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撒哈拉故事》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這是一首三毛寫的被廣泛傳唱的歌謠,從小不喜歡學習的三毛選擇輟學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給我們帶回來的“禮物”就是這本傳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詞條上說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干燥的荒蕪地區。地理上說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萬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這輩子不一定有機會去那里,但是因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讓我對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認識。
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條紋窗簾;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用隨身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后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并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閱讀她的書,仿佛燭光下品著咖啡,久別回來后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你們的表情不時表現出詫異、表現出驚奇、表現出歡笑。這里沒有編劇,沒有彩排,只有真實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懷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國,能夠繼續去“流浪”,繼續寫下傳奇的故事!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2
同經風霜,同沐暖陽,同享歡樂,同擔悲傷,這是愛情,而愛情,是荷西對三毛。
愛情,是你想冒險我愿陪伴。我愿為你放下一切,去到未知的撒哈拉。與你一起觸碰沙漠的荒涼,滿足你驅車穿過沙漠的愿望。用你夕陽下歡笑的臉龐取代沙漠生活的滄桑。我愿忍住無奈,陪你一齊躲在巖石后偷窺沙漠女人洗澡,只為在被發現時能夠護你周全。只要你想,赴湯蹈火,與我也是一段安然時光。
愛情,是我愿用盡全力讓你忘記生活的貧瘠。我會在滿目蒼痍的沙漠為你建一座漂亮的白色房子,種上綠植,等著你的到來,共同演繹一段多彩的沙漠童話。我會在房里放上你的書本,想象晨起的日光傾泄在你認真閱讀的臉上,沙漠便不再是滄海桑田,而是人間四月天。
愛情,是你一回頭,我就在。我會在你當醫生時,為有時一籌莫展的你指點迷津。你教會沙漠女人很多知識,卻沒能教會她們將借我們的東西還回來。我雖氣惱,卻還是加班掙錢補貼家用,也填補你生活的空白,不讓沙漠生活的辛苦無趣打擾你。
這是目睹姑卡被侵犯后,撫平三毛氣惱的荷西;是三毛差點葬命死果時心急如焚的`荷西;是用全部溫柔對三毛說上一世三曲情話的荷西。他雖不精彩耀眼,也是三毛平淡歲月里的星辰。
荷西和三毛不僅給我傳唱了一首關于撒哈拉的另類歌謠,更為我講述了一段好的愛情是能鮮衣怒馬,也能細水長流。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3
“別問我從哪里來。我的家鄉很遠……“每當我聽到這首《橄欖樹》,我總會想起那個與眾不同的她。
我很感激她,也很感激她在13歲時離家逃學去墓地讀書。她熱愛旅行、閱讀、閱讀和旅行是她生活中的兩顆星,幸福和痛苦是混合在一起的。結婚是在撒哈拉旅行中進行的,失去親人也是在旅行中。正是她沒有數學概念,不想為錢工作,所以我很感激她。因為她是我心中永恒的三毛。
我很感激她,因為她有一顆溫暖的心。她不喜歡看醫生,但她喜歡“幫助世界”,幫助那些不喜歡看醫生的撒哈拉威婦女。她異想天開,但一切都是:癤子,用大豆糊擦幾天;牙齒有洞,用指甲油填充牙齒,但從不疼痛。
我很感激她,也很感激她。雖然她的家在墓地,但它是一個天堂般的家。輪胎鋪墊,變成鳥巢墊;深綠色水瓶插入一束盛開的野生荊棘,有一種強烈的詩意;棺材板上有厚厚的海綿墊,變成了沙發……
我很感激她,雖然我沒有去過撒哈拉沙漠,但我欣賞到了它極其美麗的壯麗景觀,這讓我深深地被它吸引,讓這個美麗的地方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我很感激她——三毛,一個奇怪的女人,一個流浪者,一個為愛而停留的人。壯麗的撒哈拉,溫暖的生活。是她給我們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勇氣,告訴我們,生活不是物質財富,而是追求精神財富。
感謝她的浪漫、真性情、瀟灑,給我和大家帶來了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4
一位有著異鄉情結的臺灣女子。那時以為很特別的女子!
撒哈拉沙漠吸引著她的靈魂。在她第一眼看到這個神秘的地方,她就深深的愛上了這里。那兒的故事,多么傳奇!
我想,對于三毛來說,她對這里的感情絕不低于她的故鄉。因為這里孕育著她的`說有,她的愛情、她的家庭、她的經歷。那呈載著她和他愛人那么多美好的回憶。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被藏在他記憶的最深處,在荷西永遠的離開她后,那也許也是一處不愿被觸及的痛吧!
她那么引人注目的經歷。所有發生在撒哈拉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勾引著無數讀者的向往。很多人追求她那種生活。但很多人都沒有勇氣去過那種生活。她那種敢想敢干能夠把自己的行動付諸于行動中的性格也正是許多人喜歡她的原因。
我想,在我的內心最深處,住著一個像三毛一樣的小精靈。從小就使我對異國有著獨特的情懷,我想,若干年之后,我是否也會如三毛一樣擁有一個如荷西愛她般的異域丈夫,我是否也會和他一起浪跡天涯。一本好書,是能引起讀者與作者之間內心的共鳴。只是也是讀者精神上的認可。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能夠鼓起勇氣去過一段很苦但很美德故事,哪怕很短暫!那將會是一段多么激勵的經歷啊!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5
當我放開《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別有一番風味涌上心頭。
這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讓讀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但是迎接她的不是萬紫千紅,不是天高云淡,而是黃沙滾滾,水源奇缺,物質匱乏……
然而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和荷西,他們動手設計房子,賣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制作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窗簾……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建設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里過著艱難的生活,她始終在努力著,給沙漠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當然,在這些過程中她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她每天都保持著一種樂觀積極地生活狀態,在她的故事里,有許許多多的愛,她愛每一個人每一根小草每一棵小樹……愛總是可以讓人體會到溫暖,愛可以消融一切,愛一切事物,愛一切風景……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但卻永恒。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6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才會想去撒哈拉生活?
對三毛,總覺得她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人,不僅是因為她與荷西之間被渲染得極其羅曼蒂克的愛情,更因為她身上充滿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敢于去旅行,去探險,去看一切未曾看過的`事物。
住在沙漠,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里的生活條件如此不便,那里的居民如此野蠻不講理(大多數),而三毛心之所向,成為第一個到撒哈拉的華人女性。
最難得可貴的是,荷西,在三毛去沙漠之前,已經提前找好工作、找好住所,并且為了跟三毛永遠在一起,他們結婚了。
一開始是三毛要去沙漠,但后來三毛為了荷西留在了沙漠,這一段撒哈拉的故事浪漫嗎?事實上并不怎么浪漫。在沙漠時,三毛成為了家庭主婦,看到了諸如啞奴等人的悲慘,見證了十歲新娘的心碎,經歷了民族之間的戰爭,聽到了太多駱駝的哭泣,但這一切,在擁有荷西的陪伴面前,都值了。
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情果真浪漫無比嗎?撒哈拉的故事真的令人向往嗎?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7
出生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三毛阿姨,是我喜歡的為數不多的現代女作家之一。她的生平極富傳奇色彩。一生渴望自由,特立獨行;真誠善良,古道熱腸;熱愛生命,無論多么艱險的環境,都能保持可貴的生活情趣。她骨子里詼諧風趣,文筆凝練犀利卻又不失細膩平實,寥寥數語,便將所要表達的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最初拜讀她的大作是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撒哈拉的故事》便深深吸引了我,從而一發不可收拾,一本又一本的佳作幾乎霸占了所有課余時間,甚至很多課業時間也被它填滿,同時少得可憐的零用錢被小心翼翼地積攢起來,只為某一天用它可以滿心歡喜地捧回一本細細咀嚼。同樣一本書,今時與往日讀之,心境自不相同,所幸毫無疏離感,有的只是老友重逢般的喜悅。
都說人以群分,可本人性格中規中矩,喜歡波瀾不驚的日子,可偏偏癡迷她信馬由韁,波瀾壯闊的生活。猶如悄悄躲在安靜角落的一隅,漫卷簾籠,神情專注地欣賞粉墨登場的`她,在諾大的專屬舞臺上恣意表演的一幕幕驚心動魄、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萬花筒般的傳奇人生!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8
撒哈拉沙漠荒涼而神秘。有時它在狂怒中嘶吼,有時它在夜里靜默,卻始終倔強地不肯留下一滴淚水。
因為撒哈拉要把故事埋在沙里。
沙漠的風無疑是沙漠的主人。三毛只消把耳朵一探,全都是呼啦呼啦、夾著碎石礫凌冽的風,只好把頭稍稍往里縮。過了一會兒,又覺得不太甘心,又把頭往前伸了一點。深呼吸,再來一次,好,慢慢地靜下心來……這次是終于聽到了些許聲響:滴啦嗒啦喜慶的聲音,是誰家的女郎要出嫁了?穿起黑色的長裙包著身子,在男眷即將到來之前裹起頭巾。極樂宴會開始了,所有的人開始唱跳,舉杯祝賀……全然不知房里俏女兒對即將經歷的人事的羞澀忐忑吶!
風愈來愈強勁,夾帶的說話聲也越來越清晰了:是駱駝的足蹄,是生病女人的呻吟,是房頂上的山羊和聒噪的.鄰居……三毛越聽越起勁,正欲把脖子伸長一些以便可以聽得更清楚些,突然一只大手用力把她往回扯。
“你不要命啦!”,是荷西。
“很有意思呢,你要不要來?”,荷西瞪大了眼睛,以示拒絕。三毛撇撇嘴,扭過頭來繼續聽,這時風聲卻是小了,隱隱約約聽不清是婦女沐浴泉咚咚的聲音還是賣魚人吆喝聲。
撩開自制的窗簾,窗外黃沙依然肆虐,模糊間有當地人裹緊了頭巾艱難前行,荷西在叫她,她扭過頭應了一聲,再回頭時已不見了人影。
放在外院子的一尺高的木凳被黃沙埋了一半,怕是過不了多久,連凳面也要看不到啦!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9
記得第一次讀《撒哈拉》時,印象最深的,便是沙巴軍曹的故事。一個背負著家仇國恨的軍人,卻為了保護仇敵撒哈拉威人的孩子而失去生命,在這樣悲情的故事里,仇恨以最英勇崇高的方式化解,留下的是人性的善良與溫存。
而這個故事勾起我回憶的,并不只是軍曹對我的震撼,還有我與同心圓讀書會由此結下的緣分。
20xx年的10月16日,在我27歲生日的當天,我第一次參加了同心圓讀書會的活動,當期活動的主題是《我心中的書》,要求每個人分享一本喜愛的書,而我分享的,便是《撒哈拉的故事》中的這個沙巴軍曹的故事。
在小組討論中,我向同組的幾個朋友介紹了故事情節,并朗讀了文章的最后幾段感動我的文字,我這個新人與大家之間的.距離也因軍曹的故事而由陌生走向信任,我從此開始了在讀書會精彩的旅程。時至今日,那些每周日下午在關中往事包廂里的溫馨的擁抱與真誠的分享,都始終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那是屬于讀書會每一個人的幸福的回憶。
所以,我需要感謝三毛,她不僅為我帶來了書中的那些美好,更將我帶了現實生活中的陪伴和溫暖。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0
一周的時間,仿佛自己的靈魂注入了三毛的體內,跟著她一起在撒哈拉見著沙,感受到風,人情冷暖,民族差異,也享受著暖和愛。
生命的滋味,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嘗一嘗。
是噠,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風景……
生命的滋味,酸甜苦辣咸…
我是個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人,喜歡什么樣的生活,喜歡什么樣的人,都說不出個一二...
回想起來,好像什么事都能接受,或者說服自己接受。
但又有自己默守的原則。
曾經覺得很迷茫,覺得自己是個沒有愛好的人,生活無趣,沒有追求,一段時間想畫畫,一段時間想寫字,一段時間想看書,一段時間想跑步,一段時間又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呆呆的…
一個人的生活很奇妙,為了打發孤寂的時光,總會給自己安排滿滿的事情,效率是極高的。
加班到9點,夜跑,看書,寫字…無比充實
就像三毛,即使是個不上班的.家庭主婦,見識沒有封閉,心還在路上。
濃郁的情感在荒涼單調的沙漠的映襯下,無比的熱烈。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這熱烈得表達,讓人感動…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1
《撒哈拉的故事》寫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經歷,文字極為靈動,帶著我們一起感受鄰里間、朋友間、愛人間的點滴。帶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翻開書頁,它卻給了我更為寬闊的世界。開篇寫三毛做出讓荷西及其同事嘆為觀止的中國菜,沙漠的寂寥便被忽略不計,反而生發出了一絲浪漫。安全、用水、飲食的困難,三毛無意間是有在透露的,但她總能巧妙的化解。正如荷西所說,去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倔強而浪漫的決定,三毛自己說:“我并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三毛感受著不美好、無奈。她把在墳場邊的家打造成撒哈拉沙漠最美的王國。沙漠豐富了三毛的人生,三毛點綴了沙漠。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不相信什么天造地設的一對,幸福的生活有相互的磨合、妥協、付出,羨慕兩人間的愛情其次,要學習他們的相處之道。
這一本書營造的美好,讓我暫時沒有翻開《夢里花落知多少》的勇氣。一如當初看了《秋天的懷念》,便失卻了翻開《病隙碎筆》的勇氣。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2
《撒哈拉的沙漠》應該算是記敘性的散文集,書中描繪了這樣一個異域風情的偏遠之地,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人性的交織在一起。不是親身去過那片土地的人,簡直實在無法得到更多的信息了,恰好我們的作者在西撒哈拉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給我們這些讀者呈現出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故事。
在內容方面,全書有十七篇散文,大體上一篇一件事情(后附十余封),這些都是從作者的視角出發的一些列諸多趣味而又離奇甚至是驚險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書的名字應該可以取名“撒哈拉奇遇記”。很多故事簡直奇之又奇,堪比奇幻小說,那樣多的戲劇性故事,叫人嘖嘖稱奇,也許這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吧(書中的諸多人物形象令人深刻)。作者把她親身經歷的故事娓娓道來,有的'令人笑,有的叫人苦,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為何全部都碰巧讓我們的作者遇上了呢?
說實在的,有些故事讓人想忘都忘不了,無論是愛情婚姻、還是種族沖突,亦或是生活瑣事,我必須承認,作者的文筆頗佳,故事情節都處理的非常到位,而且她還時不時插入一些充滿哲理的段落。想必在異域環境的觸動之下,作者憑借其扎實的文字功底,想寫出精彩的故事都不難,最后我們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在這里本文就不重復故事情節了,書里那些悲歡離合、風土人情,還請諸君翻看,待來時共勉。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3
初讀三毛的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后期陸續讀了《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等,但我還是最喜歡《撒哈拉的故事》。初讀這本書是被里面的生動的沙漠生活所吸引,因為她筆下的撒哈拉充滿生機,有到了吃飯時間就要來借刀叉的撒哈拉威鄰居,還有從天臺上掉下來的羊,久病成醫的她用自己常用的藥品給別人看病,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拿指甲油給別人補牙洞。難得的假日他們一起出門自駕旅行、海邊捉魚在有限的人生里做著盡可能多的有趣的事。初讀三毛覺得三毛不拘世俗,敢想敢做,開朗大方,對她很是贊賞甚至很是崇拜。
近期再讀《撒哈拉的故事》卻是不一樣的情感,了解到了真正的撒哈拉沙漠是缺水、缺電、缺醫少藥、物質生活極度缺乏,那里的人更是愚昧落后,女人生病不會去醫院,竟然因為那里的醫生都是男的`,她們寧可病死也不愿意讓男醫生看病。三毛適應了沙漠生活,還別出心裁地自己做了窗簾、臺布、地毯、床單。他們還利用起一切廢物做起了裝飾,用廢棄車輪作坐墊等,在沙漠里創造一個溫馨的家!
我喜歡三毛并不是因為喜歡流浪和冒險,以前的我是喜歡三毛的勇敢,現在的我喜歡她對生活的態度和對面臨困境的灑脫,也許在別人眼中撒哈拉環境惡劣,但是在他眼中撒哈拉不再荒涼,處處充滿生機和希望。愿所有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紀念永遠的三毛!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4
前半部分字里行間流淌的是三毛對可貴生命的熱愛與珍惜,在撒哈拉那么艱難的環境中,不論是糟糕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她所展示的都是對她所處生活的熱愛,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后悔、不逃避、亦不埋怨,以一個自由又豁達的心態去處理她所面對的一切糟心事,生與死,都不如自由。
如果說前部分是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能輕松調侃生活,后半部分看到了她對所處現狀的深思。無力拯救的啞奴,眼睜睜看著為自由為子民而戰的那么美好的巴西里、沙希達屈辱的死在自己族人的手里,在軍曹犧牲的背后看不清到底是誰在迫害誰,又到底是誰救贖了誰。
她不會赤裸的表達她自己的`思想,卻能讓讀者引發深思
我百度了三毛的一生經歷,也了解了她作品的先后順序,我知道《撒哈拉的沙漠》是她自由時光里與荷西生活的寫照,是她的成名作,本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拋開她個人生活之外的思考,在貧瘠的日子里,我能看到彼時的她的靈魂一定是幸福且自由的,我也知道《夢里花落知多少》是她最后的巔峰之作,卻是失去她的靈魂伴侶之后的對生活的深思,我不了解這本書,卻在了解了三毛一生的經歷之后不敢去看這本書,也許是成長了吧,以前覺得順利又開心的故事立意不夠有深度,現在卻寧愿沉浸在happy ending里不愿去看到殘酷的真相。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15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每當我聽到這首《橄欖樹》,我總會想起那個與眾不同的她。
我感激她,感激那個十三歲就離家,逃學去墳場看書的她。她熱愛旅行、閱讀,閱讀和旅行是她人生中的兩顆星,快樂與痛苦都夾雜其中。結婚在撒哈拉旅行中進行,失去親人同樣也在旅行中。正是這沒有數學觀念,不愿為金錢工作的她,所以我感激她。因為她是我心中永遠的三毛。
我感激她,因為她有一顆赤熱的.心。她不喜歡看醫生,卻喜歡“懸壺濟世”,幫那些也不喜歡看醫生的撒哈拉威人婦女。她異想天開,卻事事都成:長了癤子,便用黃豆糊擦在上面幾日便好;牙有洞了,就用指甲油來補牙,卻再也沒有痛過。
我感激她,感激那個富有情調的她。她的家雖然在墳場區,卻是個天堂般的家園。輪胎鋪上坐墊,就變成了一個鳥巢坐墊;深綠色的大水瓶插上一束怒放的野地荊棘,便有了一種強烈的詩意;棺材板上放上厚海綿墊,便成了沙發……
我感激她,感激我雖然沒有去過撒哈拉沙漠,卻領略到了它異常美麗的壯麗景觀,使我深深的被它吸引,讓這美麗的地方永遠留在了我心中。
我感激她——三毛,一個奇女子,一位流浪者,又是一位為愛停留的人。瑰麗的撒哈拉,溫情的生活。是她,給我們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勇氣,告訴我們,生活中不是要物質財富,而是追求精神財富。
我感謝她的浪漫、真性情和瀟灑,給我及大家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散文作品!
【《撒哈拉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后感07-19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8-05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優選】09-20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合集)02-18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08-27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0-04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1-03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07-10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