書是明代洪應明的一本語錄作品,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這本書很奇特,它不僅有許多古文,還有很多故事,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一個故事,借故事來譬喻古文的道理。真可謂是: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
曾讀到文中這段話:“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消卻心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也就是說撥開心中的煩惱和誘惑,心中就會平靜,消除心中的狹隘,眼前就會出現美麗的風景。在我們周圍會有這樣一些人,在聊天時會聽到其不停的抱怨,其實他們所抱怨的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瑣碎的小事,但是習以為常,便會覺得世事不公,而又無法改變,把自己的心情弄得很糟。其實,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只要我們常想一二,便能做到坦然面對,該放就放,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學會知足常樂,知足是一種智慧,常樂是一種境界,不把小事總堆積在心里,其實生活中很多瑣碎的小事大家都會遇到,不管是家里的,還是工作中的,但是明智的人一笑了之,因為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能補救的.就盡力補救,無法改變的也就坦然接受。遇到不順時,讓我們去抬起頭看看月亮,再美的月亮也會有陰晴陽缺,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自然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讓我們懷著一顆知足感恩的心去享受幸福,感受快樂!
菜根譚讀書心得12
我第一次看《菜根譚》是在十年前,那時太年輕,好讀書而不求甚解, 很多東西都是囫圇吞棗。 而今已是而立之年, 有了一些人生經驗, 便更能理解書中的至理名言了。《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書里闡述了為人處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
讀《菜根譚》須靜靜地讀,細細的品,用心感悟,方能領略到它的哲學和智慧。也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方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商界人士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
我讀《菜根譚》的最大感悟是它能使人的心境更加平靜。當你愉悅時,它是一首清脆婉轉的歌,讓你心悅飛翔;當你憂郁時,它是一首悠遠而又有力的笛聲,讓你重整旗鼓,走出陰霾。《菜根譚》是一壇久經醞釀的老酒,值得我們去品味、享受。它更像是一壺老茶,值得用心去泡,用心去喝,用心去細細體會。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大意是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里,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這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菜根譚讀書心得13
感悟還比較淺薄,不過品讀后著實感覺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其中蘊藏的細小而又深刻的道理值得細細品味,所以在此也向各位老師推薦。有人對其評價是:這是一本修身養性的人生教材,能夠凈化你的心靈,啟迪你的智慧。我是在今年的暑假期間與之結緣,翻開品讀一番,受益匪淺,簡練的文字,帶給人潛移默化的力量。
該書總結了為人處世之策略,概括了功業成敗之智慧,指示修身養性之要義,指點生死名利之玄妙,倡導的是悲天憫人,普度眾生,空靈無際的超脫境界。讓人讀后猶如醍醐灌頂,頓感受益無窮。坦白的講,很多言辭我感悟并不深,可能實際的經歷有限。僅就感悟頗深的'幾點談起:《路留一步 味讓三分》講的是走路到狹窄處,要盡量留出一點空間,讓別人也能過得去;吃飯吃到美味之時,別忘了省下三分,讓別人也能嘗一嘗。這正是最安全、最快樂的處世立身之道。《心虛明理 心事卻欲》講的是一個人要抱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同時一個人又要抱善則善執著的態度,因為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欲的侵入。舉個小例子,有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花盡心思,學生們還是面無表情,此時你會怎么做?是暴怒處之還是冷漠的態度置之不理呢?還是……對待學生也要有一種胸襟,所謂律己宜嚴,待人宜寬。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去解決。
徜徉在此書中,帶給你的是另一種境界,你會發現你所謂的煩惱毫無存在的意義,在體驗真理的同時讓我們一并收獲快樂。該書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無法一一述說,我想說,讀這本書如同與一位智者交談,他似乎明白、理解你的一切,把你的煩惱、你的憂慮在細小的情理中幫你消除。
呈上一句話:讀書能夠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快樂、光彩和才干的體現也會因人而異,我們爭取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抽取一點時間與書為友,在這位朋友的帶領下去感悟幸福、體驗快樂。總之,讀書就是學習,就是反思,就是進步,也就是成長。爭做幸福的讀書人……
菜根譚讀書心得14
很久以前,我聽到一位朋友提到《菜根譚》一書,朋友對這本書推崇備至,譽為修身養性、《智慧》,我也想在業余時間認真閱讀,但世俗繁忙,一直找不到時間來閱讀欣賞。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的一部集修身、生活、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之所以叫菜根譚,原因各不相同,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從宋代學者的一句古話“人能咬根,百事能做”得來的。通過這本書,作者借此書表現了甘于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后人景仰和學習。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每天都忙于我的工作和生活。我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挫折,困惑和心結,這往往留下陰影和傷疤在我的心里。
《菜根譚》中的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受到啟發,每天讀幾段,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醒世的語錄,喚醒包圍我的心靈,改變著我的心態,我的生活,改變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這句話對當今社會追求財富和榮譽的人來說,對相互攀比的思想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在過去,我也迷失在對物質的欲望中,不斷地向往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我的心從來沒有滿足過。與別人相比,我總是想要一些超出我能力的東西,我的生活是浮躁和虛榮的。
現在,我知道,對物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侈的物質條件,但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有一份穩定可靠的工作,雖然我的生活很平凡,但我的精神是幸福的,是豐富的。知足是對幸福的追求,這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人生哲學。
生活就是這樣,要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要能在榮譽面前保持警惕,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我如何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生活。
一本《菜根譚》,一本警示書,希望你也能偷一點閑暇,找到它,打開它,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生活隨著閱讀進入另一個境界。
菜根譚讀書心得15
給你一篇菜根譚的讀后感的寫作范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有句話叫:“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菜根譚》是我國古代學者洪應明所撰寫的一部關于人生體驗的奇書。
記得媽媽給我買得那一天晚上,由于缺乏親身體會,我還以為《菜根譚》就像人們所說的天書一樣難以理解。但在我認真閱讀以后才知道,這真的是一本教育意義深刻的書。上面把故事講得栩栩如生,仿佛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它把我引入了一個新天地。從我閱讀得第一天起,我就把它當成了最好的朋友。
而里面的故事更是讓你如癡如醉,回味無窮。里面有名揚千古、無欲則鋼的王安石;有兩袖清風的于謙;有鐵面無私的青天包拯……他們的`清正廉明是我久久不能忘記的。里面還有人人皆知的磨杵成針、鑿壁偷光、孟母三遷……它們都是鼓勵我前進的航標燈。
看了這本書會讓你感悟人生,擁有赤情俠心,還能讓你返樸歸真。作為一名小學生,你難道不應該閱讀這本書嗎?
從《菜根譚》的開始,經歷了幾百年世事滄桑,但《菜根譚》將永遠譜寫著它那永垂不朽的文化。正如學者洪應明所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菜根譚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菜根譚讀書心得01-10
菜根譚讀書筆記03-13
《菜根譚》讀書筆記06-06
《菜根譚》讀書筆記個人心得感受06-09
菜根譚讀書心得13篇02-02
菜根譚讀書心得15篇02-19
菜根譚讀書心得(15篇)02-23
菜根譚讀書筆記好句摘抄及心得感悟02-18
菜根譚讀書心得體會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