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師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1
之所以把“科學卷”緊隨于“生活情趣卷”之后來讀,我是有小心思在其中的:剛剛品讀了了那些大家們吃、喝、行等生活中的小情趣帶給的精神愉悅和賞心悅目的享受,在身心俱得以放松之后,也許來讀嚴謹的“科學卷”,體味一下閱讀過程中的精神高度集中及生澀,這樣,一張一弛,對大腦是個極好的調適,也許感覺會不一般,效果更好吧----
實踐證明,讀該卷內容,盡管目前只讀完了前三章,但閱讀過程亦可謂是艱澀難行。昨天一上午,讀了近70頁內容,自滿地以為已經很是“了不起。”因為我一字一句讀來,不曾跳讀,亦不曾漏讀,就那樣一字一句慢慢地讀來:
從師生關系的羅素與懷特海躬身科學研究與發現,到愛因斯坦的世界觀、理論物理學的方法;從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為了科學事業而執著其中,奉獻身心的居里到條件反射理論創立者巴甫洛夫;從一生發明3000多種,擁有專利1328項,享有“現代電氣照明之父”的愛迪生到諾貝爾創立者諾貝爾;從《物種起源》的達爾文到“時間就是金錢”的提出者富蘭克林-----故事性少,而字里行間充溢著一些生澀難懂的科學字眼居多:如148頁的`等效原理的非線性坐標變換(非笛卡爾坐標系)晦澀難懂,常常讓我欲要抓耳撓腮之際,即刻轉向百度搜索求助,閱讀過程中,有的語句常常是要來來回回讀上幾遍,從默讀到大聲讀變換讀書方式方可明了幾分的。
讀前三章內容,留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科學家們的發現與成就有著這樣幾個條件,且缺一不可:
1、非同常人的毅力和超凡的獻身精神;
2、得天獨厚的家庭背景;
3、鍥而不舍、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生命狀態;
4、質疑一切及強烈的思辨力。盡管認識膚淺甚至還有偏頗之處,但,在霧霾籠罩下的家里,靜靜地“啃”,反復地“咀嚼”,盡管這行為與這濃重的霧霾如此不匹配,不協調,可卻有種滿足與愉悅充溢心中。
每每沉浸如此讀書的境況,常常讓想起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林海音的那篇題目為《冬陽.童年.駱駝隊》的一句話:“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我想:我作為一個不成熟的讀者,是需要學習駱駝身上的品質的:沉得住,慢慢啃,慢慢咀嚼,總會有所受益的。
抬頭望向窗外,陽光穿透霧霾,初露鋒芒,霧霾欲做裊裊散去狀。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2
暑假閱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教師,為自己,為工作的對象,我們教師要認清自己,善于走進自己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如何鼓起教學的勇氣?我想,不單是體現在平時的上課,同時也體現在平時的點點滴滴。更多的體現在自己主動地付出。如自發地、自覺自愿地開發自制實驗教具
一個成功的自制實驗教具,對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教法學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設計制作教具的過程中為了更有效體現教具的實用性和直觀性,更廣泛地運用身邊材料體現其經濟性和普及性,更全面地考慮它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必須做到四個一:
(一)有一顆善于探索的心
有的青年教師一提到自制實驗教具就談虎色變,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設計制作教具是一件紛繁復雜的事情,不愿或不敢去嘗試。其實小學科學課的自制實驗教具并不需要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也不追求結構的復雜。我們需要的是有一顆善于探索的心和一份敢于嘗試的勇氣;我們追求的.是將教學中的經驗和感悟轉化為新穎獨特的創意并付諸于行動。在日常教學中,抱著積極勤奮的工作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探索,不斷錘煉。
(二)有一雙善于捕捉的眼睛
我們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問題的左眼。自制實驗教具要貼合教材和教學實際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征,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程度。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留心觀察學生,善于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多分析,多反思。這些都是教師自制實驗教具的靈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熱傳遞的過程比較中,我們在發現比較的困難時,是否可以想到改變教具達到效果。常帶著這樣的左眼,你一定會有思考與收獲。
我們還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生活的右眼。小學科學老師要學會做一個拾荒者。時刻留意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及時收集整理,物盡其用,將旁人眼中的垃圾為我所用。在制作教具時,盡量做到能不買的材料就不買,能少買的材料就少買。同時也號召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發動學生也參與其中,創設和諧融洽的師生氛圍。如果你常帶著這樣的右眼去觀察周圍,那你的左眼將更加明亮,就會成為一對慧眼你的創造將無限廣闊。
(三)有一對善于傾聽的耳朵
自制實驗教具不是教師孤芳自賞的個人行為,我們需要有一只認真傾聽學生意見的左耳。自制實驗教具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就是自制實驗教具最好的評委,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設計制作教具的活動,讓自制教具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科技活動,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來不斷完善自制實驗教具,使其更貼近學生生活,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玩具。
我們還需要一只善于傾聽同行意見的右耳。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要虛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多了解和搜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資訊和技術,認真借鑒別人制作自制教具時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
(四)有一雙善于制作的巧手
在自制實驗教具的具體制作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材料,既要學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還要了解不同材料性能和特點。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面,擁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能力鍛煉,需要在日常的活動中,不斷錘煉和提高,最后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3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
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于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舍;韓愈以業精于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獲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
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范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嘗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真諦!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4
眾所周知,要成功地上好一節課,其前提條件在于課前精心地備課。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科學合理地備課,全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近期,通過對《科學備課》一書的研習,深覺科學備課應該由理性備課和感性備課兩方面著手。 教師們經常從事的備課歷程應該只屬于理性備課的范疇,我們一貫只強調所備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所在,于是教師們多是對實際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整合,設計出相應的任務模式以供學生一步步地按照自己設定的步驟來走。就拿英語這門學科來說吧,每堂課都會預先將其定位在英語教學的某個方面,是聽說讀寫技能訓練,還是語法詞匯教學,雖然使用新教材了,但感覺還是沒有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
其實,這在無形之中也消除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重復同樣的知識體系,任誰也都會產生倦怠情緒了!如果能夠適時地調整一些陳舊的教學方法,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就能讓學生輕松學習,充分體驗英語這門語言的魅力所在,這就需要教師理性備課的同時也兼顧感性備課了。 所謂的感性備課也就是要在課前準備如何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滲入對教師自身和所授學生的全面思量。作為教師自身,首先要做一次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學生,面對新的一課,你想要知道什么,你對哪些方面特別感興趣,或是你已經懂得了哪些知識點,不希望老師再把時間浪費在一味的絮絮叨叨上,若是真能做到這些,相信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而這就要求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有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與他們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獲取授課效果的信息反饋。實踐證明,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認知風格差異,教師應在其教學設計中考慮進這個重要因素,從而為他們創造出有利于他們充分發揮自身認知優勢的教學情境,以便于引導和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另外,現在也比較注重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加強對于學生們的情感教育滲透。當代的學生多為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在待人接物處事方面多有缺憾,常有居高臨下唯我獨尊之感,因此,在學校接受知識傳授期間也有必要接受情感教育。教師們在進行備課的同時就要拓展思維空間,思索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傳授其做人的道理,這讓我想到最近學習的一篇課文,同學們在學習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坎坷的人生經歷的同時也學會了他遇事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這無疑能夠幫助他們樹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生觀。 總之,科學合理地結合理性備課和感性備課,不單純局限于設計教材內容,嘗試著去評估自己預測學生,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備課的宗旨所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5
我認真研讀了《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并且把它介紹給其他的科學教師,大家爭相傳閱,一致認為這本書凝結了省內小學科學學科資深專家和科學教學權威教師的心血,是一本幫助和指導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不可多得的好書,是科學教師的好幫手,是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推動劑,是小學科學教師的福音,是小學科學教師的良師益友。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閱讀完該書后,我深感自己教學上的不足。該書不僅闡述了科學探究、科學實驗是學習科學課的根本,也告訴了我們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第一課、科學實驗的類型、實驗學業考核方略以及實驗室管理等理論知識,還系統全面詳細的介紹了整個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經典教學案例、儀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如何自制教具等。該書緊扣國家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它能適應不同類型學校的實驗教學,適應各種版本教材的實驗教學,全書編入80個經典實驗教學的案例,介紹了34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還介紹了21種自制教具的制作方法,并且在案例和自制教具部分對許多實驗和教具制作盡可能的提供了多種方法。可以說一冊實驗教學指導在手,小學科學教學就不用愁。
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我忽視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和探索世界的方法。科學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探究的過程,用直觀的手段、科學的精神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讓學生大膽的提出假設,敢于質疑,最后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我想起了以前所教的一堂課《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本課在科學知識方面,我以為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學生從小就玩磁鐵,都知道磁鐵能吸鐵,沒有什么好深入的,沒必要深究下去。于是我在教學中就輕描淡寫地進行了講解和簡單的演示實驗,學生們都說懂了,不要講了,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全無,感到索然無味。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太把教材看簡單了,當初學生是完全懂了,還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學生都懂了,還是知道的僅僅是一小部分?為何不讓每個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體驗或者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呢?后來我閱讀了指導書上《二十六、磁鐵實驗》案例后,根據案例且吸取以前上這一課的經驗我對《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并上了一堂公開課,教師、學生反響良好,讓一堂原本上得索然無味的課變得有滋有味。我主要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過程:猜一猜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
表格中列出的有:玻璃球、木頭、銅片、鋁片、鐵片、硬幣、鋼珠、橡皮、棉布等。學生的爭論就此開始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是金屬的都能吸住,有的認為只有鐵的能吸住,有的'認為小鋼珠也能吸住通過實驗前的猜測,學生的觀點不一,但很明顯,關于磁鐵能吸鐵這一科學概念,大部分學生的認識是相同的,而磁鐵能否吸其他物體學生的認識就很粗淺、模棱兩可,沒有把握。掌握了這個起點,接下去的驗證活動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讓學生分組領取以上器材實驗,親自試一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學生們動手的興趣很濃,逐樣進行實驗,該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實驗結果不言自明,教學效果自然高,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這同一堂課二次上而效果迥異的事例引起我深深地反思,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知道了,就沒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學中再遇到同類的教學內容時,處理一定要盡量地細膩一些,盡量通過實驗,使學生動手讓學生體驗、認知、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科學課上把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比較模糊的科學知識理順、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學概念。自此,我也認識到科學實驗的巨大作用。
認識到科學的魅力就在于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去感悟,在這一課中磁鐵能吸鐵這一知識學生習以為常,但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要用事實說話,并能親自去證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實驗就是讓學生在大量的事實面前感受到磁鐵到底能吸什么。學生對磁鐵的了解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也是零碎的,來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學生各人的認識水平與自主探究的水平都是有差異的,我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并作好記錄,既讓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給了學生合作的機會,收到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這其實是《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給我指明了路,是它的功勞。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6
攜帶著對教好小學科學這門課的渴望,我再次捧起《小學科學課標》,再次領悟課標精神。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不僅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科學課程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并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了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7
最近參加了一次教師培訓,是教師十大素養之科學素養,借此培訓的機會系統的了解了和教師有關的科學素養。原先以為科學素養應該是搞科研的人才需要研究的,通過這次學習明白了原來那是很狹隘的想法,科學素養和我們教師的距離是這樣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兩方面:
首先從科學素養的涵義來說,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①具有科學素養的人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
②有科學素養的人在與其周圍的世界相互作用時,能準確運用合適的科學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論;
③有科學素養的人在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增進對世界的了解時采用科學的過程。
④有科學素養的人在與他周圍的世界相互作用時所采用的'方式與蘊藏在科學內部的價值是致的;
⑤有科學素養的人理解和重視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
⑥有科學素養的人通過科學教育并使其貫穿自己的一生,形成了對世界更豐富、樂觀和積極的看法;
⑦有科學素養的人具有許多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操作技能。這七方面對于教師來講,是我們每天處理事情時都要用到的,是應具有的基本素養。其次再從教師的職業特點來說,由于教師的職業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活生生的人,人人不同,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使得教師的工作具有復雜性;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就決定了教師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另外,教師的工作還有創造性和靈活性以及長期性和長效性等特點。教師的職業工作特點也需要教師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必須不斷充實自己,保持活力,保持發展的動力,以減少工作的不適感和倦怠感。
既然教師需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那么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又應該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呢?
第一,要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樹立適應教育創新的科學觀、學生觀、師生關系觀。現代科學觀的教學是變“教”學問為“做”學問。
第二,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素質的提高,要依賴不斷的學習,不僅可以通過攻取學歷的方式來學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身不斷地積累和留心社會發展變化來學習,還可以讀書,看報等等,只具備學科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既能“一專”,又能“多能”。
第三,還要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還是靠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培訓,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大連教學基本功。
第四,要具備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過程本身是教師重新學習的過程,是教師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改善并趨向合理的過程。
第五,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在日常繁重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獲得提升的主要渠道就是教研活動和上課實踐。
第六,中小學教師要同時具備自然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
教師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將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反省和積累,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幸福教師!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8
我認真研讀了《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并且把它介紹給其他的科學教師,家爭相傳閱,一致認為這本書凝結了省內小學科學學科資深專家和科學教學權威教師的心血,是一本助和指導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不可多得的好書,是科學教師的好手,是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推動劑,是小學科學教師的福音,是小學科學教師的良師益友。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閱讀完該書后,我深感自己教學上的不足。該書不僅闡述了科學探究、科學實驗是學習科學課的根本,也告訴了我們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第一課、科學實驗的類型、實驗學業考核方略以及實驗室管理等理論知識,還系統全面詳細的介紹了整個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經典教學案例、儀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如何自制教具等。該書緊扣國家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它能適應不同類型學校的實驗教學,適應各種版本教材的實驗教學,全書編入80個經典實驗教學的案例,介紹了34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還介紹了21種自制教具的制作方法,并且在案例和自制教具部分對許多實驗和教具制作盡可能的提供了多種方法。可以說一冊實驗教學指導在手,小學科學教學就不用愁。
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我忽視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和探索世界的方法。科學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探究的過程,用直觀的手段、科學的精神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讓學生膽的提出假設,敢于質疑,最后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我想起了以前所教的一堂課《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本課在科學知識方面,我以為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學生從小就玩磁鐵,都知道磁鐵能吸鐵,沒有什么好深入的,沒必要深究下去。于是我在教學中就輕描淡寫地進行了講解和簡單的演示實驗,學生們都說懂了,不要講了,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全無,感到索然無味。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太把教材看簡單了,當初學生是完全懂了,還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學生都懂了,還是知道的僅僅是一小部分?為何不讓每個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體驗或者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呢?后來我閱讀了指導書上《二十六、磁鐵實驗》案例后,根據案例且吸取以前上這一課的經驗我對《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并上了一堂公開課,教師、學生響良好,讓一堂原本上得索然無味的課變得有滋有味。我主要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過程:猜一猜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
表格中列出的有:玻璃球、木頭、銅片、鋁片、鐵片、硬幣、鋼珠、橡皮、棉布等。學生的爭論就此開始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是金屬的都能吸住,有的認為只有鐵的.能吸住,有的認為小鋼珠也能吸住通過實驗前的猜測,學生的觀點不一,但很明顯,關于磁鐵能吸鐵這一科學概念,部分學生的認識是相同的,而磁鐵能否吸其他物體學生的認識就很粗淺、模棱兩可,沒有把握。掌握了這個起點,接下去的驗證活動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讓學生分組領取以上器材實驗,親自試一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學生們動手的興趣很濃,逐樣進行實驗,該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實驗結果不言自明,教學效果自然高,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這同一堂課二次上而效果迥異的事例引起我深深地思,給了我很的啟發,教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知道了,就沒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學中再遇到同類的教學內容時,處理一定要盡量地細膩一些,盡量通過實驗,使學生動手讓學生體驗、認知、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科學課上把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比較模糊的科學知薯順、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學概念。自此,我也認識到科學實驗的巨作用。
認識到科學的魅力就在于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去感悟,在這一課中磁鐵能吸鐵這一知識學生習以為常,但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要用事實說話,并能親自去證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實驗就是讓學生在量的事實面前感受到磁鐵到底能吸什么。學生對磁鐵的了解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也是零碎的,來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學生各人的認識水平與自主探究的水平都是有差異的,我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并作好記錄,既讓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給了學生合作的機會,收到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這其實是《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給我指明了路,是它的功勞。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 篇9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一本教育雜志,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小學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小學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致。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小學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小學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小學數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小學數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閑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內容,總是對自己的一次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在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認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教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里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于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因此,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目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創造性的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科學教師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科學的讀書心得02-09
小學科學讀書心得05-16
科學的讀書心得15篇11-17
小學科學讀書心得02-09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心得02-16
教師讀書心得01-08
教師讀書心得05-15
《給教師的》讀書心得05-28
教師的讀書心得01-05