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流浪地球讀后感
流浪地球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5-02-10 14:09:42
  • 相關推薦
流浪地球讀后感(通用2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流浪地球讀后感 1

  今天,我們在作文班看了一部科幻大片,名字叫《流浪地球》。

  電影主要講了,太陽已經在不斷膨脹,2500年后,太陽將會把整個太陽系吞沒,地球便將會不復存在了,威脅著全人類的性命。于是,全球各地的國家都團結在了一起,開始了“流浪地球”的計劃,這也是人類前所未有的這么團結。

  這部電影令人感動的情節有很多處,但最令我感動的'是:主人公劉培強為了國家,舍棄小家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他與兒子對話時,眼角里都流出了淚水,看到這里,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我在想,如果影片中的父親是我的父親,我也會為有這樣一位優秀的父親而感到自豪,我會為我的父親豎起大拇指!

  看完這部電影,我陷入了沉思:在我們這個年代,大多數人都關心金錢和物質,沒有人去關心環境關心未來。如果人類都這樣,為了自己的貪欲,無休無止地向地球母親索取,那么電影里的情節就會成為真實現象!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我還學到了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希望!

  流浪地球讀后感 2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價值,親情也可以隨意舍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后。

  而人類的可悲在于對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懸崖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注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里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著眼人類不過短短幾十年的壽命本身。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保護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讀后感 3

  我常常問自己我為什么讀書,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尋找共鳴,了解異域文化。消遣可以說是最大的訴求,或許說很遺憾就算已經是成年人,閱讀小說還是停留在讀情節,于是就有了第二個理由的支撐,尋找共鳴。這本小說的人物,哪個我最喜歡?哪個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性格缺陷,我要怎么變更好?當然對于讀異域文學,了解他們的文化也是一個大的出發點。大致相當于行萬里路,這對于一個囿于繁瑣生活,房貸,工作壓力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解脫。

  那讀科幻小說是為了什么呢?我不太確定。之前看過劉老師的'三體,看得太快有一些趨于表面,看這本流浪地球雖然跟最近的口碑有關,但也是讓我沉浸其中。恢宏,想象力,學術詞匯,人類的未來,最重要的希望。我覺得這本書傳遞的最大的價值觀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書「希望」 這個字眼閃現了人性的光輝。但對于書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還是無法體會到一個豐滿的形象。或許這不是關鍵吧,對于科幻小說。

  流浪地球讀后感 4

  電影很棒,卻并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會意義,開創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跡。

  但我始終認為,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于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并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于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后性的,是在思想萌發之后才有相應的作品產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并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后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敘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個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劉作品,推薦。

  流浪地球讀后感 5

  對于自己來說,一直排斥科幻小說,也許是自己腦洞不夠大開,也許是因為自己物理一直沒有學好,亦或是因為自己膽小,不敢去看地球如何而來,地球將如何不復存在,想想都害怕,小時候,村里死個人,我都能嚇得得去“收魂”。要不是因為拍成電影,也不會去看《流浪地球》這本書,《三體》早就在書架上兩年了,但是遲遲沒有去打開,因為腦海里無法構想,讓自己會看的很痛苦。

  在這本書里人性的.東西我沒有看出多少,或許是自己才疏學淺,看不懂不能怪,比較贊同選擇希望,任何時候都應該選擇希望的,有了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勇氣。個人比較好奇的是,經歷那幾個時代,吃飯問題怎么解決,不知道電影里有木有解決。

  但是這不妨礙好評如潮,最起碼電影給國人爭臉了,雖然我也沒去看電影。懵懂的我,對外太空的知識知之甚少,也就不去探索了,了解一些皮毛而已。

  流浪地球讀后感 6

  大劉的這篇短篇小說真的是挺短的,沒用多長時間就看完了,因為是改編成了最近熱門的電影,才有興來讀。說實話,看大劉的短篇小說并不會引起太多的`趣味與深思,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完了三體這部既趣味十足又引人深思的長篇小說后,再去看他的短篇小說,襯托得就會具有明顯的差異,似乎帶著對讀三體時的感知只會帶來失望吧。

  盡管是一篇很短篇的小說,大劉也加入了對于人性的思考這一部分元素,最讓人映像深刻的應該就是:因為人類天性對于別人的不信任,那種歇斯底里的報復欲,而將拯救地球的那五千多人無情的凍死在冰面上,諷刺的是痛恨并處死這五千人的其他所有人,確因為他們而都活了下來。這也應該是整部小說最精彩的一部分吧,重要的轉折點。也許其他所有都是次要的,都是為了突出人性而做出的必要敘述,這才是一部小說的正真價值吧。

  流浪地球讀后感 7

  說實話,我是學渣。評論里面各種物理學霸的科普其實我都不是很懂,雖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識。

  小說很精彩,但我更喜歡電影的版本。

  作為一個物理白癡,我只有以下這些感想:

  1.如果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但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孫痛苦之上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也不會覺得高興。本書的男主提到,當他聽到那首贊頌太陽的歌時,想到將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星球,感動到流眼淚,即便第一百代子孫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孫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電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宣告失敗時,里面有的人用槍自殺;有的人則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擁,度過最后的時光。我則握著我的愛人,試圖記住他臉龐上的`每一根毛發,每一條皺紋。雖然這只是電影,雖然還沒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結束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著自己愛人的手,而且大家都還活著。真是太好了。

  因為我是又感性,又矯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整部戲的內核就是在表達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問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應該就是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讀后感 8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編為電影的科幻小說,名為《流浪地球》。它講述了一個從太空技術的視角探討地球未來的多種可能性,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把地球當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處航行、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講述的未來,是生存環境非常嚴酷的未來;在種種有關與地球未來的設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種可能的'設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對未來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讓更多青少年讀者和科學家們來提供答案。

  對于《流浪的地球》這本書,我比較推薦“超新星際元”和“流浪地球”兩段。因為“超新星紀元”寫出了人世間的善與惡;“流浪地球”寫出了地球人民面對危難時眾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絲希望也不放棄的精神。

  “超新星紀元”講的是一顆直徑為太陽的23倍、質量為太陽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離太陽系很遠的宇宙中,但因為爆炸后產生的能量過大,那龐大的能量進入到太陽系,并對地球造成了傷害,令整個地球上13歲以上的人在它到來的幾天后會死亡,屆時,整個世界就只有13歲的和13歲以下的人了。

  這本書給了我面對挫折時那源源不斷地勇氣,也告訴了我群體的力量是強大的。

  流浪地球讀后感 9

  看過電影后再看小說,感覺不完全一樣,還是說說電影《流浪地球》觀影體驗:越來越喜歡吳京塑造的每個角色!整部電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發自內心的求援,對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喚醒了那些為了與家人最后短暫相聚而撤離的救援隊伍,詮釋了希望的意義;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測算精準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感嘆在危急時刻只有中國人勇敢的站出來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對生的渴望和對全人類的貢獻;在經歷了17年領航出征任務,已經辦完交接手續的最后一天,劉戶口的.爸爸選擇了犧牲自己沖向木星、點燃木星、帶全人類回家的時刻淚流滿面……我們的地球是需要每個人去愛護和保護的,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和教養,在災難面前只有我們的祖國才能真正的保護我們!看了流浪地球為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有了這么大的突破而開心,更為了那些讓我們可以在這和平發展的時代里實現夢想的人而自豪,為我們可以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慶幸,中國雄起,中國威武,中國最棒!

  流浪地球讀后感 10

  因為沒時間看電影補了小說,這樣的故事在影片類型中可以規分為科幻片,也可以算作災難片,在科幻這一部分,大多數人都去看個噱頭,很多東西難以消化理解,所以我同大部分人一樣,站在災難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在地球毀滅到來的時候,人類倫理親情,社會秩序,精神存在都在崩塌,只有對于死亡淡漠的對視,全書故事節奏大致可以以三個部分加以遞進,第一部分架構作者想象的世界觀并加以解釋和說明,很多科幻的元素都在開篇進行集中的出現,這是為了整個故事的后續展開,第二部分開始著重敘述在災難圖景下人類的情緒反應和社會秩序,以及政府和民眾的關系,這部分或許受篇幅影響探討并不深入。

  第三部分可以看到人類的'矛盾和在大災難面前是非的把控選擇,人類總是偏向狹隘,在我的理解下這不是大劉一定要把人類寫的如此自私。而是在宇宙的無窮中,在規律的自覺中,在精準的法則中,人類的意識和判斷總是失衡,以此來說人類終究是渺小的,但因這種渺小的無畏卻有些悲涼的偉大,正是以這種偉大,人類用生于憂患的品質去傳遞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書中最后給了人類希望,流浪歲月中并要將此傳遞給一百代人。

  流浪地球讀后感 11

  從《三體》知道大劉,看了一點點,篇幅過長還在閱讀過程中,同是雨果獎的《北京折疊》也看到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現今世界的解讀。只有簡單涉獵科幻的經驗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劉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稱贊,雖沒三體精妙,但卻能有人之不能想,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厲害。只是在這流浪途中,似乎沒有了人情味。宏大敘事和全局觀念雖在其中,但大劉因為這更大的災難而放棄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當妻子面對丈夫的出軌沒有絲毫波瀾時,讓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個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這長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災難情感這樣的東西還是不會消失,不會不珍惜。也或許是大劉的短篇,沒有空間去展開這樣的情節。不,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描述中,他不抱有這樣的家庭觀念,心中因為有了所謂的.全局觀念就舍棄了小情懷(但卻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愛情、后代……

  對于瞬間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絢爛),以及對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鳴的。

  流浪地球讀后感 12

  我們就退一萬步說:人類將自豪地死去,因為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

  被這句話感動,一直相信這是人類面對浩劫時最大的驕傲。就像那5000名科學家一樣,即使真的死去,依然像雕像一樣站立!

  想起電影《絕世天劫》里的一段臺詞,我想這不是大劉筆下人類的傲慢,而是文明層面上,生而為人的尊嚴。

  “我今晚不是以美國總統的身份向各位發言,我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元首,而是人類的一員,人類面對的`最大的挑戰。圣經上說這是世界末日,萬物毀滅。不過這是地球歷上人類首次有能力避免遭到毀滅,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已經盡一切努力避免這場浩劫,人類追求的知識結晶,對科學的苦心鉆研,冒險飛向太空的努力,現代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甚至來自戰爭的經驗,都為這場生死戰提供利器,在多災多難的歷史上,人類曾經犯過多少錯,人類曾經受過多少苦難,經過這么多年。只有一種情操,能讓人類繼續存在下去,那就是勇氣,全世界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十四名勇士身上,他們將飛向太空。讓全球的人類目睹你們的英雄事跡,愿上帝保佑,祝你們好運。”

  流浪地球讀后感 13

  在國內的科幻小說界中,我想劉慈欣應該算是很有名的的。特別是他的作品——《流浪地球》還被改編成電影。《科幻世界》對他的評語是:宇宙送給我們一個劉慈欣,劉慈欣送給我們無數宇宙。他的其中一部短篇作品《帶上她的眼睛》也被選入中學課本,但要說我最喜愛的一篇卻絕不是以上兩篇,盡管以上兩篇也很優秀,但最能觸動我心的還是《朝聞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篇文章完美的體現了人類對于真理的渴求,令我最為震撼的時刻就是他們義無反顧走上真理祭壇的那一刻,那樣壯觀的場面甚至超越了之后他們變成無數火球升上天空的時刻。還有那無盡的`宇宙的一隅,連排險者都無法知曉的問題——“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連方琳盡力也無法扭轉的,文文對于宇宙的渴求和早已被決定的命運。全文的最后,作為母親的方林只能又重復了一遍那話:“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對啊,我們無法了解的的確太多了,但人類的未來還有著無限長的路呢。

  流浪地球讀后感 14

  今天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前陣子大火的同名電影。電影我沒看過,但劉老師的《三體》之前有看過,確實是腦洞大開。這次正好出差時再機場看到這本書,于是買來看看。

  《流浪地球》里有幾個短篇故事組成,流浪地球是其中的一篇。故事依然超現實主義,讀完了讓人有種“哇,還可以這樣操作!”的感嘆!

  比如地球兩極之間的通道,完全依靠地心引力來做動力,實現兩地之間的通行。簡直不要太方便。可是,這個“南極庭院工程”充滿了危險,于是,一艘“落日六號”的飛船就被困在了地殼中,形成了另一個故事。

  書中人們對宇宙、外太空的`探索特別熱情。當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前往地心、宇宙遨游、冷凍睡眠、電磁戰爭...像是一個個未來大片的感覺。不過,總覺得有莫名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在哪個電影里曾經看到過類似的情節。

  有的小故事之間有關聯性,看一遍可能還理不清,多讀幾次會有不一樣的領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

  流浪地球讀后感 15

  得知電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說看了一遍,氣勢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這是我的初次感覺。

  今天,看了電影,前面的鋪墊很長,故事也完全改變了,其實一開始我是失望的,但后面慢慢漸入佳境,到了韓朵朵通過廣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雖然故事情節老套,但畫面唯美深邃,蒼涼悲壯,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動容。

  回來后,又看了一遍小說,覺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說中的原故事確實不適合搬上大銀幕,用上這個故事,雖然是老酒,也算用了個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劉對于這個改編是否滿意?

  再說句題外話,得知這篇小說是《三體》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里面尋找它的影子。當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劉的名字時,我甚至為他感到驕傲,那么多年的堅守,最后的成名,是多么的不易!可是,一個心中有著整個宇宙的人,應該不覺得寫小說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應該不只有賺錢和買房吧!但是,他肯定是愿意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書的。

  硬科幻,我無法企及的領域。我甚至已深深覺得能將自己寫的小說搬上大銀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這小說,不是小情小愛,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讀后感 16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看這本書,電影也已經上映了,想著在看電影前預熱一下,沒想到書并不長,手機頁面也就剛到一百頁的樣子。看完的總體感受是:作者腦洞真大。

  宇宙的浩瀚是我們無法用腦子想象的出來的,人類從一次次的提出假說到驗證到探索,越來越發覺自己在宇宙(之前還沒有這個概念)中的渺小無知。

  書里的為拯救地球而開啟的流浪地球計劃在實施不久后卻被民眾發現是私利陰謀。一些人為了統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給地球裝發動機把它變作一艘巨大飛船的做法來控制它。是的,看到這里一定會覺得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陰謀而這樣干太不可思議了,怎么可能花這么大的代價,費這么大的勁?如果真是想統治世界而,那么像美國大片里演的,研發核武器,控制某些政府機要都比這個來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們向公眾說出太陽已經出現問題,就是因為人類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會相信這種推論出的真理,所以更不會去支持,當局者只好說未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這應該是個善意的謊言。就像現在人們常說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極少數吧。而那些發現這一“謊言”的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壓抑,惶惶不可終日的惶恐之下已經失去了理智的判斷能力,就像人過于向往會產生幻覺一樣企盼著好的情況發生。

  最后還是雞湯總結一下吧,人生命的長度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細砂一粒,人生存的環境在恒遠的宇宙中更是小到不如塵埃。所以時刻提醒自己,眼睛要看的更遠一些,思維要想的更廣一些。

  流浪地球讀后感 17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發現小說和電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來,太陽即將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類選擇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并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經受了巖漿的不斷侵襲以及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于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作為科幻小說,作者大劉的想象宏大瑰麗,描寫出的宇宙無邊無際的孤獨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讓我覺得整個地球亦或是太陽系甚至是銀河系都顯得非常的渺小。不僅如此,小說還透露著現實的的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在種種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中,正隱含著人類對種種現實問題的深切思考。

  大劉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他的科幻小說把人類的感情作為重點。比如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著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著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并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這也是整本書帶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然而書的結尾卻給人漫長而冷漠的絕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軌道,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人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于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殘忍地處死,可沒過一個小時,太陽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證實是正確的。幸存的人們帶著地球開始新的流浪。

  讀到這里,我的心里特別難受,像是有什么東西卡在心里。或許編劇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因此電影在這一處做了很大的改變——希望不是等著別人來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動起來,永不放棄。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噴射火焰依舊無法點燃木星,吳京扮演的角色駕駛飛船,帶著飛船上的三十萬噸燃料,為火焰續上了最后一段燃燒的距離,創造了奇跡。

  “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是啊,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守住自己認定的希望,總有一天你會得到所有的回報。

  流浪地球讀后感 18

  這個假期在姐姐的推薦下,我閱讀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這也是在我印象中讀過的第一本科幻小說。

  流浪地球講的是大約4億年后的幾個世紀中。天體物理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加快,經過高超的科技發現氦元素將在400年內傳遍太陽內部,并產生一次叫做氦閃的爆炸,地球將被氣化,人類為了生存發明了地球發動機,它可以把巖石作為燃料產生巨大推力,使地球停轉并離開太陽系,全速航行100代人,然后到達比鄰星并成為它的衛星。

  在地球發動機運動對地球進行停轉剎車時的戶外高溫七八十度,當我看到那時人們的生活,我感到生活在這個和平美好時代的我們是多么幸運,我們有溫柔的陽光,可愛的太陽,美妙的自然和清涼的雨水,我們有和睦的家庭,親切的朋友,自由的生活和明朗的星辰。相反,看了那些孩子們的生活后,我內心無比同情,我感受到了我們的幸福,他們外出都要穿冷卻服,發動機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變成無數色彩組成的瘋狂涌動的光。而東半球,在剎車時代將一直處于永遠的黃昏,而且這些孩子們對于太陽的感情并不是愛戴和希望,而是對它的恐懼和不安。這樣的生活使我真正感到了我們現在的條件是多么美好啊,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為沒人知道自己的下一秒會發生什么。

  從流浪地球中,我還發現了自己知識的淺薄,許多物理名詞使我看得一頭霧水,使我更加深刻認識到了知識的可貴,尤其是書中人類未來諸多偉大的發明,若不是人類的刻苦鉆研和辛勤勞作,恐怕是無法抵御這樣的天災,我同時還認識到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顯得多么渺小多么無助。人類的力量無法與大自然抗衡,那么我們就應該努力學習工作去保護。

  流浪地球雖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其中卻有許許多多的科學理論和深藏的道理,他是我的第一本科幻小說,也是第一次使我認識到人類如此渺小和科學多么重要。

  流浪地球讀后感 19

  電影帶給人的是科幻的視覺沖擊,而原著給人的思考更深些。

  關于文中所反映的“人性”,我不由地想到最近看的《芳華》,其探索的.人性都是在集體主義之下暴露出來。個體融入集體,喪失自己的思考,其人性也隨之被扭曲。

  這是我第一次看劉慈欣的作品,讓我看到了科幻作品也可以藏有關于“人“的思考。在災難面前,活著就是希望。生命值得我們每個人珍視。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并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太陽有一天也有消失。

  流浪地球讀后感 20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為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愿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于安全的找到了棲息地。

  盡管這部書是想象的,但是當我了解到因為那位爸爸的執著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內心還是非常感動。書中內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園,避免書中的那種情況發生。

  讀了這本書之后,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發,對我們來說不就是一場災難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寧靜的.生活,居家隔離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并非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許多無數逆行者的攜手并行,并肩作戰。不曾忘,耄耋之年臨危受命奮斗于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不曾忘,風華正茂的女孩褪去華服,剪斷青絲,堅守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靈魂的紅裝;不曾忘,那些說出鏗鏘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們,一個個在請愿書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無情,人間卻有情。這些無數個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個男人一樣嗎?

  歲月從不靜好,但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無數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使我們抬起頭看見了清靜與美好。

  流浪地球讀后感 21

  閱讀《流浪地球》,緣于它的同名電影,我也因此認識了中國科幻小說之父——劉慈欣。

  小說和電影的出入不大,大體情節類似。講述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內核極速老化,將發生氦閃,會導致太陽系毀滅。人類為了生存,給地球安裝上了一萬多座行星發動機,驅使地球脫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劉慈欣筆下那跨越時光的奇妙文字所吸引,腦海中不斷閃現地下城、行星發動機、太陽系等圖景,心潮不斷起伏,像有很多種聲音在敲擊心坎。

  “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記得在看到地球在經過木星那一階段的時候,我的內心被深深震撼了:學過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質量大的行星對質量小的行星會有吸引力,而地球在經過木星的時候又剛好遇到了木星風暴,導致引力增強。于是地球被木星不斷的吸引,到最后地球已經突破了“洛希極限”,即將被木星撞上。面臨此滅頂之災,很多成年人放棄希望,是做出了自殺、搶劫等過激行為。但在此時只有一個小女孩沒有放棄希望,說:“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她用自己對希望的堅定信念,喚醒了一部分對希望的堅持,經過不懈努力,使地球“活”了下來。

  所以說,不論什么時候,事情發展到什么地步,都不要放棄希望。試想一下,如果小說中面臨危難時,人們都放棄了希望,那結果可想而知。小說讓我明白了:不管遭遇了什么,都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因為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有了它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小說打動我的還有中國人的家園情懷與用于擔當的精神。如果大家將這部小說與西方的同類小說作對比的話,你會發現面對地球毀滅這種極端情況時,中西方作家筆下人們的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可能造多少多少架飛船直接“跑路”了,而中國人呢?那就是帶著家人,帶上“家”,一起走;如果家沒了,那活著還有什么意義與價值呢?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園情懷”!“家”不僅僅是一所房子,更是父母妻兒等親人朋友;“園”不僅僅是故園故土,還是自己籍貫所屬的.區市省國,更是我們的藍色星球——地球啊!“帶上地球去流浪”體現的正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園情懷。

  此外,小說中體現的我們中國人那種勇于擔當的精神也深深令我感動。當人們在為地球脫離木星的計劃做出一步時,卻遇到了困難了。這時中國領航員劉培強毅然駕駛飛船沖向火焰,使計劃成功實現,但也犧牲了自己。難道他沒有家人,不想好好活著嗎?但在“大家”與“小家”的取舍中,他最終選擇了舍小家保大家。為國捐軀體現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園情懷與勇于擔當、不畏犧牲的精神,自古以來亦如此!

  合上書本,我才知道那一刻,我是多么珍愛我們的地球——她是我們所有人類乃至于所有生物的家園啊!“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我的心底有聲音吶喊。如果某天小說一語成讖,那么我們要到哪里去流浪呢?浩瀚宇宙,茫無涯際,我們又能托身于哪一顆星球呢?也許我們會發現地球有多美好,可她又是多么的脆弱啊!我們不要白色垃圾遍地飛,我們不要黑色污水入海流,我們不要海水上漲陸地降,我們不要天氣惡化物種絕……我能做的是: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顆糧,愛護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樹;倡導環保綠色的出行,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保護地球,刻不容緩;愛護地球,從我做起。

  我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讀一下這本小說,它通過精彩的情節向我們展示了深刻的道理,有屬于我們中國人的,也有屬于世界的!我也希望,我們的地球可以長久安寧,永遠不要成“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07-19

《流浪地球》讀后感09-26

流浪地球讀后感06-15

流浪地球讀后感09-21

流浪地球讀后感(精選)09-14

流浪地球讀后感精彩09-27

《流浪地球》讀后感15篇07-21

流浪地球讀后感15篇09-09

流浪地球讀后感優秀[15篇]11-1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视频 | 亚洲最新国产91 | 中文字幕午夜乱理片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香蕉久久高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