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讀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7-25 10:51:28
  • 相關推薦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1

  新課程的改革是振奮人心的,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對新課程理解和參與的程度直接決定了課程實施的效果,以及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因而教師迫切需要有一本手邊的工具書,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參考、借鑒。我曾經(jīng)看過一些關于新課標的書,諸如課標解讀之類,雖然對課標內(nèi)容作了很詳盡的分析,但總覺得是就事論事,冠冕堂皇的內(nèi)容多,而指導性、實用性不足。正應了前人的一句話:有心摘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書店中發(fā)現(xiàn)《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論》一書。

  這本書只有短短的幾章內(nèi)容,卻涉及課表內(nèi)容分析,新教材特點,從教學策略介紹到學習策略;從情感培養(yǎng)倒價值觀培養(yǎng);從課程資源開發(fā)到課程評價;從教學涉及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內(nèi)容囊括了中學化學教師所應了解、掌握得所有內(nèi)容。尤其是在正文中設置了“標準鏈接”、“信息資料”、“直擊課堂”、“思考與討論”等一系列欄目,而不僅僅是分析解釋課標的含義與內(nèi)容,閱讀時感覺輕松易懂,易學易用。

  高中生隨著其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以及各自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斷增加,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和發(fā)展?jié)撃。學校教育就是要承認這種潛能,發(fā)現(xiàn)這種潛能,發(fā)展這種潛能。與初中的普及教育不同,高中教育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揚這些學生的潛能。高中階段,他們將根據(jù)自己的偏好與特長確定自己一生的職業(yè)。而我們過去的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是在不足。學生的個性不能得到張揚。

  作者在書中寫道: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不同于認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它有自身的特點和機制。要有效地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情景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的先決條件;活動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的基本途徑;體驗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而后作者列舉了“質(zhì)量守恒定律”一課進行分析。

  我的理解:課程就是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情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活動”,學生在學!绑w驗”。這就是新課標的理念。

  這讓我想起曾經(jīng)報紙登載的一篇報道,一位家庭主婦在家打掃衛(wèi)生,將兩種清洗劑混在一起使用,使用中感到身體不適,就去睡覺,結果在睡夢中中毒而死。這就是舊教育方式的悲劇,教師僅僅按照教材的要求介紹氯氣的實驗室制法,學生們也僅僅掌握了這一種方法,但是實際生活中可以產(chǎn)生有毒氯氣的方法很多,而這簡單的方法卻是被教材忽略的。

  這又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憂,現(xiàn)在在課堂上過分要求環(huán)保,如果在三年高中學完,卻沒有聞到各種化學物質(zhì)的氣味,一旦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有害物質(zhì),他們無法判斷有害物質(zhì)的種類,又如何做出防護?

  我們學習、講授自然科學,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上面提高的事例不正是其科學素養(yǎng)低造成的嗎?

  《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論》的作者在書中還特別提到了科學素養(yǎng)問題,他提出:

  有科學素養(yǎng)就意味著一個人對日常所見所經(jīng)歷的各種事物能夠提出、發(fā)現(xiàn)、回答因好奇而引發(fā)的一些問題。

  有科學素養(yǎng)就意味著一個人已經(jīng)有能力描述、解釋甚至預言一些自然現(xiàn)象。

  有科學素養(yǎng)就意味著一個人能夠識別國家和地方?jīng)Q定所賴以為基礎的科學問題,而且能夠提出有科學技術根據(jù)的見解。

  有科學見解就意味著一個人能夠讀懂通俗報刊上刊載的科學文章,能夠參與就有關結論是否有充分依據(jù)的社交談話。

  有科學素養(yǎng)的人應該能根據(jù)信息來源和產(chǎn)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來評估科學信息的可靠程度。

  有科學素養(yǎng)還意味著有能力提出和評價有論據(jù)的論點,并且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論點獨處的結論。

  化學作為研究物質(zhì)結構、組成、性質(zhì)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既是宏觀的又是微觀的;瘜W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學習者必須要從宏觀、微觀和符號等方面對物質(zhì)以及變化進行多種感知,從而形成了學習者心理上形成化學學習的三重表征特點:宏觀表征、微觀表征、符號表證。而探究式學習是完成這一過程的最好形式。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出了探究式學習中的幾個錯誤認識:

  錯誤觀點之一:探究是惟一的學與教的方式。作者提出“高中教學要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學生易于理解的'內(nèi)容完全可以利用講授形式來完成,探究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切忌把探究神話,矯枉過正!爆F(xiàn)在教學中確有這種現(xiàn)象,凡公開課必須探究,無探究就不是好課,就如同多年前要求上課必須有若干次提問,必須使用投影機、計算機,追求形式已經(jīng)超過了對內(nèi)涵的追求。

  錯誤認識之二:動手做是探究的核心,我們很多教師確實強調(diào)學生的動手,較探究片面理解為動手。作者指出:“探究學習更需要神思,培養(yǎng)強烈的探究意識與科學興趣。通過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與實施、檢驗假設、交流表達一系列的活動才是探究的完整過程!

  錯誤認識之三:探究重過程輕結論。以往確實比較注重學生的參與過程,而結論書中已經(jīng)明示,作者提出:“傳統(tǒng)教學是重結論輕過程,扼殺學生的學習的生命活力。而如果過分重視過程而忽視結論,同樣是事倍功半!

  作者在書中還提出:教師的自我反思使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學實踐作為對象,對其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修正自己的決策、行為、提煉、升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師反思的方法:記教學日記;再現(xiàn)反思;觀摩與交流;行動研究。為教學而研究;對教學研究;在教學中研究。

  總之這本不很厚的書,其中的很多觀點、看法值得我們學習領會;很多案例值得我們借鑒。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2

  粗讀一遍《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對于優(yōu)秀教師我有了新的認識。對于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哪些幫助,你有沒有為她終生學習打下基礎,為他今后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盡自己的力等等。做了,你是優(yōu)秀的老師,沒有,亦稱不上優(yōu)秀老師,只能稱是教書匠。

  我們需要提供給學生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學生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學生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nèi)部自然起作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學生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游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

  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jīng)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xiàn)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我們有時候,常常以我們老師的意志左右學生,甚至經(jīng)常管著學生,讓學生干這個,不準干那個。強調(diào)教方的有為。讀了這本書,作者提出了無為,我覺得很不錯。其實過多的干預,過多的有為,會限制事物的發(fā)展。把管理的或干預的力量轉化為無形的,無為的方式,使活動以自動、自主、自為的方式朝著管理目標進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可不必給他們過多的干預,而應給他們足夠的學習空間,盡可能多的自主,讓他們的學習天性噴發(fā)出來。有許多事情他們自己能做的,你管得太多,代勞得太多,他會做的反而變成不會做了。學生并不等于零,并不是一張白紙等您去繪畫。我們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學生發(fā)展的大方向,讓學生摸索中前進,也許他們在過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挫折,只要你要給時間他自己去消化、去解決,適時的幫助他。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是一種學習、一種成長。給學生留有空間。我們“無為”才能讓學生“有為”!

  郭思樂教授說:“身為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huán)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發(fā)、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服務者和仆人!庇纱丝梢妼熣叩囊罂刹荒芡A粼诮虒W層面上的傳道、解惑,而是要對學生作更具深遠意義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挖掘。那么,如何當好學生的服務者和仆人?

  一、服務者和仆人讓我想到微笑,微笑使世界變得美好。

  無論從現(xiàn)代教育倫理學的觀點還是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都無可置疑地要使學生在今天的學習中感到興奮,感到幸福。幸福的日子使人聰明,幸福的感受能使人超越智能。學生的幸福感來自學習上的積極參與,以及不斷被別人認可、欣賞。這一切主要靠老師用情感去挖掘、去點燃。一臉甜甜的微笑,一個輕柔的手勢,一束關愛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贊語無不令學生賞心悅目,歡欣鼓舞。我們在教學中多一點親切,多一點包容,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美,凡此種種,不也是一種高境界的教育藝術嗎?

  二、服務者和仆人讓我理解任勞任怨,任勞任怨不是最好的服務,懂得撥動學生的情感才是師道的真諦。

  我們固然要把知識和技能傳給學生,然而只有他們在這些知識和技能產(chǎn)生過程中付出真情實意,他們才會產(chǎn)生刻骨銘心的愛,因為這是由他們自己的心血浸養(yǎng)的,是聯(lián)系著他們的神經(jīng)和血脈的。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基礎,或者積極情感不足,語言是蒼白的,教與學就像隔岸觀火,似乎各自在紙上談兵。很難想象,一個整天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簡單重復等枯燥乏味學習中的學生,能夠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能夠用自己的頭腦去辨別是非,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我。因此,作為服務者,我們應當開啟情感的發(fā)動機,以參與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尋求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達到內(nèi)心的澄明與眼界的敞亮。

  三、服務者和仆人讓我更好理解角色轉換和人文關懷。

  從情感的角度看,角色轉換是“人文關懷”最好的體現(xiàn)。通過角色轉換,我們就會更好地體味學生的需要,我們就會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時換一個角度或多一種方法,從而更貼近學生,更熱愛學生;通過角色轉換,“教學相長”就不僅僅是掛在嘴邊,我們就會更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工作,更好地揚長避短,從而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通過角色轉換,我們就會給學生更多人文關懷,少些師道尊嚴,師生感情就會得到提煉、升華,在情感的意義上,真正做學生發(fā)展的服務者和仆人。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3

  最近研讀了近期研讀了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頗深,從心里到精神上真正體會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chuàng)造。通過這段短暫的時間學習生本教育,對生本教育一些理論、實踐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漸漸有了點自己的想法,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和生本教育的教學模式深入到教學中去。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一、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fā)言的熱情越來越低。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認為,就是以前我們的教師在課堂將知識講解的太多太細,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使學生思維懶惰,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二、通過學習,我了解到郭思樂教授的"新錯誤觀"--"評研"的理論基礎。

  他說:"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就激發(fā)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真知。"他提到"傳統(tǒng)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并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生本'的學生,我們給他這樣的機會,使他們的認識,可以通過多次或長期地反復式提高來完成。我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逐步地去感悟。"我們似乎很在意學生犯錯誤,希望他們能在同時間內(nèi)掌握相同的知識。我們?yōu)槭裁床荒茉试S學生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不能允許錯誤的出現(xiàn)呢?"評研",正是體現(xiàn)了對學生學習人格的尊重,為他們提供了"出錯"和"改錯"的機會。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fā)展和成長。教學中封閉的資源和方式必將產(chǎn)生學習結果的單一和學生思維的僵化,于是學習變成沒有個性的重復和驗證、記憶,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都被禁錮,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

  工作讓教師在重復、單調(diào)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課堂應該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jīng)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xiàn)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在課堂上還應該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zhì)疑,在合作、交流、質(zhì)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jīng)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

  三、通過學習,讓了解到了,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chǎn)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币詫徝罏楹诵,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鼓勵創(chuàng)作,重視實踐,提倡學科綜合,將其他學科有效的滲透和運用到教學中,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四、通過學習讓我知道了,建立在美好學習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內(nèi)容就是養(yǎng)成教育。

  以前我們的德育過分注重外在的說教與德育活動促進學生的內(nèi)化,殊不知,人生天生就是一種向善的本能,它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樣讓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沖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發(fā)揚,讓孩子的生命中充滿著善帶來的積極情感。

  粗淺的學習讓我認識到教學最大的資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一些理解、寬容和耐心。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

  讓我們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角色1、傳道者角色。2、授業(yè)、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榜樣)。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長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學習者學者角色。

  最后,一直有句話激勵我,用心就好,俗話說教師是一個良心買賣,對待自己的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照顧、負責。從我們現(xiàn)在做起改變那種填鴨,注入式的教育,在今后的課改中,我們深入學習升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真正學習的主人,才能實現(xiàn)我們自己的價值,我們的孩子、子孫等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健康快樂成長。

  以上是我粗淺的認識,還有很多要像前輩們學習的地方,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4

  在參加工作之前就聽說過“生本教育”,只是從字面將其理解為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但并沒有真正了解過。自從參加工作之后,我對生本教育逐漸有了更多的理解,一方面是因為我校自建校以來,就一直大力提倡和踐行生本教育,我多次觀摩過富含生本味道的課堂,對生本教育的課堂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有幸讀了郭思樂先生創(chuàng)作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接下來我談一談我讀完這本書的一些收獲和感受。

  從“以師為本”的教育走向“以生為本”的教育,這不僅僅是教育方式的轉變,更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郭教授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而且以生動的例子來闡述觀點,這是一部有理論高度而又生動活潑的著作。在書的開始部分,郭教授舉了一個有趣但又富含哲理的例子,那就是“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意思就是我們提供給兒童的教育,就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腳需要合適的鞋,兒童需要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nèi)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那就是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兒童會忘我地活動和游戲,也就是進行忘我地學習,當學習成為一件開心的活動時,學習變得容易了,學習也會變成學生自己內(nèi)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倡必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其目的是造就終生愛好學習的自主學習者,而非被動的高分低能者。學生可以參與教學,成為課堂的“小老師”,而非一味服從老師的組織和安排;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生本教育強調(diào)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這里表面上看不過是句序的顛倒,實則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先“主導”后“主體”,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而先“主體”后“主導”,學生則處于主動激活狀態(tài),即在學習一節(jié)新的內(nèi)容之前,教師會本著“簡單、根本、開放”的原則設計課前小研究,先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提前操作、觀察、認識、學習、研究和思考,然后將自己課前研究的結果帶到課堂,再與小組學生乃至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指導和點撥,最后達到解疑、解惑的'目的。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展智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接觸到這樣先進的教育理念,并且還能夠有機會將其付諸于自己的課堂,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我們應該盡快樹立起生本教育的觀念,逐漸在自己的課堂當中實踐生本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chǎn)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牽制和干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去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帶來的喜悅。如果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探索和鉆研的意識和習慣,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而孩子一旦喜歡上學習,樂于學習,那學生收獲一定是豐碩的。

  如果要想在上課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樂于學習,那教師在備課時,也要秉持“生本”的態(tài)度來備教材,備學生,就像郭教授說的要“為學生的好學設計,而不是為教師的好教設計”。上課時要以“生本”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敢想敢說,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教師要呵護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批改作業(yè)的時候,教師同樣要以“生本”的態(tài)度去分析學生的錯誤原因以及存在問題,還可以采取訪談的形式,當面問清楚學生當時的想法,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針對性地指引和指導。在布置作業(yè)時,也要以“生本”的原則去設計作業(yè),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搜集資料等途徑,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久而久之就能夠挖掘學生的更大的潛力。

  教育要走向生,教師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力。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chuàng)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這些最基本的理念蘊含著深厚的內(nèi)涵,需要在實際中不斷摸索與實踐。我也會繼續(xù)學習與領悟生本教育的真諦與內(nèi)涵,不斷在自己的課堂中踐行生本教育,能夠看到學生快樂地學習,忘我地學習,期盼看到學生的成長,看到學生在各個方面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展。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05-11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07-25

讀《教育走向生本》有感06-08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02-17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03-03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06-15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10篇03-23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15篇09-28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9篇02-18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精品理论国产电影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 欧美黑人一级在线是看 |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综合网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