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與痛的邊緣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與痛的邊緣讀后感1
你永遠也看不見我最寂寞的時候,因為——只有在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才最寂寞……——郭敬明
《愛與痛的邊緣》分兩個部分:“白晝明媚”和“暗夜未央”兩輯,作者從自己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追溯,剖析自己性格成長及心靈意趣變化的內在動因,體現出青春世界里的明媚和憂愁。“白晝明媚”主要是作者對個人成長軌跡的描述,雖然只是些零星的感悟與感懷,但可以窺見坐著的種種歡樂和悲傷。他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同時,又是朋友眼中的親密戰友,另外,又是自己眼中的彼得潘。他說他活得很累,也很瀟灑。“暗夜未央”風格則完全不同,由于悲傷。“一個安靜坐著,只是寫著字的孩子”,當我看到這樣的描述時,有一份心驚,繼而是無盡的悲傷。因為,閱讀這些文字的我,不就是這樣一個脆弱的`,假裝堅強著的孩子嗎?這一輯中的小說很美,結局都很悲傷。讀著讀著,令人想起張悅然,另一個文字精靈。只是他的小說更讓人覺得平坦舒暢。
青春是明明滅滅的燭光,陰天終究會過去,明天依然陽光明媚。做好自己是最好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積極的心態,積極地行動,還有對自己的責任。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
愛與痛的邊緣讀后感2
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傷痛蔓延進身體,隨著血液流遍全身。在長嘆之后,才發現已經被快速滋長的哀傷包裹了。這就是我閱讀郭敬明小說的感受。
這應該是一個流著藍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幾點星辰因為霧氣變得凝重,寂寞的窗臺,鑲嵌著一個安靜少年的輪廓,散發著香味的紙承載著墨香,劃破冰冷的霧衣。于是這些文字的基調變得如此感傷。
那些記錄了我們所有的純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戚戚的'年代和所有閃閃亮亮的時光的文字,是最能觸動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作為一個80后作家,青春與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筆調。風吹起如花般絢爛的流年,點綴著你我的命途,在陌生與熟悉的轉換過程中,那些沿途的風景記錄著曾經的我們。于是我們成長了,也在經歷中感受青春的含義。
不知從多久開始,我喜歡用文字沉淀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歡閱讀中外的一些名著,那些對我來說如此遙遠,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這樣寫到:“我們瘋狂的迷戀文字帶來的溫暖感覺,就如同孔雀迷戀自己的羽毛,飛蛾迷戀灼熱的火焰,水仙迷戀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戀剎那間的墜落。我們以文字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么我們就徹徹底底死掉了。”當然,我對于文字的感受還未強烈到如此地步,僅限于一種愛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無法估量的。
愛與痛的邊緣,不知作者為何選用這樣的書名。
那些回憶,那些愛,那些人,那些夢,那些痛,隨風飄散后留下的除了幻影還有無限感觸。
愛與痛的邊緣讀后感3
我讀了郭敬明的小說《愛與痛的邊緣》,心里萌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是歡喜?是憂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說他:不要瘋的像孩子。大多數的朋友都認為小四就是個沒有憂傷的孩子,手中握著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時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揮霍。其實不然,他們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畢竟快樂是可以共享的,而憂傷則不。憂傷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狀的灼熱,不可言說。小四有多么憂傷,我們并不知道。
從《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詼諧、幽默又帶著幾分積極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單,看到了他心愛的寫作,心愛的中文系,最終化為一縷青煙。
我何嘗沒有看到自己的未來?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腸小道,哪怕是泥濘小路。
大人們總說: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過我們那個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對。我們是沒有經歷過戰亂、饑荒,但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什么?高考的壓力、血液的困惑、獨生子女的孤單。你們從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邊,你們知道一個人是什么感覺嗎?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個孩子對你望子成龍的期待嗎?這種壓力你們能體會嗎?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覺?你們不知道。(小四原話)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們的幸福,而憂傷,她們真的看不見。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
【愛與痛的邊緣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在痛的邊緣作文03-05
邊緣的作文05-26
邊緣的作文(薦)12-23
很痛的說說03-23
腳抽筋很痛11-02
關于痛的作文12-13
改變痛作文01-13
痛而不言作文04-11
關于痛的句子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