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我們仨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2我們仨讀后感1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段覀冐怼芬粫窃谙壬92歲時,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后所著。書里遍布著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里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里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鐘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鐘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鐘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庇浀卯敃r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于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著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發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著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著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著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鐘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鐘書,鐘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后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吹酵馄旁趶N房做飯時,累得扶著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對著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粗馄拍樕涎笠绲男θ,我也跟著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鐘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睏钕壬屛铱吹搅艘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2022我們仨讀后感2
對于看書,我是個重口味的人,書架上大多是世界名著。然而,當這次要求我在《圍城》和《我們仨》中做出選擇時,我卻決定換換口味。
如果說文筆辛辣的《圍城》可以稱得上是川系菜,那么平淡真摯的《我們仨》就能當做粵菜來品味。
瑣碎的小事,零零散散地撒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十分驚嘆楊先生的記憶力,居然在幾十年后,還保留著過去的記憶。每個細節,都會在不經意間與我產生共鳴。然后在細讀第一部時,我才猛然想起,老人總能記得從前的事。上天賦予了老人如此驚人的記憶力,是為了給予他們憧憬,還是為了讓他們反復地痛苦和后悔呢?真的好佩服楊絳,因為她,始終是那么的淡定,彷如早已把什么都看透看淡,卻仍然惦記著塵世。冥冥之中讓我在清明時節品讀楊絳,僅僅就這么訴說著再普通不過的事,還是會不禁想起故人,潸然淚下。
寢園里熙熙攘攘,我和父母來到長憩樓看望我的外公。忽然,母親抬起頭望了望天花板說:“這頂是不是最近老漏水?”清掃員十分驚訝地說:“你怎么知道的?三月份雨水較多,屋頂會滲水。”“我前陣子夢見爸爸了,他告訴我屋頂滲水了,不大舒服!蹦赣H擦著外公的像,忍著嗚咽,淡淡地說著。一時間,我哭了。原以為自己早已釋懷,以為這次可以微笑著來看望外公,可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是任由淚水肆意流淌,流過臉頰,掉在地上。心里想的還是十年前的畫面:喜歡喝酒的他,喜歡練書法的他,喜歡給我講《古文觀止》的他,喜歡偷偷塞給我花生酥的他,喜歡抱著無線電睡覺的他,喜歡在大熱天頭頂濕毛巾的他,喜歡戴鴨舌帽的他,喜歡聽評彈的他,喜歡旅行的他,喜歡桃紅色的他,即使病在床上還囑咐母親要好好教育我的他……你離開后的第一個暑假,我為了習慣獨自一人,安靜地畫著畫,可心里卻還是空蕩蕩的。怎么會忘記,怎么可能忘記?音容猶在,是的,原來外公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真的,從來都沒有。
拭去淚水,我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楊絳那樣堅強、淡然地懷念故人,懷念從前。
2022我們仨讀后感3
近日,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聚散離合。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家庭這個普通到極點的詞語在楊絳這里,代表著一種生活狀態。有家庭的.狀態是穩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個比喻,一個家就像一個三角形,三個成員就像三條邊,有這三邊圍住,就是一個封閉的區域,在這個區域里,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尋覓久之而不得的溫馨和安定。可是遺憾的是,錢瑗和錢鐘書先后離楊絳先生而去,這個三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條孤零零的邊。什么都圍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擔了。然而驛道上風沙滿天,楊先生卻依然堅強地走著。因為有愛。
書中最撼動我的一個細節是在附錄I中,楊絳描述錢鐘書的“癡氣”,說他為了對女兒阿圓用情專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個孩子。我讀到這兒心里不禁微微一動,暖意上涌,覺得他們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學問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里這份家的恩情,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都牽著那一條穿過心底的細線,手握在一起,目光纏在一處,腳步回響著同樣的節奏。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總之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還有什么比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2022我們仨讀后感4
余讀書不求甚解,匆匆讀完,淺談感想。本書乃楊絳先生92歲高齡所做,述其家60余年風風雨雨、點點滴滴。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楊絳先生以老人之夢啟筆,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夢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這是個“萬里長夢”,似夢非夢,以夢寫實。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古驛道上相失。楊絳先生多次描述楊柳,多禿柳寒柳落葉,留人難留,想必傷心至極。
“提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一顆顆禿柳。我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走。柳樹一年四季變化最勤。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一陣風,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春風還沒有吹,柳條上已經發芽,遠看著已有綠意;柳樹在春風里,就飄蕩著嫩綠的長條。然后蒙蒙飛絮,要飛上一兩個月。飛絮還沒飛完,柳樹都已綠葉成蔭。然后又一片片黃落,又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我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
“阿圓住院時,楊柳都是光禿禿的,現在成蔭的`柳葉已開始黃落。我每天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沒完地走。”
“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又落滿落葉,一顆顆楊柳又變成光禿禿的寒柳!
至親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復是家,不過客棧爾。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后輾轉法國求學,1938年回國,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反”運動、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直至愛女錢瑗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不論時局如何變換,這個小家始終不變的是對家人的摯愛以及對讀書和工作的熱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沒有選擇逃跑!拔覈菄鴲u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
文末悲慟,令人感傷!叭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薄耙痪啪牌吣暝绱海㈡氯ナ。一九九八年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2022我們仨讀后感5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理解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著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著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終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齊的點點滴滴,懷念著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著心事,委婉溫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鐘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撐著家,照顧著這個家!段乙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我的筆訴說著親情的姿態。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僅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即使“__”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為人。
當初的我們仨,此刻,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_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完美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于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可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凄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我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教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我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尋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亂世中能夠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歡樂的生活下去。
最遠的是家鄉,最難到達的是家鄉,家在夢里。
2022我們仨讀后感6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為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后以“鐘書是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為我們展現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鐘書及女兒先后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里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的抒發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戰火、疾病、風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泵慨斪x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今有著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當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
2022我們仨讀后感7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你媽媽,正因為有你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你媽媽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最好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你媽媽會做好榜樣!
最好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你媽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你媽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2022我們仨讀后感8
近日讀了《我們仨》,感觸很多。楊絳先生那借夢喻實的精巧筆法,真摯且風趣的描繪和充滿智慧的為人處世,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楊絳先生用舒緩樸素的筆法,講述了一個家庭的快樂生活、在困難中的堅韌和家人彼此的相互包容理解。先生的小家,是一個充滿愛與智慧的家。
待人時,看他人的最好的優點;用人時,看他人最低的人品。這是我從書中得到的一個大智慧。先生通過繩子和書的比喻,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胡喬木同志給先生一家幫過大忙,也時常來拜訪。別人說,喬木同志只是把好的一面展示給先生一家罷了。楊絳先生認為,讀書,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使用繩子,則從最薄弱的一段判定繩子的質量。先生說,鐘書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書讀。這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們對待自己的朋友,是應該當成書一樣讀。人無完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我們與朋友相處時,應該寬以待人,欣賞朋友的優秀品質。我們看朋友要看他們好的一面,而不是死死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這也讓我想到當下的一個熱點事件,長相甜美的央視記者王冰冰,遭網友人肉,并在網上發她的隱私,包括離過婚,四級考了兩次等等。這些很正常的事情,卻被人當成黑點來爆料。在網絡世界,網民把人捧上神壇,發現一點黑點,又會把人從高處摔下,狠狠唾罵。這種不肯接受別人的一點點缺點的極端的思維,是不可取的!白x書,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這種觀點,放在對待朋友,對待身邊事物上,可以讓我們與朋友間相處更融洽,讓我們更容易避免極端思維。
楊絳先生與家人的相處,充滿了愛與包容,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楊先生一家人,彼此都保持著非常大的分享欲。每次暫時的分離,他們都會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稱這些小文章為“石子”,在重聚時拿出來品讀玩味。在那個網絡不發達的年代,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在我看來,我們也應該和爸爸媽媽保持一個比較大的分享欲,讓愛我們的.人有對我們生活的參與感。很多時候我們和家人的隔閡和誤會,是因為缺乏溝通。在我們離家在外時,父母會非常擔心我們,想念我們,我們應該常常給家人打個電話,發些信息,與他們分享我們的生活趣事。
總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很多家人間和睦相處的妙招,有為人處世的智慧,還有一個個溫馨風趣的家庭故事,更為深刻的是一家人在困難中的相互扶持與對生活的熱愛。
2022我們仨讀后感9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蹲叩健穼ξ襾碚f比較沉重,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著,每一天去到鐘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后在兩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鐘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鐘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絳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鐘書是一個不愿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鐘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并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2022我們仨讀后感10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間交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粗切┟钊M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
2022我們仨讀后感11
放假好幾天了,一直忙著什么,今天閑下來捧起了久違的書?赡苁瞧匠T趯W校形成的習慣,現在每每拿起書讀是就想寫點什么。
今天天氣微風,不過陽光還是很好的,于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靜靜地讀了這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圓之間的事情。事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鐘書的一次“開會',引起了妻子女兒的擔心,從而踏上了找夫之路。這條路主要是古驛道上。所有的感動也發生在踏上古驛道,走在古驛道上的相聚,相失。觸動我最深的就是在古驛道上相聚與相失。在他們一家人相聚時楊絳就流露了欣喜。由于所住之處的規矩,他們每次相聚的.時間很短,可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們的交流與彼此間的關心。因為女兒的工作有時僅剩楊絳自己每天去看望丈夫。每日的奔波每日的言談直到晚上好像也不能因為距離而中斷。楊絳整日因為思念女兒丈夫而編造夢,在她的每一個夢里都好像因為放心不下丈夫,靈魂出竅了一樣,奔波到丈夫所在之處,時刻留意丈夫的一舉一動,到了第二天作為他們交流的話題,為此女兒多次安慰母親,丈夫每次都是忠實的聆聽著,從不發表什么言論,好像彼此能心神領會一樣。就這樣在他們古驛道上的相聚時,我總是因為楊絳的奔波與講述的夢境而感動,深深地沉浸在他們那種親情中。
一開始在讀古驛道上的相失時我以為是丈夫的又一次失去消息,直到后來才知道相失是指的女兒因為病痛失去生命這件事。這件事的起因是女兒因為心疼母親說:”自己舊疾,需要住院”而失去消息。母親因為擔憂所以每每都在做著與女兒有關的夢。一開始是在夢里找尋女兒的下落,當找下落后,楊絳就在夢里“走到”女兒身旁照顧女兒,在夢里她心疼女兒,夢醒后就把自己的夢傳遞給丈夫,也許是為了獲取一絲絲的安慰吧,可是鐘書每次都是聆聽。盡管這樣楊絳始終奔波在夢與現實中,讓我真的沒辦法分清夢與現實。直到錢圓的逝去時婆家送信,那是我猜體會到一位母親因為擔心女兒所做夢的真實性。我真的被那份親情感動的走不出故事。讀完這部分內容時我終于知道了"仨"是誰,也多次想象著穩重并沒有寫出來的他們之間的親情故事,暢想著他們日常的生活,總之我對楊絳一家充滿了敬佩。。。。。
2022我們仨讀后感12
之前看過楊絳傳,里面有提到《我們仨》這本書,就一直想看。雖然書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瑣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實又美好的事。
從夢中開始,人生快到離別的境地,再通過驛道一家相聚,圓圓的入院,夢中探視等讓人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唯一可以體會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無情,離別的無奈。是的,人生總會有離別的那一天,是生離亦或是死別,總歸讓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處,最幸福的莫過于我在鬧,你在笑。大才子錢鐘書,卻是個大男孩,一個人在家會做各種“壞事”,燈泡破了、門把手壞了、墨水打翻了……而這時的楊絳卻似一名超人,說著“不要緊”,覺得這種生活真的特別美好,后再加上圓圓,幸福的雙倍疊加,那段時間的他們應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歲月靜好,住著出租屋,但環境特好;吃著自己煮的飯,美味可口;有數不盡的書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險”感受著人生的樂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滿……如果一直這樣,該多好。
國家的淪陷,他們毅然回國,奉獻自我,生離從這時候開始,兩年多不見爸爸,圓圓對他很不放心,卻因爸爸的一句話而變得無限親密。當然,說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圓圓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鬧、一起玩,一家三口隨意排列組合就是一個小陣營,一家開開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小小的幸福,卻是最真實的樣子。
圓圓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濃郁的書香氣息,讓人覺得無比的溫馨,《我們仨》中更多的是一種小幸福,用平實的話語,描述簡單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鄉”等也都只是幾筆帶過,更多的突出親友的關懷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滿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別讓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各種莫名的迫害,身心的傷害。光從書上看來就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之前在《楊絳傳》中也有具體的一些描述,那是經歷者的傷痛,而《我們仨》中卻寥寥數語,經歷過磨難的人會越發看重幸福,戰勝磨難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回憶他們之間的美好,好似他們就在身邊。
珍惜歲月靜好,多讀書,體味平凡的美好!
2022我們仨讀后感13
這個寒假,我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寥寥幾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寫得朦朦朧朧,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雖然看不太懂,卻感受到了作者在自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重時的無助、焦急、彷徨。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這是一個極其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家庭。說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世間千千萬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夫妻情深,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皆在各自的事業中有著矚目的成就。其實,無論我們有多么偉大的成就,在我們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著我們,而我們也依賴著他們。
但,造化弄人。他們一家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艱難,最終卻沒能換來諸多幸!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走散了。就這么輕易地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边@是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的一段話。
作者語言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卻波濤暗涌,那是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的思念,結發之情,血脈之親,讀來令人嘆惋。在一年多的'時間失去了兩個至親,普通人恐怕承受不了,但楊絳先生似乎在經歷過生離死別之后,看淡了所謂的生死,明白了生死由命。
這本書更讓我懂得了珍惜。珍惜家人每天做的飯,珍惜他們無時不在的叮嚀,珍惜他們在我們口渴時遞來的一杯水……我們要做一個是知福的人,更要懂得惜福。全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還有他們赴英留學的那段經歷,在英國,讓我體會到了他們做學問時的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這讓我對于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這句平實的話語,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愿每個人在尋尋覓覓中皆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2022我們仨讀后感14
一本好書就象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給我們諸多啟示!段覀冐怼肥清X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先生的確以“我們仨”自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边@話絕不是尋常家庭關系的人能夠說出。這話也絕不是尋常生命態度的人能夠說出。讀整本書時,我聽到的始終是這一聲仿佛輕聲自語的嘆息:”我們仨失散,失散,就這么輕易地失散……
有人說,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么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面對苦難,人生的得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過往云煙……
總之,讀這本書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對待教師這個職業不但需要有勤懇、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善于積累、思考和總結、升華。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對待工作要忠誠,要自信。忠誠就是工作時真誠負責,尊重學生。工作時對自己要自信。無論出現什么困難,無論前途多么暗淡,他們總是相信能夠把心中的理想變成現實。自信使我們決心更堅定,自信使我們意志更堅強,它給我們思想以力量,給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促使我們立刻采取行動把可能變成現實。
2022我們仨讀后感15
最近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自己的老伴在船上生活的場景。我想了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無意間聽到一首老歌,游鴻明的《孟婆湯》,似乎明白了,這艘船可能是即將開往黃泉的人生之舟,可能說的就是病床吧。
今生緣分,來世報,如果君有意,生生世世都能牽手慢慢渡。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淺薄,越能理解人生的況味就是平淡如水,緩流如水,雖看似無為,卻最有力量。
——相叔
其實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獲除了夫妻之間的良好關系的重要性,就是還有和孩子相處的`關系,楊絳先生寫的很寫實,也很細膩,不敢隨意評價,只有在其中慢慢體會和學習,感覺還要在反復讀幾遍。
——大君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對生活的片段,對人的思念,然而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磨練,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
人的一生需要擁有多種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情緒穩定。心不靜,氣必不和;氣不和,生活就會一團糟。過生活,過的是一股心氣兒,心情不好,做任何事都無法安心。要時時調整你的心態,沉淀你的情緒,讓心寧靜,讓心情平和。
——花生有米
喜歡楊絳先生的處世態度,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這一家三口的感情讓人著實羨慕,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愛是理解和包容,書中寫到的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值得學習。以簡單無爭的心過生活真好。
——zakka
看完《我們仨》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經常在生活中尋找小石子并且互相分享,雖然是點滴小樂趣,卻能讓人感覺到幸福,即使書中提到苦難的歲月,但作為讀者卻并未感受到苦難和病痛把他們打到,他們一家人總能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面對生活,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互相扶持,堅強的過好自己生活,一切似乎都很平淡,但又那么難得。
——Mandy
如果你想擁有一段健康的關系,總有一天要認識到,你的愛情甚至婚姻沒什么特別的,沒那么多蕩氣回腸、撕心裂肺,也不會比誰的更好。本質上,任何人、任何時候,愛的語言是真誠地關愛對方。很土氣,卻不容易。聽起來挺俗的,但接近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01-19
我們仨讀后感01-01
我們仨讀后感01-08
《我們仨》讀后感07-18
《我們仨》讀書筆記06-03
《我們仨》讀書筆記09-10
《我們仨》讀后感[精華]01-10
《我們仨》讀后感(薦)11-07
我們仨讀后感精選15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