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美的教育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美的教育讀后感1
幾年以前,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那時女兒5歲,我正需要這樣的家教書籍,來為自己指點迷津。而五年之后的20xx年寒假,《中國教育報》的微信,又向人們推薦了尹建莉的新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據說此書在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聯合推薦的20xx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中位列第十名。帶著一份好奇,幾分期盼,我細細品讀了它。
這本書共有六章:第一章保衛純真童年;第二章凈化育兒觀念;第三章回歸自然教育;第四章贏在教育細節;第五章完善家長自身;第六章繞開宣傳陷阱。這六個章節沒什么聯系,其中有的觀點和她第一本書的觀點大同小異,但讀完下來,我依然感覺自己獲益匪淺。現就印象最深的幾點來談談我的感受。
一、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在麓山,領導和同事對我評價最多的就是 “常規抓得好”。我也認為自己帶班原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應該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可此書中說:“規矩”固然是社會生活的必需,但是,在兒童教育中,則是“規矩太多,難成方圓”。因為兒童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滿體內的每個細胞,而且,他們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所以常常會做出格的事或闖禍。
然而,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于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十年前,我任C0512班的班主任,班級常規一直不錯,學生也規規矩矩。按道理,這種班級的成績理應優秀,可到了初三時,每逢月考,我們班成績都不盡人意。我很困惑,就去向同事請教。她嚴肅地說:“其實,很久以前,我就想跟你討論這個問題了。
你們班規矩多,這是一件好事,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規矩太多了,又會束縛學生的身心發展,讓他們變得死板、拘束,從而缺乏學習的激情與潛力。”聽了這番話,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是的,我一直以一種成人世界的思維和標準來限制、規范學生,這樣很容易壓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們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停止生長,乃至萎縮。這樣的學生,我能期望他們有向中考沖刺的動力和毅力嗎?看來,我這是典型的矯枉過正了。從此以后,我帶C0813,C1116,再到現在的C1408班,都一直謹記曾經的教訓。
作為班主任,制定班規以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是必須的。但是,班規不可太繁雜太細碎,只要把握好基本原則就行。否則,會讓學生如履薄冰,從而墨守成規毫無活力。學生只當我三年的'部下,但我對他們的影響卻是一輩子啊!
二、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
如果老師能由監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還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因為這種權力的下放,必然會喚起學生內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那么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一個不被信任、總是被當小偷一樣提防的孩子,很難發展出誠信、自尊的品質。如果老師把管理權從自己手上移交到學生手上,這就告訴孩子,你不是被監管的奴隸,而是自己的主人。
很多同事都說,我帶班時的“遙控管理”很讓人羨慕。的確,在這方面我很有體會。如:在進行小測試前,我會提醒學生,自覺將考試復習資料收好,考試時不要有舞弊行為,因為我是老師,不是警察;他們是學生,不是囚犯。
上個學期的藝術節,我們班排練了一個大型節目《快樂麓山,美麗中國》,共有50人參加。每次出去排練時,教室里就會剩下14個學生“留守”。
而這些孩子,恰好都是一些懶散、調皮的學生。我對他們說:“雖然你們沒有參加節目表演,但是依然可以為咱們班的比賽出一份力!比如,當其他同學出去排練時,你們留在教室安靜自習,不讓老師操心和分心;還可以幫助本團隊的同學整理桌椅或衛生,讓他們無后顧之憂;演出時幫他們保管服裝道具,做好后勤服務。
老師要帶他們排練,沒有時間管你們,但知道你們都是聰明能干的孩子,相信你們會有辦法為這次藝術節比賽盡心出力!”果然,這14個學生,既能安靜自習,又能積極服務,協助我們班在藝術節匯演中取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
如果通過這個事例,我深深地感受到: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達對一個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現。如果我沒有給學生信任和自由,他們就不會有如此表現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失去自由,不能成人。”所以,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
最美的往往最簡單。我們只需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就能讓學生有無限的人生可能。也許,作為教育者,“學無止境”才是我們終生要遵循的法則。
最美的教育讀后感2
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相知恨晚啊,作為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傳統的,從父母輩開始就是錯誤的,我再沿用這些不正確的方法,也只能讓我的孩子成為我的輪回,或者說也超越不了我很多。
當初生下這小小的人,看著她慢慢長大,對她的期許從原來的健健康康就行,到更聽話些,更有禮貌一些,學習的能力更強些,或者更出息些。原本希望她有個無憂無慮純玩的童年,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們之間能力之間有所差距,作為父母,我們不淡定了,還是忍不住去與別的孩子做比較。總是想著我的孩子怎么就比別的孩子這方面差?什么原因導致的我的孩子這方面差?
看了這本書后,我知道,根本不需要去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不能要求孩子各個方面都優秀,成功人士也會在某一方面或者多個方面是弱勢的。她那么癡迷于畫畫,可能耽誤吃飯,就讓她認真的畫完,不要打擾她,“不打擾”是愛的最高境界。雖然這么說,但是一看到因為玩或者因為畫畫而耽誤吃飯,就覺得是耽誤正事了。
通過讀本書的第二章,終于釋懷,如果是因為背英語課文,因為解一道難題而耽誤吃飯,我們家長是不是就不會去打擾了呢?是啊,換個角度再看此問題,就能理解了。
家長們傳統觀念并不能認同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只認為是在浪費時間,耽誤正事。其實,家長們不停地抑制和打壓孩子玩耍的天性,那么被抑制的這個本能就要尋找各種不正當的出路,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回到剛才的話題,不打擾讓她畫畫,既讓她有成就感,還能培養她的專注力,還更尊重她。利遠遠大于弊啊。
本書作者的一個觀點頗有意義,“不管是最好的管”,不管不是不負責任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也許她短時期內學業不盡如人意,有些方面與很多孩子有差距,只要我們家長絕對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的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有能力慢慢協調好游戲和學業的關系。孩子從小能盡情的玩耍而從不被訓斥和鄙視,那么她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投入并富于激情。
“規矩太多,難成方圓”,這個論點讓我感受頗深。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要遵守各種規矩,鞋子如何擺放,手怎么洗,連吃飯也要被規定先吃菜后吃好吃的雞腿或者蝦,回到家,家長規定站有站相,坐有坐像,東西從哪里拿放回哪去,等等等等。這些規矩就是約束,也可以理解為瑣碎的管制。媽媽和爸爸應該是孩子一想到就覺得最溫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個人,而不應該是眼里的執法者和令人壓抑的君主。
再說孩子的藝術教育,我們孩子雖然是在她的選擇下開始了鋼琴之路,除了一開始幾個月的興奮期過了,之后還是變成被動的了,難度一增加,興趣更加減少了。藝術教育本應該是甜的,現在被各種宣傳引導,尤其是一些出名的藝術家的成名之路,讓我們家長認為沒有苦哪有甜才是硬道理。我雖然沒有讓我孩子哭著練過琴,但是每次學難曲子,總是讓她咬牙挺過。想想換做是我練一個新曲子難免抗拒、退縮,因為雙手配合不好,怕彈不好聽,大人咬牙都很難熬這種難度較大的曲子,更別提這六七歲,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總是站在家長的高度去要求孩子、評判孩子,想想孩子還真是委屈。自從看了這本書后,我認為對待學鋼琴這件事,首先不要抱著成才的想法,也不要認為既然學了就一定要學好的想法,也不能說自己沒能實現的愿望要讓孩子來實現。要與孩子在同一個層面看待彈琴這件事,就好像我們是同學一起跟老師學琴。變換這個角度之后,我發現收效甚好。我不再要求每首曲子必須彈奏幾遍,只要她認為滿意就行,如果我聽著確實差很多,會建議是否再彈一遍,一起再感受下這個程度老師是否滿意,自己聽起來是否好聽。孩子慢慢能夠感受到彈琴不是給媽媽彈的了,彈琴也不是任務了,壓力感雖說還有但是完全在她可承受范圍內了,再也不用催促她彈琴,自己玩夠了,休息好了,自主的去練琴。而且能夠有自己的方法,先練自己順手的曲子,把困難的曲子放在最后。雖說現在還是在藝術之路體會不到甜,但至少不覺得那么苦。
綜上。我希望我能做到讓孩子的能量從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長的爭斗中,不需要浪費在過渡的自我糾結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長。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孩子才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
最美的教育讀后感3
故事"手端銀碗討飯吃":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里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了一只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于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多年后,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愛招搖的兒子失去了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尹建莉老師對這個民間故事的寓意是這么理解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什么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寶物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主要是以下三樣東西。
第一件寶物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部書,只要它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現在的我們比以前更重視閱讀,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就是非常好的榜樣,有時我聽說某某家長每天晩上堅持給孩子講故事,我發自內心的佩服,自己有了孩子的人會懂,我們有很多理由做不到這件事情。很多時候,連自己想靜下心來閱讀的想法也沒有。可是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有沒有愛上閱讀,跟他所處的環境有非常大的關系,這一點我有個家長在家長會上做過分享,她說家里要營造閱讀氛圍,大人喜歡看書,孩子自然也會喜歡看書,如果大人真的不喜歡讀書,哪怕手里拿的是娛樂雜志陪在孩子旁邊,那也是好的。
我覺得閱讀確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寬廣、人性的豐富。閱讀的前提是要選好書,有的書讓你更理解和寬容這個世界,有的書會帶來糟糕的體驗,這一點本人有親身經歷,在百度有個叫"戒小說吧"的群,里面有很多讀錯了書的人的血淚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以此為戒。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讀好書。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這點我們很多人都可以聯想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你今天的`性格有多少是來自你原生家庭的影響。為什么有的人善于自己拿主意做決定,而有的人優柔寡斷而更傾向于配合服從,有的人自信樂觀善于交際,而有的人沉默孤獨容易自卑。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自己的成長方式和經歷,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是一生中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人。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假如我們的父母懂得這些理念,多給孩子一些選擇,多放手一點,對犯錯誤更寬容一點,也許今天的我們就會少一點心理創傷,多一點身心和諧。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對不接納不認可自己性格的人,該是多么絕望的一句話。當然,過去已經不能改變,父母還是那個父母,性格已經定型,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反省、修補、改善,給我們的下一代少一些傷害。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表率"。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里面了。
看到這里大家會想到一個詞"言傳身教",我的原生家庭造就了我,我和另一半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談舉止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方式都在無聲地教導,可是有時我們明知道這有多重要仍然惡習不改,脾氣壞的照樣脾氣壞,控制欲強的照樣控制欲強,不愛運動的照樣日復一日不運動,明知道讀書重要還是不去讀書,想想人的本性有時候是多么頑劣頑固。有人跟你講道理,試圖感化你,可是有時你根本聽不進去,直到生活給你當頭一棒。看著自己的孩子,他有可愛的地方,也有不可愛的地方,想想那些不可愛的地方有多少是自己的影響,就沒有了生氣的理由。原來,任何時候,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才是永遠的主題。
如果說我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閱讀",它完全體現在孩子自己身上;第二份禮物"自由",它出現在成人和孩子的關系之中;第三份禮物則表現在成人自己身上。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么樣的父母,無論你置身都是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人。
今天的故事和主要觀點選自尹建莉老師的一本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看這本書我做了一個思維導圖,這本書共有六個篇章,每篇文章都有核心觀點,采用案例寫作的方式,我們從文章里可以看到作者說過的觀點——閱讀、自由、良好表率,尹建莉老師對我們當下兒童常出現的"多動癥""自閉癥"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查閱。
最美的教育讀后感4
在劉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一本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對于即將成為人母的我而言,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看待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有些理念也適合應用于小學生教學管理上。
一、給學生一次犯錯誤的機會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于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力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果教師急于以一種自己的思維和標準來規范學生,很容易壓抑學生的正面激情,使他們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停止生長。
如果在教學課堂上,一個學生舉手發言說錯了答案,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進行正面的引導和鼓勵,那么這位學生的課堂表現就會受到抑制;情緒也會變得消極被動。給學生一次犯錯誤的機會不是放縱學生犯錯誤,而是盡可能讓學生有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空間。理解學生的嘗試要求,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嘗試機會,給他們一份自信快樂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的天賦和潛能在日后成長中充分發揮出來。
二、對學生不要進行嚴厲教育
尹老師提出所謂的“嚴厲教育”,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學生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雖然目標指向是好的希望學生做的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學生,不符合人性,實際上并無教育要素,知識一種破壞力。
經常被苛責的學生,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學生,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學生,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學生,會越來越刻板固執。“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時間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范,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懲罰手段只有批評和打罵,怎么能培養出學生的友善和平和呢?
學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不斷的鼓勵而不是嚴厲的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教師應該放下手中的棍棒,更應該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學生也最有影響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和寬容的心去理解、包容、尊重學生。當我們有了內在的智慧和力量,空間增大了,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我們潛移默化的感染力,走向更適合他們成長的人生道路。
三、給予學生一種信任
還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升起自我的榮譽感和愉悅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學生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學生怎么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學生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學生為了取悅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學生的教育者,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學生,這樣就是取代學生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說,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教師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學生就很難與教師交心。對學生合理的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學生的動機,處處為難。
記得有一次我班有個男生,平時英語聽寫都是不及格。有一次,我意外發現他的聽寫拿了90分,我有點吃驚和懷疑。我查看了他同桌的聽寫本是100分,于是我更加起疑心。下課后,我把他拉到辦公室,我用嘲諷的語氣說:“你這次聽寫拿了90分,進步可是突飛猛進啊。”他用清澈的眼睛望著我說:“老師,我昨天晚上回家很認真的背過了,我也想爭取拿到進步獎。”話語剛落,我的心愣住了,然后勉為其難的答道:“老師相信是你努力的結果,那你可不可以把這幾個短語拼出來?”男生很自信的拼讀出了我要求背誦的幾個短語。事后,我感覺自己對這名男生的不信任或許給他帶來了心理上的陰影。
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和信任。教師對學生的良好的期望能夠促使學生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當中,作為教師應該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去審查那些所謂的后進生。最美的教育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要一顆平常心,信任學生,修煉自己,學生有無限的人生可能,往往也會帶給我們無可限量的成長空間。請不要用一個有行的方框匡住了學生的心理空間。
【最美的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凄美的詩詞02-10
下雪天最唯美的文案01-21
讀《世上最完美的的爹娘》有感11-22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07-17
七夕最精美的心情說說(精選650句)08-07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2篇08-31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6篇02-20
關于最美的情話最暖心短句 句句走心03-16
最騷最經典的句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