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嘆》讀后感1
從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對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知識的匱乏,以至于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腦海里完全沒有形成時間軸和空間坐標,只能跟隨作者的思路來解讀這些古文明遺址遺跡。讀著讀著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詩“公元前我們太老,公元后我們又太小”,當然,詩句和本書并沒有聯系,只是讓我聯想到了,當我們面對世界級的幾大古文明的.時候,的確,公元前的你們太老,公元后的我們又太小。看著你們在“盛級必衰、至盛至弱”的規律中走向滅亡,在歷史長河中消失、在幾種文明的互征互戰中毀滅、中斷,不禁心里一顫,幸好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保存下來了;看著幾大古文明曾經璀璨過的土地上現如今還保持著戰爭、貧困、落后,不禁慶幸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天,感謝中國歷代戰爭只是政權間的爭奪而沒有涉及到文明間的征服與毀滅,感謝歷代統治者對文化的尊重、統一與包容,感謝科舉制度,感謝我們的祖先勤勞智慧,這是來自幾千年后的感嘆;可是今后面對新的世界文明我們應該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種族文明的兼容,這也是來自幾千以來的一聲嘆息。
《千年一嘆》讀后感2
靜靜的夜里,一盞燈,一杯茶,最適合安靜的讀一本書。余秋雨的作品總有一種滄桑感,能夠帶你去往遙遠的過去。翻開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是滿滿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繁華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書中所寫:執筆于最恐怖地區,問道于數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跋涉四萬公里,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一路走過;跨越千年時光,”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探尋中東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導著我們進入往昔時空,觀看一個個曾經輝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著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緣由:“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向往的“詩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么?要講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這就是說,中國文化在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應是如此:簡單、自然,而能快樂。
《千年一嘆》讀后感3
隨著作者筆下的老柏樹,我了解到孔子的身世以及對他對社會的貢獻。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禁感嘆:孔子真是一位傳奇的人物!
歲月滄桑,諸事難料。孔子在推行思想的失敗下,開始辦學,廣收門徒,因材施教。使得他的思想傳承下來。我們難道不該敬佩他的堅持不懈和勇敢的精神嗎?在歷史的長河中放眼望去,有多少為人向孔子這樣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不計回報?又有多少像孔子的.思想一樣流傳至今?想到這里,我就更為敬佩孔子了,他三千年前推行的政治思想直到今天還一直在沿用,這不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嗎?
有人說,孔子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很聰明,而我卻不相信。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再大的差別又能有多少呢?我認為他是靠勤奮學習而成功的。然而,這篇文章再次證明了我的猜想,孔子在自身的努力下積累知識和經驗,成為了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們這些90后,00后難道不應該向他學習嗎?
在作者的描繪下,我仿佛看到了那棵飽經滄桑的古柏,感受到孔老先生的思想嫩芽萌動出土的生命力。
《千年一嘆》讀后感4
本書可以配合鳳凰衛視的《千禧之旅》一起看,雖然16年前的畫面質量不太好,但是內容還是很不錯的。還有年輕時候的許戈輝和陳魯豫。比如印巴國界上的降旗儀式實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對于這類場面的描述還是不如影像的直接。電視更多是對目的地細節的'解說和展示,而本書是作者對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讀。跟著余老師的文筆足不出戶地暢游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誕生和覆滅,對比反思中華文明的發展,收獲頗豐。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尼泊爾是綠色。視頻中看到他們歷時三個多月,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動的,眼里也是噙著淚水。正如余老師所說, 離別之后才懂了它看著本書和節目,仿佛也離開國門走了一圈回來一樣,同時心里也會生出一種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去親身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去親眼欣賞世界的奇觀異景。
《千年一嘆》讀后感5
"引頸看去,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鑄成的大門,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體金字,鐫刻著一個國家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題記
曾經的我喜歡,向往西方文化,曾經的我心里想過為什么自己是中國人,為什么在這個地球上我偏偏生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現在終于懊悔,終于慚愧,好像深深地說上一句:對不起,祖國!
讀了《千年一嘆》,我的心隨著作者穿越了西奈沙漠,格朗高地和伊朗山脈,我的淚隨著作者灑落在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畔.曾經與古中國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埃及,如今這些燦爛文明源起的地方已荒涼到讓人落淚的地步,文明的遺跡淪為廢墟,留下的只有那穿越千年的`嘆息,與那穿越千年的淚滴.
這些文明有的被窮兵黷武的羅馬文明侵占過,有的被尚武的邁錫尼文明侵占過,而就在其他文明被一次又一次的侵占,一次又一次的毀壞時,我們中國的文明卻始終保持著中華文明的真諦與精髓.在其他文明像沙漠中的細流一樣看不見明天時,我們的祖國卻在滄海橫流中保住了一份家業,一份尊嚴,一份榮耀.
《千年一嘆》讀后感6
《千年一嘆》也的確是嘆,從消失的邁錫尼到神秘的金字塔,從混戰的中東到卸負的尼泊爾……昔日盛極一時的文明濫觴如今卻殘影斑駁。
還記得作者曾經在文中多次描繪貧窮、污濁甚至戰亂的情景。孩童沒有了受教育的機會,群眾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會的管制,而他們的祖先所創造的楔形文字卻是人類文字的起源!!當苦難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最唏噓的哀嘆不是文明古國的湮滅,也不是往日輝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該提筆寫字的'年紀卻赤著腳在街上伸手乞討,眼神依舊充滿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樂而是生存。
這著實是一場傷痕之旅,傷痕之處有故事,有典故。盜竊、毒品、挾持、綁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難有所指望。戰爭的一方為“精神盔甲”所武裝,表面上強悍好勇,實際上狹隘氣短,長此以往必然無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無暇思考個體價值尊嚴。
身份的基點在于責任,責任的落實在于個人。不必強求人人在文化紛雜的氛圍中保持堅貞的信仰,可總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凈土,好讓先賢的文化可以落葉歸根。
【《千年一嘆》讀后感】相關文章: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06-13
千年一嘆讀后感06-12
《千年一嘆》讀后感(6篇)08-16
《千年一嘆》讀后感14篇02-17
《千年一嘆》讀后感(通用8篇)08-30
千年一嘆讀后感(范例2篇)01-26
千年一夢作文02-28
《秋雨嘆》詩詞及注釋10-12
古詩-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賞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