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莊子》讀后感
《莊子》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9-16 00:42:24
  • 相關推薦
《莊子》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莊子》讀后感1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游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莊子》讀后感2

  讀了大抵能算十幾許的莊子寓言,竟有種“三觀”盡改、遺世獨立之感。恕我才思尚淺,不能將五大部分融會貫通,便權且從我最感慨及撼動的《尊生》說起。且不論他人讀的《尊生》是多么珍視生命,或標準答案上的《尊生》又是如何尊重生命,我被震撼的是在讀完《尊生》一剎那腦海中閃現的一個詞:本末倒置。不得不說,莊子是多么嘲笑權貴紛爭,卻又對那些癡人不屑一顧,

  他只寫,寫了《尊生》。在《尊生》中,我看到亶父從容而去時的超然。

  民,生便可,是誰統治已然不重要。

  誠然,“權力”這一事物的出現本來目的便只是為了更好的管理,讓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罷了。只是有了管理義務的人自然是辛苦許多,人民便給了他更好的待遇作為報酬。怎知歲月變遷,人的私欲淡化了“權力等于責任”,反而將“權力等于更好的待遇”越描越黑。當責任主見變成了當權者的“可供選擇”,而待遇漸漸成了充要條件時,逐鹿朝野、征戰四方也愈演愈烈。于是,責任與待遇本末倒置。可莊子卻連一丁點兒笑世人的念頭都懶得有,他只是平靜地說“尊生”。權且提一提根本吧,至于是否可有人能參透便不是他想知道的了。

  已然再一次被折服,以上那些世俗之論也皆是我的臆斷罷了。他身在我們中間,心卻在我們世人外面,抬著他參透一切的眼,冷冷地指出我們的根在哪兒,我們要做什么。

  當中有一句:“能尊勝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即使富貴也不因養生的物品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禍害身體。恍惚間我忽然想到了詞語的感情色彩這一說。或許從才出生我們就被蒙蔽了。其實諸如富貴、貧賤等詞語全然沒有什么褒義、貶義之說,都是平等的。貧賤會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體,富貴也會有養生之物傷身的`危害,無論是貧是貴,都有優有劣,不分誰高誰低,只是所處的狀態不同罷了,誰能因此而討厭或嫉妒什么呢?而如今會分了褒義和貶義,好的和不好的,我想大抵也是受了私欲之惑。因了私欲,人們都更向往富貴而遠離貧賤,漸漸的,富貴就好了,貧賤就壞了——私欲已然改造了這個世界的價值觀,連小小的語言都深陷其中,竟是生出許多悲涼。

  連帶著,我在品讀《莊子》時都有如上的感受。或許,正是因為私欲的迷煙,漸漸失去了事物的根本而僅利用以滿足自身的欲念,恰如射箭是為了展現自己,趣灌瀆便以為能功成名就。人們癡傻地追逐著什么,卻常常沒有想到它的本質在哪里,只是一味地追,不想功成垂敗但其實差之千里。癡兒般的渴求成了俗念。世人行,鮮有人破。

  不堪其俗,竟,身陷其俗。

《莊子》讀后感3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莊子》讀后感4

  “寓言”一詞最早大概是出于《莊子》。《莊子》“雜篇”中有《寓言》篇。關于寓言的解釋,唐代莊學家成玄英解釋為“寄也”。也就是說有寄托的意思。清代大經學家王先謙解釋得詳細準確一些。他認為“寓言”就是“言在此而意寄于彼也”。也就是說寫的是一件事,而里面卻寄寓著別的意思。《莊子·寓言》篇中寫的多是寓言,都是編造一個故事而寄托故事之外的自己的思想于其中之作品。不僅《寓言》篇,其實整部《莊子》中很多故

  事都是離言,都是寄托,都是“言在此而意寄于彼”的作品。譬如他的著名寓言“泡丁解牛”,描述的是危丁肢解牛的過程,但卻是寄托了莊子對人生的態度,并非僅僅說肢解一頭牛而己!自莊子之后,我國的寓言創作綿延不斷,例如柳宗元的《黔之驢》、《臨江之糜》、《永某氏之鼠》。韓愈的《毛穎傳》等等,都是優秀的寓言;這些作品都寄寓了作家的思想。寓言的這種性質,可說是人盡皆知的事,也就是常識吧!就說上面一則“雜話”提到的“龜兔賽跑”就是一則寓言;它的寄寓連小孩都知道是說不要驕傲,要鍥而不舍。想來國內外的理論家、作家或者新聞記者們,對寓言這一“質的規定性”也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他們的知識水平,想必不會在一般的小孩之下。

  可是,天下間怪事往往會出人意料地出現。例如吧,有位讀者投書報紙,批評一篇評論家們稱之為“離言小說”的作品,認為評獎組織者不應該給這篇“寓言小說”評獎,并且引用評論家們的評論,把這篇寓言小說的主題寓意點了一下。評論態度之平和,口氣之婉轉。可謂得文藝批評與人為善之木色矣。這么一篇短短的批評,竟引起作家的無名怒火,向法院狀告發表批評文章的`報紙。我原以為,作家總該有他的道理吧,然而,思考再三,覺得并沒有道理。甚至可說是毫無道理。試想,當國內評論家說這篇小說是“寓言小說”。“可以讀出對中國變革的憂思”的時候,作家并沒有發表宣言,申明自己的作品不是寓言小說,不是寄寓對中國變革的寓意,也沒有對評論家施以上告法院的拳腳。當大陸之外的刊物轉載作品時。點出作品的寓意,已經過去一年有半,也沒有看見作家發表嚴正聲明予以駁斥。惟獨對我們自己刊物的善意批評就大光其火,這道理何在呢?尤其奇怪者,狀紙遞到法院不到兩天,域外報刊、電臺就連篇累犢地喋喋不休了。這難道又是以前“雜話”中提到過的“洋壓力”?這里可否借用列寧一句話問問:“這些措施對誰有利。”

《莊子》讀后感5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獲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給我啟示最大的是于丹關于《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借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游刃有余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莊子》讀后感6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峰,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懂了《易經》,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后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的讀后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向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在言歸正轉,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并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篇便是莊子所著,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為道?道又在哪里?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無為謂”,知追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為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于自然,合于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于濮水之上,閑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發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問,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為你所累,現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為?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于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后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于一只小鳥,是困于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于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讀后感7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并且指出它們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并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并沒有價值。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么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于一體。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并沒有什么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的'境域,從而遨游于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余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于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于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莊子》讀后感8

  歷史上,孔子稱為圣人,莊子稱為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初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為著名的是《逍遙游》,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但是她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舍。

  在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認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衛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心最本質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們自己。

  令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有“認識你自己”這一篇。現實生活中往往離我們最近的卻是我們最難認識,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最難認識的是你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對于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過多的在乎了周邊世界的感受。因此就會出現被名、利所困擾的局面,莊子交給我們盡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就是“心齋”。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作文

《莊子》讀后感9

  心晴時候,雨也是晴;心雨時候,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晉升的階梯,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為一片綠蔭沉溺于悲傷的情緒,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而是一座森林。

  山之仁,在于既含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既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為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忍受時間給的苦痛與折磨,依舊不動聲色,山之所以仁,在于它寧靜淡然的態度,有時候山也可以成為人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不知魚在水里遭受什么,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當自己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快樂。

  像莊子一樣,做一泓天上的泉,做一只夜夜鳴叫的鳥兒,做一棵月光下那棵發寧靜,與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靜下心來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無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在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是否已經丟掉自己;“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在與莊子對話時,問問自己是否將一切囊括于胸,默默體認;“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于活得那么真實,那么誠實地去面對學習呢。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范。活著的意義,活著的價值,活著的態度,精神的源泉莫不在于他身上得到體現。

  活著,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能分清物與我的界限,知榮辱,辨是非。活著,我們想要的是什么?有追求,卻不過分要求,只評議卻不去爭議。活著,我們追求的是什么?看得到黑暗,卻依舊執著追求光明。淡淡地活著,逍遙的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色彩。此生便無憾了。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高歌,冷暖自知,就想走在開滿格桑花,走在朝圣路上的信徒一樣,保持一份信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快樂。若是我們也想活得快樂,我們就應該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時常向自己發問,是否能夠在恬淡的月光中站成一顆精神的古樹。盡管滿身布滿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卻能夠根深百米,不卑不亢,任樹枝在風中,站出一種寧靜的姿態。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要與世隔絕,忘卻世間冷暖,不看紅塵煙云,不嘗人間苦痛。而應是在于看遍人間百態,嘗盡世態炎涼,歷經人間滄桑后,依舊能閑云野鶴,拈花一笑,保持一份寧靜與超脫。

  一朵花的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顆星的隕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燦爛,像莊子一樣生活,拂盡世俗塵埃,清凈紅塵紛擾,在雙手合十的微笑詩意中快樂的生活,找尋星輝斑斕里的美好。

《莊子》讀后感10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莊子》讀后感11

  《莊子·齊物論》中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后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為,對于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來成為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就為曾經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莊子借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后,我們會像她一樣,后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圣人幫扶。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為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著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為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著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為“天堂”,佛法稱為“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為正常的表現好像沒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

《莊子》讀后感12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為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為天下之美盡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干旱,于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現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后的一系列問答,相對于北海若氣定神閑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只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這么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出來的是大家風范。

  這樣的藝術形象和情節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也有著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閣的一位掃地僧,頭發花白,衣著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為天下第一,當無異議。可這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著“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為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系,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相對立。術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人憑著指導、借著經驗就能輕易習得,并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人本著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于術,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蘊,素養不高,終歸要見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里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于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實來講,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人暈頭轉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術——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為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讀后感13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贊嘆。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20xx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里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并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于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里。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云端卻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莊子》讀后感14

  莊子與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兩位神人,這致使我對道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兩人的著作《南華經》與《道德經》都是道教中的經典。這兩本書我大多在一兩年前背過,盡管有些章節記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還是抓住了的。抱著虔誠之心,我不敢對此兩本經發甚議論,因為我不敢說我真懂了,但似乎參考別人的見解還是可取的,于是就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我以為莊子的精髓在于寓言,因為實際上《莊子》整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這本書的特點就在于它將現實生活和這些寓言結合在了一起,看似使莊子的思想顯得更接地氣。但我以為作對比閱讀的心得會比她這種方式收獲的更多。我就舉幾個例子談談我的淺見。

  比如關于“小大”的觀念,莊子在《逍遙游》中是這樣闡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這段話說明了世間萬物的屬性都是相對的,有比較才有高下。這種小大之辯在《秋水》《齊物論》等章節中也都有體現。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講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與無用的論辯也是老莊愛說的。莊子關于這個話題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數都與樹有關。如《逍遙游中》中:“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樣的,這樣的無用之用的論調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論依據。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些只是莊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個故事都那么耐人尋味。讀過《道德經》的人會覺得《南華經》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想如果于丹從這個角度入手,可能會寫出更好的書。至于她現在寫的這一本,我并不看好。

《莊子》讀后感15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一、釋義:

  從前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真是飄飄然的像一只蝴蝶。自覺很高興的飛舞,就根本不曉得有莊周,忽然夢醒了,實實在在自己就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作蝴蝶呢?還是蝴蝶夢做莊周呢?莊周和蝴蝶,必定是有分別的了,這就叫作形象的變幻。──《新譯莊子讀本》,黃錦鋐注譯,三民書局。

  二、導讀:

  我們細讀《齊物論》通篇的內容,可以幫我們了解莊周夢蝶想要說明的通篇精神。南郭先生從喪我的過程,點出人籟、地籟、天籟,并說明天籟的存在,比喻風吹過大地,風所吹過的各種地形、物種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但這些各不同的聲音都同時存在著,并不會互相的消長、對立,這種風無形的作用即是天籟存在的比喻,要體會天籟就是要舍離自己的成見。再引入正題談到儒、墨之間的學術相爭,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現許多知識分子爭論不休,對宇宙現象的爭論各有各的道理,但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真相。

  莊周做了一個夢,夢里是蝴蝶,夢醒是莊周,莊周、夢、蝴蝶都是在不同的時空條件底下存在的。作夢的人有無限的可能,夢境也是有無限的內容,隨著各種時空條件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存在。能夠體認現象界所有的存在,就可以減少自己的成見。呼應第一段的「吾喪我」,透過莊周夢蝶的'過程,從明顯的表面意識到潛意識、到深層意識、到最深層意識都同時存在著各種變化,了解到所有意識的變化都是我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拘泥于某一個變化是全部的思考,進而了解所有變化現象的存在。

  天籟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我們透過對現象界不斷深入的了解,讓我們體認到天籟的存在。因為大自然所有的變化都是同時存在的,從各種角度,脫離人自身的思想觀念,來觀察事物而不妄下判斷,讓宇宙的萬象萬物自然的呈現。現在有兩派的科學家對于未知的事物有不同的態度,一個是要有證據才會相信事實,一個卻是除非有否定它的證據皆都相信,比如研究極微或極大的天體、物理學家大多是持第二種的態度,所以他們可以發現更多未知的事物,而不自我設限。

  三、佛法思考:

  內明初覺,則洞達現象界因緣事理;內明二轉,則六根互用,直達本體界生命之真如理體;內明三轉,則心色一如,平等自在;內明同轉,心性能用與宇宙之理量合一矣!(佛教雜志五十二年十二月佛乘宗二代緣道祖師)

【《莊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名言名句08-21

莊子名言名句10-19

莊子的讀后感02-03

《莊子》讀后感01-02

莊子讀后感12-29

經典莊子語錄(精選40句)01-06

莊子名言名句大全06-08

經典莊子語錄(精選30句)10-04

經典莊子語錄30句12-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综合情人伊人久久 | 五月天Av中文在线 |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 日本最新二区三区免费不卡区 | 久久久久久99成 |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