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中國通史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中國通史有感1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的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豐富的一座知識寶庫。
面對風云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要了解歷史,才能更好的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鑒歷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未來。 隨著翻開目錄,這一本書寫得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民族歷史,及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并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堂,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于中國人,才能對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么熟悉的無疑是一位難咽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了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你是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我們雖然對歷史沒有細微地了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簡要的描述,對于增加我
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 了解中國歷史,中國人人有責!
讀中國通史有感2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國通史》的課外書,書里面講的都是關于歷史方面的知識。我被書里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類歷史上,已經經歷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時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的是司馬遷忍辱寫《史記》這個內容。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任了司馬談的官職,并且牢記父親囑托,一定要完成史書。一次,因為司馬遷為一位將軍辯護,所以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史記還沒完成,便消除了這個念頭。就這樣,他忍辱負重,發憤寫作,整整用了13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前無古人的著作《史記》。
讀到這里,我被這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又想到了國家體操隊的隊員們,她們一個個在賽場做出優美、輕快、高難度的動作,可又有誰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諺語來說最適宜不過了,術。《中國通史》表達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于表達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表達的內在邏輯聯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局部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臉,才氣見于事,義氣見于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那么是不變的法那么!
讀中國通史有感3
從古至今,中國經歷了許多次劫難,起源于遠古時期,直至現在的和平生活,經歷了幾年的腥風血雨,才有了如今的生活。
《中國通史故事》共容納了565個故事,其中我對項羽的事有些思考。據說,在項羽來到烏江邊上,有位老人勸他去江東稱王,但他卻說:“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擁立我為王,我還有什么臉去見他們?”最終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惋惜項羽一世英才,覺得烏江邊自刎是一種維護了尊嚴的表現。杜牧認為,大丈夫能能屈能伸,不應該放棄希望。項羽有很強的.自尊心,知道自己已沒有面子再見父老鄉親,竟敗在了跟自己兵力差了許多的劉邦手下!
不過,為什么劉邦奪得了天下,項羽卻失敗了呢?第一,劉邦善用人才,聽得進大臣的話。比如,蕭何推薦韓信,劉邦拜他為大將,連打勝仗。項羽認為只有自己的計謀是最好的,他身邊的將士都轉而投奔了劉邦,項羽太自以為是了。第二,項羽太殘暴。劉邦約法三章,項羽則殺了五十多萬人。“得人心者得天下”,項羽被人民厭惡。第三,項羽沒有掌控天下的能力。臨死前吟誦:“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見,他在生死關頭沒有關心天下安危,竟嘆息起夫人和烏騅馬來!他一點也不關心國家,又怎么能夠成為天下霸主?此外,項羽有勇無謀,目光短淺,只為一時利益而奮斗。
我們要以項羽為鑒,多思考,有了計劃再去行動!
讀中國通史有感4
作為一個歷史迷來說,非常喜歡看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以前在央視六套上沒看完,近幾日一直在從頭開始補看。總體來說還是制作得相當不錯的,呈現了中國歷史的大致脈絡,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到了封建帝制的覆滅,全面地講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
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兩宋、元、明、清。每一個王朝的興起、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們所具備的高尚的品格還依舊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早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融入進了中華文明中,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無數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許多的感悟,然后以史為鑒,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才是歷史的留給后人的真正價值,它真正的的意義。
讀中國通史有感5
講的比較淺,也比較官方。
我國土地上有幾種勢力,農民,地主,士族,皇族,軍隊。
沒有考證,信口一說。經過兩漢發展,地主群體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士族。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朝廷無力鎮壓,允許地方州郡招兵買馬,一個個割據勢力形成。而割據勢力又需要擴充人馬,士族大量被任用。也許當時講的亂世梟雄們講的仁義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拉攏士族支持。
割據集團和依附他的士族集團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當時還沒有科舉,由士族提供人才,統治者則反饋優厚的社會資源。隨著國家的`統一,依附的士族集團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形成了門閥。門閥把持朝政,左右決策,和皇權產生矛盾。又由于門閥需要千方百計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得不打擊進步改革,不斷壓榨百姓。加上門閥的后代生活條件優越,上進的動力不足,門閥勢力很快會陷入奢侈享樂,門閥勢力為國家提供的人才質量也就大不如前。這導致國家開始走下坡路。
不同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內耗國力,外引胡兵。導致北方大地劇烈動蕩,從這開始到宋朝,可以說是“武人之亂”,只要武將手里有兵,就能砍了上司做領導,然后被下屬砍了,輪回不止。在這動蕩的時期有許多人試圖結束亂世,恢復平靜,比如南梁蕭衍推在全國范圍佛推孝收攏民心,使國家在精神領域達成共識,可終究是曇花一現,斷送于武將叛變。
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的動蕩,大的門閥被打散了,門閥又變成士族集團。隋唐兩朝,我認為是特例,在“武人之亂”沒解決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大治的局面。情況是這樣的:開國皇帝武將出身,可以控制將領,打下江山,然后勵精圖治實現大治。后世的繼任者們如果可以維持盛世,則天下太平。如果不行,則很快有武將叛亂,叛亂成功的武將如果不能實現天下大治,就會被新兵變的武將斬殺。兵變之風愈演愈烈,簡直一鍋粥。
由于隋唐的科舉制度,寒門子弟有機會實現階層躍遷,士族由以前的地主屬性轉向讀書人屬性過度。戰爭由階級戰爭例如農民階級向地主階級沖擊,過度到勢力間內部戰爭,勢力間的內部戰爭損耗了整體的國力,導致外敵入侵。又引入了民族矛盾。
雖然有隋唐的強盛,但是由于幾位統治者翻了車,“武人之亂”帶來的兵變繼續上演。持續到五代十國,直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武人之亂”的禍根才算差不多的解決了。縱觀歷史,其實由百姓發起且主導的,反壓迫反剝削的正義戰爭還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是上層階級爭權奪勢內耗戰,引來外族,所以說興亡百姓苦。
宋朝雖然比較有效的處理了“武人之亂”,卻帶來了“文人之禍”,廢了武人雖然阻止了兵變的發生,卻給已經染指中原的外族提供了絕佳的征服機會。至此,大廈傾。
歷史車輪滾滾,同樣的問題來到了明朝,我們看明朝如何解決文武的問題。
讀中國通史有感6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面對風云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鑒歷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未來。 隨之翻到目錄,這本書寫的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并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么“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干涸的歷史細胞。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于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看。
讀中國通史有感7
李老師推薦的100集的《中國通史》到今天為止我終于看完了。
從10月16日開始看,到今天11月24日截止,歷時了一個多月。
整體感覺我們中華民族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呀!泱泱華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部血淚史,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奮發圖強史。
在每一個歷史截點,總會有仁人志士站出來,站在歷史大潮的洪流當中,奮不顧身,博擊風浪,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有那么多英雄豪杰,大家鴻儒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舍身取義,正是他們鑄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使我們屹立數千年而不倒!
通過看這100集的《中國通史》我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使我對祖國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層。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有些地方理解的還不太透徹,需要返回去重看,這真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話真的很有道理呀,要想工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學習知識,增長學問,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呀!
感謝我學習的領路人一一李昌遠老師!
讀中國通史有感8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想要了解中國的開展歷程,就不能不了解歷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然而,很多人對中國歷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在如今這個越來越重視全面人才的今天,如果我們不懂得一些必要的歷史知識,平日生活中時不時會錯誤百出,被視為無知:如假設不懂裝懂,會貽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為人師者不懂得一些歷史知識,是要誤人子弟,甚至會導致謬種流傳。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棄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掌握歷史史實背后的深厚底蘊,才能增進隊歷史乃至現實的解讀與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戰面前與時俱進,適應社會開展的潮流
我曾記得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守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借鑒,后世的教訓。〞歷史作為一面鏡子,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中國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以其獨特的體例、豐富的知識而深受廣闊讀者喜愛,至今暢銷不衰,成為我國發行量巨大啟蒙讀物之一,各種不同版本已經不能滿足廣闊讀者越來越高的閱讀需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進行更新,補充和調整,并注入更多的時代元素。
當然歷史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防止和借鑒,目的在于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高。
讀中國通史有感9
中國通史共有十本,是從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國古人類化石,又說了想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和堯舜禪讓等史前神話故事。接下來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觸最深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烽火戲諸侯。商紂王為了一個愛妃不理國家大事,還心胸狹窄,連別人為自己嘆口氣都要坐牢。還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愛妃)笑一笑,就戲弄各個諸侯,讓諸侯不相信他,最后還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講了春秋、戰國和秦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自稱是個仁義之師,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厭詐,還屢次丟掉勝利的機會,說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勝。在春秋時期還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老子的《道德經》。春秋后是戰國,秦魏楚燕趙齊韓七國展開了一場和長達254年的大戰,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變法講了商鞅在南門豎一根三長高的木頭,說誰能把它抬到南門,就賞金10兩,過了一會兒,又改成了賞金50兩,有個漢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兩,后來人們都相信官府,秦國就變強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過是漢代很三國。漢高祖劉邦能大敗西楚霸王項羽,正如他所說的一樣:要比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要比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要比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而我只是善用這些人。劉邦寬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呂雉卻卑鄙狡詐,在劉邦死后擅自纂權,殺了劉邦的四個兒子,還立最無能的劉盈為太子。還有三國時代的董卓專制、曹操起兵、桃園結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后面還有七本,講的分別是隋、南北、晉、唐、宋、五代、遼、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講了。 中國通史讀后感4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歷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說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注解,邊看《二十五史》。
讀中國通史有感10
顧名思義,《中國通史》講的就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華的興衰,縱跨中華五千多年歷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門回歸。
翻開第一頁,沉重而緩慢。凝視著它淡黃的書頁,讓那來自遠古的風,把我的心吹得透徹、空靈、沉重,讓那來自遠古的長嘯,震撼我的心靈。前言一開始就說道:“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云,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鑒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每個人的'生命就像樹上的葉子一樣,盡不相同。可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歷史的洪波湮沒,甚至悲自己忘卻?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輕于鴻毛?
岳飛的人生因為“忠”而風波亭的點點殘血未曾被洗去,項羽的人生因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為“豪”而烏江前的悲壯未曾被江聲湮沒,魯迅的人生因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遺忘。
沉重,是圓明園那殘痕斷壁中殘留的血淚,是莫高窟中丟失的一卷卷經文,是七君子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個泱泱大國,有過蒙古鐵騎的強悍,有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卻被幾個西方列強蹂躪著,踐踏著,欺凌著。五千年的詩酒文華,五千年的封鎖閉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藝術成就,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在頃刻間瓜分殆盡。尊嚴,榮譽,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腳下,踐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還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現在,中華站起來了,東方睡獅蘇醒了,我們中華少年將再次譜寫中華璀璨的詩篇!
讀中國通史有感11
今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雖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對的,不過,這不影響。我看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到魏晉佛教。
一開始,他是從劉備托付給諸葛亮國家大事開始的,當時,魏國大敗蜀國,而諸葛亮又是當時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國的經濟重新恢復。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強乘著劉備去世來造反,可是蜀軍在諸葛亮的統帥下,很快就打敗了那些豪強。現在就只剩豪強的首領孟獲了。從此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最后,孟獲終于臣服諸葛亮了。現在沒有威脅了,諸葛亮決定發展經濟,所以他改進了鹽井,本來是戰亂時期,盛產鹽的屬國現在在戰亂時期根本沒有經濟來提取鹽,后來經過諸葛亮的改進,鹽井比以前的`產量又高了。他還做了很多改變經濟的事情。改變了經濟,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征了五次,只有一次打敗南方的時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敗了,所以他決定再北伐一次,可是這一次北伐卻成了他人生最后一場出征。司馬懿和他對戰的時候,還是采用原來的戰術,只是死守。諸葛亮,不管怎樣到曹營門前罵,結果司馬懿還是死守。這樣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后諸葛亮就病逝了。
諸葛亮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啊!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了很多勝仗,可是最后也是因為擔心國家而病死了。
我只說了諸葛亮這一個段落,還有其他的幾個段落,但是我覺得諸葛亮這個我感觸最深。
讀中國通史有感12
風輕輕吹過廣闊無垠的沙漠,一支商隊正在緩緩前進,留下一串悠揚的駝鈴聲……
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路。懷著敬佩與自豪之情,我觀看了《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本片生動形象地講述了絲綢之路的誕生與發展。閉上眼睛,絡繹不絕的商隊,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繽紛的綾羅綢緞,頻繁往來的各國使節,像電影一般在腦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見到了那個商旅不絕,繁華興盛的黃金時代。而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張騫的郎官。沒有他的探險,就沒有偉大的絲綢之路。
歷史上,每一次的探險幾乎都改變了世界。
幾百年前,一位叫麥哲倫的探險家帶領他的艦隊環球航行。從這一刻起,人類首次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首次對地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科學的種子漸漸生根發芽。幾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員小心翼翼地在月球邁出一步。從這一刻起,人類自誕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夢被圓上,人類航天技術被推向巔峰,地球為之沸騰。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這對一個人是一小步,但對全人類是飛躍.”幾年前,一位交吳京的.演員拿自己的全部身家進行探險。從這一刻起,無數國人愛國的心熊熊燃燒,促使中國快馬加鞭地前進,全世界也隨之而改變。幾個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從這一刻起,由于他在物理學上的探險為我們觀察和控制生命體的內部結構創造了全新的機會。
探險,創造了絲綢之路。探險,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讀中國通史有感13
作為一個理工科畢業的人,平時稍有關注史哲類的東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性質的變化,深深地覺得自己的學識淺薄,專業技能的提高與學歷的提升,讓我們這一代很多人成為了可悲的有知識沒化的可憐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書,讀讀歷史,不說以史為鑒,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見時的尷尬局面。
之所以選擇這本呂思勉編著的《中國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慮:其一、呂老著書讓我想起了老一輩學者那種不知浮躁為何物,專心通讀二十四史的學習精神,這也是當代社會浮躁的鎮定劑。其二、《中國通史》是很多的史類學生的必讀外書,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這樣的史類荒漠的大腦中帶綠洲的書。其三、也是本書的亮點,是最為吸引我地方,全書的一多半介紹了中國的化,盡管敘述的過程中引用的經典使得看起比較拗口,但是面向讀者,無論是中國人,亦或者是外國人,都是了解中國歷史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我以前認為的歷史,是本書中所介紹的政治歷史,所以一直有認為歷史就是某個人對過去某個時間發生的某事情的一個記述,然而歷史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社會的根基是一個個普通的個體,而這些個體的行為就是反應的化,化同時也決定了歷史的進程,所以研究歷史不能將化割裂出,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個誤區。我們這代人在西方化的沖擊下,傳統的化我們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化影響了政治歷史故而化史應該是我們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國通史》中化史介紹從婚姻、族制、政體一直介紹到階級、兵制、學術、宗教,涵蓋了中國化的各個方面,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方法,從個體出發一直到社會,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種體制,研究是循序漸進,有點及面的。類似于我們的學術研究,正所謂方法相通。仔細品讀,深覺震撼,呂老不僅在結構上設計精妙,在行中更是體現出大家沉淀后的才華于淵博的知識,在中引用的經典,說明各種化現象、行為的出處,又使人覺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們仰望和學習的。看過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論中的引用,感覺生澀突兀,我們需要學習的還很多,正所謂終生學習,突然間覺得自己離開學生這個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種對知識的敬畏,一切變得無所謂,變得不那么謙卑。幸好寒假無所事事之時,心血潮,弄到了一本,及時的讓我有了思想的轉變。
初讀《中國通史》感覺很費勁,更是說明日常的積累不夠,網上推薦都是以慢讀出現的次數較多,因此這本書不是現在網絡學的那種囫圇吞棗,光咽不嚼,而是要細嚼慢咽,慢慢品讀,慢慢理解,細水長流的,本化、歷史就不僅僅是背誦過就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理解與感悟,畢竟很多化現象已經不再出現在現代社會,而作為歷史的一部分存在。讓興趣成為閱讀的第一動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大有裨益。
讀中國通史有感14
這個暑假我看了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是一部百集紀錄片從第一集中華道路,第二集中華祖先,第三集農業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終結。從遠古社會到封建帝國的敗落,一集集,一段段,為我們展現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這部紀錄片堪稱一本完整的中國歷史。
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于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說,終于滿足了我內心對于歷史的需求。以前我認為歷史十分乏味,無趣,但現在《中國通史》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一個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在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因而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讓用“穿越”去了解歷史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變成了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眾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在看到《中國通史》的最后幾集時,基本上已經沒有人評論,觀看量也很少。但其實每一段歷史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份獨特的感受,一份別樣的體會,所以讓我們珍惜每一段歷史,別讓它被埋沒,讓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國歷史的輝煌。
讀中國通史有感15
這個暑假,我帶著對中華歷史的敬意,閱讀了《中國通史》一書,令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世界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存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后世的教訓。”
《中國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史書。它從華夏源頭,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到戰火紛飛、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九州一統的.秦漢;分分合合、離析和交融的三國兩晉;乾坤變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華歷史演進的發展歷程,向我們描繪出一幅雄偉壯觀、璀璨精彩的歷史畫面,使我們從中睿見卓識。
細細品味《中國通史》,讓我感覺它,猶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聽它那意味深長的話語,王朝更迭,歷史動亂,盛世統一……其中,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離析與交融的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古話說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強盛的朝代,也會迎來毀滅的一天。那時,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政府腐敗不堪,朝廷宦官當權,國家四處戰亂……不少地方官員、鄉紳惡霸擁兵自立;許多外敵趁機侵略我們,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掠奪;土匪橫行,四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多少的無辜百姓因為這時代的動亂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將士為了保衛祖國而喪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莊稼顆粒無收,貧民四處逃亡、哀鴻遍野、流離失所……但是它又涌現出無數英雄豪杰,他們為中華統一,民族團結做出偉大貢獻——祖逖中流擊楫、恒溫北伐、謝安東山再起……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無憂,安居樂業,沒有戰火的紛飛;沒有硝煙的彌漫;沒有時代的動亂,一切都能夠得到保障。這都是當年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他們和祖逖、恒溫、謝安一樣,為了中國的統一而無私奉獻,付出代價,卻沒有一聲抱怨。
看完《中國通史》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歷史長河的奧秘。作為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像他們一樣,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從小事做起,努力學習,發奮圖強,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讀中國通史有感】相關文章: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02-23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范文07-13
中國通史讀后感09-09
中國通史的讀后感范文02-21
中國通史讀后感8篇02-25
《中國通史》讀后感11篇02-21
中國通史讀后感10篇02-21
《中國通史》讀后感(10篇)09-20
《中國通史》讀后感10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