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喧嘩與騷動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1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的代表作,作家傾注了許多心血,也是他最鐘情的作品。小說書名取自于莎士比亞《麥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場,在這一場中,主人公有一大段獨白:“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指手畫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白癡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麥克自在夢想破滅、家破人亡時所流露出的絕望、虛無的情緒,與處于沒落、解體中的美國南方子弟的心緒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時也體現了作者“人生如演戲,世界是荒漠”的創作思想。
《喧嘩與騷動》通過對康普生家庭成員的遭遇變故和日趨頹唐的精神世界的描寫,反映了美國南方莊園主貴族階級走向沒落的必然趨勢和南方傳統價值觀念的淪喪覆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資本主義價值標準進行了批駁。《喧嘩與騷動》的創作以美國南方大地為根基,表現了南方新舊體制交替轉換過程中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作品最富有光彩的部分是對人物內心的體驗與描摹,揭示出身處困境的人的痛苦與不安、將對南方歷史的追溯、反思與人物的失落、沉淪、掙扎一一融人作品之中,使作品多義朦朧、內涵深遠。
意識流手法的運用是福克納藝術創作的'一大特點。有評論家指出:“他是人的內心活動的挖掘者和表現者,他雖然也描繪了一些社會狀況和人物的外在行動,但是他最擅長并成為自己藝術特色的還是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在許多情況下,他是通過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來塑造人物與表現時代的。”人的內心世界是神秘莫測、瞬息萬變的,《喧嘩與騷動》在表現這方面內容時顯示出了高超的技巧。在前三章里,作者著力表現人物的內心真實,展示人的感受、情緒、聯想等種種意識流動的痕跡,尤其是對人物的異化人性、病態心理、扭曲性格予以了充分的展示。班吉的基于精神疾患產生的混沌、錯亂的癡呆型意識流,精神瀕臨崩潰的昆丁自殺前產生的理性色彩與絕望情緒交織的情意型意識流,滿懷功利心的杰生冷靜又偏執的理性意識流以立體交叉的復合方式呈現出來,多層次、多角度的意識彼此映襯、相互交融,形成了從直覺虛幻到理性明晰的全方位意識形態,使作品具備了無窮的張力。
福克納是一個善于運用神話原型的作家,他總是“試圖在集希臘一羅馬,希伯來因素之大成的人類神話和現代歷史之間建立一種普性的關系”。
《喧嘩與騷動》是他運用神話的一個范例。他以基督受難周的事件為原型,為小說安排了一個對應的神話結構,使小說具有了超越時空的意義。小說中1928年的三個日期,正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難日、復活節前和復活節,昆丁自殺的1910年6月2日則是圣體節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的歷史便與基督受難的歷史產生了關聯,增添了作品寓意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每一章里都有與基督經歷大致平行的內容,基督的圣潔、莊嚴正好反襯出了康普生們的卑微、萎靡,他們違背了基督臨終時對門徒的告誡:“你們要彼此相愛。”愛的匱乏使家庭分崩離析,使他們陷入困境,耶穌基督的受難、復活拯救了人類,康普生們卻走向了毀滅,反諷意味不言而喻。此外,夏娃的墮落引發了人類的災難,凱蒂的墮落則導致了康普生家的覆亡;小昆丁私奔出逃的情景與耶穌復活的場面是相似的……這些神話原型的運用更有利于表現南方社會的歷歷史命運和人類的精神危機,并將作品主題升華到探討人類命運的高度,使作品從平凡、淺近走向了超越與永恒。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2
《喧嘩與騷動》與一般小說比,主人公穿越多個時間層進行連鎖式回憶,引用很多神話傳說還有《圣經》的故事,大段大段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這些都很特別。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則是主人公在回想的過程里多次重復的某些小詞小詞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無數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樹上的香氣”,杰生提到的“他說起來吧”這句話。這樣幾個字可以將正在專注于閱讀的讀者猛然拉回一兩分鐘之前的段落里,逼著讀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輕飄飄地混沌起來,時而飄搖到十年前,時而回到當下。循規蹈矩的讀者可能會到不解和不悅,這些無序的“小東西”打亂了他們的思路,而我則不怎么認為。我第一次讀到班吉嗅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我有感于班吉對他姐姐純潔的喜愛,第二次讀到時感到班吉心中充滿著對凱蒂重重的依戀,第三次第四次,漸漸感到心驚。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很正常,而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無意中就想到另一個人,這則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這程度,并不是通過細致的描寫體現,而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重復出現而生動強烈的展現。何為文字的表現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小東西便足以回答這兩個難度不小的問題。
我一直認同小詞小句子在長篇文字中的重要性,這種重復的寫作手法(姑且稱之為一種寫作手法)我也在嘗試使用。其實不僅福克納,在這之前我已經在其他作品中領略到重復出現的小詞小句子的魅力。美國硬派恐怖小說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說中用到這種手法。在恐怖小說里,小詞小句的.重復出現無疑會加重恐怖的色彩。由于小詞小句聯系到前面的情節,在這里我僅僅列舉一些例子,不作過于詳細的分析。
[他皺皺眉,想起了小時候的事。他和鄰居的一個小女孩在一座蟻山上和周圍的草地上澆上汽油,然后扔進一根劃著了的火柴。他們看著那些昆蟲的身體被燒焦、烤黑。
……(主人公回到現實生活中,描述回家吃飯的場景)
……也不是他認為自己不如人,所以就要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不是,原因要簡單得多。簡單,同時也更復雜。
他喜歡傷害別人。
那些螞蟻。
他深吸一口氣,低頭看著盤子中的土豆泥。]
本特利利特的小說有一個特點,段落都特別短,有時候一個小詞就單獨成段。其實我覺得這樣突出重復的小詞小句的手段并不如福克納那樣將其夾雜在繁亂思緒中高明。但作為撩人心弦的恐怖小說,小詞小句單獨成段卻更直接地達到“嚇唬人”的目的。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也偶爾使用重復出現的小詞小句。下面這段摘自《天黑之后》。
[薰拿起桌上的煙叼在嘴里,用火柴點燃,撅起嘴朝電腦屏幕長長地噴了一口。
靜止屏幕上被放大了的男人的臉。]
這里,重復的偏正短語強調了小說中的人物薰的思想一直被這個男人的臉牽動著。同樣,這么寫也將讀者的心拉回靜止的屏幕上。
這些便是我讀了一部分《喧嘩與騷動》之后小小的感想。沒有特意查找意識流小說的相關介紹,我擔心這些介紹會影響到我的寫作思路。我對意識流小說的認識也許還很淺顯,但我有理由相信,它們一定真實并獨特。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相關文章: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04-23
初三喧嘩與騷動讀后感03-25
哈姆雷特讀后感 讀后感03-05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孤獨之旅》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簡愛的讀后感模板 讀后感03-04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英文讀后感之飄讀后感03-07
孔乙己讀后感高中 孔乙己讀后感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