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狼圖騰》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狼圖騰》讀后感1
狼,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字。狼,一種既有心計又霸氣的動物。
小時侯,在我的記憶中,狼算是所有動物中最兇猛最恐怖的了。有不少關于狼的貶義成語,如: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狽為奸。還有那狼外婆的故事伴隨了我的童年。看著這些成語和故事使我覺得狼是一種世上最惹人厭的動物,直到我讀了《狼圖騰》才改變了我對它的看法。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漢人到了草原從認識狼到崇拜狼的經理和心理活動。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真正草原狼的野心和頭腦。
說到狼的野心,我就得拿人的野心跟它們比比了。狼雖然老盤算著有一頓美餐,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攻擊人或牲畜的。它們的野心是理智的,合理的。
但是人呢?人跟狼一樣會盤算著一些美好的事物,像要有權利,有名利,有金錢,有名氣等等。但有些人根本就學不會狼的自食其力,而是拿金錢或不正當的手段去換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但是這樣換來的東西還留有多少價值呢?可以說人的野心是不和乎情理的,這些野心不但不會激勵自己反而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人的野心的質量現在是比狼略遜一籌了,現在看看狼的頭腦。有句話說,“成功是準備出來的。”我認為這句話,人比狼說得次數多,可狼比人的理解深。
狼從不打無準備的戰,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等等,都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
狼的頭腦,使它具有天生的.軍事才能。狼頑固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是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三十六計中除了美人計,說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計都是人向狼學到的。
這樣說來,狼做人的導師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沒有《狼圖騰》這本書我們又怎能相信這一現實呢?所以,謝謝狼和《狼圖騰》,你們真的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德風范!
《狼圖騰》讀后感2
“呯,呯呯”。隨著幾聲槍響,又有幾只狼倒在了草原上,綠油油草地上又出現幾具白色的尸體,我在觀看,是我憤憤不平的《狼圖騰》。故事主要講了上世紀60年代,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來到了內蒙古額倫大草原插隊,加入了蒙古族牧民生產隊,從此開始若干年的防牧生活,在放牧中陳陣多次與狼打交道,他對狼十分好奇,便抓了一只小狼喂養。團隊里的主人包順貴為了一點兒小利益,多次侵犯狼群。狼群被逼無奈,只能偷家畜吃,發現后人們舉起舉行了大規模的獵殺行為。
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殺狼行動,漢人們把狼群殺的一個不剩。只是為了那珍貴的皮毛,還對外謊稱狼吃了他們養的羊,所以要趕緊殺絕。眼看著一批批狼死在漢人的槍下,我的`眼淚就流了下來,而最殘忍的是漢人,為了不讓狼皮有搶眼就開車追饑腸轆轆的狼,把它累死為止。而有的狼為為了反抗,干脆自殺一了百了。看著一只只死狼被抬上車,我的心都碎了,明明是人們把狼群出儲藏的食物全部偷光,并殺死了所有狼仔,難道狼群報復一下下不可以嗎?如果狼死了,那么羊、鹿、兔子馬等草食動物就沒有了天敵,它們會一直吃草,把整個草原都吃沒了。殺狼也是因為人類的貪婪,國家的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動物以前都是欣欣向榮,因為人類的大量捕殺,才成了保護動物,人類的貪婪是無限的。是無法滿足的不少生命就是死在人類的貪婪上。
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要被貪婪沖昏了腦袋,要知道傷害動物就是為自己以后的生活設困難障礙,同時也會傷害自己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珍重和愛護他們,同時也要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否則有時候會傷害了自己。
這部電影真的教會了我很多,讓我們從現在起好好保護動物!
《狼圖騰》讀后感3
這個夏天,在校長的推薦下,有幸讀到了這樣一本書———《狼圖騰》,一部因狼而起的關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學重新認識的大書,它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處的弱性,更顯示了我們正視自身弱點的偉大精神。讀了這本書,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戰法很值得借鑒。聯系到我們的教育工作,談談我幾點最深的感受。
其一,在狼性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伏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立足草原。聯想到我們的教育工作,每一堂課,我們同樣一樣,不能打無準備之仗,鉆研教材,備課,上課,課后反思,學生的反饋等等,也是有據可依,有規可循。要想上好一堂課,我們必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準備,去組織,去學習,關于這節課的知識,自己先要進行拓展,才能給學生上好課,走上講臺時候,我們心中應該有了一份詳細的規劃。
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于死地。這讓我想到了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很多班主任老師或許會抱怨,現在的學生有思想,有個性,很難調教,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心服口服,或者說在課堂教學中,在某個小事中突然出擊,或許他們更能明白,比起那些天天在耳邊說道的,我覺得這個方法更能讓他們接受。
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斗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一個班集體當中,最重要的也是團隊精神,班主任就應該充當一匹狼王,要培養學生這種團隊精神,在每一次活動中,讓學生理解、滲透。這是一個合作雙贏的社會,團隊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加強學生與人協作交流的意識,以后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遠遠不止這樣,狼圖騰的精神,將會帶領著我不斷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摸索,去探尋。
《狼圖騰》讀后感4
立在遠處的高山上,俯瞰著山下,將一切盡收眼底,仿若一個王者,將時局運籌帷幄,又像一個獵人,正在等著獵物一點一點進入自己的圈套,又或者是在思量著什么……
這是電影《狼圖騰》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畫面。
狼,一直被認為是兇殘的代名詞,所造之詞,像“狼狽為奸”、“狼心狗肺”、“豺狼橫道”都是帶有貶義的。更有蒲松齡的《狼》中貪婪、狡猾、兇狠的形象,總之,自古以來,狼是不被人們所喜愛的。
但是,我卻尤其偏愛于狼這種動物,所以,今天我要來談一談狼,讓你們真正認識它們。
能過群居生活,一般七匹為一群,因此,它們十分團結,它們總是有紀律性的獵捕食物,團結和互相配合,常常使它們能夠成功,并且狼十分執著,鍥而不舍的耐力和對目標堅定不移的態度也是它們“履戰不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我想沈石溪所著的《狼王夢》中刻畫的紫嵐,對于“狼王”的'執念就是它們太過于執著的原因。
狼也很忠誠,公狼會在母狼懷孕后,一直保護母狼,直到小狼有獨立能力。狼的忠誠還體現在,對于自己有恩的,絕不會傷害,甚至還會以命報恩,依稀記得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對夫婦救下了一只受傷的狼,便帶在身邊,有一天這對夫婦出去了,留下一個可愛的小奶娃在家熟睡,還有那只被他們救下的狼。在他們出去沒多久房子突然著火了,火勢很猛烈。這時那只狼奮不顧身沖進了被火包圍的房子,為了去救那個小孩兒結果因為就小孩兒,狼全身的毛都被燒掉了。
僅從這兩點看狼身上的一些品質是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甚至能比我們做的還要好,我想我們也許并沒有資格對狼品頭論足。
還有狼是桀驁不馴的他們很難被人類馴服,他們熱愛自由,就像我狂熱地喜歡他們。
《狼圖騰》讀后感5
我曾經讀過一篇專門講狼的書刊,名字叫《狼圖騰》,那時作者深進蒙腹地而看到的草原狼,在人狼共出的世界里,包含了機制、勇氣、氣力、地位、信仰、武力、戰術、團結、速度的比拼,在這個危險的世界里,蒙古人民心中的圖騰就是狼,狼的圖騰!草原人***要是以牧業為主,而狼卻是羊群、牛群和馬群的大害,而生活在草原中的人民卻是以狼為自己心中的圖騰。但他們頌揚的是狼的精神,是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宣揚的是蒙古人民的意志!這是草原人民不可戰勝的精神,當年景吉思汗的軍隊的鐵蹄攻陷羅馬、印度的等農耕文明的`大國時,也是游牧精神的體現,在這個世界里,游牧民族的戰斗歷史強悍的,由于他們有著狼的機制和勇猛,他們在和浪的戰斗中學習,改進戰術,為什么中國古代那么多的農耕民族都不能安穩?由于他們的骨子里流露出弱者的本性,所以他們才很少勝利。
狼固然是游牧民族的大害,但在保護草原上功不可沒,草原上著名的四大害——草原鼠、草原圖、黃羊、旱獺,個個都怕他,個個狼都是手到擒來,所以它再在保護草原上立了大功一件,它們分工明確,集體狩獵,經常把敵人引進他們精心設計的包圍圈,使敵人幾乎全軍覆沒,不過它們每次總會留一點,使它們繁衍生息,以供來年在捕獵是由獵物,又控制了四大害的數目,正應了水能載船,亦能覆船這句至理名言,狼消滅四大害,只有在缺乏食品的時候才會騷擾羊群,但這也讓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所以草原人民一方面殺狼,一方面也保護狼,而狼以也給草原人民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收進,還保護了草原,也使草原生生不息。
草原的狼就如神話般的奇異,它們疾如閃電,攻無不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戰術就是從狼那里學來的,把狼的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有如那疾速的閃電配上那咆哮的怒雷,威嚴無比,向一顆原子彈,使亞洲甚至全世界爆發,又像一陣驚天響雷,在歷史上流下抹不掉的痕跡……
《狼圖騰》讀后感6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描述、研究蒙古草原狼的“礦世奇書”。閱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于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所以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記憶中退化,留給我們和后代僅僅是一些道德詛咒的刻毒漫罵的文字符號。
如果不是因為《狼圖騰》這本書,狼――特別是蒙古的草原狼――這個中國古代文明的圖騰崇拜的自然進化的發動機,就會像某些宇宙暗物質一樣,遠離我們地球和人類,漂浮在不可知的永遠里,漠視著我們的無知和愚昧。
《狼圖騰》是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撰取強烈的閱讀快感,令人欲罷不能。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天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饒;狼族中的友情親情;狼對草原萬物的關系;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堅強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懸置未解的一個個一問: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于是,我們不能不迫思遙想,不能不面對我們曾經輝煌也曾經破碎的山河和歷史發出叩問:“我們口口聲聲稱自己使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很有可能是從游牧民族的‘狼圖騰’演變而來?”
《狼圖騰》讀后感7
有幸拜讀了姜戎先生的《狼圖騰》這本書,該書以史詩般的敘述手法和深邃的人文胸懷吟唱了一曲游牧文明和草原生態的挽歌。《狼圖騰》讓我了解到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差異,在人與自然、人性與狼性、狼道與天道之間似乎存在著追求關注和焦點。
閱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于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所有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的記憶中退化,而取而代之的則是人們對狼的誤解。
這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給我們展示了在寬廣、遼闊、深沉、靜謐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對狼圖騰的崇拜,演繹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也從新的角度給我們探討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國民性的深刻哲理。
在環環相扣的“狼故事”的緊張氛圍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機警的作戰、堅強的意志、忘我的忠義、濃厚的親情歷歷在目,還有以畢利格老人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長。主人公陳陣養的小狼活靈活現,把狼性的熱愛生命與頑強的忍耐力更刻畫的栩栩如生:在對待食物上,小狼對喜愛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觀察在偷襲;對烈日的暴曬,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隱藏身體;對脫離家園的遷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寧死不屈的和牛馬車抗爭也不妥協。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們得像狼一樣有團隊意識,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職而又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狼圖騰》讀后感8
有一本關于蒙古小狼的奇書,講了在蒙古額侖大草原上,陳陣掏了一窩狼崽,不顧牧民勸阻,養了一條小狼,并與它結下了生死之情。陳陣雖然從小狼身上學到了很多,但他卻滿懷深深的懺悔之情。這本書就是《狼圖騰小狼小狼》。它由很多神秘莫測的狼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給人心靈強烈的震撼與感動
小狼做的每件事、每個選擇都有無限的道理。“拒絕服從,拒絕被牽”這是一條真正的蒙古草原狼作為狼的絕對準則,也是我最佩服小狼的.一點。在草原大搬家中,所有狗都被牛車牽著走往新家,而小狼不同,它絕不被牽著走,順著別人的心意走。它誓死抵抗,不顧生命危險,做著無謂的掙扎。喉嚨被項圈勒破了,爪子被磨得鮮血直淋,可它寧可放棄生命,也不被牽。小狼身上散發著狼獨有的一種倔強,它渴望自由,寧死不屈,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跟別人的思路走。它在尊嚴和死亡之間,毫不猶豫锝選擇了尊嚴。自由、獨立、尊嚴是小狼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們人不也應該這樣嗎?能有多少人,像草原狼一樣,不屈不撓地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寧可忍耐與死亡絞索搏擊的痛苦,也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不像別人低頭。
在書中,狼的自由獨立,狼的強悍卓越,狼的智慧才能,狼不屈不撓的高貴靈魂……都讓我陷入了沉思。小狼的一生活得那么悲壯。雖然它的主人陳陣待它很好,勝過一切,但它一直保持著狼的精神,如,吃飯時不準人靠近,否則六親不認;出去放風時不順著人走,而是狼拉著人走;被囚禁時總是怒氣沖沖地反抗,想盡一切辦法出逃……小狼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中磨練自己,漸漸長大。最后,小狼雖然死了,但它是為自己的尊嚴而死,它活在了所有人心中。
小狼的堅貞不屈深深地感動著我,小狼的精神,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
《狼圖騰》讀后感9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了《狼圖騰》這讓我受益匪淺,同時,也讓我感覺到在漢人當中永遠理解不到的蒙古狼的“軍事的戰爭”,對抗人牲畜的戰爭和相互生存的策略。
狼圖騰在蒙古是上帝,讓我們說就是食物鏈,狼是好的也是不好的因為在那里有一群黃羊而黃羊跑得快,狼追不上,吃草吃的快,在蒙古有一塊好草場,哪的牧民都護著,可黃羊過去把那吃了一圈,蒙古人都很憐惜這塊草地,可狼也看見了這是個好地方,也看見了吃的肚子鼓鼓的黃羊,這樣黃羊就跑不快了,黃羊群頭羊意識到了,不過已經晚了,狼群已經圍攻上來了,黃羊慌了有的連腸子都跑斷了,也沒能逃過狼的圍攻。居民等狼吃飽了,便通知全體蒙古居民明天去鉤羊,把草場保護了下來。
在環環相扣的.“狼故事”的緊張氛圍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機警的作戰、堅強的意志、忘我的忠義、濃厚的親情歷歷在目,還有以畢利格老人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長。主人公陳陣養的小狼活靈活現,把狼性的熱愛生命與頑強的忍耐力更刻畫的栩栩如生:在對待食物上,小狼對喜愛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觀察在偷襲;對烈日的暴曬,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隱藏身體;對脫離家園的遷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寧死不屈的和牛馬車抗爭也不妥協。
狼為什么不好呢?是因為有一群軍馬,放馬人很大意,沒有“馬頭頭”導致馬群被一大群狼群吃了。人的過錯:因一大群軍馬被吃,上級下令套狼窩,打狼,把狼打出了蒙古,最終導致額侖草原沙漠化。
我認為,狼雖然有時好,有時不好,但也不能趕盡殺絕,也不能破壞食物鏈,生物鏈,每個生物都是共存的,缺一不可,做一名漢人應多學習狼。如果人破壞大自然,大自然也會加倍’“攻擊你”。做事要想想做完這件事的后果。
《狼圖騰》讀后感10
今天,我讀到了《狼圖騰》的第十九節上半部分,講的是楊克一行人,先去新草場看了一下,他們走了一段路,看見了一大片亮點,包順貴就以為是大天鵝,想打下幾只來,可后來才發現,那是一大片白芍藥花。他們又往前走,發現前面湖中,有好多野鴨、大雁和天鵝。包順貴這下可來了興趣,架起槍就想打下一只來,多虧楊克及時阻止,才暫時保住了天鵝。
包順貴可真是見了啥稀罕東西都想占為己有,要是都向老包這樣,那世界上早就寸草不生了。包順貴還殺神圣、高貴的白天鵝,怪不得楊克把他比作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呢!比喻的太形象了。
我們應該從小就學會保護小動物,包順貴要吃天鵝肉也不奇怪。我想他從小肯定就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愛的教育,又是軍人出身,腦子里盡是殘忍的斬盡殺絕的想法;而楊克小時候由于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從思想上對待動物,尤其國家一級動物,打小就懷著珍愛,崇拜的想法,所以楊克更加珍惜這片新草場,也更加珍愛這稀有的天鵝。
我也很愛白天鵝,小時候常被媽媽講的童話故事《天鵝湖》深深的`吸引,所以我非常能理解楊克此時的心情。白天鵝多么高雅,當它游在水面上的時候,頸項彎曲成一個大大的問號;它身上的羽毛也很漂亮,猶如穿著白紗的法國漂亮公主一樣;喙和眼臉之間的那一小片艷黃,像是印度少女罩了一塊面紗;當它飛起來的時候,那瞬間留下的輕盈身姿,簡直可以勘稱絕妙的舞蹈藝術。
這么美的天鵝,包順貴怎么忍心下手呢?怪不得楊克稱他為癩蛤蟆呢!只有低等動物才濫殺無辜,我們是有文化的,有素質的高等動物,決不允許有人傷害無辜動物,我要對老包說:“如果你是天鵝,你會如何?”
《狼圖騰》讀后感11
得閑看了一下《狼圖騰》,文中講了兩個不同的觀點,一個是以包順貴為代表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是把草原上的狼消滅的一干二凈,把狼徹底趕出大額侖草原。另一方是以畢利格老人為代表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是,狼是保護草原的衛士,不能把狼趕盡殺絕,否則草原也就沒有了。
我知道畢利格老人為什么不把狼打盡,因為老狼除了愛吃牧民的羊羔,還愛抓老鼠吃,還愛吃黃羊、旱獺、野兔。通過讀故事,我知道這些個野動物,可都是草原的大害,它們吃起草來,比割草機還厲害,相當于好幾倍的.草原牛羊馬吃的草量,而它們的繁殖率也相當高,一只野鼠一年要下四、五窩崽,一窩崽就十多只,不到一年功夫,這些小崽又長成成年鼠,又繁衍其下代,這一年下來好幾千只野鼠,要禍害多少好草呀!野兔也是同樣,光靠區區幾百草原牧民根本難以消滅這些野動物,而有了草原狼,則不同了,他們會把一窩窩野鼠,野兔吃掉,為草原保護了有限的草源,看來沒有狼的制約還真不行,假如,草原再也沒有狼了,那黃鼠、野兔勢必成災了,它們會把草原啃成不毛之地,到那時,草原真就變成沙漠了。
這樣的事例,我在一本書中也看過,有一個小村子,那里的人非常喜歡吃蛇肉,于是,人們把這里的蛇全殺光了,因為老鼠的天敵沒了,老鼠可就超級猖狂了。生的小老鼠太多了,像沒有狼的草原一樣,田地里到處是老鼠,這里成了老鼠的天下,見到人都不會害怕,因為數量太多了,根本消滅不完,一時間老鼠成災,只要老鼠經過的地方,植物全部啃光,連稻穗根都被吃的一干二凈,莊稼遭到了滅頂之災,人們都不知道為什么老鼠那么多,其實是因為人們自己造成的災難,后來,一位懂農田的老人,才又讓人從外地買回幾條蛇,這時卻為時已晚,真是個慘痛的教訓呀!
古代的人都知道彌補過失,我們現代人為什么還有像老包那樣的蠢人呢?既然不懂牧業就不要裝懂,難道非把草原變成沙漠才明白畢利格老人的話嗎?我從始至終贊同畢利格老人的觀點,我們應該退耕還牧呀。
《狼圖騰》讀后感12
很不錯的一部電影。書我沒有看過,朋友圈里有人說這電影不錯,就帶著老婆孩子一起看了。沒有什么血腥暴力以及其他可能少兒不宜的鏡頭。
影片講述了在上山下鄉時期兩個知青插隊到內蒙古某牧場,關于人,狼,天鵝,羊群,馬群還有狼狗之間的恩恩怨怨。當大自然的平衡被人類的貪婪打破之后,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這是一部關于自由的電影。自由,一個永恒的'話題。就跟完美的愛情永遠不存在一樣,真正的自由是沒有的,就連相對的自由也是十分的稀罕。如果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話,至少也得是不想干什么就不用去干吧?這樣的自由雖然打了折扣,但如果能有一些也足以讓人傲嬌了。狼的自由沒有了的話,他就失去了尊嚴。就像片中所講,他們要有自己捕獵獲取食物的尊嚴,而不是等著人拿著東西來喂。在經歷漫長耐心的等待之后拼盡全力得到的獵物才是來自大自然有尊嚴的獎賞。
狼在捕獵時很有紀律,也很聰明,所以戰果也往往不錯。這也是他們自由的產物。想起剛剛看過的一篇文章,說是有學者認為埃及金字塔不是奴隸建造的,而是一個個享有充分自由的技藝精湛的工匠們的作品。就像奴隸造不出瑞士鐘表一樣,奴隸們也造不出精妙絕倫的金字塔。被困住的禁錮的心是沒有太多創造力可言的。
對于自由的追求達到極致的動物和人,就會贏得尊敬。就像影片中的狼,也如很多的志士仁人。他們都沒有屈服,對得起自己的傲氣。
狼越來越少了,大多進化成了搖頭擺尾的狗。就連兇猛一點的狼狗也不例外,說到底他也只是狗的一種罷了。
《狼圖騰》讀后感13
《狼圖騰》是一本以狼為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能讀到它,實在是我們的幸運。作者在書中一直在探尋著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核心究竟是什么,他在狼身上找到了答案。
書中描寫了許多草原狼的故事,在它們之間又以陳陣等人物串聯了起來。他們都是到額侖草原插隊的知青,數年時間,幾乎將他們心中農耕文化的根基盡數抹去。他們在草原上與狼戰斗過,他們鉆過狼洞,養了狼崽,與小狼共患難。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也正是這些經歷,使他們找尋到了昔日歷史謎團的核心——這些都可以從狼的身上找尋到,狡黠、指揮、軍事才能和堅強不屈的性格。
但在人們的記憶中,對狼往往沒有任何好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狼也是嗤之以鼻,在古代的書籍中都有關于狼的故事,而狼卻都是可惡、奸詐的代表。于此,反差極大的是游牧民族千百年來對狼的尊敬,對“狼圖騰”的信奉。為什么古時蒙古只區區十幾萬騎兵,卻可以掃平幾乎整個歐亞大陸?古代有“尊華貶夷”的說法,但事實卻是——游牧民族一次次南下,一次次征服了中原浩土。游牧人民從狼身上學到了太多,戰法、策略,甚至性格都與狼極為相似。書中描繪了許多群狼打圍的場景,狼超人的智慧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但是,為何那些曾經強盛無比的王朝又終是走向沒落?隨著游牧變為定居耕種,性格中的“狼性”是否被農耕文化中畏狼成災的.“羊性”所弱化了呢?孟子道“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是無可否認的,一個失去了銳氣與兇悍的民族永遠只是待宰的羔羊。
再關注本書的作者姜戎先生,文中的陳陣幾乎可以是看作他自己,他以其親身經歷,再加上濃墨重彩的刻畫,將草原狼與草原人完美地展現。書中對游牧文明與農耕文化的對立表達了深刻的認識,也讓讀者不由得反觀歷史,發出深沉的叩問。
華夏文明中有屬于中原人的“龍圖騰”,不知在解答了“狼圖騰”之后,“龍圖騰”又是否會浮現出它原本的意義?
《狼圖騰》讀后感14
讀了《狼圖騰》這本書使我感受頗深,作者姜戎把草原狼貓寫的淋漓盡致,活龍活現,寫出了狼的聰明、強悍、團結、頑強,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鼓舞。下面談一點體會。
首先作者能夠寫出這樣的曠世巨作,從中看出作者是一個頑強的人、一個專業的人、一個有恒心的人、一個有膽識的人、一人觀察力分析力極強的人,作者是一個北京的知青在內蒙古大草原下鄉十幾年,家庭成份又不好,當時整個大草原都在掀起打狼運動,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敢于養小狼,零距離的研究狼,確實要有一定的勇氣和膽量。二是欣賞狼的智慧,狼的團隊精神,狼的自我犧牲精神。在狼和人的斗智斗勇中,感受著血腥和不折不撓的精神,這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是優勝劣汰的法則的詮釋,是殘酷的淘汰,以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也是時髦的和諧的另一種解釋吧!和對手一起成長,感謝對手,感謝在激烈環境下的競爭。即使體無完膚,也心甘情愿。即使面臨倒下,仍有不屈的意志,始終會戰勝自己,而主宰自己。草原狼是草原人的教師,是草原人草原馬的培練,草原有狼的存在才能成就成吉思汗那樣的英雄、才能訓練出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汗血寶馬,只有狼的`存在才能使草原生態平衡,保持那樣的美麗和富饒。特別是狼的戰略戰術很高明,正如書中寫到狼會運用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除美人計外的所有計謀。能夠利用天時地利打圍,能夠以少勝多以、以弱勝強、以小勝大,能夠利用天然雪場儲備食物,每一次人和畜的雪災、風災、蚊災、疫災都是狼的最佳時機,它能夠全部利用。狼不僅能夠打小戰斗,而且還能夠打大戰役。中國人應好好學一下狼,我更應該學習一下狼,只有具有象狼一樣的智慧和膽識才能主宰世界,才能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受人尊重,才能過的好!
《狼圖騰》讀后感15
終于把《狼圖騰》看完了,感觸很深。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不僅是我們漢族人民怕狼的弱點,還有就是我們怕狼,所以打狼。而蒙古人民,因為他們天天與狼相處,所以有膽識、勇氣和那種嘎斯邁的精神。
中國的人民喜歡把狼訓成羊,而蒙古人民喜歡把狗訓成狼。著兩者的差別是多么的大啊!中國的人民讓畜生低聲下氣,蒙古的人民卻讓畜生斗氣高昂,之所以這樣,在我們的眼中,狼一文不值,羊卻抵過千狼。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狼陰險狡詐、生性險惡,羊卻聰明、勤奮;但事實并非如此。在《狼圖騰》這本書里,狼是團結、智慧的象征,羊卻是膽小如鼠、一味的逃亡而懶惰。而且狼那種渴望自由的想法震撼了每一個讀者。故事中的小狼,從陳陣把它抱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停地尋找回歸狼群的'機會,直到最后它終于為自由奮斗到終點。無論“我們”對它多好,它始終不領情,就算鐵鏈活活把自己勒死也不屈服。這種精神是多么的令我們震撼啊!
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這使我想到, 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經受挫折的能力都很差。雖然我們的時代什么都不缺,但我們缺少的是吃苦耐勞,缺少的是像狼一樣的性格和狼一樣的精神。
所以說我們人人都要剛強,人人都要有狼性,才能變成強者,如果一個人的身體里的全是“羊血”那將一事無成。
但愿我們新一代的人能重新補充補充身體里的“狼血”,雖然我們再也不可能像牧民那樣彪悍,但是我們一定要盡可能的磨練自己!
【《狼圖騰》讀后感】相關文章:
狼圖騰的讀后感06-02
《狼圖騰》讀后感02-16
狼圖騰讀后感05-23
《狼圖騰》讀后感04-01
狼圖騰的讀書筆記01-18
狼圖騰讀書筆記12-04
狼圖騰作文400字02-22
狼圖騰作文300字01-04
狼圖騰讀書筆記05-20
《狼圖騰》的讀書筆記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