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戰國策》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國策》讀后感 1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學生時代,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比如有:《論語》、《左傳》、《國語》等。這些書籍大多描述了各諸侯國及其士人之間的精彩紛呈的斗爭。而在這些書中我最喜歡《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時期劉向根據戰國史料編訂而成的。其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全書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它開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之先河,是繼《國語》之后又一國別體史書。
提及《戰國策》,就不得不提及其書中所述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比如在楚國的張儀為秦破從連橫文章中,張儀為了破壞合眾,說服楚王與秦結盟;他首先是向楚王講述不結盟的嚴重后果,然后又向楚王講述了結盟的好處。結果在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達到了出使的.目的。放在今日,不正是左手一個蘿卜,右手一根大棒,逼弱國就范的把戲嗎?
總而言之,《戰國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見識戰國時期的風土人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還可以讓我們增長見識。讀好《戰國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可以讓我們為國事出謀劃策。
《戰國策》讀后感 2
三寸之舌,勝于百萬雄兵。這句話真實的寫出了戰國時期政治家的重要。他們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里,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就挽救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要是換成那些有勇無謀的將領,不僅會興師動眾,搞不好還會使利益盡失,引起眾怒。
在《戰國策》第一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秦國想借口向東周索要九鼎,從而來得到地盤。齊國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顏率便出使齊國,答應如果齊國將秦軍殺退就將九鼎送與齊國。事后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顏率再次對齊王說:九鼎不像普通的東西,拿著就可以走,一個鼎就需要九萬人才能抬動,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萬人,當路過梁、楚兩國時一定會被奪去。所以,齊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順,就是推卸責任也要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在對付一些小人時,我們可以使用反間計。宮他從西周逃到了東周,將西周的機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國君非常生氣。馮且便拿著三十兩黃金的一封書信前往東周。信上寫:若能辦成,你就盡力,若不能就趕快回來,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斷性命。信使故意讓東周軍兵抓住,東周國君看到信,馬上把宮他殺了。馮且借刀殺人,使宮他真么努力也沒有用。使用反間計一定要嚴密,否則就會引起眾怒。
做什么事都要憑智慧,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其實很多事只要輕輕一點可以捅破,可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該說的一定要說。
《戰國策》讀后感 3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總也買不到《戰國策》的全本,所以感覺讀起來也沒有什么意思?但是總感覺這本書要讀一讀,畢竟是點綴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歷史的瑰寶。沒辦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戰國策》每天讀一節。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這是《戰國策》中東周策,第二節。里面的計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戰國時期,秦國之強大,如果美國現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盡管宜陽兵強馬壯,但是與強秦居全國之力來攻占宜陽,想比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無論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陽必失。在這種情況之下避秦之鋒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樣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誘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陽得到煮棗,景翠得珠寶,還感恩與周。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這種策略,雖與戰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為戰略的極其有用的補充。
《戰國策》讀后感 4
《戰國策》是記錄戰國時期政治的斗爭最為完整的文獻記載,它幾乎涵蓋了戰國時期所有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還涉及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活動。與此同時,它還記述了一大批歷史人物,如聶政、荊軻和要離等,以及這些人物對當時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影響,從而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風貌特征。我就《戰國策》的價值做一下闡述。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較為繁雜,但主要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人才重視的政治思想。這一方面表現出戰國時期思想多元化的特征,同時也強調了縱橫家思想在戰國時期的影響。西漢時期涌現出了一批縱橫家,如陸賈、鄒陽、主父偃和徐樂等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戰國縱橫家思想的影響。
《戰國策》還被當做一部文學典籍一直為世人所稱道。無論是在人物刻畫還是在遣詞造句上,它都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它在《秦策》中塑造了蘇秦靈活機變的形象;在《荊軻刺秦王》中又塑造了荊軻的`悲壯形象等。書中的語言風格也瑰麗多姿、縱橫變幻,常給人以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尤其是對于縱橫家們言辭的記述,更顯得精辟犀利,往往總能一語道破天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在《蘇秦始將連橫》和《莊辛說楚襄王》等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自古以來,人們對《戰國策》的褒獎都集中于文學價值,對其思想的評說則是褒貶不一。
這主要是由于它與后世所弘揚的儒家思想相排斥所致。尤其是它主張追名逐利,而且過分夸大了縱橫家在歷史中的作用,有損其自身的思想價值,但是整體不應影響其歷史價值,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去偽存真,學會辨別。
《戰國策》讀后感 5
站在歷史的今天,瞧一瞧現今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服飾,是一件多么自然不過的事情!
站在歷史的今天往回看20xx年,看一看著名的趙武靈王的胡服改革,會驚訝于小小服飾改革的艱難!
其實,也只是廢棄傳統長袖的服飾,改用便于騎馬射箭的胡服。
《趙策·武靈王平晝閑居》幾乎可以算是整部《戰國策》中最長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艱難。
其所記敘的是越在進行服制改革時,趙武靈王和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趙文、趙造三人所進行的一場激烈爭論。
長長的激烈爭論里,趙武靈王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和極大的真誠,其言辭具有三大特點:
一、寬容的胸襟。
鼓勵異己之言。絕不阻塞忠誠進諫之路,絕不以勢壓人。
二、廣博的`學識。
引經據典。娓娓道來。
三、敏捷的言辭。
對仗句式的連續相接,反問句式的參差穿插,極盡語言交鋒之藝術。
也許《戰國策》的編纂者,趙武靈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無限敬佩,所以在《武靈王平晝閑居》之后,緊跟了一篇《王破原陽以為騎邑》,講的是趙武靈王駁斥軍事大將牛贊的保守觀點。
牛贊說:“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變習俗,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換兵器。
其實,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難,難于上青天。
《戰國策》讀后感 6
相信略有古文基礎的都能讀懂這則故事,它講述的是楚王寵幸魏王送來的美女(新人),這引起楚王夫人鄭氏的不滿。但鄭氏并沒有立刻發作,而是先偽裝出一副很和善的樣子,和新人成為好姐妹。這樣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對其充滿好感。然后,鄭氏使出她的殺手锏,好心勸告美女記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為楚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新人當然對這位好心大姐言聽計從,然而這引起楚王的誤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如果有朋友讀過《紅樓夢》的話,大概會立刻聯想到鳳姐和尤二姐的.故事,兩者的故事邏輯幾乎如出一轍,假意示好,然后煽風點火借刀殺人。不知曹公當年是否借鑒過這個故事?
曹公連篇累牘,用了將近一章講完的故事,放在《戰國策》不過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當今熒屏之所謂大型古裝宮斗戲,用了五十來集來勾心斗角,倒不如這一段來的干凈直接。先秦文字洗練如此,令人嘆服。
《戰國策》讀后感 7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兩”是多少,這對自己有好處。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戰國時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當于現在的23.1厘米;安徽壽縣出土的尺,相當于22.5厘米。在秦統一度量之前,確實有點亂。細算起來,八尺有余,則超過185厘米,即使在山東大漢中,也屬高身材,以現代小姐們的標準,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體昳麗,在齊國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鄒忌穿上朝服,對著鏡子(當然是銅鏡)問他的'妻子:我與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個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鄒忌不能自信。再問其妾:是我還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和客人坐談。問客人:我與徐公哪一個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再過一天,徐公來訪,鄒忌仔細看,認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隨后再對鏡子看,確實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細思之,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妻子認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愛我;侍妾認為我美是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有求于我。
鄒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別人的贊美而飄飄然,這算是難得了。先賢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有修養的人,天天廣泛學習 吸收知識,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則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為舉止無過失。不斷約束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為,這種態度在現在看來,也是對的。
鄒忌把他的體會告訴齊威王,得到齊威王的稱贊。下令:全國官民,如當面批評我的過失的,受上賞;通過書面勸告的,受中賞;在外面議論而被我聞知,受下賞。果然不久,燕、趙、韓、魏等國都愿意與齊國交往。但這已超出本文的話題。
《戰國策》讀后感 8
假期期間我讀了一本好書,那就是聞名古今中外的《戰國策》。《戰國策》是收集戰國時期的史料匯集編寫而成,本書共有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它并不是一個人或一個時期的作品,直到西漢時期的劉向將其整理編訂成一本書后,才有了現在的書名--《戰國策》。其中有許多著名故事,比如畫蛇添足、商鞅變法、南轅北轍、田忌賽馬……等等。
其中我比較喜歡田忌賽馬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寫了:田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他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進行比賽。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時,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三場比賽,田忌的馬都比不上齊威王的'馬,三場比賽,田忌都輸了。田忌的好朋友觀看了整個比賽的程序,他拍著田忌的肩膀說:“你的馬雖然比不上人家的嗎,但相差不多。你的上等馬比他的中等馬要快,你的中等馬比他的下等馬快。如果安排妥當的話照樣可以獲勝的。”田忌聽了之后就要求再賽一場,齊威王答應了。田忌照著他的朋友的話賽了一場,結果是兩勝一輸,田忌贏。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得到的啟示是:一是劣勢中找到優勢。世上不是沒有好馬,只是缺少伯樂;相信自己總有獨到的優勢所在。二是以己之長攻敵所短。三是了解對手的劣勢,隱藏自身的優勢。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戰國策》讀后感 9
“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書。”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離開了書,人類的生活就會一片空白。 “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戰國策》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也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書。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史書,記錄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里面有許多有趣而有意義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故事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講的是:鄒忌有一天問他的妻子、小妾和拜訪他的客人:“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都回答:“徐公不如您美麗啊。”一天,鄒忌見到徐公,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鄒忌將這件事告訴齊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厲害了。”齊威王聽了鄒忌的話,勇于納諫,沒有費一兵一卒,使得齊國戰勝于朝廷,成為了戰國七雄!我覺得這個故事讓我著迷的地方是讓我明白很多道理:第一,要善于思考。第二,做事、說話都應該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三,要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積極改正,這樣才能更成功。
一天放學,我給媽媽抱怨道:“我爸爸太煩人了,我數學都考了第一名,還在糾正我的附加題的錯誤,說我思路有問題。”媽媽笑呵呵地摸著我的頭說:“因為你爸爸覺得你是齊威王!”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地對爸爸喊道:“我是齊威王,爸爸是鄒忌,本王接受你的進諫了!”爸爸心領神會地笑了!
看《戰國策》不僅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況、學習文言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還讓我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樂趣。我今天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相信你們讀了這本書一定會受益終生的。
《戰國策》讀后感 10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學生時代,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比如有:《論語》、《左傳》、《國語》等。這些書籍大多描述了各諸侯國及其士人之間的精彩紛呈的斗爭。而在這些書中我最喜歡《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時期劉向根據戰國史料編訂而成的。其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全書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它開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之先河,是繼《國語》之后又一國別體史書。
提及《戰國策》,就不得不提及其書中所述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比如在楚國的張儀為秦破從連橫文章中,張儀為了破壞合眾,說服楚王與秦結盟;他首先是向楚王講述不結盟的嚴重后果,然后又向楚王講述了結盟的好處。結果在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達到了出使的目的。放在今日,不正是左手一個蘿卜,右手一根大棒,逼弱國就范的把戲嗎?
總而言之,《戰國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見識戰國時期的風土人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還可以讓我們增長見識。讀好《戰國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可以讓我們為國事出謀劃策。
《戰國策》讀后感 11
《戰國策》是現在保存下來的不多的記載戰國時代的歷史文獻之一。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依次分國家編寫的。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西漢末年劉向將其編訂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為《戰國策》。我近日閑來無事,便將其潛心“攻讀”了一番,覺得有所斬獲。
全書讀下來最大的感覺就是一個字“詭”,真的很“詭”。由于《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各國謀臣和策士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辭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所謂縱橫家,也是戰國時代獨有的一派。當時的政客分合縱與連橫。連橫及與秦交好,而合縱則是各國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見而又渴望權力以一展宏圖的.策士們,比如蘇秦、張儀等等便開始了一番波瀾壯闊的對決。
舉個例子吧,《戰國策·秦策三·齊助楚攻秦》中,張儀就完美演繹了一個說客足以扭轉乾坤的能力。話說齊國援助楚國打秦國,占領了曲沃。秦王想要討伐齊國,可是齊楚邦交友善,無從下手。于是張儀自告奮勇前去楚國游說。他對楚王說:我們秦王最敬愛的是您,我們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們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齊王,我們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齊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這樣的人為伍呢?因為齊國太丑惡了,所以我們秦國想要討伐他,可是貴國卻和齊國相交甚歡。所以秦王無法好好聽從于您,我們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齊國斷交,我會懇請秦王把方圓六百里的土地獻給您。這樣您不但削弱了齊國,交好了秦國,還增強了自身實力,豈不是一舉三得?
張儀看似出了個高招,將楚王說得是心花怒放。可是當楚國與齊國絕交后,張儀卻“耍賴”再也沒有出現。楚國沒得到土地,齊楚兩國最終被秦國各各擊破了。
其實,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一般地看出《戰國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說辭,大多都是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們大多步步為營,層層推進,通過一個又一個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詭異的小觀點,讓你不斷對其進行認同,小觀點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終不知不覺的對他的觀點表示贊成。
這就是我讀完全本書最大的感覺。“詭”!各色人士詭異的性格不說,最令人稱道的就是說客們的詭辯了。一則又一則充滿邏輯思想而又爭鋒相對的說辭,一篇又一篇向君王們闡述自我見地的高談闊論,處處彰顯著策士們的睿智以及語勢磅礴。
不得不承認,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亞于現代人。他們的思想、智慧使我徹底折服,這是《戰國策》給我帶來的巨大震撼。
《戰國策》讀后感 12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代的歷史文獻之一,是依次分國家編排的,其中記錄當時一些的重大事件。
但這之中,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魏策四·南轅北轍》,故事講的是: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后,便馬上趕了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參見魏王,他對魏王說:“我回來的路上看見一個人駕車去楚國,卻向反方向走,我問他為什么向北走,他說:‘我的馬好啊,可以日行千里’我說:‘你的馬雖然好但不能向反方向走啊’他說:‘我的盤纏很多啊’我說:‘盤纏再多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那人又說:‘我的車夫十分善于趕車’我說:‘雖然這幾樣很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反而會讓你離楚國越來越遠’如今,大王您的每一個行動都想擴大國界,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如果依仗魏國的強大,兵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從而使得土地擴展,大王這樣做的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就是越來越遠了,國家土地雖然擴大了,但又有多少百姓會死于戰亂之中呢?久而久之,大王又怎么會深得民心呢?那么,您就會離您的'的霸業越來越遠了。就和那位想去楚國而卻向北走的人一樣了”。
季梁,他憑著他的口才和智慧,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大戰爭。同時他也讓許多黎明百姓免受戰亂之苦。我想:國家也正是缺少像季梁這樣有政治智慧,敢于直言,并且有思想的人。同時,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這就是《魏策四·南轅北轍》給我的啟發,這本書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
《戰國策》讀后感 13
戰國策,中國古代史學名著、國別體史書。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畔經離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后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書并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于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讀后感 14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對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國事,又不知相馬。”曰:“王何不遣紀姬乎?”王曰:“紀姬,婦人也,不知相馬。”對曰:“買馬而善,何補于國?”王曰:“無補于國。”“買馬而惡,何危于國。”王曰:“無危于國。”對曰:“然則買馬善而若惡,皆無危補于國。然而王之買馬也,必將待工。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與建信君,何也?”趙王未之應也。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謂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聞也。”“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內,則大臣為之枉法於外矣。故日月暉於外,其賊在於內,謹備其所憎,而禍在於所愛。”(《戰國策.趙策四》)
學習體會:
有個賓客見了趙孝成王問道:“我聽說大王要派人去買馬,有這回事嗎?”趙王回答說:“有這回事。”賓客又問:“那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派人去買呢?”趙王說:“找不到識馬的人。”賓客問:“大王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趙王說:“建信君要處理國家大事,何況他又沒有識馬的本領。”賓客又問:“大王為何不派紀姬去呢?”趙王回答:“紀姬是個婦道人家,不會識馬。”賓客接著問:“買馬如果買到好的,對國家有什么好處?”趙王回答:“對國家沒有什么好處。”又問:“買馬如果買到壞的,對國家有什么危害?”趙王說:“對國家沒有什么危害。”賓客說:“既然買的馬是好是壞,都對國家沒有什么益處或危害。大王您買馬卻一定要找一個識馬的人去。現在治理國家如果用人不當,城邑將無居民,祖宗斷絕祭祀,可是大王卻不任用內行的人,而把大權交給建信君,這是為什么呢?”趙王無言以對。賓客繼續說道:“燕郭占卜的方法法有一種叫桑雍的,大王您知道嗎?”趙王說:“沒聽說過。”賓客說:“所說的桑雍,就是指善于迎合自己的親近者,以及很得寵愛的`夫人、美女等等。這些人都是趁大王醉昏昏的時候,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他們這些人在宮內隨心所欲,那么大臣就能在宮外為非作歹、貪贓枉法了。所以說,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只能照到外表,而壞人卻隱藏在陰暗的深處;小心謹慎地防備了自己憎惡的人,可禍亂卻往往發生在自己寵愛的人身上。” 這篇文章首先描寫了趙王買馬總想找一個識馬的人去買,而治理國家卻不懂得任用內行的人,任用了建信君這樣一個寵臣。說明了買好馬或壞馬,對于國家無足輕重,而任用內行的人治理國家卻舉足輕重,可趙王輕重不分。
然后又舉出燕郭占卜的方法桑雍,敘述了桑雍就是迎合親近寵愛之人,而正是這些受寵之人乘機索取大王的東西,進而引導了大臣們在宮外貪贓枉法。說明了對所寵愛之人也必須有所防備。
這個故事告誡人們,治理國家、治理政事要知人善任,既要防備所憎惡的人,更要防備所寵愛的人。否則,于國家、于政事、于人民將有害而無益。
《戰國策》讀后感 15
隨著鄭曉龍導演《羋月傳》的熱播,本來對先秦歷史就非常感興趣的我,更想去探究歷史本來的面目,去感受戰國時期縱橫家的縱橫捭闔和諸侯爭霸時的風起云涌。 戰國時期,波翻云詭,策士縱橫,政治、軍事和外交斗爭錯綜復雜,令人目迷五色。我們在研習這段歷史的時候,常常感到資料非常缺乏,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當時各國對文件的銷毀,二是秦始皇焚書,典籍散亡,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今天我們看到的《戰國策》雖然保存的只是戰國二百多年的一個梗概,但是已經極其難得了。我們今天去古已遠,尤其應當珍視。 《戰國策》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各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的人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縱橫家是戰國舞臺上風頭最健的人物,他們不僅對天下大勢、各國實力、風土人情和山川險隘了如指掌,而且還會揣度人主的心理,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書中所寫的蘇秦、張儀游說各國,談鋒犀利,舌吐風雷,一番談話,便使得國君俯首,傾心聽從。此外書中還寫了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物,這些人物在歷史長河中光彩照人。不辱使命的唐雎、義不帝秦的魯仲連等等,這些篇章都值得我們高中生細細品讀。書中也寫了一些反面人物,例如
饞臣王錯、奸妃鄭袖、暴君宋康王等等,揭露他們的陰險愚昧、兩面三刀。可以說《戰國策》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輝煌開篇。 《戰國策》的.語言也是別具風格,鋪張揚厲,雄渾恣肆,氣勢磅礴,筆力千鈞。涵詠其中,可以使我們執筆為文,富于曲折變化,不致板滯不靈。《戰國策》中還運用了很多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驚弓之鳥”、“南轅北轍”等等,這些詞語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頭、筆下,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鄭曉龍導演的《羋月傳》雖然制作精良,劇本考究,依然存在演繹的成分,很多歷史經不起推敲。因此借此時機細讀《戰國策》,你會發現典籍中的人物形象比影視劇中更立體精彩。雖然《戰國策》人物語言喜歡渲染夸大,但是對于青年人尤其中學生確實有裨益于擴大知識領域、了解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可以借助影視劇熱播契機,品讀經典,在閱讀的時候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戰國策》讀后感】相關文章:
《戰國策》讀后感01-19
《戰國策》讀后感范文02-11
《戰國策》讀后感4篇03-11
[通用]《戰國策》讀后感4篇08-24
哈姆雷特讀后感 讀后感03-05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孤獨之旅》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簡愛的讀后感模板 讀后感03-04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