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美》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美》讀后感1
近日讀朱先生的《談美》,頗為喜愛,感覺收獲頗多。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
鄙諺講:距離孕育發生美。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存。
人們對于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現實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師讀后感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十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讀后感2
俗語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斷的追求美,無論是外表的美,還是心靈的美,只要能被認可為美的東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的加深對美的理解,對美的解讀也在變化。但無論怎么變,美的核心卻是始終如一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就有一本叫做《談美》的書,以自己的認識來談對美的理解。而這里的美,當然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麗了。“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作者朱光潛為人的準則也是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我認為本書<談美>的一個落腳點就在于如何來“出世”。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是在談論美學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礎上將“美”推及到人生萬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獨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顆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顆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顆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學識等聯系起來,都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獨立性體現在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只有用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間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則就如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會里,能真正“獨立”卻又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談美》讀后感3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談美》讀后感4
第一遍讀《談美書簡》只用了三天,因為朱先生深入淺出、妙例迭出的敘述完全把我帶進了那個奇妙的美學世界,盡管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論論著,但我去讀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讀時過于心急,錯過了不少珍寶,于是我第二次再讀時便采取了邊閱讀邊做讀書筆記的方式,筆記既包括原文的精華摘錄,也有自己當時的閱讀感悟。結果因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義”,為了使筆記在日后更具參考價值,則第二遍的閱讀邊擴展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來很多內容都讀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于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于實踐。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說吧!它雖然缺少了兩只手,但裝上后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為那兩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悅于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泛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為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里,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
《談美》讀后感5
這真是一本獨特的書,講“美”。“美”,我們常常用到的形容詞,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我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一關乎哲學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全書從“談美”為“免俗”、“人心凈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開,娓娓道來,抒發了這位美學大師的人格理想、審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即“人生的藝術化”。
此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寫到的我們對于一棵古樹的三種態度。園里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著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想著它是一棵葉為針狀的植物,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如畫師,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以此可知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
朱先生說:“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所以生活中其實從不缺少美,只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總是會有坎坷和挫折,當我們感到挫敗抑郁時,和不把自己從這種落寞的情境中隔離開來,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說不定能夠發現一個全新的視界,讓你豁然開朗,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總之,這本書讓我獲益匪淺,讓我學會試著用一種新的思維去看周圍的一切。
【《談美》讀后感】相關文章:
《談美》讀書筆記10-18
《談美書簡》讀書筆記02-21
談美讀后感03-07
《談美》讀后感07-01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05-20
《談美書簡》讀后感07-19
《談美書簡》讀后感08-15
《談美》讀書心得02-14
《談美書簡》讀后感(優)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